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房價就被認為是「只準漲不準跌」的存在。
尤其是過去這幾年樓市在重拳調控下,多城樓市交易市場降溫明顯,房價也漲不動了,更有甚者「腰斬」回調;開發商日子艱難,也開啟了「打折促銷」的降價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前期買過房的老業主,自覺資產貶值縮水了,於是就不幹了,跑到開發商的樓盤聚集鬧事,企圖通過這種「不要臉」的方式「阻攔」降價下跌。甚至還有業主相約「抱團漲價」。
媒體也有報導,安徽、山西、江蘇、浙江等省市也出現過「開發商降價賣房,遭地方部門『約談』」的幹預正常市場的行為。正是因為過去這些年有太多太多的各類形式的「阻攔房價下跌」的鬧劇屢屢上演,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對房價的認知也扭曲到了極致,很多人甚至對房價「只漲不跌」的認知已經深入骨髓。
其實,不止買過房的人和地方部門對房價有極強的「保護行為」,很多專家張口閉口也在為「房價只準漲不準跌」鼓與吹:「房地產的支柱地位一百年不會變,大城市的房價只會越來越高」,「一線城市的房價會漲到80萬/平」,「房價還會繼續向上,因為房價太低不利於家庭奮鬥,更不利於經濟轉型」,「剛需買房一定要趁早,房價越等越貴,買房越晚只會花費越多的成本」……專家們鼓吹房價的本領,相信很多人早就見識過了。
即便是在今年房地產遭遇百年難遇的「黑天鵝」衝擊的情況下,很多人對於房價依然有著極強的自信——即使很多城市在統計數據上已經跌了,開發商也在光明正大降價賣房了,炒房投資客也在割肉拋售了,很多人依然認為「房價不可能跌」,因為他們篤定「在中國,房價是只準漲不準跌」的神奇存在。
房價真的「只準漲不準跌」嗎?對於這一點,其實黨媒經濟日報此前已經發表評論文章駁斥且批揭露過真相了:房價屬於「市場經濟行為」,漲跌自有其合理因素;人民日報也定調過,「大樹不可能長到天上去,房價也如此。」
言外之意,房價漲跌是正常的市場行為,這是誰也阻攔不了的。很多買過房的人甚至是專家學者,因為自身利益的原因,一意孤行認為房價「只漲不跌」,這完全是「逆市場經濟」的行為,更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不僅如此,黨媒經濟日報在題為《放棄房價上漲幻想 踏踏實實做實業》的文章中,針對很多專家力挺房價「一直漲」的三大慣用論據,也逐一進行了大快人心的駁斥:
一、專家觀點:需要利用房地產來穩定經濟增長。
駁斥:短期確實如此,但房地產帶動經濟增長是抑制新動能、新產業的增長,是累積結構性矛盾的增長,長期必然不可持續。美、日已有前車之鑑;
二、專家觀點:城鎮化推進中,會釋放大量購房需求,支撐房價上漲。
駁斥:未來農民進城並非唯一選擇,利用「剛需說」為高房價辯護,是在逼著農民放棄進城;
三、專家觀點:地方財政對土地財政依賴較大。
駁斥:此說暫時成立,但未來必然成為歷史。因為國家已經在尋找土地財政的替代品,地方專項債、3P模式、房產稅、空置稅等會逐漸削弱地方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
房價真的「只準漲不準跌」嗎?
玻璃大王曹德旺18年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的一段言論其實早就戳破了房價的真相:房價並非不能降,我們現在的房子已經嚴重過剩,為何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為有人「不允許」房價下跌,另一方面是沒有用對方法。
至於到底是誰「不允許」房價下跌,曹德旺也直言不諱指出過:一是買過房的人。國人過慣了房價上漲的日子,也享受慣了房價上漲「躺著賺錢」的福氣。因此,房價一旦下跌很多人就會「不願意」——開發商降價他們會出來聚集鬧事「阻攔」;同小區業主掛低價賣房,也會遭到其它業主的反對質問;
二是地方施政部門。正如上文所言,很多城市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較大,統計數據顯示全國80%以上的城市地方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賣地和房產交易環節的稅費。而地價和房價又有著聯動關係。想把地價賣高,房價首先是不能跌的。所以我們才看到奇葩的一幕出現:開發商正常的促銷降價賣房,但地方部門就會以「約談」的形式進行「阻止」。有些不知為何物的「房產協會」還會公開發文發通知進行「警告」。更是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那麼降房價真正管用的方法又是什麼呢?老幹部開出管用「藥方」
上文曹德旺已經揭露過,我們現有的房子其實早已嚴重過剩了。這一點前幾天央行發布的報告也已經證實了:我國目前的住房擁有率是96%,戶均1.5套房,而且城鎮居民家庭平均資產是317.9萬。
既然房子已經嚴重過剩,那麼為何房價始終難降?除了上述曹德旺揭露的兩類人「不允許」房價下跌外,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我們的房屋空置率太高了——多個機構核算過,我們國家的城鎮住房空置率在21%-25%之間,一線城市的空置率可能接近15%-20%,三四五線城市的空置率範圍在25%-35%之間,尤其是最近幾年快速圈地發展起來的新城,空置率更高,或高達50%。對於這一點,其實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本地剛需都有過反饋,很多網友實際走訪發現,三四線城市的很多新區交付兩年以上的樓盤,入住率(點燈率)都達不到10%。
房屋空置率如此居高不下,即使國家再加大供應,開發商建再多的房子也不夠有錢人囤、炒的。畢竟在中國囤房,把房子空置浪費,都是不需要負擔任何懲罰和成本的——有人買100套房,只住一套,其餘99套就單純的空置不住不租,也是合情合理的。
國家老幹部,原住建部副部長,現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仇保興開出了降房價的管用「藥方」:多數城市空置率20%,有些城市空置率高達30%,這表明我們很多城市的存量房沒有充分利用。我們要想實現房價的真正下跌,必然要在原有的調節供需平衡、遏制投機炒作、規範市場行為等調控基礎上,再加上一些精準逼出空置房的舉措,即對空置房源進行徵稅。在他看來,房產稅可以先不出臺,但是空置稅一定要儘快出臺。因為只有逼出空置房源,才能充分發揮存量市場的作用。
仇保興解釋,對空置房徵稅這個舉措看似簡單,實則一舉多得:一方面能有效打擊投機炒作者的情緒,對遏制投機炒作樓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會有效提高地方財政收入,積極促進各大城市「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
空置稅同時又能逼出空置房源,對於降房價抑制租金有雙重作用,房價降了,租金下調了,才是最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途徑。這樣的話,產業興城的模式才能真正運轉起來。
空置稅若真能出臺,房價會不會大幅回調?比如重回5年前水平。
個人認為不會。一方面,空置稅雖然對降房價有一定作用,但它終究是稅收的一種,說白了它的主要作用還是「削弱」地方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尤其是人口增量的一二線城市,空置稅倘若收得不夠重,則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會出現業主、房東把房價和租金轉嫁給買房人和租客的情況;
另一方面,從國家定調樓市「穩」的態度來看,房價的過快上漲和過快下降都是不可取的。「求穩」定將會是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房價的重要目標,也就是說漲要在可控範圍內漲,過去那種年平均漲幅高達30%的情況,再不可能出現;降也要在可控範圍內降,某一個政策的祭出,房價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也是不可能出現的。購房者一定要認清這個現實,千萬不能憑空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