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廣東醒獅又屬何派,探秘非物質文化舞獅

2020-12-22 小旅橙

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化,讓世界看見更多非遺故事!所以接來下我們將會在近幾期為大家盤點我們生活身邊常見的非遺文化或非遺傳承人的故事,讓您了解國內更多的非遺項目。或許您是否知曉身邊有什麼非遺的項目故事,正如:地方戲曲、傳統技藝等等,不妨評論與我們大家分享一回,讓我們可以更加的了解我國更多的非遺文化。那好就不多說了,今天我們要為您介紹的非遺故事就是廣東醒獅,請您往下看。

說起醒獅可以說在廣東內還是比較常見的,或許在挺多店家開店的時候會請醒獅隊來表演一下,還有在逢年過節的各種慶典遊行表演?確實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歷歷在目。而說起跟您說起醒獅你又會想起什麼呢?或許想必大家都是一樣的會想起在電影獅王爭霸中帥氣的黃飛鴻吧,確實當時在電影看他們的舞獅確實帥氣十足。而對於醒獅這種比較常見的傳統的文化表演你又了解多少呢?不接下面我們就來為您一一解析。

廣東醒獅現流傳於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或許您還不知曉其實國內的醒獅還有分為北獅、南獅這兩大派系。南獅不用多說肯定是流行於南方,而北獅則盛行於北方各地。還有的就是南獅在表演途中有採青這個步驟;而對於北獅則沒有採青過程,還有北獅的「引獅員」不僅是表演者也是指揮者。還有一點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整個表演獅身南北獅又有何區別呢?確實南北獅的表演獅身確實也有明顯區別,南獅的「獅頭」和「獅被」是緊密相連的,而北獅兩者則是分開的,等到表演時再捆綁一起,還有南獅頭上還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總結做一句話就是"北獅"重形,"南獅"神似,各有千秋。

然而今天我們來跟大家介紹的廣東醒獅則是屬於南獅,還有廣東醒獅的源來歷史,南獅是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在五代十國之後跟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從而傳入嶺南地區,大約在明代時期,醒獅就在廣東出現,然而起源於南海。我們國家也是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所以廣東醒獅這項很有名的傳統藝術,在2006年5月20日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廣東地區看到醒獅表示的你是否知曉廣東醒獅是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而在廣東境內主要的分布是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而你是否又在哪裡看到廣東醒獅的呢?歡迎評論打卡,我先來佛山祖廟,真的很贊!

在看到廣東醒獅你印象深刻的除了那神採奕奕的舞獅外,還有什麼呢?或許想必大部分都與我一樣吧。會想起那位頭戴笑臉面具,而手執葵扇的「大頭佛」吧,確實是印象深刻。其實關於大頭佛也是有故事的,在廣東的粵語有句常聽見的話就叫「搞出個大頭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搞出一堆麻煩的事情。所以舞獅往往有大頭佛在前面引路,後面才跟著出現舞獅隊和敲鑼打鼓的隊伍,因此看起來都是由「大頭佛」引來的,由此引申出來用「大頭佛」比喻帶來了一大串的麻煩。據了關於解析好像是這樣,當然要是說錯了歡迎大家評論指正,謝謝。

接著再來說說廣東醒獅的過程,廣東醒獅一般是由兩人或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一人舞大頭佛。接而後面則是由鑼鼓隊的配合表演。隨著鑼鼓隊的鼓聲響起,鼓點的快、慢、輕重節奏舞出千姿百態,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搔瘙、舐毛、探路、戲水、採青等20多種。而技藝高超的師傅還通過動作舞出獅子的心態,或許我們常常看的挺多但是你又是否知曉獅子表達的怎麼樣的感情嗎?所以在此我們也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其實獅子「喜」的表情就是眨眼,所以當您看到獅子眨眼睛時,則代表著它看開心;而如果獅子「哀」的時候則會耷拉下頭;而如果獅子「怒」的時候眼睛會睜得很大並盯著你;而「樂」的時候它會爬起來然後鼓掌等,所以現在您再看舞獅的時候是否能知曉了呢?

看舞獅的經典表演莫過於:"採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然而"採青"更是是醒獅的精髓和高潮,所以這個是很值得看的。「青」是用紅色的繩子,綁住一封利是和一捆生萊,由主家(邀請方)設「青」。按民間傳統的風俗「採青」應一次完成,獅子食青後要「吐青」吐出的「青」拋向主家,這樣就代表主家順利「接青」表示來年吉利,逢事順順利利。"採青"歷經變化,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如「企膊」採高青、疊羅漢採高青、爬杆採高青和樁上採高青等,都是蠻有看點的。其實那是在佛山祖廟看的時候,這項表演確實還是蠻考驗技巧和武術功底的。當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舞獅是不斷傳承而且經過時代的洗鍊,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所以要是您在佛山就蠻推薦去看一回舞獅表演,蠻不錯的。

廣東醒獅也是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才會在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就會有醒獅助興,這樣就代表著長盛不衰,歷代相傳。非遺文化或許就是大多數在我們生活周邊,正如:地方戲曲、傳統技藝等等。也是今天為大家分享介紹的廣東醒獅,這項國家的非遺文化表演。就是我們在逢年過節常見的,而其實在我們國家的非遺項目還有很多多,而接下來我們為大家盤點更多國內的重要的非遺文化或或非遺傳承人的故事,或許在您身邊又有什麼的非遺文化或或非遺傳承人的故事,正是童年的木偶戲或許今天介紹廣東醒獅,不妨評論與我們大家分享分享,讓我們也可知曉我國更多的非遺文化,甚好。

好了,今天為大家介紹我國的非遺文化廣東醒獅資訊就到此為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關於你與廣東醒獅有何相關趣事,或許你的分享會成為很多人的參考哦!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旅行地,歡迎大家關注我們。帶你看遍整個世界,與你分享你旅途見聞!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 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
  • 佛山醒獅構築文化橋梁
    獅頭扎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向來賓介紹獅頭扎技術廣東醒獅起源於佛山2月27日下午,在雄壯威武的鑼鼓聲中,在位於佛山南海大瀝的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內,醒獅藝術表演正式開始據悉,舞獅文化在歷史上源遠流長,在漢代時就有舞獅的記載,唐代已有被稱為「太平樂」的宮廷舞樂獅子舞。舞獅五代十國後,舞獅的風俗由中原流傳到嶺南地區,於是有了南獅和北獅之分。其中,南獅擬神,造型威猛,舞動起來鼓樂激昂,雄壯威武,所以南獅又有「醒獅」之稱。醒獅作為嶺南的民俗文化,在廣東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每逢喜慶節日,或重大的活動,必然有醒獅助興,這個傳統歷代相傳,經久不衰。
  • 潮州大頭佛舞獅子表演頂級舞獅團隊
    普通兩頭獅子加敲鑼打鼓出場一次2380元左右,大型梅花樁獅比較精彩也比較危險 價格在 5800-8800左右中國古人認為舞獅可以驅趕不乾淨的東西,即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年伊始、開張慶典、重大賽會等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醒獅採青、醒獅吐對聯、醒獅旺場。
  • 大馬華人男子熱愛舞獅 投身舞獅器具製作事業
    楊景盛製作、維修、加工和銷售的舞獅器具包括南獅頭、北獅頭、麒麟頭、舞獅鞋、獅嘴及其他如獅頭LED燈配件等。在學校獅團常自己動手維修楊景盛接受採訪時說,2001年,自己因興趣加入學校醒獅團學習舞獅,成為學校醒獅團的舞獅手,在中學畢業後,他依然在學校醒獅團中擔任教練,一直負責教導學生舞獅,並致力在該校設置一個具規模的龍獅團。
  • 【舞獅】佛山南海西樵:春節上演獅王爭霸
    1、水上高樁(比賽項目)   2、水上擂臺(展示項目)   競賽辦法   (一)水上高樁為比賽項目,參照《2016年水上雙獅爭霸賽競賽規則》執行;未做規定的按照國際龍獅運動聯合會審定的《國際舞龍南獅北獅競賽規則、裁判法》(2011年9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執行。
  • 有一個隊員也會傳下去,深圳玉律醒獅舞傳承人面臨斷層困境仍堅守
    30多年後,曾國飛依然清晰記得第一次看舞獅的場景。那時,他7歲,在家中聽到乍起的鑼鼓聲,撒著腳丫跑出家門,跟著舞獅隊跑遍了村子。而這次記憶,也影響了他對玉律醒獅舞的理解和傳承。 玉律醒獅舞為南獅,早年間多為鎮邪降魔保平安之意,每逢傳統節日表演。此後,浮浮沉沉130多年,玉律醒獅隊一度解散,如今,又面臨著年輕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存在斷層現象。
  • 佛山醒獅綻放時代風採
    /組圖由佛山日報記者符詩賀攝傳承 從「瑞獅」到「醒獅」在很長時期,舞獅都是民眾用以娛神、自娛與娛人的民間活動。據謝中元考證,早在漢代,西域獅舞就傳入中土;至宋代,民間出現了與武術結合的「獅豹蠻牌」獅舞。宋金時期,獅舞隨移民南遷,而有了南獅、北獅之分。
  • 廣東醒獅 威猛提氣
    越秀西湖花市醒獅迎春。胡灜斌攝 醒獅是一種地道的傳統舞蹈,由唐代宮廷獅子舞演變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南獅頭上扎有一隻角,威猛粗獷,講究神似,鼓樂激昂,令人警醒,故稱為「醒獅」。
  • 廣西藤縣:追夢年輕人傳習舞獅非遺技藝
    廣西藤縣舞獅屬於我國舞獅技藝中的「南獅」,是融舞蹈、音樂、武術、技巧等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和民俗傳統,尤其以高樁舞獅的獨樁挾腰轉體450度等絕技名揚海內外,享有「世界獅王」美譽。2011年,藤縣獅舞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獅是當地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時候,每次村裡鑼鼓聲響起,我們就知道會有舞獅表演,便立馬跑去看。」黃慶良說。
  • 廣東肇慶元宵舞獅賽落幕
    廣東肇慶新區體育中心日前鼓聲陣陣,吶喊頻頻,人山人海,2019年肇慶市元宵舞獅比賽在這裡舉行。 本次比賽旨在廣泛開展春節元宵節群眾體育活動,豐富城鄉文體生活,大賽共設傳統舞獅(自選套路)、高樁舞獅(規定樁陣、自選動作)。
  • 非遺丨南派醒獅:一個人的武林
    黃忠堅的夢想是有一日回到村裡當村長,在祠堂教村裡孩子打拳舞獅。要舞南獅,先習南拳。獅要舞的好,首先要懂得武術。因為南獅的步型、步法、舞法和姿態都和南拳相似,在醒獅活動發展迅速的鄉鎮地區,幾乎村村有武術班,各村祠堂外的廣場是習武的主要場所。
  • 舞獅、龍窯燒制、九江煎堆!佛山再增3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佛山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夏志成 男 獅舞(廣東醒獅) 蘇乃灌 男 石灣龍窯營造與燒制技藝 胡伯倫 男 糕點製作技藝(九江煎堆製作技藝)
  • 「瞌睡南獅」好功夫 央媒也為它點讚
    (視頻截圖) 日前,一段「舞獅候場時即興表演打瞌睡」的視頻迅速走紅網絡,還被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微博平臺陸續轉發,引發網友的點讚,紛紛大呼「獅子好可愛」。據悉,視頻中出現的「獅子」來自南海西樵。 南海作為「黃飛鴻故裡南獅發源地」,南獅武術文化歷史悠久,近年來亦大力挖掘弘揚南獅、嶺南功夫等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融入到城市品牌的建設中,積極打造「功夫之城」。
  • 臺灣舞獅
    不論是在祖國大陸,還是在寶島臺灣,或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熱鬧的舞獅隊伍。在新春佳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一起看看臺灣的舞獅。   在臺灣,每逢過年過節,人們總要在街頭或舞臺跳龍舞,舞獅子,一邊舞一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藉此盡情狂歡。   臺灣舞獅主要是繼承了大陸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廣東一帶的舞獅特點,這主要體現在舞獅子的鼓點和動作上。
  • 嶺南醒獅有哪些武術功架?專業知識趕緊碼起來
    採低(地)青、中青是傳統南獅表演的重點,它衍生出了水青、盆青、蟹青、蛇青、蜈蚣青、凳青以及獅子出洞、桃園三結義、睡佛採靈芝、八仙賀壽、五行令旗青、七星伴月青等套路。採青如同起、承、轉、合的戲劇故事,被稱為「穿上獅服演大戲」。既然是獅戲,就要淋漓盡致地表現獅子的身形神態——「獅之百態」。
  • 《醒·獅》揭秘|道具都這麼講究!今年,值得你看的舞劇在這裡!
    作為逢年過節和喜事慶典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舞的是一個威猛莊嚴。南獅則以擬人化臉譜為特徵,頭上扎有一隻角,會眨眼張嘴,動作生猛,鼓樂激昂,令人警醒,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
  • 從痴迷舞獅到製作龍獅 40多年來他一直與「龍」共舞
    從痴迷舞獅到親手製作龍獅40多年來,他一直與龍獅共舞蘇榮森在介紹南北派獅頭的不同之處。到了70年代中期,公司的一位新任領導為了活躍職工的文化生活,就專程從梧州運回三套鑼鼓獅子,在單位裡組織起30多個人一起學習舞獅,蘇榮森也是其中一員。可是,隊伍組建起來了,獅子卻舞不起來,於是公司請來了當時南寧市舞獅隊的隊長葉伯良。
  • 黃氏宗祠前再現醒獅盛況 上合孝德故地舊貌換新顏---寶安日報多...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的高樁表演更是將醒獅比賽推向高潮。二十多條高低不等的樁柱寫意式地代表崇山峻岭。醒獅高樁採青,動作剛柔結合,技高膽大,展示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豪邁氣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醒獅勇猛、多疑、好勝、謹慎、利落、憨態可掬的多重性格,讓觀眾在觀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氣神。憑藉著精湛的表演,上川黃連勝醒獅團奪得了高樁自選項目的金獎。
  • 深圳東莞舞獅隊醒獅隊點睛採青儀式流程
    舞獅流程準備紅包《利是》吉利數字《88》《118》《168》 每個房間放《利是》掛青菜 《生財》 現場描述:鑼鼓響起,舞獅隊員進入獅皮。深圳東莞舞獅隊點睛儀式深圳東莞慶典舞獅醒獅隊現場描述:在高凳上,獅頭隊員站到祥獅尾隊員肩上,並從獅口中吐出一個大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