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是一篇好的案例的開端。然而,怎樣的素材才是一個好的素材,或者說有價值的素材呢?這需要身為教師的觀察者,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一定的選材的標準。為了達到這些能力,我們需要做一些練習。
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廣泛地閱讀。
閱讀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當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做的時候,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永遠是你不二的選擇。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連前人的經驗是什麼都不知道。不過,這沒關係,「開卷有益」。等到讀了一定的書之後,就會對一些東西有所感覺,這時候,一份專業的書單就比較合適了。在我看來,最值得讀的書如《走進幼兒,走進遊戲》、《石榴花開慢慢紅》、《浸潤書香,讓夢飛翔》等,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孩子出發,以兒童的視角記錄兒童的實事。為剛開始學習案例寫作的老師提供了很好的範式。此外,作家本身就是學前的老師,只是相對資深一些、相對有名一些。古人云:「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句話不單單指的讓別人替自己挑毛病,更重要的是,從別人的身上學習優點,缺點。
等到案例範本學習的差不多了,就可以開始閱讀一些經典的理論書了。比如說,華師大學前書系的諸多著作。不誇張的說,每樣來一本是不嫌多的。此外,如《核心經驗與幼兒教師的領域教學知識叢書》、《PBL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學習素養下的中國化建構》、《教育哲學通論》、《現代學習與教學論》等等,雖然有的特別難,但是當你讀完之後「三軍過後俱歡顏」的更是值得追求的。
其次,愉快地動筆。
就像我之前說的,再怎樣的情況,都好,一定要動筆去寫。其實,很多時候,對於孩子的觀察,就是在一點一滴的觀察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起來的。一些不經意的小事,能夠反映出非常大的問題。
在做好這些之後,就可以進入到真正的問題:素材的選擇當中了。
其實,什麼樣的素材是有價值的素材。這個問題,很大程度在乎於你認為價值是什麼?怎樣的事情被你看作是有價值的,怎樣的事情就是有價值的。
比如說,我認為孩子的飲食問題,尤其是吃飯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從吃飯這件事中可以看到孩子今後的學習習慣,以及升入小學之後,需不需要母慈子孝做作業的問題。因而對班上孩子的飲食習慣,進行了記錄:
『我們班上的A君平時吃飯還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些特定的食材,如「蝦」時候,就進入停滯不吃與「我自己來」的循環狀態之中。坐在另一桌上的,B 子會吃上一口飯,然後跟邊上的C子聊天,再看看對面的D君,再慢慢地吃一口飯,然後再看看C子,再看看D君。同樣的情況,在E子和F子身上也很明顯。G子 在吃飯時,則會出現身體突然停滯的狀態,能夠在吃了半小時之後,半碗飯依然還是半碗飯。H君可以在把飯粒都吃乾淨的情況下,連碰都不碰一下自己的菜。I君則在吃飯時,則會陷入一種賭上性命的狀態,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飯全部吃完。J君會被其他孩子的任何情況所影響,轉頭不看飯。K子和L君、M君、N君都是屬於吃飯時快時慢的孩子。O子偶爾會邊吃邊歌唱。P子和Q子會突然相視一笑。』
那麼,在這些記錄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是對問題的記錄。如A君、B子和G子的情況,相對來說問題嚴重。當我呈現給家長的時候,會選擇性的將其中A君的情況視作個別情況,而將B子的情況作為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B子的情況是一種在不遵守紀律的情況下,還對其他孩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那麼,當我再次總結班級吃飯情況的時候,我就會用這樣的呈現方式:
『 我們班的孩子總體吃飯還行,都能夠把飯吃完吃乾淨。但是,個別幼兒有非常嚴重的吃飯時聊天的想像。希望家長們能夠引起重視。如B子,就喜歡吃一口飯跟C子聊聊,再看看D君,再吃一口飯。這樣做非常影響幼兒的身體發展,同時,也很影響孩子們將來的學習。可以想見,B子在(做)作業時,也會是一幅這樣的景象。』
而在這段記述的選擇當中,也隱含了我的判斷標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可以,但是不能影響到別人。」簡單來說,我認為「一方面我們要堅守兒童立場,不強求兒童做她們做不到的事情。同時,也要為了兒童確立一定的規則。沒有規則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為兒童立界限,才能真正的保證他們的自由生長。」至此,我對素材的選擇才真正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