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苗】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網絡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2020-09-05 網信沙河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75億。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青少年長時間在家,家長無暇照看,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愈發嚴重。此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與一般模式無差異,形同虛設。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使用網絡平臺時,79.7%的受訪家長會打開青少年模式。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

受訪家長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0.3%,二線城市的佔51.2%,三四線城市的佔16.5%,城鎮或縣城的佔1.9%,農村的佔0.2%。


69.1%受訪家長擔心可以用其他帳號登錄繞過青少年模式

在北京某私企上班的劉紅(化名),兒子在上小學。劉紅說,前段時間孩子在家學習,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的時間變得更多了,每次都會給孩子設定好青少年模式,再讓他使用。

「為了讓孩子在家上網課方便,我特意準備了一個平板,裡面只下載了她需要的軟體,登錄帳號用的是我的手機號,驗證碼也發到我這裡。」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喬琳(化名)說,孩子使用視頻軟體時,會給她開啟青少年模式。

調查顯示,在孩子使用網絡平臺時,79.7%的受訪家長會給孩子打開青少年模式,9.2%的受訪家長不會,6.3%的受訪家長表示不知道什麼是青少年模式,還有4.6%的受訪家長坦言想開但找不到。

按地域分析,二線城市受訪家長會給孩子打開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81.3%),縣城或城鎮受訪家長不了解或不會用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

劉紅告訴記者,雖然會先設定青少年模式,再讓孩子用電子設備,但總有一些看不住的時候。「有一次我忙著開視頻會,就把手機給了孩子,讓他去看學習視頻。等我開完一個多小時的視頻會,發現孩子還捧著手機看視頻,我才發現這個平臺青少年模式雖然限定了40分鐘的觀看時間,但到了時間只要點擊提示就能繼續觀看」。

劉紅還發現,有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需要每次登錄時主動選擇,如果不點擊進入,就會進入正常模式,還有的可以通過卸載再安裝的方式,繞過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模式更多是需要用戶自己選擇的,對於家長來說就得在孩子使用這些平臺時,先給孩子選成青少年模式。」喬琳說,有的家長會直接把手機給孩子,這樣孩子很有可能沒有進入到青少年模式。

調查中,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31.8%的受訪家長覺得一般,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

受訪家長對青少年模式的主要顧慮有:用其他帳號登錄繞過青少年模式(69.1%)、缺少對青少年充值消費的限制(64.6%)、可以輕鬆被破解(47.9%)以及與正常模式的功能無差異(30.8%)等。

「青少年模式是針對青少年的內容篩選模式,現在很多平臺都有這樣的功能。其中有一種開啟方式是,每次登錄平臺時進行選擇。一般來說,家長如果沒有給孩子註冊帳號,可以在把手機交給孩子用之前,選擇青少年模式。」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分析,如果註冊用戶就是未成年人,那麼就不應當自主選擇,而是直接進入到青少年模式中。

「現在確實存在通過輸入解鎖密碼、跳轉帳號等方式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情況,對此家長需要承擔起監護的職責。」朱巍認為,家長的監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有些家長為了圖省事,把手機扔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操作,這樣的行為不夠負責任。


70.8%受訪家長希望優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喬琳曾瀏覽過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感覺整體內容定位是比較符合青少年的,但也有平臺存在少兒不宜的東西,「還有的平臺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明顯少,更新慢」。

「我覺得現在許多網絡平臺大數據技術都比較完善了,可以藉助這些技術,更加精準地識別未成年人。」劉紅說。

要完善青少年模式,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70.2%的受訪家長建議關聯監護人的帳號平臺,方便監督。其他建議還有:更加精準地識別青少年用戶(56.0%),對青少年用戶的使用行為進行限制(42.7%)等。

「有的家長為了安撫孩子,或者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就把電子設備交給孩子,任由他們操作使用。現在的小孩子操作電子設備都很溜,繞過青少年模式對他們來說也不難。」喬琳覺得,在監督和引導未成年上網上,家長需要更用心、多留心。

「對於平臺來說,設置青少年模式只是一種最低要求。」劉紅覺得,在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上,內容提供平臺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能把青少年作為牟利對象,要堵住一些漏洞」。

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方面,70.1%的受訪家長建議不要輕易交給孩子個人的網絡平臺帳號,67.1%的受訪家長認為平臺不能以過度吸引青少年用戶為目標,56.2%的受訪家長建議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40.0%的受訪家長建議及時關停、處罰違規及故意「放水」的平臺。

對於網際網路應用平臺來說,朱巍認為,平臺需要盡到責任,在設置青少年模式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方式來判斷用戶是不是未成年人。「據我所知,有些遊戲平臺開啟了人臉識別或通過電話來識別用戶是否是未成年人。另外,在青少年模式內容篩選上,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未來需要進一步加以規範」。

來源:河北省掃黃打非領導小組辦公室

相關焦點

  • 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網絡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受訪家長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0.3%,二線城市的佔51.2%,三四線城市的佔16.5%,城鎮或縣城的佔1.9%,農村的佔0.2%。
  • 媒體調查|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網絡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受訪家長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0.3%,二線城市的佔51.2%,三四線城市的佔16.5%,城鎮或縣城的佔1.9%,農村的佔0.2%。
  • 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 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內容池
    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受訪家長中,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0.3%,二線城市的佔51.2%,三四線城市的佔16.5%,城鎮或縣城的佔1.9%,農村的佔0.2%。
  • 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還需再升級
    為期兩個月的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青少年模式使用情況「進行調查,來自各地的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參與了該次調查。針對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網絡平臺的青少模式提出更多的需求:多數受訪家長期待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關聯監護人的帳號平臺以方便監督,半數左右家長希望更加精確地識別青少年用戶,或對青少年的使用行為進行限制。家長的反饋是完善青少年模式的依據和參考,平臺應關注家長與未成年人的實際需要,查缺補漏,改進系統,使之成為網絡環境中未成年人真正的保護傘。
  • 青少年模式流於形式 超四成被測App存在「少兒不宜」內容
    近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啟動了為期兩個月的「清朗」行動,針對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進行專項整治,以切實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不受侵害。  然而,日前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的《網絡直播App未成年人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多數被測App在未成年用戶操作過程中,缺少需徵得家長同意的功能設置,有的甚至無法有效識別未成年用戶;一些App所設置的青少年模式功能流於形式,內容池有待進一步優化;此外,超四成被測App存在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內容,其中尤以軟色情內容最為突出
  • 七成受訪中小學生家長稱開學後孩子視力下降,男孩尤尤為嚴重
    調查顯示,92.9%的受訪中小學生家長對《方案》表示關注,其中37.9%的受訪中小學生家長非常關注。交互分析發現,一線城市的受訪中小學生家長對《方案》最關注(95.5%),然後是二線城市的受訪中小學生家長(94.0%)。
  • 蕪湖市開展暑期「護苗2020」系列活動 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2020年暑期,蕪湖市掃黃辦協同市教育、文旅、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引導、開展「綠書籤」系列活動、深化文化市場管理和網絡空間整治,依託「掃黃打非」基層站點,推動構建集政府、社會、學校、家庭於一體的「護苗」行動工作體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健康環境。
  • 網絡視頻推行「青少年防沉迷」,B站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時間
    據艾媒網獲悉,嗶哩嗶哩(B站)近日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公告顯示,在該模式中,B站篩選了一批教育類、知識類內容呈現在首頁,且無法進行充值、打賞等操作。青少年模式開啟後,首頁上方僅「直播」、「推薦」、「追番」三個欄目被保留;屏幕下方的「會員購」、「頻道」標籤消失。
  • 讓「青少年模式」真正維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
    青少年由於好奇心強,辨別力和自控力較弱,容易沉迷網絡,影響學業和身心健康。此前媒體就報導了多起青少年因沉迷網絡導致學業荒廢以及未成年人巨額打賞的事件。為推進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2019年3月,由國家網信辦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了「青少年模式」,通過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
  • 壹現場丨「護苗2020」今年警方已刪網絡色情信息6385萬條
    important}2020年以來,北京市「護苗」行動中,公安部門查處涉及兒童淫穢圖片和視頻案件5起,刑事拘留9人;查處強姦未成年人案件52起,猥褻未成年人案件91起;偵破被害人為未成年人的賣淫嫖娼案件48起;刪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淫穢色情有害信息6385萬餘條……
  • 鄧浩:「青少年模式」上線,家長絕不能下線
    同時,一項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參與的調查顯示,七成受訪家長擔心孩子可以用其他帳號登錄,繞過「青少年模式」。 今年4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包括輸入密碼可輕易延長使用時限、未推出強制實名認證等問題。
  • 76.2%受訪青少年關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教育就業最受關注
    對於規劃《建議》中提到的內容,72.0%的受訪青少年最關心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65.2%的受訪青少年關心促進充分就業,保障勞動者權益。  76.2%受訪青少年關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王寧(化名)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期間,他通過社交平臺關注了相關的媒體報導。
  • 金秋開學季 「護苗」正當時
    今年春季,受「新冠肺炎」影響,有許多的學生遲遲沒有等來開學返校的消息,這次終於迎來了開學,這個在平時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今年卻顯得難麼讓人期待,家長們眼中的「神獸」們終於就要開學了。8月28日,黃龍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堅持「護苗
  • 近七成受訪中小學生家長稱孩子暑假期間視力下降
    孩子視力下降,82.8%受訪中小學生家長歸因於無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  當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暑假期間,大量補習班和作業,不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以及不健康的用眼習慣,導致他們難以趁假期放鬆眼睛,很多人視力下降。
  • 受網絡暴力內容影響 中國青少年犯罪率五年狂飆七成
    中國政府日前表示,受網絡暴力內容影響,過去五年來,中國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將近70%。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研究人員說,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所謂的「新的青少年暴力文化」。據悉,中國政府越來越擔心青少年受計算機和網絡暴力遊戲的影響,並且制定了新的條例限制網絡提供暴力遊戲活動。此外,在一些城市日益上升的吸毒現象和許多地區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 掃黃打非 · 綠書籤行動  | 綠書籤「護苗2020」專項行動介紹
    綠書籤行動寓意全方位「護苗」「育苗」,希望通過深入開展這項活動,以持續、廣泛地教育引導,大力促進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協調一致,攜手保護未成年人,讓孩子們受到優秀文化滋養,更加安全、健康、茁壯成長。
  • 瀋陽:「護苗」知識展板成校園一景
    本報記者 張席貴 攝本報訊 (記者張席貴)新學期伊始,在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南京一校長白島二分校校園,一塊塊宣傳「護苗」知識的展板擺放得整整齊齊,靜待學子們的到來。該校把「護苗」、保護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教育等內容納入「開學第一課」活動。
  • 孩子在線上課 超六成受訪家長最關心學習效率
    與面對面互動不同,在線學習師生主要依靠網絡互動。新的學習模式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家長帶來了新的挑戰。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23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7%的受訪家長認為孩子在線學習效果好,40.3%的受訪家長覺得一般。高三學生家長對孩子在線學習效果不滿意的比例最高。
  • 短視頻平臺青少年模式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專屬內容建設
    ;其次可考慮建立監管部門、短視頻平臺之間的數據共享模式,或者未成年人身份識別的共享模式,儘量打通各短視頻平臺青少年模式的使用過程及內容池  ● 在建設青少年內容專屬算法過程中,要不斷強化主流價值觀,用主流價值觀來統領各平臺算法,而不是讓各平臺利用自動分發機制,給未成年人進行內容推送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楊美傑  近日,國家網信辦繼續深入推進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
  • 七成受訪學生家長支持教育懲戒制度 最認可點名批評
    七成受訪學生家長支持教育懲戒制度 受訪家長最認可的教育懲戒方式是點名批評,最反感言語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