流行的喪文化,它到底有沒有打敗當代青年?大學生們這樣說!

2020-12-11 浙江大學

近一段時間,喪文化流行了起來。從風靡一時的「葛優躺」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佛系青年」,都可以找到喪文化的影子。你是想永遠成為一個元氣青年,還是想喪喪地跨入中年,做一個油膩的大叔/大媽?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你聊聊喪文化。

「喪文化」是什麼呢?

喪文化指的一種心靈雞湯的對立面,是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漫無目的、麻木地生活著的生活態度。包括去年流行的葛優躺,現在正在引發熱議的佛系,都可以歸類到喪文化的範疇中。

喪文化元老閃亮登場

鹹魚

鹹魚是永遠也翻不了身的。鹹魚努力了,也還是鹹魚,成不了生猛海鮮,所以,就乾脆隨隨便便混日子了。

葛優躺

蓄著星星點點的鬍渣,穿著花短袖,眼神迷離,嘴角微張仿佛靈魂出竅,「葛優躺」給人的感覺就是生無可戀。

佩佩蛙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悲傷的蛙了,永遠眼含淚水,滿臉淡淡的憂傷。

佛系青年

最後的重量級人物當然是網紅「佛系青年」了。他泡杯加枸杞的菊花茶,一手一隻熱水袋,嘴上直說:fine,anyway.一臉雲淡風輕,渾不著意。

關於喪文化的那些議論

關於喪文化,隨著最近「佛系青年」的出現,網上可以說是炸開了鍋了。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簡直可以說是一次江湖幫派的武藝展示。討論的網友主要站成了兩隊。小編在這裡整理了一些,分享給大家。

觀點1 「喪文化」不喪

不知不覺,很多90後已經是奔三的年齡了。90後的壓力日益增加,網上相繼出現出現「第一批90後已經開始XXX」。90後的確是累啊,以前白皙嫩滑的皮膚瞬間布滿細紋,玲瓏小巧的身材開始胖到沒有天際。90後真的開始「老」了。年輕人想歇一會兒。

有的網友就表達了類似的無奈。

同時,也有的朋友對喪文化的真實性表示深深的懷疑。

年輕人啊,雖然嘴上說著喪啊喪的,但是暗搓搓不知道有多努力呢!在這裡,你是不是會想起上學時那個上學時考完試喪到不行,大喊「掛了,掛了」,然而怒拿滿績的學霸同學呢?

同時機智的網友找出了很多朋友「喪」的原因,看來「喪文化」不算喪,算失眠?

或許,小編今晚可以試試早點睡,看看明天早上是不是會元氣滿滿!

就連共青團中央——小糰子,聽說了喪文化,也趕過來發表意見。

小糰子認為,喪文化其實就是年輕人表達不開心的一種方式。喪文化不是真正的自我放棄,而是在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

小編就決定,從今往後要把微笑常掛嘴邊了!

觀點2 喪文化是喪?我覺得是

有的朋友沉迷喪文化無法自拔,對人生已經無所謂了。

小編要來安慰安慰這位網友,來個促膝長談了。

有的朋友爭過,搶過,哭過,鬧過,最後覺得還是平淡來的好。

這位網友的觀點可以用一句歌詞來概括了: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

當然也有網友大批這種喪喪的生活態度的

沒拼過命,好意思喪嗎?喪也要有個尺度啊!

有網友對此表示強烈贊同

這兩位網友的耿直令小編我印象深刻!小編暫且送他一個微笑~

看了不同的觀點,你又對「喪文化」和「佛系」有什麼認識呢?歡迎到評論區和小編分享。

本文整合自知乎、微博相關內容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編輯:施維凱

相關焦點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調查顯示,青年大學生在被問及「喪文化」的流行原因時,有625名青年大學生對「宣洩、發洩學業、就業等壓力」觀點「非常贊同」,佔18.6%;1477名青年大學生表示「比較贊同」,佔44.1%;有180名青年大學生選擇「不大讚同」,佔5.4%;僅有79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很不贊同」,佔2.4%。
  • 【作文指導】你是燃文化,還是喪文化;養浩然正氣,做有擔當青年
    ,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第三則材料是魯迅先生對中國青年的殷切期望,希望當時青年們不必在意流言,努力向上,譜寫一曲奮鬥之歌。(以魯迅之言,引出「喪文化」之疑問)答案是「喪文化」。辛夷塢說:「在曠闊的時間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張紙。」可就是在如此脆薄的青春裡,竟然大肆流行「喪文化」。這種「喪文化」,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徵,「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如此這般消極的話語成為青少年的口頭禪,頹廢狀態相當普遍。
  • 「喪文化」現象的剖析與防範
    青年群體尤其是18歲~25歲的大學生正處於成人初顯期[1],這一時期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但並沒有達到健全水平。處於這一階段的青年人存在高度的自我關注和自我不穩定性,易產生情緒的劇烈波動,如叛逆、焦慮以及一些極端化的心理狀態,而因為正處於探索人生無限可能性的特殊階段,青年人也易陷入迷茫,受到各種亞文化的影響。
  • 網抑雲,喪,抑鬱症,這屆青年人到底怎麼了?
    >喪文化在近幾年成為一個比較火的話題,尤其是「網抑雲」在青年群體中大行其道,在996制的工作常態下,心靈一度被壓抑,生活欲望逐漸降低,喪文化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又閒又沒錢,沒有目標,整天焦慮到不行,什麼都沒幹就覺得心很累,這樣的狀態流行於廣大青年人群中
  • 「佛系」,「喪」……這些詞真的能代表當代青年嗎?
    一時間,大批「無志」青年似乎終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組織,「喪文化」直接被拉到了大眾生活的臺前。與之相似的,還有「佛系」一詞的悄然走紅。「都行」「可以」「沒關係」,是「佛系青年」的口頭禪,他們奉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 「葛優躺」背後的退縮型主體—「喪文化」解讀及其對策
    而思考如何建設、整理、轉化我們社會文化體系中原有的理想主義,讓青年群體得以將個人成長融入社會歷史發展之中,才能真正去除身心迷茫之「喪」,才是中國青年亞文化創新之文化意義所在。   關鍵詞:「喪文化」;青年亞文化;青年思想;自戀主義   近年來,青年中間流行起一股被命名為「喪」的文化浪潮。
  • 2018青年文化,喪和熱情缺一不可|獨舌年稿之六
    說到文化現象,喪,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面對生存和欲望,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他們的喪和熱情,今年「喪」的呼聲那麼高,有社會客觀原因,但也跟大眾心理、本屆青年旺盛的表達欲脫不了關係。   喪文化似乎逐漸成了年輕人的主流狀態,它在真真假假之間擔任了人們對生活困境的發洩口的功能,譬如死亡。 偶像的力量自不必說,而因為諸多文化名人離世,今年成為我們談論死亡和緬懷最多的一年。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目前,對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這一特定的研究對象,在概念上還缺少明確的界定,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等多有涉及,概念的交叉和重疊一方面敦促更為抽象的科學的邏輯界定,另一方面也表明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本身就與各種文化現象關聯密切而複雜,形成不同面向和層次上相互糾纏、混雜的狀態,以至在有些時候,研究者們暫時捨棄學理和邏輯,而更多採用操作性概念。
  • 「喪」文化的因果定律,成功學下的犧牲品
    近幾年這種生活態度逐漸流行,演變出一個新的詞:喪。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網絡亞文化——喪文化。「喪文化」它是指新時代年輕人對待生活頹廢、悲觀、沒有動力等狀態所形成的文化。百度百科上寫道:「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青年網絡流行文化「圈層化」的價值引導
    具體化的文化資本是通過家庭環境及學校教育獲得的,以人的精神和身體為基礎長期積累並長期存續,它包括語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技能、個人舉止以及對成功機會的把握能力等,積累過程十分漫長,極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最終也只能體現於特定個體身上,無法通過具體的手段實現傳承,通俗來說,就是每個青年所展示出來的個性化特點。
  •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首先科普一下何為喪文化: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絡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 講座│流行語文化:「喪」不是非黑即白,是有個性的高級灰
    有關青年語文的自戀、自黑,黃集偉聚焦「喪」和「喪文化」談了自己的感想,他說,在實際語言生活裡,「喪」這個原本並非褒義的漢語單字帶給我們的感受並非一貶到底,「喪」很複雜,我們對它的感知、認知也是斑斕繁複,一言難盡:它有很多臭味相投的相關詞、近義詞,比如 「悲催」「沮喪」,比如「黑雞湯」,比如「負能量積極體」,比如「積極廢人」,「奇葩說」第五季裡還冒出個黑雞湯金句,叫:「念念不忘
  • 何炅謝娜談起「喪」文化義正言辭,「喪人」要喊冤啦!
    《朋友請聽好》正片節目中,在讀來信環節,易烊千璽讀到一封信,裡面講了一個當代大學生的困惑:「怎麼樣才不會被'喪文化'同化?」何老師甚至非常嚴肅地表達出之所以有這樣的「喪人」是因為有人在做著不輕鬆的工作,來支撐著這些「喪人」的輕鬆調侃。雖然何老師在節目中表達出「喪」文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從他之後的義正言辭回答來看,還是沒有真正地弄懂「喪人」。將「喪」想得太過嚴重了。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
  • 當代青年走出「隱秘的角落」的心靈秘方|中國青年閱讀指數
    2017、2018年這段時間,網際網路「思潮」好像都瘋狂湧向青年群體:消費主義走來了,帶著「男生愛你就要給你買口紅」「有錢就要及時買快樂」的調調;喪文化流行起來了,大家一時間都只想安靜地做個鹹魚;「佛系青年」標籤更是適時地為年輕人量身打造出來,網際網路主力軍可能從未如此意見統一,只想集體躺平。時間證明,喪文化、佛系並沒有給青年帶來安全感,更遑論幸福。
  • 《後浪》翻車,「人間不值得」爆火,這屆年輕人愛佛愛喪不愛雞湯
    圖源「新世相」《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佛系,頗有種「性冷淡」的低欲望意味,它是一种放棄抵抗生活、輕度的「喪文化」,比之重度「喪文化」的「喪」,佛系態度更積極一點。「喪」反雞湯2016年,一張葛大爺20多年前在《我愛我家》裡癱在沙發上的劇照刷爆全網。
  • 消費主義、歷史語境與當代青年文化思潮
    消費主義作為當代青年文化思潮之一,不單純是一種影響—反應的關係,需將其放置在轉型中國的複雜語境中,一方面解讀青年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在消費主義體系中的呈現方式; 另一方面,也從中探討中國消費主義文化自身的運行邏輯。
  • 【延邊青年說】不懼危險、甘於奉獻,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青春建功新時代」延邊青年說:不懼危險、甘於奉獻,展示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為您介紹高鐵琿春站青年志願服務突擊隊隊長、清華大學在讀學生李沅洪。
  • 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有哪些當代其戀愛特點有哪些
    戀愛觀是異性之間生理、心理和周圍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傾慕和培植愛情過程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戀愛是大學生心理、生理上相對成熟的表現,心理學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論對大學生x.a觀的影響》書中,對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代大學生受西方觀念思想的影響,在「性開放」中模糊回答的佔34.3%;只要有愛存在,一切都沒有問題的肯定回答佔
  •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對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啟示
    「4B青年」是中國網絡文化興盛後產生的流行用語,源自電影《四樓B座》,是指部分當代青年人過著苦B、二B、傻B、裝B的生活,卻懷揣著牛B的夢想,引起無數網友共鳴。反映了當代青年競爭力不強,生活狀態欠缺正能量的指引。在自媒體條件下,「曬文化」的出現,都是以個人主張為中心,具有排他性,力求差異性,求贊得認同,社交能力不強,張揚個性,忽視團體與合作。奢侈拜金,缺乏社會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