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繁華的汶駱路,把村莊隔成南北兩片。走進狹長整潔的村巷,兩邊停著的汽車,不少懸掛著外地牌照;四川話、安徽話、江西話,不同的方言從一間間出租屋飄出來……
敬德村毗鄰駱駝城區,是個典型的城郊村。10多年工貿業的飛速發展,吸引了外來人員潮湧而至。村裡每4個人就有3個來自外地。人口的激增帶來環境壓力、資源分配、治安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補齊外來人口管理與服務的「短板」,推進鄉村文明建設,是城郊村莊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近年來,敬德村積極探索「人性化」「均等化」「親情化」的管理服務理念,加快本地村民與外來人口的融合,努力讓每一名外來人員擁有「歸屬感」,使他們以敬德為家、安居樂業,共建和諧鄉風。
創新管理 夯實基礎留住人
上月下旬,來自四川綿陽的崔文勳跑到駱駝派出所,申請辦理居住證,「有了證,小兒子就有資格報名讀書了」。
42歲的崔文勳租住在敬德村的大吳家自然村,經營著一家小作坊,妻子在村中一家企業打工。「在村裡住了5年,一直很太平,吵架都很少。有時忘記鎖門,也不擔心進賊。」他對村裡的治安連連點讚。
採訪中,很多外來工誇讚敬德村風氣好,「安全感很足」,而這要歸功於數年來街道、村兩級不斷加強的治安巡查、管控體系建設。村流動人口專管員董紅光說,他管的片區有外來人員1200餘人,每天要巡查一遍,每間出租房的房東、房客信息都要登記在冊,隨時核對,還要把服務主動送上門,「好在有了『流管通』,在手機上就能完成操作,並與派出所聯網,一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十分方便。」
像老董這樣的專管員,敬德村就有5名,為外來人口提供登記、辦證等一系列服務。村裡實行網格化管理,並組建了一支民兵聯防隊,強化夜間治安管控。村黨總支書記林建民說,隨著惠豐商貿城的啟用,駱駝商圈快速擴張以及舊城改造等,去年,敬德村的外來人口增加了近千名,本村村民家家有出租房,人人是房東。今年村裡把出租房消防安全作為重點來抓,發放、安裝了400多隻煙感報警器,下步準備有條件地改造電動車充電設備,逐步解決亂拉線問題。
作為鎮海新城核心區的駱駝,是寧波人口流入最快的區域之一,去年新增人口20000人,今年開春,每月新增人口上千人。「平安是發展的基石,也是外來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範駿說。街道在各村共配置了70多名外口專管員,把服務送到一線,夯實治安基礎。2017年,駱駝派出所實現「零命案」,全年「兩搶」發案僅個位數。
「公寓面積20多平方米,每月580元租金,公司補貼一半」,當地金海電子公司員工小陳對自己的「小家」十分滿意。
安居方能立業。敬德村通過村企合作,建設公寓,盡力幫助打工者改善生活環境。矗立在汶駱路邊的駱駝公寓,由廠房改造而來。管理員王芴友說,公寓實行賓館化管理,房內空調、電視、灶具一應俱全,月租金800元至1000元,很受打工者歡迎。前年秋天公寓正式投用,370多套房子被搶租一空。
新老敬德人共同參加街道元宵大巡遊。
提升服務 搭建「階梯」成就人
去年秋天,鎮海新城吾悅廣場小區一期交付使用,申東喜滋滋地去收了房,「等房子裝修好,我還要辦張植物園年卡,以後帶著一家人常去賞花遊玩」。
來自四川的申東,15歲離開老家外出闖蕩。從當初一名修車小工,成長為駱駝一家頗具規模的汽修廠廠長,管理著30名員工,並考取了高級汽修工職稱。申東感慨道:「漂泊20餘年,在敬德村的10年格外溫暖,這裡為我搭建了一部改變命運的『人生階梯』。」
「有人願意來是好事,說明地方經濟發展有活力」,對製造業發達的鎮海來說,利用好「人口紅利」尤為重要。區流動人口管理辦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制度創新,不僅要留住好的外來人才,還要幫助他們實現「奮鬥夢」。
2014年,鎮海率先在全市推出流動人員量化積分申評制度。經過數次調整,今年已升級到4.0版本,「不僅看貢獻,還要看表現」,全方位科學考量,把公共服務資源向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傾斜。林建民說,現在村、企業有一定的賦分權,表現好的外來務工者通過量化積分,可以享受子女入學、公租房、工會療養等一批優惠政策,對穩定企業員工隊伍、鼓勵外來人員參與村(社區)文明創建、環境治理等,效果十分明顯。
據統計,到2017年年底,鎮海全區村(社區)賦分申請率95%以上,500餘家企業申請賦分,鎮(街道)、村(社區)、企業已全面實現對流動人口的動態賦分。截至目前,累計2000餘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通過積分入學政策進入鎮海區公辦學校,近50名流動人員入住公租房,享受首批工會療養和健康體檢服務的共60人。申東說,他常常鼓勵員工多讀書,去考職稱,如果能考上技師,買房子還能享受政府補貼,「這是對我們外來工實實在在的關懷」。
在敬德村,一大批外來務工者像申東這樣,努力打拼,實現個人價值。村委會主任陳國勝深有感觸地說,很多外鄉人最初到村裡時,就帶了床被子,但靠著勤奮,幾年之後,不僅娶妻生子,還買了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們本地村民要向他們學習,有好的環境,更要吃苦、拼搏」。
10年前,來自湖北襄陽的孔存虎和妻子到村裡創業時,只有一臺二手設備。如今,夫妻倆經營的瑞虎精密機械公司技術列入行業一流,年加工收入3000多萬元,還在湖北開了家佔地20畝的新廠。孔存虎說,敬德是創業者的福地,街道、村裡誠心幫助企業發展壯大,村莊也變得越來越美,員工們都愛上了這片土地,「不肯走啦」。
敬德小學校長顧軍宏給優秀外來學生一家拍攝「全家福」。(資料圖片)
新擴建的務實學校,給外來子弟創造良好成長環境。
均等普惠 文化融合凝聚人
敬德村名,取「敬畏崇德」之意。近年來,敬德村以禮遇之儀、善待之態,為外來人員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睦融洽的氛圍,不加歧視地歡迎他們融入。
汶駱路邊的敬德小學,是鎮海區規模最小的村級小學,7個班307名學生,90%是外來娃。校長顧軍宏說,在這些孩子身上,有我們少年時的影子,「不論村內村外,老師一視同仁,用心教學」。
「孩子有書讀,就能留住一個員工安心工作6年」,經商多年的林建民非常清楚員工穩定對企業和村莊治理的重要性。這些年,為了解決外來子弟念書問題,村裡可謂不遺餘力。村裡的務實學校是所民辦的外來子弟學校,三年前學校要擴建,但找不到合適場地。村兩委會經過討論,拿出一塊10多畝的保留地,並花費數百萬元辦理相關證件手續。簇新的校舍蓋起來,1200多名孩子在更好的教育環境下成長。
即便如此,「就學難」依然「壓力山大」。之前,敬德村還有一所外來子弟學校,去年關掉了。務實學校校長張後務說,今年符合條件已報名的學生有700多名,但批下來的名額只能招3個班,130多人,「怎麼也擺不平」。
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個夢想。敬德村倡導「住在敬德村,就是敬德人」的理念,在治水剿劣、環境整治、文明創建等一系列行動中,村裡動員新老敬德人,各展所長,聯手克難。村裡還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村文化禮堂敞開大門,人人可使用,將多個外來人口聚居地的空置場地改造成休閒小公園……確保廣大外來人口共享村莊建設發展成果,提升生活質量。
每到夜晚,村文化禮堂前的小廣場上,不少外來務工者與村民一道,隨著音樂快樂起舞。村裡組建起舞龍隊、排舞隊、舞蹈隊等多支文體團隊,以文化人,新老敬德人在活動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來自四川的霍飛是「九龍湖跑團」的一員。他說,跑團群裡來自外地的佔了一小半。平時大家一起跑步,一起參加公益活動,「都以網名稱呼,不分本地、外地,這種感覺很好」。
服務均等化,讓外來人口真正有了歸屬感。林建民說,從「打工者」「外來妹」,到現在的「新敬德人」「新居民」,稱謂上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村民心理的開放程度,外來人口真正融入進來,在第二故鄉找到「家」的感覺。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如今,新老敬德人正向著更高的和諧目標大踏步前進,攜手建設美麗新家園。
在出租房內安裝煙感報警器。
村情速遞
敬德村位於鎮海駱駝街道西2.2公裡,於2001年由原勝光、下河、林周三個村合併而成,下轄20個自然村,35個村民小組。村常住人口1063戶2687人,黨員136名,外來人口6500多人,擁有耕地2150畝。
敬德村有500多年歷史,村名沿襲「敬德小學」校名而來,寓意敬畏百姓,德行崇高。村莊是典型的平原水鄉,河網縱橫,交通發達。農業原以種植業為主,近年來向集科技、生產、生態於一體的都市型農業格局轉變。
並村10多年來,敬德村發揮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二、三產業迅猛發展。全村有企業40多家,工業產值2億多元,村內80%勞動力從事企業、經商、運輸以及服務行業。村集體固定資產近億元,年可用收入600多萬元。
近年來,敬德村投巨資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優化村容村貌,大力發展群眾性文體事業,提高養老保障待遇,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打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先後獲得「寧波市全面小康示範村」「寧波市級生態村」「市第三批體育特色村」「市森林村社」「鎮海區三星級民主法治村」「鎮海區慈善村」等榮譽稱號。
外來工組成的村保潔隊正在清理河道,提升村莊「顏值」。
(餘建文 整理圖片除署名外由余建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