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在周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
一個小學老師對她所在的班級進行了一次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朋友生病了,冷得直哆嗦,你願意把外套借給她穿嗎?」 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回答時,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朋友。
這位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就耐心地引導孩子:「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們正在吃早點,該怎麼做呢?」 見孩子們不回答,她對其中一個孩子問道:「你會給他吃嗎?」 「不給!」 那個孩子十分乾脆地回答。老師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已經餓得哭了呀!」 那個孩子竟然回答:「他活該!」
著名文學家雨果說:「如果人世間沒有愛,太陽也會死。」 沒有愛,就沒有世界的一切。一個沒有愛心、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是一個可怕的人。
愛心能使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渺小走向博大。孩童時期是人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孩童時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愛的薰陶和教育,讓孩子懂得愛的高尚情操,培養孩子的博愛之心。
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抓起。父母把自己看做孩子的夥伴,陪孩子玩遊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風險愛心打下基礎。一個孩子如果擁有愛心這個強大的力量,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挫折,他都能夠戰勝。
支招一:從小啟發孩子的愛心
飛飛小的時候,媽媽就有意識地培養他的同情心。當看到有比他小的孩子摔倒的時候,媽媽就啟發飛飛:「你看那個小朋友摔倒了,肯定很疼,我們快過去把她扶起來吧。」 媽媽還進一步引導:「看,小妹妹還哭得很傷心呢,快拿出你的小手絹給她擦擦眼淚吧。」
就這樣,飛飛的愛心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了起來。
父母是愛心傳遞的使者,要尊老愛幼,用行動去影響孩子,包括和鄰居搞好關係,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懂得並學會去關愛他人。同時,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麼是愛,父母為什麼這樣做,結合生活中地各種行為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還讓孩子學會從熟悉的人和生活中汲取愛。
支招二:嘉獎孩子的愛心舉動
蘇聯教育家蘇霍曾是烏克蘭一所鄉村中學的校長,他記錄過這樣一件感人的事情: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學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很多同學來看。一天早晨,蘇霍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花房裡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
蘇霍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想松給誰?能告訴我嗎?」 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裡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松給她看,看完了我再把花送回來。」
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的心顫動了,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從花房裡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松給你媽媽的,感謝她教育出你這樣好的孩子。」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那麼他還會繼續這麼做。因此,當孩子幫了別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別人著想時,父母要及時表揚他的這一舉動,鼓勵他以後多做一些助人為樂的事情。父母要學會賞識孩子善良的舉動,使善良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支招三:給孩子創造愛心行動的機會
同事的女兒十二歲了,平時怕耽誤孩子學習,洗頭洗腳、掃地鋪床、洗衣服到刷鞋都是同事幫她做。一次同事感冒發燒,下班回家後沒做飯就躺在床上休息。女兒放學回來,不但沒講一句體貼的話,反而對著同事大喊:「你肚子不餓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嘛?要睡也要先給我做好飯啊。要不,就打電話叫爸爸回來給我做飯!」
看到孩子這樣對自己,同事覺得特別心寒。
父母要引導孩子主動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在父母生日時,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而當孩子付出行動後,父母要以微笑的表情、讚揚的話語及時給與表揚,激起孩子關愛他人後的愉快的心理體驗,並產生不斷進取的強烈願望,使孩子逐步形成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