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西安2月14日電(記者趙楠 楊飛)「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塑造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豬年春節期間,各地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折射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增強了築夢中國的文化自信。
做漂亮面花,過美美中國年。面花俗稱「花花饃」,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製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2014年11月,面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豬年春節期間,延安黃陵豐富多彩的面花藝術受到強烈矚目。
「花船」搖起來,生活富起來。搖花船又叫做「劃旱船」、「採蓮船」,是在過年、過元宵節時才進行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豬年春節期間,河南盧氏群眾親手做出漂亮的燈籠花船。伴著悠揚的音樂,燈籠花船慢慢搖起來,隨之蕩漾而出的是新時代人民群眾濃濃的民生「獲得感」。
新春佳節,舞獅助慶。舞獅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民俗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期間,豫西山區群眾就在鑼鼓音樂伴奏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引來圍觀者陣陣喝彩。
時光易逝,傳統不老。在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民族節日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久久流傳。豬年春節期間,民俗表演、社火展演等輪番上演,給群眾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藉助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增強了民族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到了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滋養。豬年春節期間,各地文藝活動風風火火,既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也折射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增強了築夢中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