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2020-09-05 小翰的解憂小鋪

首先科普一下何為喪文化: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絡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假如,我是說假如。

你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你的家可能在農村,可能剛搬到了城市,也可能一直在城市。

總之,你家裡沒有很多很多錢,你是個普通人。

你有著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家境,普通的長相和身材。你學習普通,念著普通的學校。你能力普通,不善交際,有著普通的朋友。

限於家庭,你不可能跟王思聰一起長大,所以你人脈、見識也普通。也許,你還有一個普通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

儘管你們各自覺得對方世界是最棒的,但你們兩個走在一起,還是像極了一大一小,兩個廉價俄羅斯套娃。

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有某方面的天賦。比如彈吉他,寫作,或者跳街舞。毫無意外的,這些很快都被你放棄了。

原因也許是,普通如你,沒辦法真的放棄學業去追夢。但更多時候,這只是一種錯覺。你的所謂天賦,在真正的天才或精英那裡不值一提。

你的生活,就是一次次放棄,一次次自我懷疑。

回想過去。

十四歲,考上重點高中後(更多人只能上普通高中),你就從名列前茅變成了普通班的普通成績。

十五歲,喜歡畫畫想走藝考的你,被父母一口回絕:

「你學習還可以,畫畫很普通,放棄吧。」

高中畢業,你在跨出班級門口的那一刻算了算。那個暗戀了三年的女孩子,你只和她說了兩句話。

「你好。」

「你好~」

「再見啦。」

「再見。」

選大學專業,你猶豫許久,還是放棄了最喜歡的歷史,報了計算機。

「大家都報這個啊,這個工作了賺錢。」

沒有別的辦法,誰讓你是個普通人呢。普通如你,一腳跨進大街,就會變成車海人流的一部分。


可一開始,你樂在其中,並未覺得普通有什麼不好,嘴裡告訴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直到你發現更大的失真了的世界:

你打開抖音,全世界都是美女帥哥,沒事就蹦蹦跳跳吃吃喝喝。

你打開知乎,遍地985211常春藤,大佬們的煩惱只有一個,就是錢多。

你打開微博、B站或直播平臺,女孩們都化著最精緻的妝,穿著最流行好看的衣服,背著最貴的包。

她們一瓶面霜,等於你送你女朋友的全套護膚品+彩妝。

你大概還會關注一些社交網站如知乎豆瓣微博的大V。

他們每天的發言涉獵之廣,讓人難以想像,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科技rap籃球,沒有不懂的——而普通如你,連搞明白C語言都夠嗆。

除此之外,在社交平臺或朋友圈上,你還會看到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

有人整日環遊世界,出入之地一片燈紅酒綠,在光影交錯中舉起酒杯對認識三分鐘的姑娘放電,動作熟練如呼吸。

有人靠寫作賺了很多很多錢,他們在網絡上寫營銷文,各平臺互相引流,最後是開課——《自媒體實戰:兩周教你月入過萬》。

有人炒股、理財、做區塊鏈或比特幣,一夜之間借著風口飛上了青天。

你還會關注一些典型的自媒體公眾號。

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義正言辭的煽動性別對立,挑逗大眾情緒,普通如你,看了後大概會深深自責:我連神仙水都買不起,太對不起女朋友了。

更可怕的是焦慮。

如果未來有希望一切都還好說,但焦慮堵死了你最後的路。

自媒體作者們手法熟練,張嘴閉嘴就是,清北學子回家種地,高考狀元跌落神壇。年入百萬在北上廣根本活不下去,無房無車要想結婚除非帥成木村拓哉……

「太難了。」


在一個月明星稀,涼風陣陣的夜晚。

你看了看這光彩照人的世界,審視了自己普通的現在,並預想了將要開始的,漫長的無望的未來——終於明白了這一切熱鬧都是他們的,而你,什麼都沒有。

於是你趴在陽臺苦苦的思考人生。

「可還能怎麼辦呢?」

「那不如就這樣吧。」

就這樣吧。


《平凡的世界》中說過這麼一句話:誰讓你讀了這麼多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如果從小你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辛苦,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莊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

什麼樣的人最難,我始終覺得,在生活中被高低兩個層次「夾」在中間的人最痛苦,因為他們屬於道理都懂,但是自己成為不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所以你每次聽到《安河橋》的吉他聲你會靜下心來,突然難過。

所以你喜歡每天晚上在被子裡翻看QQ空間的喪牆。

喪文化符合大部分年輕群體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訴求,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把它當成一種自我標榜和「擋箭牌」,每當面對不想做、不想面對的困境時,與其「迎難而上」,不如否定當下、否定自己來得輕鬆合理,與其說是人們在宣揚這種文化,不如說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喪文化」成了一種逃避現實、否定現實的合理化方式。

所以這一切的背後呢,是青年人對這個世界的溫柔抵抗。

相關焦點

  • 年輕人的世界我們不懂,「喪」為什麼那麼火?
    喪營銷到是否能給品牌帶來效應,憑藉的還是產品無可複製的核心。隨著「喪文化」的流行,喪營銷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品牌推廣當中,不過「喪」營銷也並非萬能,品牌如果在「喪」營銷過了頭,可能反而會給年輕人一種「長輩硬和我尬表情包」的笨拙感。如果說雞湯是中老年朋友們的朋友圈的爆款,那麼「喪」很可能正在刷屏年輕人的朋友圈。
  • 「小丑竟是我自己」,為何最近流行的梗都這麼「喪」?
    如同前陣子流行說的「打工人」一般,近日,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帶著它的表情包悄然走紅網絡。當人們遭遇現實的無情打擊時,就會喊上那麼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一會兒是迫於生存壓力的「打工人」,一會兒是偽裝自己情緒的「小丑」,為什麼最近流行的梗都這麼「喪」?
  • 年輕人深陷「喪文化」,不相信明天會更好,原因是什麼?
    首卷語按正常來說,年輕人應該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整天奮鬥,但如今的年輕人並非如此,很多人都陷入了「喪文化」。也就是說年輕人在遇到任何不順利的事情時,總是充滿了抱怨,甚至發頹廢的圖片來暗示,他們不再相信明天會更好。
  • 流行的喪文化,它到底有沒有打敗當代青年?大學生們這樣說!
    近一段時間,喪文化流行了起來。從風靡一時的「葛優躺」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佛系青年」,都可以找到喪文化的影子。你是想永遠成為一個元氣青年,還是想喪喪地跨入中年,做一個油膩的大叔/大媽?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你聊聊喪文化。「喪文化」是什麼呢?
  • 「喪文化」現象的剖析與防範
    「喪文化」的最初緣起就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關係。「喪文化的前身,其實就是曾經蔚為壯觀的『小確幸』。如果說『小確幸』講述的是人生的一種『小獲得』,『喪文化』則是在『小確幸』的基礎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3],「小確幸」來源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創作;而對於「喪文化」本身,在諸多日本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關於「青春為什麼不能虛度」的拷問。
  • 臭到爆的厭世臉為什麼人人跪舔?日本喪文化的審美和文化影響
    那麼厭世臉究竟是怎麼流行起來的?這個日本喪文化的流行分不開。「喪文化」,就是指年輕人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欲望,只想呆在舒適的圈子裡沉淪,可以說是無欲無求。在網絡上或者生活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是它的表現形式。體現在對外表的審美上對應的是厭世臉。日本的喪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勵志的雞血打多了,難免亢奮或陷入亢奮過後的麻木不仁:感動常在,就是沒有轉化為行動。喪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文化中慢慢沉澱的。
  • 警惕「喪文化」負能量的巨大危害
    喪文化的表現形式有多種,但核心是描繪了當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未老先頹」的心態,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某種意義講,用行屍走肉來形容都並不為過。  其間原因,當然有基於階層固化或者社會不公,讓人頗感無力,但也跟社會價值導向缺失,年輕人的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從而失去了最基礎的「做人的精神」。
  •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喪?這是誰的錯?
    現在一個人能攢的下這麼多,等結了婚以後就攢不下這麼多了。他女朋友已經懷孕了,孩子出生以後花銷會變得很大。到時候這點工資夠不夠花都不一定,更不用說還房貸了。說完之後他笑了笑,拿起酒杯找我碰了一下。他不願再去用父母的錢,買車和準備結婚已經花了將近20萬了,要是再買房子,家裡的壓力太大了。這個話題聊到了這裡就停止了,我和他說起了怎麼做點生意之類的事情。
  • 「喪」文化的因果定律,成功學下的犧牲品
    近幾年這種生活態度逐漸流行,演變出一個新的詞:喪。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網絡亞文化——喪文化。「喪文化」它是指新時代年輕人對待生活頹廢、悲觀、沒有動力等狀態所形成的文化。我時不時能看到各路網絡平臺發布對「喪文化」剖析的文章,有的說到在現今社會生存的巨大壓力,有的說到新的社會環境過於優越,使得年輕人不必很辛苦就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
  • 「喪文化」大行其道,當代年輕人為何越來越厭世?
    這麼悲觀厭世?我:沒事啊,哈哈哈哈。朋友:真的嗎?看你挺喪的。我:真的沒事,我就裝裝文藝。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會選擇自我治療,選擇不說。大多是明白這個道理。而「喪」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方式罷了。而松子不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真實寫照嗎?就算被擊倒,就算被拋棄,我們依舊會選擇再次的站起來,我們依舊會選擇再次的擁抱生活。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一點點時間,我們需要自我療傷一下。我們需要「喪」一下。
  • 2018青年文化,喪和熱情缺一不可|獨舌年稿之六
    如果想讓一個人變得不再喪,就得給他種下希望,從這個角度來講,商業和偶像有它的好處。 於是,為了躲避生存和輿論壓力,年輕人在消費上投擲感情。社交媒體傳播喪文化,常常上網的年輕人很難不焦慮,而商業緊緊抓住他們的焦慮,一面激發焦慮引起共鳴,一面創造渴求,為大眾造夢。
  • 如何不被「喪文化」同化,謝娜說了一句話,得到在場嘉賓一致認同
    《朋友請聽好》裡,易烊千璽讀了一封來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崇尚「喪文化」,想知道怎麼樣能不被同化成「喪人。」 「喪文化」是最近出現的趨勢,身邊的年輕人總以這種行為自嘲,「喪」仿佛成為了一種態度。 聽到這封來信的內容,大家都若有所思。
  • 何炅謝娜談起「喪」文化義正言辭,「喪人」要喊冤啦!
    《朋友請聽好》正片節目中,在讀來信環節,易烊千璽讀到一封信,裡面講了一個當代大學生的困惑:「怎麼樣才不會被'喪文化'同化?」何老師甚至非常嚴肅地表達出之所以有這樣的「喪人」是因為有人在做著不輕鬆的工作,來支撐著這些「喪人」的輕鬆調侃。雖然何老師在節目中表達出「喪」文化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從他之後的義正言辭回答來看,還是沒有真正地弄懂「喪人」。將「喪」想得太過嚴重了。
  • 從網抑雲到雲村治癒計劃,網易雲可以遠離喪文化嗎?
    作為一位心理人,我更想從心理的角度談談為什麼網易雲變成「網抑雲」,網抑雲是否能在1萬名心理志願者的幫助下變成網愈雲。從線上的一些截圖來看,「網抑雲」本來就是網易製造。網易在推廣過程中利用年輕人的喪文化,誘導他們在網易雲停留和分享。而佔網易雲用戶八成的年輕人,把這種喪推向了極致。
  • 葛優癱、懶蛋蛋… 這些「喪文化」表情包,對營銷有什麼用?
    「喪文化」是什麼? 想要了解「喪文化」,還得從年輕人群聊時的「鬥圖大戰」說起。 秉承著「一言不合就鬥圖」的傳統觀念,越來越多畫風清奇的表情包出現在「鬥圖大戰」中,而這些表情包的整體畫風,就是「喪文化」的體現——黑色幽默、悲觀消極。
  • 「喪」文化和「佛系」文化,你怎麼看?
    眾所周知,「喪文化」泛指現在一些年輕人,尤其是90 ~00後在生活中,因為學業,社會工作,情感等問題上的不順,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不滿,沮喪言語和行為,給他人傳遞一種負能量,而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
  • 半月談|「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直面網絡「喪文化」灰幕
    近來,人們瀏覽網絡時難免有這樣的印象:帶一點「喪」,有一點「頹」的言論,似乎更多了。細看這些人訴說的情境,大抵是年輕一代的遭際。年輕人為什麼覺得「喪」,為什麼熱衷表達「喪」?透過「喪文化」灰色的帷幕,我們可以望見青年一代怎樣的境況?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喪文化」是網絡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由國外表情「鮑比·希爾」到國內表情「葛優躺」,再到動物界的「悲傷蛙」與「長了腿兒的鹹魚」,被喻為「喪界四天王」,這些表情包在青年大學生交友聊天中快速瘋傳,一股頹廢之風就此盛行。現今的一句「我太難了」,包含了青年大學生太多無力感,「喪文化」也由此而變得流行。
  • 很奇怪,為什麼現在玩車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有關年輕人的話題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討論。「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喪?」隔三差五,我們就能在知乎首頁上接收到這樣的推送。你還真別說,看著提問下的高贊回答,還真有那麼些感同身受。
  •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怎麼產生的 喪文化由來、表現與內涵
    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產生背景  一張來自1993年的照片,就這樣毫無預警地在我們的社交網絡上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