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孤貧,勤學苦讀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人。範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改嫁於長山朱氏,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範仲淹卻沒有沾染富家子弟的壞習性,反而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他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那時,他每天煮一鍋粥,放涼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上點鹹菜,撒上鹽末下飯,吃完繼續讀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句孔子誇讚他的高徒顏回的話,放在少年範仲淹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白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範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範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身為堂堂男子漢的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自己有能力,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就這樣,23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正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可以互相切磋學習,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範仲淹求之不得的。
範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期間,範仲淹的一個同學也是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任由佳餚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範仲淹的心中大概一直記著古人的教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的自律精神可見非同一般。
還有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範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
就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範仲淹終於在27歲的時候得中進士榜,首次見到了真宗皇帝,並先後結交了幾個一生的摯友滕宗諒、富弼、林逋,從此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由"寒儒"成為進士 ,範仲淹很快就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鑑於已有朝廷俸祿,範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不久,他便歸宗複姓,恢復範仲淹之名。
為官之道,憂國憂民
範仲淹在泰州當官時,唐時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淹沒良田、毀壞鹽灶,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甚至於居家逃離,範仲淹上書朝廷建議在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修一道堤堰,以保境安民。獲得朝廷允許後,範仲淹親率幾州民夫奮戰在修堤一線,歷經艱險,終於修成了堅固的海堤,後被百姓敬稱為「範公堤」。
因功被調到京城為官不久,因母親去世,範仲淹回家丁憂,期間結識了他命中的貴人即南京留守晏殊,並被其邀請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 範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商丘應天府書院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他一改當時學風鬆散的局面,並發現、培養了許多人才。
1040年,西夏邊患,因宋朝三十多年無戰事,邊防不修,宋軍「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一觸即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邊事吃緊,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他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範仲淹為"龍圖老子" ;夏人稱其為"小範老子",認為"小範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範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再加上宋仁宗改革的意志不堅定,次年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王安石變法。
慧眼識珠,舉賢任能
範仲淹特別善於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範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指導他去讀《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勤學苦讀,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成為一代名將。
張載少年時,喜歡談兵,夢想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收復洮西之地。二十一歲時,他去見範仲淹,範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作為將領實在屈才,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勸他讀《中庸》。後來張載成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關學的創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範仲淹第一次見到他,就說他是王佐之才,並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制科後,範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該由制科步入仕途",並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創立義莊,救濟族人
大概是因為範仲淹年少時的那段特殊經歷,太讓他記憶深刻了。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創辦個慈善機構,好讓以後族人中的貧困子弟可以不再受貧困之苦。
據《宋史·范仲淹傳》記載:「(範仲淹)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範仲淹在晚年自己出錢購買良田十餘頃,將每年「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
範仲淹所創的範氏義莊,綿延達八九百年。一個民間、家族性的慈善機構,能夠延續如此之久,甚至於成為古時候的慈善機構模板,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
多少年後,曾寫出「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元好問來到範仲淹的祠堂,崇敬地寫下了:「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範仲淹一生幾乎完美踐行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個過程,放眼三百年大宋,範仲淹幾乎堪稱「完人」,是後世之人學習的楷模。
文末彩蛋,奉上範仲淹的曠世之作《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