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模式」真正維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

2021-01-07 中國青年報

當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短視頻、直播和網路遊戲的現象非常普遍。針對這一問題,不少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都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內容和時間予以限制。不過,據媒體近日調查,一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漏洞百出,存在未強制實名認證、內容把關不嚴、難以控制使用時長、誘導打賞、個人信息保護不力等問題。

隨著網際網路深入滲透人們的生活,青少年已經成為觸網的重要人群。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已達9.4億,其中19歲以下網民佔18.3%,為1.72億人,學生佔比最多,達23.7%。青少年由於好奇心強,辨別力和自控力較弱,容易沉迷網絡,影響學業和身心健康。此前媒體就報導了多起青少年因沉迷網絡導致學業荒廢以及未成年人巨額打賞的事件。為推進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2019年3月,由國家網信辦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了「青少年模式」,通過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青少年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可以說,推行「青少年模式」具有良好的初衷,然而,一些平臺出於增加流量等因素考慮,或被動應付,或敷衍塞責,使得這一功能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其實,推行「青少年模式」,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僅是政府層面的一種倡議引領,更有著相關法律和政策依據。2019年3月,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要求設立未成年人網絡專區、未成年人保護專員制度、休息提示制度、未成年人節目評估委員會制度等。202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網絡保護」一章,要求任何企業都不得提供誘導未成年人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路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徒法不足以自行,上述立法政策的具體落實需要網絡平臺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首先,應當完善青少年模式的登錄驗證制度,網際網路企業應當通過複合驗證等技術來實名驗證青少年身份,同時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其次,網際網路企業要加強技術投入,控制青少年上網總時長,允許監護人遠程控制,並且提高密碼難度,防止過於簡單、可無限次輸入密碼等容易被破解的問題,避免卸載後重裝即可繞開青少年模式的缺陷。第三,應當對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進行嚴格把關,精選適合未成年人的優質內容,優化內容池,這也需要更多資本和政策投入,激勵內容創作者生產出更多適合青少年觀看的精品。監管機關可以通過行政指導、發布標準、執法檢查督促平臺履責。行業協會也應當積極制定自治規範,對平臺採取青少年模式的情況進行評估,並通過信用監管等方式對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懲治。

當然,推進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家長不可缺位。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而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家長的網絡素養普遍不高,無法有效規範孩子的網絡習慣,面對孩子沉迷網絡的行為,存在簡單粗暴幹預和放任不管兩個極端。對此,政府、社會和學校要形成合力,加強對家長的網絡素養教育,幫助家長學會使用「青少年模式」控制和約束孩子的上網行為,並提倡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制定上網規則,培養孩子良好用網習慣。

學校對於青少年「三觀」的塑造影響重大。中小學應當開設網絡素養必修課,幫助孩子正確對待網絡,不受不良信息的誤導,防止沉迷網絡不能自拔。早在1988年,英國就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並設置相關考試,讓中小學生能夠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效果顯著,值得學習。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堵住「青少年模式」的漏洞需要懷有對國家和民族未來負責的神聖使命感,需要政府、網際網路企業、行業協會、家長、學校、社會等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期待這一模式不再流於形式,真正成為青少年網絡權益的保護傘和防火牆。(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

來源:法制日報

相關焦點

  • 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原標題:加強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在青少年群體廣泛開展民法典的教育工作,有利於青少年養成自覺守法的規則意識,通過法治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權利意識,具有獨立自主判斷能力的人格意識,對於保護該群體合法權益意義重大。
  • 把青少年權益保護列入業務績效考核
    河北日報訊(記者劉雅靜 通訊員劉勇、王宗昆)近年來,張家口經開區檢察院積極探索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檢察和預防工作新思路,在淨化青少年成長環境、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等方面取得成效。 抓機制建設,規範青少年維權。
  • 網絡視頻推行「青少年防沉迷」,B站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時間
    據艾媒網獲悉,嗶哩嗶哩(B站)近日上線了青少年模式。公告顯示,在該模式中,B站篩選了一批教育類、知識類內容呈現在首頁,且無法進行充值、打賞等操作。青少年模式開啟後,首頁上方僅「直播」、「推薦」、「追番」三個欄目被保留;屏幕下方的「會員購」、「頻道」標籤消失。
  • 未成年人手機娛樂消費調查:「青少年模式」怎能是虛設?
    未成年人網絡衝動消費、誤消費現象頻繁地發生,給不少家庭造成了困擾。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統計發現,近期因充值、打賞引起的未成年人網遊類投訴成倍增加。  記者了解到,很多未成年人即使沒有遊戲帳號,但也能通過遊客體驗的方式進入遊戲。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規定,網路遊戲企業可以對其遊戲服務設置不超過1小時的遊客體驗模式。在遊客體驗模式下,用戶不能充值和付費消費。
  • 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還需再升級
    為期兩個月的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已進行了一段時間。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青少年模式使用情況「進行調查,來自各地的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參與了該次調查。針對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網絡平臺的青少模式提出更多的需求:多數受訪家長期待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關聯監護人的帳號平臺以方便監督,半數左右家長希望更加精確地識別青少年用戶,或對青少年的使用行為進行限制。家長的反饋是完善青少年模式的依據和參考,平臺應關注家長與未成年人的實際需要,查缺補漏,改進系統,使之成為網絡環境中未成年人真正的保護傘。
  • 建議未成年人不能從事超齡商業活動 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導讀】近日是兩會召開的時間,就未成年人的保護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人大代表建議未成年人不能從事超齡商業活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會提議這個意見吧!近年來,網上不斷爆出如「三歲童模拍攝時被母親踢踹視頻」「兒童維密秀」「童星培訓騙局」「童星網絡直播和募捐」等熱點事件,不同程度反映了未成年人被迫從事超出其身體承受能力或與其年齡、身心不相適應的工作,造成其人身權、受教育權、財產權受到侵犯的問題。
  • 損害未成年人網絡權益該擔何責
    後來媽媽打開該自稱「青少年專業網課平臺」的網站,竟發現網站頁面不斷向瀏覽者推送網路遊戲、低俗小說、娛樂直播等不良廣告信息,並有誘導青少年瀏覽者點擊、跳轉至淫穢色情、賭博詐騙等有害頁面的行為,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小剛的媽媽覺得十分氣憤,當即向不良信息舉報平臺投訴,後該網站被相關部門責令改正。
  • TT語音上線「青少年模式」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據介紹,本次產品升級,TT語音積極響應國家引導未成年人良性上網的號召,重點更新了「青少年模式」,旨在教育引導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網絡,推動全社會形成共同參與青少年網絡保護的良好氛圍。在TT語音上線「青少年模式」後,用戶每日首次打開TT語音App時,均會收到開啟「青少年模式」的彈窗提醒。
  • 「青少年模式」成全網標配!網絡防沉迷,真防真管還是自娛自樂?
    「青少年模式」已成全網標配受疫情影響,全國中小學生由線下學習轉為了線上學習,大部分學生也因此擁有了自己的手機或電腦。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人網民規模已達到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高達93.1%。
  • 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網絡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青少年長時間在家,家長無暇照看,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愈發嚴重。此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與一般模式無差異,形同虛設。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使用網絡平臺時,79.7%的受訪家長會打開青少年模式。
  • 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 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內容池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青少年長時間在家,家長無暇照看,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愈發嚴重。此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與一般模式無差異,形同虛設。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使用網絡平臺時,79.7%的受訪家長會打開青少年模式。
  • 護助未成年人成長 荔枝App全力守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
    事實上,作為年輕人歡迎的聲音平臺,荔枝App(以下簡稱荔枝)長期以來一直倡導積極向上的節目內容和綠色健康的網絡生活環境,對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及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際網路持續進行了多項探索。2018年9月,荔枝參與籤訂《兒童網際網路大會網絡安全約定公約》,倡議全行業聯合行動,構建有利於少年兒童成長的網絡環境。
  • 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5月30日,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報刊社宣傳策劃中心聯合主辦的「安全上網,守護健康——青少年網遊沉迷危害與對策」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針對青少年網路遊戲沉迷危害與對策進行研討,旨在形成家、校、社合力,呼籲國家相關部委加大對網路遊戲監管力度,促使遊戲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為青少年的成長保駕護航。
  • 【護苗】七成受訪家長期待優化網絡青少年模式內容池
    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青少年長時間在家,家長無暇照看,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問題愈發嚴重。此前,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與一般模式無差異,形同虛設。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使用網絡平臺時,79.7%的受訪家長會打開青少年模式。43.8%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模式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上效果好,24.4%的受訪家長覺得效果不好,70.8%的受訪家長建議優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內容池。
  • 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青少年時期正處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個體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種種矛盾和衝突,加上現實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和扭曲,從而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 加強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刑事立法思考
    ,使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刑法保障得到了加強。筆者是一名從事共青團工作的基層團支部書記,又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工作中經常接觸到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例。實踐中,我認為有必要對我國《刑法》的相關條款作一定修訂,從刑法上進一步加強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現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期能拋磚引玉。
  • 落實「青少年模式」 監管部門應有更大作為
    疫情期間,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問題進一步放大,過度消費等問題更加突出,有關消費糾紛與投訴也急劇增多。在社交平臺、網絡論壇上,經常能看到家長發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遊戲,而不少網路遊戲平臺的「青少年模式」都可能被貪玩的未成年人輕易破解或繞過。氣憤、無奈之餘,一些家長也在追問: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難以自拔,該怎麼辦?遊戲、網絡平臺的「青少年模式」為何不管用?
  • 共築青少年網絡「綠色長城」,VivaVideo(小影)上線「青少年模式」
    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的指導下,VivaVideo(小影)積極響應國家網信辦號召,於5月27日正式上線青少年模式,內設防沉迷系統,踐行青少年幸福成長戰略。打開App,VivaVideo(小影)以彈窗的形式提醒用戶進行青少年模式設定。
  • 青少年犯罪的判刑年齡是多少,未成年人保護法有哪些內容
    學校要真正把素質教育作為塑造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啟蒙教育」。徹底改變那種只重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傾向。使他們將來能夠真正成為一名高素質公民。學校必須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
  • 青少年模式流於形式 超四成被測App存在「少兒不宜」內容
    近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啟動了為期兩個月的「清朗」行動,針對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進行專項整治,以切實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不受侵害。  然而,日前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的《網絡直播App未成年人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多數被測App在未成年用戶操作過程中,缺少需徵得家長同意的功能設置,有的甚至無法有效識別未成年用戶;一些App所設置的青少年模式功能流於形式,內容池有待進一步優化;此外,超四成被測App存在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內容,其中尤以軟色情內容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