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閡悄悄消弭 杭始板橋社區融納8000外來人員紀事

2021-01-15 浙江在線

  新聞事由

  假如你走在杭州始板橋社區,你會發現,那裡操不同口音的人特別多,很多人都是用帶著地方口音的普通話進行交流的。

  這是個特殊的社區,外來人口有8236人,常住人口卻只有6023人。這些來自安徽、新疆、江西、湖南等地的外來人員,散居在興隆路、東寶一弄、海潮路等社區的每個角落,他們在這裡做生意、過日子,也在這裡談戀愛、結婚生子……

  由於住得久了,絕大部分外地人早已消除了剛到杭州時的陌生感,而當地居民也沒有把他們當成外地人,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日日夜夜生活在同一社區,顯得那麼自然。

  社區的陳書記對外地人並沒有什麼偏見,她說:有人說,外地人多了,社區容易亂,但實際上社區每個月的發案率與其他社區相差無幾;還有人說,外地人喜歡拉幫結夥,擾亂社會治安,但在始板橋社區,外地人與本地人相幫相扶,關係融洽。所以,外地人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格格不入!

  在這裡,不分什麼外地人和本地人,大家都是一家人。相反,社區還經常組織一些活動,為外來人員服務,使他們體會到家的溫暖。比如社區推出的「五個一」活動就深受外來人員的歡迎:為外來民工提供和居民一樣的社區服務;為外來人口辦一件實事;每月為外來民工上一堂課;暑假為外來民工子女搞一次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夏天辦一個民工自娛自樂的納涼晚會。

  在這個特殊的社區裡,外地人、本地人居住生活在一起,隔閡在悄悄消弭,相融在慢慢滋長!但這一切的轉變也是通過雙方點點滴滴的努力積累起來的。

  關鍵詞:子女就學

  魯老闆的兒子上學了

  外來民工子女就學是一個大問題,每學期開學時,社區門口總能碰到一些焦急的父母,為孩子奔波忙碌。

  江山魯師傅是杭州龍翔服飾城的一個小老闆,由於忙於生意,眼看就要開學了,到了上學年齡的小孩子非但沒買書包等學習用品,連報名都錯過時間了。當魯師傅開始著急時,由於兒子魯紀鵬是外地戶口,又錯過了報名時間,雖一再奔波,卻找不到一家願接納孩子的學校。

  熱心的鄰居陳大伯也替魯師傅著急,他告訴魯師傅,當地人一有事情就找社區,讓他也可以去試試。

  沒想到社區幹部得知情況後,立馬放下手頭的工作,大家分頭去聯繫學校。幾天之後,在社區的努力下,始板橋小學的校領導額外接收了魯紀鵬。

  如今,魯紀鵬在始板橋小學就讀將近8個月,愉快地與同學們合夥「趕豬」,參加運動會。操著一口標準普通話又聰明活潑的他,早已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老師說,小魯所在的班級一共36人,其中12人是外來民工子女。這些外來子女只在開學時與本地孩子有些不同,比如上課坐不住,喜歡課間打鬧,但是幾個月下來,他們會講很標準的普通話,下課也與老師禮貌地再見……也許,在小孩子的童心裡,是沒有「不和諧」這幾個字的。

  關鍵詞:鄰裡關係

  送只甲魚消減彼此怨氣

  「你們社區怎麼能把房子租給這些外地人呢,素質這麼差,看看他們在這裡開個飯店,油煙燻得我們書店生意沒法做了。」陳大媽的書店正好夾在外來人員黃師傅的雜貨店和飯店中間,飯店裡時常飄來的油煙味多次讓陳大媽有意見,陳大媽還與部分居民一樣,很「自然」地把氣撒到了「外地人」身上。

  其實黃師傅夫婦倆來杭州已經有15年了,他一直守法經營,做點小本生意,原本也不應引起鄰居這麼大的反感。但矛盾還是來自根子裡,那就是本地人對外地人的偏見。黃師傅一直努力想改變這一切。

  一天,黃師傅不經意間聽見了書店陳大媽生病的消息,他趕緊和妻子商量要買點東西去醫院探望。黃師傅還聽說甲魚很補身體,就趕緊到市場去挑了只大的,帶上了。

  看到鄰居不但不計較自己說過的話,而且還這麼關心自己,陳大媽反倒很不好意思。之後再聽見有人說黃師傅店裡的油煙味大時,她還幫著申辯,「我們鄰居很注意的,只是燒飯的時候會有點油煙,過了吃飯的時間就好了。」

  兩家人的融洽也由此開始。今天你有急事,我幫你看店。明天你有事,我幫你接孩子。你家燒好吃的,我就端著飯到你家吃,我家親戚捎來特產也分你家一半。隔壁住了十多年的兩家人深深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

  關鍵詞:計劃生育

  一定要來喝杯滿月酒

  新疆人田嘉佳要生了,婆婆坐了幾天火車趕到杭州看護。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婆婆堅決要求小田在家裡生養。計生幹部滕超英很操心這事,當晚帶了一位社區的老醫生趕到小田家裡,不斷做小田婆婆工作,「現在都提倡優生優育,只生一胎,你在家裡一旦難產,後悔都來不及。」

  好不容易做通了婆婆的思想工作,小田也被送到了江幹區人民醫院。產科醫生慶幸地說,小田頭胎難產,幸虧送來及時。當一個大胖小子在醫院「呱呱」落地,抱上孫子的婆婆喜開笑顏,逢人便說,社區幹部真好,要不然媳婦和孫子萬一出點問題,自己的責任就大了。

  滿月了,婆婆再三邀請社區幹部上門喝滿月酒,但由於社區幹部比較忙,抽不出空。最後婆婆乾脆燒了一桌菜送到了社區辦公室,讓每個工作人員都沾點喜氣。

  滕超英說,外來民工大都來自農村,頭胎生了女兒後,想生計劃外二胎的也很多,計劃生育工作因此也難做。常常,社區工作人員敲開外來人員的門做調查時,有些人會表現得不耐煩,甚至重重地關門拒客。滕超英為此動了不少腦筋,不僅給外來人員的子女提供學習資料,也給外來育齡婦女上保健課,關心孕期健康等等。經過幾個月的真誠關愛,計劃生育工作逐漸由上門檢查變為婦女主動來社區諮詢,滕超英也成了不少「大肚皮」家中的座上客。

  關鍵詞:社區治安

  自行車不是他們偷的

  始板橋社區地處杭州汽車南站邊,人多事雜。居民樓下的自行車隔三差五就會丟上幾輛,最多時兩個月內竟然丟了30多輛自行車,有時居民放在家裡的手機也會一不小心被偷。居民意見很大,一些居民就把矛頭直指社區裡「人多勢眾」的外來人員。

  社區著手展開調查,民警在巡邏時發現幾個小偷是居住區外的流動人員,並不是長住社區的這批外來人員。「外來人員對杭州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不能把什麼事情都懷疑到他們頭上。」社區陳書記很信得過長住社區的外地人。

  為了消除一些居民的誤會,社區每晚派出5名工作人員協助民警進行巡邏。同時社區也給所有出租房戶開了會議,規定每位房東要和外來人員籤訂管理協議書,房東要管好出租房內的外來人員。另一方面社區也提醒居民關好自家門窗,並將自行車等停放到指定位置,不要隨意丟在自家樓下。

  除此之外,社區幹部還定時檢查出租房,詢問外來人員有無工作,並把部分無業的外來民工介紹到環衛所、茶亭弄農貿市場等。正是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事情,使得社區裡的外來人員與社區「貼」得更近了。

相關焦點

  • 馬上評丨消弭隔閡
    圖說: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截圖此時,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的問世,有益於了解真相、釐清事實、還原現狀、消弭隔閡。由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的這部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不僅僅是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實況,更能讓全球英語人口,看到更有權威和公信力的畫面。
  • 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老社區」其樂融融
    原標題: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老社區」其樂融融   東南網3月2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大家打掃好衛生,安排一下各自的工作……」2月25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小巷總理」林丹就忙開了。  林丹工作的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地處市中心,成立於1952年。
  • ...外來人員!哈市社區紙制出門卡+身份證拍成照片出門證升級成電子版
    龍頭新聞訊 (記者王萌文/攝) 近日,我省社區疫情防控不放鬆,嚴禁非本社區人員進入小區,哈爾濱市各區想出各種妙招嚴格管控小區。據了解,該社區位於哈站北出口對面,隨時有旅客經過,防控壓力不小。為嚴把輸入關口,社區在各小區只設一個卡口,居民進出只走唯一通道,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輪流值班,卡口平時保證兩到三名工作人員在崗。對居民的管理上,社區為幾千個居民都印製了紙制的出門證,要求居民進入時出示出門證、身份證,再加上掃碼測溫。
  • 石景山戰「疫」|麻峪北社區發動房東協同「管理」返京人員
    近期是返京人員高峰期麻峪北社區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策略發動出租屋房東協助社區管理返京人員社區強化出租房屋自管模式,在返京人員自行隔離14天的情況下,社區與房東協同管理,房東每天電話提醒返京人員向社區報告身體狀況,提高效率。麻峪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區居委會人員與實有人口管理員逐個打電話告知各房東目前疫情的形勢,由房東將情況傳達給租戶,同時勸說租戶推遲返京日期。
  • 老鄉勸老鄉同樣很靈光 上城成立外來人員調解隊
    在上城區,活躍著這麼兩支特殊的隊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說著不同口音,對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他們就是親人、「老娘舅」。如果有什麼難事、煩心事或者矛盾,只需一個電話,他們就會上門幫忙。他們就是由居住在望江街道和紫陽街道的「新杭州人」組成的外來人員調解隊,當地居民親切地稱之為「外來和事佬」。
  • 薯田埔社區志願者教外來老人學粵語
    深圳新聞網訊  為了讓外來老人能夠聽懂、會說一些簡單的粵語,能與本地居民有效溝通,促進老人融入社區,薯田埔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粵講粵有味」社區長者粵語學習興趣小組。經過社區工作人員前期的宣傳,活動還沒開始,課室就已經有一群長者在座位上等待了。
  • 外來人員在大連申領居住證有四大變化
    7月1日以後,外來人員在我市申領居住證主要有以下四項變化:  變化一:居住證申領條件更加明確。外來人員申領居住證,需先在公安派出所辦理暫住登記,並在我市實際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可以申領居住證。  變化二:暫住登記更加嚴格規範。
  • 華人醫生納娜:法國抗疫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不僅如此,納娜醫生利用自己曾在武漢求學的中法醫學背景,在法國的抗疫初期、結合中國經驗提出了的合理化建議,努力消弭中法在抗疫中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可謂法中攜手抗疫中的一位美麗而頑強的華人逆行者。  開設「助華門診」幫助華僑華人  1985年出生的納娜是雲南人,母親是一名醫生,耳濡目染讓她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 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入學需要準備什麼?
    現在城市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隨著務工大軍而來的是數量龐大的外來務工子女群體上學問題。對於外來務工人員而言,孩子上學問題絕對稱得上「頭等大事」。那麼這些家長可要注意了,因為隨遷子女的報名需要準備很多材料。
  • 樓社共融,柯橋華舍街道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不管是樓宇組織進社區,還是社區組織進樓宇,用一紙契約打開共融的窗口,將社區的人口資源和行業的個性優勢互補長短,形成「樓宇+社區」的生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更有利於推動樓社共建到共享的成果轉化。  優勢:資源共享讓樓宇管理更精細  「樓社共融」的好處極快凸顯出來,使得樓宇管理更加精細,生活之憂得到緩解,文化生活越趨豐富。
  • 蔡英文拍板讓大陸學生納保 「健保局」被指倒賺錢
    臺「教育部」25日表示,納保對中國大陸學生來說是一種保障,對招生也有益處,高校也紛紛認為,這是一種善意的展現。據報導,「執政決策協調會」24日討論的中國大陸學生納保議題規定,大陸學生比照僑學納入健保體系,僑生、外籍生、大陸學生保費應全額自付,修法前已來臺就讀的僑外生權益將不受影響。
  • 為了消除隔閡感,這個社區拉近了陽臺距離
    而最近,我看到有一處名為「羅曼維爾」的社區設計,便致力於消除這種鄰裡間的隔閡感,希望能將社區關係處理地更加融洽~設計師是怎麼做的呢?、曬會兒太陽的時候,你甚至也能看到鄰居在對面,衝你微笑~當然,整個社區的風格也是非常現代化的,木色格柵的「方盒子」與白色牆壁相互映襯,讓整個社區顯得乾淨又高級,一條條穿插而過的小路,也提升了居住的溫馨感。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年9月14日至15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愛故鄉文學與文化小組)和廣東金融學院鄉村文化研究及非虛構寫作中心主辦了「當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與趨勢」學術研討會暨「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
  • 桃江法院:矛盾「入江」 消弭無形
    矛盾「入江」 消弭無形——解析桃江法院遞進式矛盾糾紛分層過濾體系龔柏威 吳一軍 李慶輝桃江法院退休法官王小玲又「回」法院了,不過,她現在的身份是「特邀調解員志願者」。從5月拿到受聘證書,王小玲迄今已成功調解30餘起糾紛。
  • 《巴別塔》失去母親的聾啞日本女孩千惠子和父親的親代隔閡
    電影《巴別塔》的導演是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一位個人風格非常鮮明的墨西哥導演,是筆者最喜歡的一個導演之一。提到這個導演如此之長的名字,我們中國觀眾可能還不太熟悉,大家應該立刻會腦袋一閃。多個主人公的個體獨立故事線展開,然後互相產生交織,碰撞,完成整體故事的主體融合。
  • 解密國際社區幸福樣本:「融」情古北 潤物無聲
    開設「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實現境外人士個稅憑證自助列印、舉辦首屆「三業」展、「融·古北驛站」正式啟用······古北國際社區這個上海最早也是最大的涉外小區,這一年來正在悄然實現自身的功能升級和迭代。這些變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服務、治理、融入各個方面,讓早已潛移默化的國際化基因在這裡更加根深蒂固。
  • 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區:住得安心 活得開心
    人民網特別推出「喜迎十九大、觸摸獲得感」專題報導欄目,匯納人民網記者深入鄉村、街道、學校、醫院、哨所等基層的所見所聞,用記者的筆觸、鏡頭、圖片、視頻,講述沾滿泥土、飽含露珠、帶著溫度的鮮活故事,反映基層改革發展的喜人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真實感受。希望用這些小小的故事,編織成美麗的花環,獻給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孫犁《白洋澱紀事》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但是有一部作品例外,這就是孫犁的短篇小說集《白洋澱紀事》。孫犁是我國現代著名小說家,籍貫河北衡水,「孫犁」是1938年抗戰開始後作者使用的筆名。1944年,孫犁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先後發表《荷花澱》、《蘆花蕩》等作品,以其清新的風格被稱為「詩化小說」,在解放區、國統區、香港等地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得到了毛澤東、茅盾等人的肯定。
  • 納卡衝突成為關鍵,阿方放狠話要俄軍撤離,試圖清除所有外來力量
    納卡地區的衝突越來越突出,阿寒拜疆在此地區頻繁獲得勝利,就在其再次將兩座亞美尼亞村莊攻克後,就遭到了俄軍維和部隊的施壓。 對於阿塞而言如若想要徹底的將納卡佔據,勢必要清除所有的外來力量,而俄軍顯然是其驅逐的首個目標,並且該國家為了實現此目的,已經邀請土軍進入到納卡地區。
  • 靖邊縣副縣長楊利軍看望慰問一線防疫工作人員
    2月5日,靖邊縣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楊利軍帶領政府辦、縣局治安大隊、辦公室等部門負責人,先後深入南關社區、榆靖高速靖邊東出口檢查站、寧條梁鎮檢查站等地,看望慰問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張家畔鎮黨工委書記冉向前,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交警大隊大隊長王世崗先後參加慰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