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陳宏程 本報記者 姜贇
每天晚上9點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的校園裡都會傳來一陣柔美的聲音「親愛的孩子們,我是你們的若若老師,睡前故事時間到了,你們的小耳朵準備好了嗎……」
這個聲音親切溫柔,將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平淡的語言文字被它演繹得生動可愛,聽了讓人慾罷不能。講故事的人是學校二年級的語文老師陳若,從去年1月27日開始,這個聲音就從未停過,學生在學校便在學校響起,孩子放假回家了陳老師便把聲音放在朋友圈,通過家長播放的方式伴孩子入眠。
「孩子們想不在學校裡也能聽見我的聲音,所以我便把聲音錄下來讓他們在家也能聽見。」陳若笑著說道。
其他事可以不做
但每天的睡前故事不能落下
「上個學期快放寒假時,想到馬上就要和孩子分開一段時間了,有些捨不得,我便問孩子想不想在家裡也能聽見陳老師的聲音,聽我這麼一說孩子們非常興奮,都說想要,那天晚上我便錄了睡前故事發在家長群裡。」陳若說道。
從去年1月份睡前故事開始啟動,每天晚上陳若都會給孩子發一段睡覺故事即使在寒暑假也沒有落下。
「一開始我是每天晚上下班錄一段發給學生,可是慢慢地工作開始忙起來,備課、批改作業等等經常要弄到晚上9點以後,孩子們又睡得早,所以我便趁著白天有空或周末的空餘時間錄,每次就錄上3、4段。」陳若說道。
她的音頻是上傳到喜馬拉雅上的,先用手機錄好音,然後重新聽一遍,確保語音語調沒有錯誤,再剪輯、配樂,雖然每段故事只有八分鐘,但是在錄製時經常會磕巴和念錯字錯字,反反覆覆每段音頻要錄上20多分鐘,加上配樂、剪輯每次都要花上2、3個小時錄製,有時候所有音頻上傳完畢已經晚上12點多了。
「雖然弄到很晚,但是我好像沒有覺得累,反而每次給孩子錄睡前故事,想到每天晚上孩子們會聽我的聲音入睡就會有一種很開心很幸福的感覺。」陳若笑著說。
在陳若的日程安排表上,其他事情都可以緩一緩,但是每天給孩子的故事不能落下,這是她對孩子的承諾,也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了。
這一年裡,陳若已經錄了近200期音頻,共講完了11本故事書總字數達100萬字,其中有每個學期的必讀課外書,還有《老人與海》、《湯姆叔叔的小屋》等等的課外讀物,都是精心挑選過適合低段孩子的。
每個學生都有筆名
寫作成了一種獎勵
一開始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只是想讓孩子在家也能聽到老師的聲音,但是睡前故事進行了幾個月後,陳若發現班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而且對寫作和閱讀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有一次一個老師幫我代了一節作文課,代完課她非常驚奇地和我說,她第一次見這麼愛寫作文的班級。」陳若笑著說,對於其他孩子寫作文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對於他們班的孩子來說寫作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
每次的作文課陳若都會用講故事一樣的語言將學生們帶入課堂,先給學生們讀一段有意思的範文或是繪本、童詩,或是等孩子看完範文後他們給故事裡的人物寫一封信,進行有情感的對話和交流,將故事的情境演繹出來的方式幫助他們進入寫作情境。等學生有了寫作靈感時,她便放起輕音樂,讓學生伴著優美的旋律寫作,讓他們知道寫作文是一種享受和獎勵。
「有次讓他們寫我的爸爸,孩子們閱讀完繪本《我爸爸》之後,被繪本中誇張的語言逗樂了,寫出來的內容也很有趣。」陳若說。
「我爸爸的重量比大象都要重」,「有時候他像泰迪熊一樣溫柔」,「我爸爸是個工作狂經常不在家吃飯。可是,他還會時不時地帶我去旅遊」,「我愛他的深沉,愛他的實在。」……這些句子雖然簡單,但是表達的情感卻非常真實。
除了日常的作文,陳若還會帶著孩子們寫童詩,班裡所有的孩子都學者大作家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王子」「魯班七號」「加樂比海盜」……因為這些筆名寫作文成了一件富有儀式感的事。
「記得小學剛入學時每次寫語文作業,試卷最後的看圖寫話她總是空著說寫不出來,拖拖拉拉地總是不肯完成。」楊方蓉媽媽說道。自從孩子開始聽睡前故事後她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化很大。
「剛上小學孩子的識字量不多,看書對她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因為陳老師的睡前故事,她發現書本的內容非常有趣,現在經常吵著讓我給她買書,每次周末一有時間就會拿起書看。」
楊方蓉媽媽說,現在小楊每天晚上都要聽陳老師的故事,有時候因為有事耽誤了,第二天也一定會補上。「剛開始陳老師在群裡發故事,我只覺得是件好事,平常我工作忙沒時間給孩子講故事,有個人幫家長講挺好的,但是以為陳老師講到學期末便會結束,沒想到放假了她還在講,心裡非常感動,感覺陳老師是憑良心在教育。」楊方蓉媽媽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