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面花、搖花船、舞獅子,傳統文化描繪民生幸福底色

2020-12-22 未眼觀察

未來網西安2月14日電(記者趙楠 楊飛)「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塑造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豬年春節期間,各地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折射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增強了築夢中國的文化自信。

做漂亮面花,過美美中國年。面花俗稱「花花饃」,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製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2014年11月,面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豬年春節期間,延安黃陵豐富多彩的面花藝術受到強烈矚目。

「花船」搖起來,生活富起來。搖花船又叫做「劃旱船」、「採蓮船」,是在過年、過元宵節時才進行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據記載,「賽花船」已有300多年歷史。豬年春節期間,河南盧氏群眾親手做出漂亮的燈籠花船。伴著悠揚的音樂,燈籠花船慢慢搖起來,隨之蕩漾而出的是新時代人民群眾濃濃的民生「獲得感」。

新春佳節,舞獅助慶。舞獅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民俗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期間,豫西山區群眾就在鑼鼓音樂伴奏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引來圍觀者陣陣喝彩。

時光易逝,傳統不老。在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民族節日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久久流傳。豬年春節期間,民俗表演、社火展演等輪番上演,給群眾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藉助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增強了民族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讓人們重新認識、感受到了蘊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厚滋養。豬年春節期間,各地文藝活動風風火火,既見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也折射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增強了築夢中國的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高新區:民生實事鋪就「幸福底色」
    民生服務無小事,每一件都可能直接關乎一個家庭、一位居民的幸福感。今年以來,濰坊高新區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拿出「真金白銀」,辦好民生實事,持續推進各項民生工作,切實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體現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平安,是老百姓安居樂業的保障。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風靡流行。北魏起源說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傳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
  • 陝北面花,指尖上的藝術
    供奉的神靈之一就是送子娘娘,「燈棚」裡懷抱嬰兒的送子娘娘塑像前擺有數排色彩絢麗、製作精美的面花,久婚不育的媳婦或盼孫心切的婆婆就會到「燈棚」敬神請願,待來年生下孩子,還要做幾對插花「花供」前去謝神,面花成為人與神靈交流的禮品,這些習俗中的神靈信仰也延續至今。
  • 面花模子,從趕集的地攤擺上了工藝品貨架
    成批銷售的面花模子編者:黃驊境內盛行用模子做面花。伴隨這一習俗的盛行,能工巧匠們雕刻出專門製作面花的木質模子,供人們使用。幸福美滿代代強生產生活中用過的模子:餘慶多子千百年淳樸民風、民俗潛移默化的造就了雕刻藝人獨到的審美理念,把當地人民的內心世界投射到現實生活,化作可供人們欣賞的外在審美對象,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更具有集中性、生動性、奇特性、獨創性,具有較強的審美性和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是它所負載的文化理念,所承襲的古老文化心態,在民俗生活中貫穿下去,在民間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一筆。
  • 「中國傳統文化之夜」酒會暨中國舞獅點睛開光儀式在波蘭舉行
    人民網記者 暨佩娟攝 人民網華沙12月2日電 (記者暨佩娟)12月1日,波蘭傳統武術及中國文化協會和波中企業基金會在波蘭首都華沙市中心的科學文化宮舉辦「中國傳統文化之夜」酒會暨中國舞獅點睛開光儀式,來自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當地華僑社團、中波兩國企業等共70餘人出席。
  • 看舞獅做花燈 正月十五來老劇場文化公園
    -思明區舉辦喜迎幸福年系列活動。資料圖/金榜茶客到大元路的老劇場文化公園來吧!2月19日元宵節當天下午3點,由思明區委文明辦、思明區總工會、鷺江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晚報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花燈鬧歲情滿鷺江——思明區『我們的節日·元宵』主題活動」將在這裡舉行。現場將有精彩的舞獅、踩高蹺表演,還有猜燈謎、花燈和舞獅面具製作等趣味活動。
  • 長沙雨花區:民生為本繪就「幸福底色」
    民生為本繪就「幸福底色」 雨花區將每年新增財力八成以上用於民生事業,書寫高質量惠民的時代答卷 近年來,雨花區堅持將每年新增財力的八成以上用於民生事業,朝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民生願景不懈奮鬥,雨花正奮力書寫好新時代惠及百姓的民生答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引擎,是建設財富品質幸福雨花的原動力。」
  • 朗汀花箱亮相平頂山河濱公園,繪製民生幸福底色
    如今,河濱公園已成為平頂山市唯一一所集娛樂、休閒、文化、健身、動物觀賞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年客流量約100萬人次。按照園林綠化中心提出「文明引領、文化支撐和文氣服務」的園林工作理念,堅持以「以文化城」為推手,以打造「公益課堂、品牌活動」為主線,圍繞園林文化主題,搞好文化介入。
  • 臺灣舞獅
    舞獅子是中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喜慶娛樂活動。不論是在祖國大陸,還是在寶島臺灣,或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要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有熱鬧的舞獅隊伍。在新春佳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一起看看臺灣的舞獅。
  • 《媽媽的面花》:有一個地方叫黃驊,有一種美食叫面花
    「九河下梢之地」的說法,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黃驊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黃驊面花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舌尖上的黃驊——黃驊面花蒸製面花是黃驊當地的傳統節日習俗,黃驊面花製作技藝流行於黃驊市農村區域,以羊二莊鎮最具代表性,其面花製作除了用面花模子刻制外,還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麥垛、刺蝟、倉官(田鼠)等。
  • 舞龍舞獅鬧新春,民俗大戲在十笏園文化街區上演
    敲鑼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大頭娃娃、金雞獻瑞、醒獅賀春、龍騰虎躍、跳財神……歡騰的鑼鼓、精彩的舞龍舞獅和身懷各色絕技的民俗表演者們為濰坊市民奉獻了一場內容豐富、精妙絕倫的新春大戲,進一步活躍了市區的節日氣氛
  • 回眸十三五丨平潭:民生為本 繪就幸福底色
    民生大於天,民心重於山。一座幸福之城,須有鮮明的民生底色。回眸「十三五」,「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於平潭發展的每一個瞬間。老有頤養 託起幸福「夕陽紅」「一老一小」的喜樂憂愁涉及千家萬戶,「幼有善育」的同時,如何保障「老有所養」?平潭始終堅持將養老服務作為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民生工程,為全區7萬餘名60周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提供老有頤養的良好環境。不久前,海壇片區正旺村老人翁其美的獨居小屋成為平潭第一批適老化改造的對象。
  • 宛平城地區開展蘆葦畫、面花、手繪等非遺傳承主題親子體驗活動
    第三場,13日上午,由指導老師現場講解,向居民展現了我國傳統與現代面花工藝,引導大家走進面花的世界,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現場參與活動的居民聽完講解後躍躍欲試,迫不及待想要開始自己的製作。第四場,13日下午,在面花製作現場,親手製作麵食的快樂體驗令參加活動的孩子們流連忘返,對傳統面花文化的了解也讓他們感到收穫頗豐。
  • 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傳統文化模擬題:舞獅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傳統文化模擬題:舞獅 2016-12-15 15:17
  • 舞獅還有南獅北獅之分,廣東醒獅又屬何派,探秘非物質文化舞獅
    或許想必大家都是一樣的會想起在電影獅王爭霸中帥氣的黃飛鴻吧,確實當時在電影看他們的舞獅確實帥氣十足。而對於醒獅這種比較常見的傳統的文化表演你又了解多少呢?不接下面我們就來為您一一解析。廣東醒獅現流傳於廣東、廣西以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或許您還不知曉其實國內的醒獅還有分為北獅、南獅這兩大派系。南獅不用多說肯定是流行於南方,而北獅則盛行於北方各地。
  • 河南駐馬店實驗小學:用文明描繪校園最美底色
    近年來,河南省駐馬店實驗小學以創建全國文明校園為抓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辦學理念,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建立三位一體德育體系,拓寬德育載體,運用榜樣力量引領、傳統文化滋養、良好環境薰陶、加強行為引導等舉措,著力構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高地,用文明描繪校園最美底色。
  • 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兩個人搭配做出像獅子一樣的動作,一人在前方掌握頭部一人在後方掌握尾端,在舞動的同時伴著銅鑼鼓聲,有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拿著長棍,棍上帶著繡球來引逗獅子,這種活動就叫做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舞獅子常見於過年等歡慶時刻。
  • 傳統文化迎新春 龍華區舞獅皮影齊上陣
    深圳新聞網訊  1月16日,為大力發展和繁榮社區文化,營造熱烈祥和的節日氛圍,龍華區觀城社區黨委舉辦了「福迎中國年,黨輝耀新春」迎新春嘉年華活動。迎春拼圖、皮影戲、剪紙、泥塑、寫春聯、花燈製作,迎春舞獅等節目,為廣大居民獻上一份喜氣洋洋的節日大餐。
  • 黃陵阿姨做2.18米麵花白龍 迎接2018年
    說起黃陵面花黃陵面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趙愛芳龍是黃帝的文化,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所以我每年都把龍做出來,代表了咱黃陵各方面的發展。黃陵面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趙愛芳和往年不一樣的原因就是往年是帶色彩的,今年我做了一個白龍,白龍代表純潔,廉潔,也代表勤儉,吉祥如意的意思,在龍的身子上,全部使用民間工藝組成的面花,面花上邊都是豆角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