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2020-12-11 周天財經

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一個朋友的孩子今年高中畢業,大學快開學了。臨行前和他媽說:能不能給他點錢,他想在閒魚上買個二手電腦。

說實話,我的朋友一開始是很不理解的:為什麼要買二手的的呢?

這大概是兩代的人之間的代溝。

改革開放四十年,前半段成長起來的都在追求新,改革開放,其命維新。但是現在的孩子想法變了,他們成長於新反而沒有對新的饑渴感,對舊沒有厭惡,對新沒有反彈式的追求。我和他媽說:這孩子其實比你先進。

最近,國家在大力倡導不浪費糧食。但其實,需要反對浪費的不只餐飲領域,所有社會資源都是稀缺的。

經濟學家說,每個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換句話說,形成浪費,實際上本身就和每個人的利益相違背。因此,之所以還是出現了大量浪費,除了感召人們的道德感,實際上還是要從很多社會機制上找原因。

制止浪費,並非簡單地「不買東西」,其實,「買對東西」和「讓買錯東西轉移到對的人手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命題。

算法時代讓人和貨的精準匹配成為可能,每一個消費者都有可能能用最短路徑拿到適合自己的貨品,科技解決了「買對東西」的問題。減少錯配,本身是減少浪費。

但是,當快時尚成為突出趨勢,人們生活加速,口味變得很快,三個月前買的,三個月後再用就顯得不合時宜,閒置物品也越發增多。

也就是說,即便買時「對的」東西,也不一定一直是「對的」。

當效用發生變化,讓物品實現二次甚至 N 次流轉,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這才是減少浪費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們容易看到「萬能的淘寶」買一切的 A 面,卻不容易看到,阿里巴巴生態體裡還有一個 B 面,是生產 - 流通 - 消費之後的再流通,閒魚就是這個 B 面。

01 「讓 2000 億浪費變成 2000 億消費」的 B 面

不久前,阿里巴巴副總裁平疇在接受採訪時稱,「全社會都在反對浪費,閒魚是堅定支持者。因為閒置就是最大的浪費。過去一年,閒魚通過撮合 2 億人交易,成功讓 2000 億浪費變成了 2000 億消費」。

我覺得,不止 2000 億。

經濟學裡有個名詞叫乘數效應。舉個例子,如果有 2000 億元資金,流入經濟體之後,會變成橋梁高鐵、核心科技、新的商業模式,也會成為員工收入。收入一旦消費出去,又會成為下一個人的收入,依此循環往復……這種自我放大就像水波紋碰到牆壁又會反射折回,源源不斷,能形成數倍的乘數。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其著名的動畫短片《經濟是如何運轉的》當中,用卡通的形式,生動闡述了這個過程。

閒魚每「拯救」2000 億浪費,實際上就是在變成數倍於 2000 億的社會資源,重新進入到經濟體中,促進更多「買對」的行為發生,而消費力會持續獎勵「生產對的貨品」的企業,讓他們獲得利潤,規模化之後,自然就有了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因此,往更深遠來看,這個過程也是在產生更多強勁的中國企業。

而對於單個用戶來說,再微小的回血也是血。2019 年,賣家平均在閒魚上回血的收入是 4000 多元。緊日子裡,這彌足珍貴,因為這相當於給很多三四線城市居民發放了一份 13 薪。

可見,閒魚的乘數效應攪動的,既是經濟價值,也是社會價值,而閒魚乃至整個阿里巴巴生態,就是這兩種價值的放大器。

02 「前半段」的萬億與「後半段」的萬億

對於其他平臺,「購後」意味著交易結束,但對於閒魚恰恰是開始。

阿里巴巴實現了超過 1 萬億美金交易額,意味著超過 1 萬億美金的貨到了用戶手中,這樣的新品規模下,閒魚快速爆發顯而易見。

中國經濟的蓬勃動力,和生產力的極大噴湧,是每個家庭閒置物品增多的根本原因,而非出於故意的浪費。馬雲講過一個故事:2003 年初剛成立淘寶時,他要求員工每人回家找 3 件物品,放到淘寶上賣。

然而,7 個員工找了 3 天,才找出了 17 件東西。

可以相信,如果今天馬雲再有同樣的要求,相信任意 7 個員工可以在 3 小時內找出 170 件東西。時代使然。

可以這麼說,阿里巴巴的前 20 年,是在拼命促進物質流通和生產,讓 7 名員工不因為「找寶貝」捉襟見肘,那麼現在,不僅要促進新的流通,還要讓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物品,繼續流動起來,進入更多百姓家。

呼吸吐納,其實是個等式。前半段阿里已經塑造了萬億美金級的市場,後半段達到萬億也並非難事。除了物質的自然損耗,對於非易耗品而言,吸入和呼出會越發接近於「等值」。這個無限逼近的過程,充滿想像力。

最近我也在和長輩們聊天,不少人都養成了去閒魚淘二手貨的習慣,而認識的 95 后里,很多人迅速出手自己玩膩了的相機和手機。可以說,閒置用品的消費群體,正從一線到四五線下沉,從年輕人向老年人的滲透。

一呼一吸之間,淘寶和閒魚相繼成為國民級應用。如果說淘寶是創業基地,天貓是品牌之城,閒魚更像一個循環樞紐。讓物質流動不再停歇。

03 閒魚為何在閒置交易平臺中脫穎而出?

在周天財經看來,主要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它不是像目前同類平臺集中做手機等高價值、有利潤的商品,而是做全品類,從潮玩到摩託,從線上到線下,從年輕人群到老年人群體,這個平臺始終是在思考著一個「全社會命題」。

事實上,專注於高客單價標品,討巧而不費力,能很快把業績做高,但門類太狹窄,僅輻射小部分人群。阿里的人設,始終是做難且正確的事情。閒魚自然不會去「偷閒」。

在閒魚我們既能看到白領賣年會獎品,也能看到主婦在出售自家寶寶用過了的嬰兒車,還能看到攝影發燒友在交換鏡頭。不夠高頻,也極度非標,但也能有了一些人情味和用戶黏性。

不全力做標品、3C,而是堅持用普惠方式,這是閒魚。解決全社會命題雖然難,且在短期內看不到甜頭,但其實會收穫更長期的回報。

這也是為何,在過去的一年,每個月,有 9000 萬用戶會使用閒魚;每年會有 10 億件物品在閒魚上掛牌,並最終有 2 億人在閒魚完成交易,相比於其他平臺,閒魚也更稱得上社會性的基礎設施。

其次,閒魚堅持的 C2C 模式,交易鏈路短、交易效率高、成本低,而面對巨大的存量和增量閒置,只有這個模式才可消化、可承擔。

閒置經濟雖然已經奔著萬億市場去了,但總體看,行業處在朝陽期,讓每處細微的毛細血管充分發育,就有可能壯大成為主動脈。反過來,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中間商賺差價模式,雖然能實現高效率成交和高客單價,但可能大大降低閒置交易的受眾,壓抑更廣泛的人群交易積極性。從一開始是打開大門還是只開一扇小窗,事關行業格局。

此外,還有阿里生態裡天貓、淘寶、閒魚等不同板塊的協同。阿里掌握了物質流通的數個節點,比如「淘寶一鍵」轉賣閒魚,在產品體驗層面來看,這條順暢的鏈條,賦予閒魚的優勢更大。

實際上,這就是周天財經在電商領域長期的寫作和觀察中,所論述的「集團軍協同」的優勢。

還比如,閒魚和淘寶目前是 One ID 的策略,帳號打通,共享一個中臺服務,這就意味著,假如現在有一位對馬歇爾音箱感興趣的用戶,不光在 APP 裡能看到天貓上的新品,同樣也會在推薦流裡被個性化推薦閒魚裡的二手馬歇爾音箱。也許這位用戶在對比後發現,二手音箱完全不影響使用體驗,而這位用戶原本還因為新品高昂的價格而猶猶豫豫,被攔在美好生活的門外,但在閒魚的幫助下,就能很快成交,這種強大的中臺能夠挖掘出用戶的潛在需求,正在被閒魚所共享。

這樣的大中臺戰略,並非每一家都能夠實現,這就成為了閒魚獨特的競爭優勢。

再就是信用層面的基礎設施。很多用戶在面對個人賣家的時候,最大的顧慮是信用,芝麻分就提供了很好的可量化參照,再加上陪審團等制度的創新,也讓不少用戶吃下了定心丸。就我個人而言,在閒魚上買東西,看看對手的信用分,已經成了必要的程序。

結語

今天的網際網路都在講人設。所謂人設,歸根到底是一種選擇。

全品類的閒置交易,真的只有閒魚能做嗎?其實也不是,根本上還是願不願意去做。

閒魚的萬億 GMV 價值並不是零售或商業的價值,或者準確地說它沒有短期的商業價值,就像高速鐵路的客票收入相對於其基建和運維成本是非常不經濟的一件事。但鐵路帶來的不光有客票收入,還有物品和思想的交流、親情的流動、陪伴的增多,幫更多人看到更大的世界,這些都是顯性的「正外部性」紅利。因此,正如客票收入無法衡量高鐵的價值,單純以 GMV 還是 ROI 來衡量閒魚,也都是片面的。

當前,決策層已經提到,中國這個經濟體,正在由外循環為主轉向內循環為主,如今看來,從誕生之日就著眼於成為全社會基礎設施的閒魚,就是一個有力的內循環加速器。

相關焦點

  • 阿里巴巴平疇:閒魚讓2000億浪費變成了2000億消費
    中國財富網訊 近日,阿里巴巴副總裁平疇在採訪中時表示,「全社會都在反對浪費,閒魚是堅定支持者。他認為,閒置就是最大的浪費。過去一年,閒魚通過撮合2億人交易,成功讓2000億浪費變成了2000億消費。」平疇表示:「閒置經濟是真正倡導節儉的共享經濟。
  • 乘數效應
    原標題:乘數效應   當政府向某企業採購2000萬元物品時,可能會產生連鎖影響——該企業所有者的利潤與工人的收入會增加,進而他們會增加消費支出,結果使得初始的政府採購還會間接增加對許多其他企業的產品需求。若政府支出每1元最後導致全社會增加的總需求大於1元,那麼就產生了所謂的乘數效應。
  • 拉動消費乘數效應的點有哪些
    採用市場的手段,讓消費更多形成乘數效應而非替代效應,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消費的乘數效應,指一個消費行為或一次消費可以引發、帶來連鎖消費的行為。而消費的替代效應,則指一種消費行為覆蓋了另外一種消費行為,造成本應發生的另一次消費行為不再發生,其所需資金形成儲蓄,由此形成消費遞減,造成消費萎縮。
  • 用稅收乘數效應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4426億元的個人所得稅減稅金額,直接拉動居民消費收入增長16.2%,讓廣大城鄉居民對減稅改革真正有了滿滿的獲得感。紅利成績單所折射的,是稅收乘數效應對激發消費市場活力的重要作用已初見成效。這對用好稅收乘數效應調控手段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具有可供複製推廣的重要示範意義。消費市場的活躍程度,直接取決於居民消費能力的大小。
  • 消費券以「乘數效應」激活消費潛力
    近日,北京市經信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與美團共同啟動了「安心消費節」,以線上補貼拉動線下消費的方式,通過發放消費券、為商戶提供補貼等舉措,推動各地復工復產和消費回補。同時,此類活動也在南京、銀川、長沙等地開啟。
  • 消費券的乘數效應是怎麼回事
    名詞解釋:  乘數效應  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更完整地說是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 例如當市道好時,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
  • 消費券背後的乘數效應,基於日本消費「世代變遷」的啟示
    中長期宏觀視角下,消費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收入、物價及人口結構。從更本質的角度看,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是決定消費最核心變量。而本文中泰證券分析師將聚焦影響消費的另一面:人口結構變化下,不同世代人群的消費意願、行為的變遷。
  • 不可忽視信心的乘數效應
    理解了信心、信心的乘數效應和信心與經濟運行之間的反饋機制,就可以洞悉經濟周期中繁榮和衰退背後的「精神力量」,從而推出適當的政策,引導經濟平穩地走出低谷。  最後,信心通過信心乘數在經濟中產生放大效應。類似消費乘數、投資乘數和政府支出乘數,信心乘數表示信心的一個單位的變動導致的收入變動,它也是若干輪支出的結果。信心的變化會導致收入的變化和下一輪信心的變化,每一輪的變化都影響到未來各輪的收入和信心。因此,信心的小幅變化會通過放大的乘數效應,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 「閒置經濟」「二手買賣」市場廣闊 閒置的浪費變消費 市場規模達...
    兩個手機,提供兩個觀測視角:向左看,還有巨量的閒置物品沒有進入流通;向右看,閒置物品的價值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閒置」是指消費剩餘,無論是時間、物品還是知識,有盈餘才可能分享;「經濟」則指向交易,意味著每個人對物品效用的評價可能有霄壤之別。  今年5月,阿里巴巴公布的2020年財報中,閒魚年成交額已突破2000億元。在這個平臺上,一年共交易40萬臺閒置Kindle,成了國內最大的Kindle流通市場。
  • 全力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的「乘數效應」
    本報訊  6月12日下午,市長危偉漢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復學工作階段性匯報,研究部署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工作。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工作情況、近期全市復工復產及學生返校復學匯報。
  • 刺激內需應重視凸顯投資的「乘數效應」
    要凸顯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就必須從增大企業和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角度入手,這應是我國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一個基點。然而,增加開支不能僅僅著眼於投資規模本身,還應關注投資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擴散」效應,這在經濟理論中通常被稱為投資「乘數」效應。  宏觀經濟體系中存在著生產-收入-消費三者之間的依次轉化機制,其中,企業和居民在獲取收入之後的消費傾向是決定乘數大小的關鍵因素。
  • 發揮「雙創」與「網際網路+」的乘數效應
    【關鍵詞】創新創業   「網際網路+」   乘數效應【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強調,要推動「雙創」政策落地,創設「雙創」示範平臺,構建「雙創」良好生態,發揮創新創業和「網際網路+」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促進社會就業,推動形成「雙創」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 用消費券拉動經濟,發揮「乘數」效應是關鍵
    消費券的作用,乘數效應說了算消費券,即是政府通過定向的消費補貼,目的是促使消費者走出家門、走進商鋪,把錢花出去,藉此刺激社會消費。對它,杭州人民並不陌生。生活必需品實際上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杭州消費券的發放,反而讓居民將原本用於購買必需品的錢轉為儲蓄,反向擠壓了消費需求。消費券使用領域的錯判,讓拉動消費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是因為這些消費券起到了「替代效應」,卻沒有發揮「乘數效應」。
  • 二手消費全球「走紅」,to C的閒魚、轉轉要「翻身」
    2020年1月,法國政府還通過了旨在摒棄浪費、發展循環經濟的《反浪費法案》,該法案對民眾的呼籲也助推了該國二手商品市場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在線二手交易市場格局也在加速洗牌:整個市場看,閒魚和轉轉這兩家綜合性二手電商平臺佔據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垂直細分領域,找靚機、愛回收、回收寶、紅布林、多抓魚、得物等也都通過深耕業務獲得了較快成長。
  • 二手交易平臺閒魚日活躍用戶超2000萬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閒魚、轉轉、拍拍等網絡平臺,日益成為二手貨交易的「主陣地」。  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的陳惠就是閒魚平臺的「常客」。在高考結束後,她著實買了不少東西。「其實都是些衝動消費,高考完了就想放鬆一下,後來發現很多化妝品都用不完了。」陳惠說,對於之前積攢的那些用不完的閒置品,自己決定趁著開學季賣出去。
  • 二手交易平臺閒魚日活躍用戶超2000萬 誰在買賣二手貨?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閒魚、轉轉、拍拍等網絡平臺,日益成為二手貨交易的「主陣地」。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的陳惠就是閒魚平臺的「常客」。在高考結束後,她著實買了不少東西。「其實都是些衝動消費,高考完了就想放鬆一下,後來發現很多化妝品都用不完了。」陳惠說,對於之前積攢的那些用不完的閒置品,自己決定趁著開學季賣出去。
  • 網絡傳播的「乘數效應」與控制應對
    「乘數效應」是經濟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  在信息傳播上,網絡傳播的誕生和發展,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格局。由於網絡傳播有著強烈的「乘數效應」,是一個新的值得關注的要點。
  • 母嬰閒置交易火爆,2000萬「閒魚媽媽」低成本養娃
    三八婦女前夕,閒魚發布了一份母嬰閒置交易趣味「報告」——閒魚低成本養娃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閒魚母嬰類在線商品增加70%,總成交達4697萬筆。從購買者性別看,女性佔80%絕對多數,堪稱勤儉持家、能省則省的「閒魚媽媽」。2019年,近2000萬閒魚媽媽在平臺購置所需母嬰用品。
  • 「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人力資本效應、消費乘數效應和消費擠入效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遴選公選筆試面試素養積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合理增加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合理增加公共消費,要合理增加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特別是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具有人力資本效應、消費乘數效應和消費擠入效應,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機制。
  • 閒魚2020年度十大關鍵詞:「一半蓋泡麵一半掛閒魚」奪魁
    12月29日,國內最大的閒置交易平臺閒魚公布2020年度十大關鍵詞,分別是:一半蓋泡麵一半掛閒魚、寶貝還在嗎、浪費變消費、盲盒經濟、同城抗疫、孤寡青蛙、記得擦亮、離開XX(城市)、小法庭愛好者、十動然魚。  數據顯示,閒魚過去一年交易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年輕人,衝向共享經濟,擁抱體驗經濟,喜歡新品也不拒絕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