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浙江省舟山市衢山島風電場,54颱風電機組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潔能源。 姚 峰攝(人民視覺)
11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致辭。習近平主席指出,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習近平主席提出3點主張: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構築尊重自然的生態系統。中方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
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挑戰,國際社會矚目中國「成績單」。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由衷稱讚,「中國是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帶頭人。」
貢獻——
「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稱,在《巴黎協定》危急關頭,中國提出碳排放承諾贏得了世界的稱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中國宣布的這一目標「令人鼓舞」。非贏利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稱,中國的新目標一旦實現,將是所有國家中減排力度最大的,將使全球變暖預測值降低0.2到0.3攝氏度。
《自然》雜誌子刊此前曾刊登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自21世紀初以來,地球新增的植被面積相當於一個亞馬孫雨林,中國是重要貢獻者之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觀測站」網站刊文稱,為了抑制土地退化、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中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保護和擴大森林的計劃,並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集約型農業。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中國同樣行勝於言。中國是最早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自201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公約》及其各項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截至2019年底,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達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一年實現聯合國提出的17%目標。今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全球環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續堅韌努力。
「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置於政府工作重要位置,設立生態紅線,通過出臺嚴厲的監管措施懲治汙染環境行為;還通過立法來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捕獵、交易、運輸、消費等行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說。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李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議題上進行了理念創新,如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為解決全球環境治理困境貢獻中國方案,凝聚更多國際共識。同時,中國還將理念付諸實踐,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環境領域國際合作。
典範——
「對綠色發展有重要啟示」
「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前不久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中國「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一位外國專家評價道,相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將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新進步,「這將為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提供範例,也將進一步促進全球包容性發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此前發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氣汙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認為,北京在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經驗做法。
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瑞士和美洲地區主任哈麗雅特·欣茨說,中國長期以來積極參與並推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多邊進程,積累的經驗技術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很有價值。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馬尼希巴布納稱,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提供了重要啟示」。
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家羅尼·林斯指出,習近平主席的相關主張對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啟示,並對疫情後經濟的高質量復甦提供幫助。
實實在在的中國貢獻,擲地有聲的中國承諾,無疑增強了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的信心。
「被氣候災難籠罩的晦暗天空出現了一縷曙光。」法國《世界報》網站這樣評價中國確立碳中和目標的特殊意義。該報導指出,中國的表態「不僅將對氣候領域產生作用,還重振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氣候外交。」法國氣候行動網絡國際政策負責人露西爾·迪富爾認為,中國釋放出加強氣候多邊主義的積極信號。
「在清潔能源方面,中國政府眼光長遠。」美國《沃克斯》雜誌網站稱,「中國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其影響將不可估量,將激勵其他國家提高自己的減排目標。」
「中國在環境治理上的成就表明,經濟社會發展並不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而不必重走資本主義國家當年『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李強指出,綠色發展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它能保證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和諧發展和有機統一。
擔當——
「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
從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首批締約國,到倡議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動力;從積極推進「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到宣布中國碳排放及碳中和目標……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中國可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喬治亞《每日新聞網》主編阿弗坦迪爾·奧提納什維利指出,中國領導人的相關講話體現了中國致力於綠色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中國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為全球環境治理作出重要貢獻。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近日報導,因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一些太平洋島國轉而向中國求助,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文章援引索羅門群島官員的話說:「中國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展現了領導力和責任心。」文章還援引吉里巴斯總統塔內希·馬茂的話說,「中國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承諾減少本國的碳排放,而且要幫助太平洋島國減輕和控制氣候變化的影響,全面落實《巴黎協定》。」
西班牙Niusdiario新聞網站稱,中國積極引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展現出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身份向世界展示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
李強指出,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破壞全球環境治理進程的情況下,中國提出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環境治理方案,有利於凝聚全球共識,共同應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問題挑戰。同時,中國強調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充分考慮了各國歷史發展、現實情況及各自能力的區別。中國有關全球環境治理的主張,展示出大國應有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記者 李嘉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24日 第 10 版)
責編:安再爾江•艾合買提、趙寬
31922934,.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作貢獻(環球熱點),.2020-11-24 05:27:42,.204517,.安再爾江•艾合買提、趙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