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也就是胎齡沒有滿37足周以前出生的寶寶,又稱之為未成熟兒,由於胎兒過早的降臨,還是多少會存在著一些風險的。尤其是早產兒出院以後,在家裡寶媽媽在護理時,應如何及時發現寶寶發育風險呢?
首先寶媽媽在護理期間,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吃奶情況、睡眠情況、大小便情況、情緒、對外界環境反映情況、肢體活動情況、基本的生理反射情況(吸吮反射、覓食反射、擁抱反射)等等。
簡單的說,就是在排除常見的疾病,比如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以外,觀察寶寶有無經常哭鬧煩躁、食慾下降、睡眠不安、反覆的嘔吐、易驚、吞咽困難、擁抱反射增強、哭聲低弱等等症狀的情況下,或者是寶寶在4個月以後仍然有握拳反射,或者是到5個月以後還不能主動伸手抓,這說明寶寶還是有可能腦損害造成的,比如腦癱,也就是對腦損傷比較嚴重。
所以,當寶寶出現上述症狀時,要做到早發現早幹預。由於早產兒出生的越提前,就說明發育就越不成熟,從而就會相對的增加對腦損傷的程度。
那早產兒都會引起哪些腦部疾病呢?
最常見的主要是以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室內或周圍出血、感染、窒息等等,當這些疾病沒有及時對症治療,就很容易對寶寶的大腦發育造成影響,病情嚴重的寶寶會出現上下肢的腦癱、智力低下、癲癇、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等併發症。
所以說,對於胎齡較大的早產兒,在腦損傷不嚴重的情況下,對寶寶的發育風險是很小的。只要做到早發現早幹預,大多數寶寶的併發症是很少的,發育也是很好的。(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