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2021-01-22 賴小傻小賴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漢代起源說

舞獅(3張)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傳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闢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南北朝情況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

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佛山起源說

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

南獅

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為"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準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不復出現。為了慶祝驅趕年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為舞獅:因為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徵。有的也稱為舞聖頭、舞瑞頭。

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為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只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中國舞獅

編輯

概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舞獅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裡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裡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徵。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徵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佔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獲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裡村為「雜技舞獅之鄉」。現今,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鑑,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家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故一般張飛獅只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採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了增加娛樂性,採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採青的方式(採天青、採地青、採水青等等)並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徵給予靈氣及生命。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南獅舞法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麼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確實很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掌握好呢?本人只是憑一孔之見,不應妄加淡論南獅表演中的神態,但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展,純屬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輩同行雅正。

南獅獅頭(24張)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種步法。

醒:配先輕後重,先慢後快鼓點,獅子恢復狀態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根據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僕步、弓步、馬步。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

驚:配急、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僕步、弓步、馬步,上膝的造型。

尋:配輕、重、快、慢結合鼓點,眼,嘴隨鼓點節奏而動,獅頭左右有力轉動,前伸後縮尋找結合。原地轉動結合有目的地尋找。

盼:配輕、快、慢結合鼓點,獅伸首開眼遠望,左右慢轉動盼望,配與弓步、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輕轉重轉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後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閒,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一退,前爪或後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後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都靠鑼鼓指揮節奏,往往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奏,只有熟悉了舞獅鑼鼓節奏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舞獅。

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則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則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

急:則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

緩:則是每拍之間鼓點少。

停:各種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之夜」酒會暨中國舞獅點睛開光儀式在波蘭舉行
    人民網記者 暨佩娟攝 人民網華沙12月2日電 (記者暨佩娟)12月1日,波蘭傳統武術及中國文化協會和波中企業基金會在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的科學文化宮舉辦「中國傳統文化之夜」酒會暨中國舞獅點睛開光儀式,來自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當地華僑社團、中波兩國企業等共70餘人出席。
  • 舞獅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廣東醒獅又屬何派,探秘非物質文化舞獅
    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化,讓世界看見更多非遺故事!所以接來下我們將會在近幾期為大家盤點我們生活身邊常見的非遺文化或非遺傳承人的故事,讓您了解國內更多的非遺項目。
  • 臺灣舞獅
    舞獅子是中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喜慶娛樂活動。不論是在祖國大陸,還是在寶島臺灣,或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熱鬧的舞獅隊伍。在新春佳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一起看看臺灣的舞獅。
  • 傳統文化迎新春 龍華區舞獅皮影齊上陣
    深圳新聞網訊  1月16日,為大力發展和繁榮社區文化,營造熱烈祥和的節日氛圍,龍華區觀城社區黨委舉辦了「福迎中國年,黨輝耀新春」迎新春嘉年華活動。迎春拼圖、皮影戲、剪紙、泥塑、寫春聯、花燈製作,迎春舞獅等節目,為廣大居民獻上一份喜氣洋洋的節日大餐。
  • 做面花、搖花船、舞獅子,傳統文化描繪民生幸福底色
    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塑造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豬年春節期間,各地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折射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增強了築夢中國的文化自信。做漂亮面花,過美美中國年。面花俗稱「花花饃」,其歷史源遠流長。
  • 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傳統文化模擬題:舞獅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傳統文化模擬題:舞獅 2016-12-15 15:17
  • 臺兒莊古城:舞龍舞獅免費體驗 樂享文化盛宴
    原標題:臺兒莊古城:舞龍舞獅免費體驗 樂享文化盛宴今年的五一假期對於臺兒莊古城有著特殊意義。2010年五一假期,臺兒莊古城試營業,到今年剛好十周年。十年夢想不變,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不變。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景區不僅有粉絲節優惠活動,還特意在復興廣場為遊客打造了可以參與的非遺民俗大課堂。
  • 老外的中國年|法國小哥學舞獅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人們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興,祈求吉利。今天「近觀中國」法國記者朱利安,就帶您去位於北京的「京韻龍獅武術館」,去體驗一下舞獅。京韻龍獅武術館的盧永超師傅是北京白紙坊「太獅」的第八代傳人,他介紹說,中國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北獅寫形,南獅寫意。北京白紙坊「太獅」成立於清乾隆五年(1740),至今有280多年的傳承歷史。Selon M.
  • 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
  • 山東濰坊:少年舞獅隊的傳承夢
    說起舞獅,大家並不陌生,但多數都是從螢屏上欣賞到的,街頭並不多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學舞獅的人越來越少,使得舞獅技藝日漸凋零。不過,在濰城區北門大街小學,他們將舞獅搬進了校園,並將此作為學校特色進行推廣。  7月10日,在濰城區2018年中小學生藝術節比賽喜劇專場的舞臺上,濰城區北門大街小學帶來的《獅舞飛揚,童心向上》的舞獅節目讓在場的觀眾眼前一亮。
  • 潮州大頭佛舞獅子表演頂級舞獅團隊
    普通兩頭獅子加敲鑼打鼓出場一次2380元左右,大型梅花樁獅比較精彩也比較危險 價格在 5800-8800左右中國古人認為舞獅可以驅趕不乾淨的東西,即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年伊始、開張慶典、重大賽會等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醒獅採青、醒獅吐對聯、醒獅旺場。
  • 珠海一幼兒園小朋友表演舞龍舞獅,場面太喜慶
    除了新嶺南幼兒園的師幼參與表演,另有來自高欄港平沙鎮連灣小學的8名學生表演了《生財有道》的舞龍舞獅表演。參與舞龍舞獅表演的小朋友。珠海龍獅協會會長卓奕君介紹,早在4年前,該協會的成員已在新嶺南教育機構旗下三家幼兒園為普及南思教育為基點,對3-6歲幼兒組織學習南獅文化,截至目前已培訓上千餘師幼。這些幼童曾代表珠海市參加深圳龍獅爭霸賽以及廣寧龍獅錦標賽,會員旗下單位參與社區活動公益表演等。
  • 大鵬舞獅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
    深圳僑報通訊員 李盞年 攝 本報訊 (深圳僑報記者 蔡曉君 通訊員 李盞年)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在全國範圍內推選出45項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其中優秀節慶項目11項、優秀民俗民間項目24項、優秀民族項目10項。來自大鵬新區的「大鵬舞獅」脫穎而出,入選「2020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
  • 看舞獅做花燈 正月十五來老劇場文化公園
    到大元路的老劇場文化公園來吧!2月19日元宵節當天下午3點,由思明區委文明辦、思明區總工會、鷺江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晚報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花燈鬧歲情滿鷺江——思明區『我們的節日·元宵』主題活動」將在這裡舉行。現場將有精彩的舞獅、踩高蹺表演,還有猜燈謎、花燈和舞獅面具製作等趣味活動。
  • 博白舞獅界的「獅頭」,原來是他!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
  • 大馬華人男子熱愛舞獅 投身舞獅器具製作事業
    楊景盛因興趣而舞獅,投入獅頭及舞獅器具製作銷售事業中。(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4月16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華人楊景盛中學時期加入學校的舞獅隊,一直對舞獅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畢業後繼續在學校龍獅團中擔任教練,長時間自己研究並動手修理舞獅器具,投身獅頭製作及銷售事業。
  • 廣西藤縣:追夢年輕人傳習舞獅非遺技藝
    廣西藤縣舞獅屬於我國舞獅技藝中的「南獅」,是融舞蹈、音樂、武術、技巧等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和民俗傳統,尤其以高樁舞獅的獨樁挾腰轉體450度等絕技名揚海內外,享有「世界獅王」美譽。2011年,藤縣獅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獅是當地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時候,每次村裡鑼鼓聲響起,我們就知道會有舞獅表演,便立馬跑去看。」黃慶良說。
  • 寧遠:正月十五鬧元宵 舞龍舞獅精彩紛呈
    2月19日上午,舞龍舞獅鬧元宵活動在寧遠縣文廟廣場精彩上演,這是寧遠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活動之一。文廟廣場上鑼鼓齊鳴,蛟龍舞動。眾人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展示著精湛的舞龍、舞獅技藝。巨龍時而在地面盤旋,時而騰空躍起;雄獅跳上躍下,生猛矯健,惟妙惟肖。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陣陣喝彩。臺上眾人精神抖擻,臺下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十分熱鬧。
  • 你知道舞獅如何用英文表達嗎?
    舞獅是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的一種傳統舞蹈,表演者戴著模仿獅子形態的戲服模仿獅子的動作。舞獅通常在慶祝新年或其他傳統文化節日的時候進行。在重要場合,如開業、慶典或婚禮,甚至迎賓的時候,也會進行舞獅表演。舞獅常隨鑼鼓音樂伴奏進行各種獅子動作表演。In Qin Dynasty, dancers performing exorcism rituals were described as wearing bearskin mask.秦朝時期,人們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穿戴熊皮面具。
  • 河北文化月在臺灣高雄舉行 舞獅表演引關注
    河北文化月在臺灣高雄舉行舞獅表演引關注 (2/4)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