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又一起孩子意外受傷的悲劇!
廣東東莞一位媽媽開車載5歲的女兒,因車內溫度高,就把車窗全部打開。
車開到一半,覺得熱就想把車窗關掉開空調。大約五分鐘後,這位媽媽感覺溫度沒變化,就回過頭看,令她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車窗夾住了女兒的脖子,孩子軟趴趴一動不動!
媽媽嚇壞了,趕緊送女兒去醫院救治。
當時小女孩渾身抽筋、小便失禁、吐血,甚至還出現心臟驟停。
經過十多天的搶救下,小女孩最終脫離生命危險。
不幸中的大幸!
然而有人發問,為什麼孩子會被車窗夾到頭,5分鐘後媽媽才發現這個情況?
據稱,當時一上車,女孩沒坐安全座椅,車窗搖下來後,估計她是好奇把頭探出去了。
想想太可怕了!如果媽媽沒有「及時」發現,極有可能就和女兒陰陽相隔了。
生活中,像這樣「心大」的父母絕不是少數。
他們並非不愛孩子,未必會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可是他們的「不上心」,足以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痛苦和傷害。
父母心太大,想想都可怕。
01
孩子出事,父母難逃其咎
雲南玉溪一位爸爸,騎著共享單車,不僅把3歲的兒子放在車筐裡,還邊騎邊看手機。
騎到路口,一個緊急剎車,坐在車筐上的兒子狠狠摔到了地上。
隨後,他一臉沒事的樣子,繼續把兒子抱起來放進車筐上。
正準備要繼續前行時,被警察發現了,為此受到了批評。
這驚人的一幕,讓人捏了一把冷汗。人流湍急的環境中,那麼大的孩子坐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車筐上,萬一不是摔倒,而是出現車禍呢?
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名言:「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些父母最常見的心態是:沒事的,別人都這樣,我也可以這樣。
無知無畏。沒出事還好,一旦出事,必定追悔莫及。
說到底,孩子出任何問題,都跟父母有關。
前不久,湖南一位12歲男孩的左邊鎖骨長出了一個鵪鶉蛋大小的腫塊,被診斷為肺癌晚期。
醫生表示,這麼小就得這種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病的病例屈指可數,主要是跟飲食習慣、作息、精神壓力有關。
知道情況後,男孩的父母后悔不已,不停地哭訴:
原來,孩子一日三餐飲食不規律,幾乎不怎麼吃早餐,喜歡熬夜打遊戲,愛吃零食,渴了就喝碳酸飲料和果汁,基本不喝白開水。
雖然父母也有「逼」孩子吃,但不難想像到,孩子一定是從小就養成這樣的生活習慣,才導致今天這種結果。
其實,孩子的意外根本不比成人少。
慘劇,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真正發生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當他正處在一個需要外界保護和照顧的人生階段時,父母一個不上心,分分鐘會釀成大錯。
孩子出事,父母甩不了鍋。
02
「心大」的父母,養不出健全的孩子
在節目《少年說》裡,一個叫葉子健的小學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開嗓,他就吐槽自己的爸爸媽媽,「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全場哄堂大笑,可他卻一點也笑不出來。
他覺得,每次一抬頭看父母,父母都在看手機,根本不理會他。
甚至為了不讓他吵,想讓家裡安靜一些,會把手機塞給他,讓他玩。
為此,他很氣憤,認為父母現在用手機穩住他,等到他沉迷遊戲了,又怪手機耽誤他。
這種「雙標」的生活,讓他倍感難受,其實他不愛玩手機,也不愛玩手機的父母,只是希望父母能放下手機,多關愛他陪伴他。
聽著他的「控訴」,全場的孩子哭倒了一片。
大家感同身受,知道那種被父母忽視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父母只關注自己的事,很少去理會孩子,教育上也不上心,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多傷呢?
「網紅鼻祖」沉珂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小時候,她家裡條件特別好,爸爸是上市公司的老闆,整天忙於工作應酬,很少和她有交流。
媽媽常年在國外度假,也不怎麼管她。
自從小學四年級,她被父母送去貴族學校讀書,從此就和父母沒有太多聯繫了。
如今,她長大了,成年了,有名氣了,生兒育女了,也依舊難以從現實生活中獲得安全感。
生活中,物質享受一樣都不缺;可是父母的「不上心」,情感的缺失,對孩子是一生難以磨滅的匱乏。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一針見血指出: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承認,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作為照顧者、養育者,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如此「心大」,根本養不出情感強大的孩子。
表面上,一切正常、相安無事;事實上,沒有關注和共鳴的父愛母愛,註定給不了孩子健全的未來。
03
父母早知道,孩子更幸福
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
父母,不僅是稱呼,也是職責和擔當。
多一些上心,少一些傷心;多一份關注,少一份孤獨。真正愛孩子,應該在這三件事「用心」:
第一,做個「學習型」父母,與孩子共成長。
盧梭說過:「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並非生而為父母。」
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的職業就是父母,沒有上崗培訓,沒有演練實操,也沒有任何的經驗積累,很多事情和問題,都靠自己摸索。
要如何避免問題發生呢?唯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都不囿於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而是不斷學習、了解,好讓自己吸收和掌握更多正確的育兒觀念和做法。
時代正在變遷,孩子所處的環境一天天都在發生變化。
只有時刻保持一顆學習的心,願意花時間去關注和孩子有關的事物,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第二,多看見孩子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Jasper曾經主動向媽媽應採兒表示,想學小提琴。
應採兒答應了,給兒子買琴,請老師上門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在學琴上的需求。
當兒子在練琴遇到「瓶頸期」想放棄時,她知道這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需要鼓勵和鞭策。
並非放任孩子隨心所欲做自己想要的事,就是對孩子的愛。
相反,能看到孩子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並付諸行動去陪伴和鼓勵孩子,才是用心的表現。
父母上不上心,孩子一看便知。孩子被當回事,他也會把父母當回事。
第三,多留心眼,預設孩子的危機提前預防。
孩子成長會遇到的問題,大多都是可預見的,包括身體的健康、心理的起伏和社會適應的情況。
帶孩子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走失、防拐、交通安全等相應的提醒和教育;
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面對不同事物和任務時的情緒,父母要做好事前引導,事後疏導;
接觸不同的環境、人和事,告訴孩子守紀律,做好底線教育。
防範於未然,父母多一些心眼,保護的事情做再多,永遠不嫌多。
有父母做孩子最強有力的保衛士,大家也少了更多後悔的時刻。
《蘭海說成長》中有句話特別戳心:
「孩子的成長,對於我們每個成年人來說,都是最大的挑戰——挑戰的不僅是我們的耐心,還有我們的眼界。」
有了孩子後,父母的人生就不再單單屬於自己,更多了一份責任和義務。
多一些上心和關注,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這份愛,將會是孩子快樂成長、幸福安康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