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撲克牌
1、 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
玩法:兩個人,每人各摸1張牌,算出這兩張牌的和或差,誰算得又對又快,誰就贏,這兩張牌就歸誰。當一副牌摸完後,再比誰手中的牌多,牌多的就獲勝。
2、 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後。
對於學生來說,退位減法比進位加法更難一些,所以進行退位減法的訓練就顯得更有必要。
玩法:兩個人,每人各摸一張,一人做加一人做減。比如:一方看到對方的牌是5,而自己摸到的牌是8,但不直接告訴對方,而是把這兩張牌的和13告訴對方,讓對方猜自己手中的牌。如果算對了,這兩張牌就歸對方。摸完後雙方交換再來一次。
3、 學習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後。
玩法:一個人。準備:從撲克牌中選1——9的牌各2張及1張10共19張,這19張牌的各點數之和剛好是100,洗牌後,把各張牌的點數進行連加,加完後的結果剛好是100。也可以做減法,從100開始減各張牌的點數,減完後結果剛好是0。
4、 學習了加減乘除後。
玩法:人數不限。準備:選出1——10的牌各4張。洗牌後摸出4張牌,通過加、減、乘、除的運算使結果是24,先算出的人獲勝,這四張牌就歸他,等一副牌摸完後,看誰的牌多,誰就贏。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逐漸增強,超出了「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而且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62、遊戲:奪紅旗遊戲 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規則:同桌兩人為一組,先第一人抽三張卡組成一個三位數,第二人也抽三張卡組成一個三位數,然後自己算自己的,看誰算對了,就得一面紅旗,不同答案就檢查誰對誰錯。
小結:哪個同學在做遊戲的時候,由於不小心做錯了題,想提醒同學們注意的。(鼓勵學生誠實,大膽承認錯誤)
63、認識21~30的數
1、郵遞員來送信。
要求:郵遞員先把信:21~30的數卡,發下去;郵遞員再說:22在哪裡?把22、25、28、30這些數找出來,郵遞員再說:22的領居在哪裡?再找他們的鄰居。
2、讀數。
遊戲要求:
兩個一起玩,一人撥珠,一人讀數,輪換。 (1)、撥珠要撥20-30的數。
(2)、如果撥到25,另一人就可以從25讀到30或者從25讀回20,只要你撥的數在21~29的範圍內都有兩種讀法,隨便選一種。這如果撥到20,就要從20讀到30,如果撥到30,就要從30讀到20。
64、遊戲數學
如在教《比較100以內各數的大小》,我首先拿著0-9的數字,一邊像打撲克牌那樣洗牌一邊說:「今天我們玩個抽卡比較大小的遊戲,要求抽的是兩位數,現在先抽個位上的數」,結果第一小組抽了個7,第二小組抽了個9,我問哪個組還要抽,不抽就定輸贏了。第一組的同學著急得跳起來說:「我們還要抽,因為我們組的數字小」,二組的同學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們也要抽,因為我們的數字雖然大也不能定大小,因為這是個位上的數字。」看,學生在興奮、著急中就悟出了比較大小的時候不能只看低位上的數。第二輪抽的時候我讓學生先抽十位上的數,結果第一組抽的是6,第二組抽的是4,我剛把數字寫上,學生就在下面議論紛紛,有的說:「不用再抽個位的數字了,他十位的數比我們大,我們輸定了」,「不,還要抽」。「抽也沒用,就算個位給我們一個敢大9也沒用啦,還是他們的大,別浪費時間了,玩下一盤吧。」這樣的遊戲活動,學生邊玩邊掌握知識,在玩中悟出比較大小的方法,根本不需要老師費什麼唇舌,學生自己就感悟到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大小的方法。
在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設計了一個湊21點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熟悉遊戲規則,接著就開始了遊戲,這個活動帶來的學習收穫令人驚喜。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各個小組的學生專心地做遊戲,有的小組幾個腦袋圍在一起瞪大著眼睛看數卡點數,有的小組坐下來忙著在做記錄,有的小組的學生翹起屁股趴在桌面上出數卡。課上,學生之間互幫互學,思維活躍,踴躍發言,
比如:孩子們不喜歡做印在紙上的枯燥無味的口算題,但喜歡比賽,喜歡玩那丟出的數字變化不定的數碼方塊,那麼我們就讓他們投數碼方塊玩。誰最快搶答出兩數碼方塊朝上數字之和,誰就勝利。孩子們瞪大眼睛,緊張地盯著那旋轉著,跳躍著的小東西,剛停下來不動了,孩子就快速準確地說出答案。 每天我都要學生出生活中的數學來考同學,他們大多都用流暢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思維,口編的應用題貼近生活,語言簡潔明了。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學習10以內的加法時,教材編排了一個快樂加6點的遊戲活動,教師講清楚遊戲規則後,請小組示範,然後是小組遊戲,遊戲一開始,課堂上馬上活躍起來,每個小組都盡情地投進入到遊戲活動中,有的同學在抽數卡,有的同學在計算數卡上的點數,有的同學在做記錄,還有的同學在做小老師,就連平時最不喜歡講話、成績比較差的幾個同學也是那麼認真!看到他們個個那麼得意忘形,我想這種場面是以前的數學課堂中未曾出現的。
例如:「湊10」的認識課中, 設置情景:媽媽出差帶回10粒糖,要小明分給自己和小明的表弟吃,假如你是小明,你會怎麼分呢?為什麼?有的小朋友說:每人各5粒,因為這樣公平。有的說:給弟弟6粒,自己4粒,因為弟弟年齡比我小。有的說:我3粒,弟弟4粒,還剩3粒留給媽媽,因為媽媽很辛苦。等等。課堂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在思考,既讓學生對10的組成有了清晰的認識,而且課堂滲透「人文」精神,讓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愛。
生本一年級數學教學大綱的第一點建議是:要大力組織好學的遊戲。教材中的許多課整節都是由學生做遊戲。剛開始的組織是困難的,課堂可以用「喧譁」來形容,可是,當學生掌握了遊戲的規則,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後,整個課堂完全屬於學生,教師則可以真正體會「無為而為」的樂趣了。他們認真的計算數卡的點數,做好記錄,希望最後的勝利屬於自己。如十六點大(16點為大,超過16為輸,16點以下,大者為勝)的學生記錄:
一年(1)班
第一人 第二人 第三人 第四人
15① 17* 12③ 14② 18 20* 13② 16① 16① 16① 14② 11③ 14② 18* 19* 16① 16① 13③ 16① 14②
贏3次 贏 1次 贏1次 贏2次
姓名:李建鏘 蘇銘傑 陳瑩 廖瑞曦 這個遊戲裡包含數的計算、數的大小比較和序數的概念,同時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因享受到合作的快樂而願意交流,表達自己。這時老師再進一步對成功合作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從小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
又例如:「20以內加法」熟悉課中,引入飛鏢和飛盤,如下圖所示,「假日裡,爸爸帶你去遊樂園玩飛鏢,(看圖)如果只給你兩隻飛鏢,只能飛兩次,你可能拿多少分呢?」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看哪一個小組最多能計算出多少種可能的分數。有多種可能:兩支都中;一支中,一支不中;兩支都不中。得出的算式皆屬於20以內的加法。 這種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培養學生考慮問題的全面性,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學, 從玩中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解題的技巧,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學習過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
在學習數的加法時,我們設計了「加6點」的遊戲,遊戲是這樣的,先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每人一副0——9的數卡,先由第一人洗勻,然後發一張卡給第二人,如果第二人覺得數字小了,可以還要,直到他說不要為止,如果他要的卡的總數比6大,他就輸了,如果總數是6或比6小,在小組裡是最大的,那這一輪就是他贏,他就可以得到一面紅旗。別看遊戲簡單,可是適合小孩子好贏的心理,他們玩起來可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有時老師說下課了,他們還在那裡爭論不休,一定要比出個輸贏來。在這個遊戲中,他們不僅學到了得數是6的加法,就是10以內的所有得數都有可能全部用上了,但學生並不覺得這是在學習,而是在打撲克定輸贏,而在這遊戲中不知不覺把10以內的加法全玩得熟透了。正是這些遊戲 ,使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對數學感興趣。
剛開學時,我就讓學生數一數本班有多少同學,教室裡有多少桌椅,數一數學校有多少果樹,家裡有多少人,吃飯時用了多少碗、多少筷子等;學習簡單加法時,我讓學生分左右兩邊站好,後點人數並說出左邊多少人,右邊多少人,然後說出一共有多少人,不但學習了加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就目前的情景說成加法應用題的表達能力。而在課前我經常讓學生帶例子來上學。比如 :課前先布置學生回家觀察哪些能用加法計算的例子,第二天上課時先讓各學生在小組裡說,在小組裡評出優秀的再在班裡講,然後評出全班優勝者。
如我們在第一冊第一單元1—10數的認識,我們設計了這樣的一節感受課,分四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是用手指的動作數1——10的數,順數倒數,做到手腦並用,活躍思維。第二個環節是聽故事找數,要求學生把故事中的1——10這些好朋友找出來,看誰找得對找得多,故事是這樣:貓媽媽生了4隻小貓,第1隻叫小黃貓,第2隻叫小黑貓,第3隻叫小白貓,第4隻叫小灰貓。有一天,貓爸爸和貓媽媽要出門,他們對小貓們說,要乖乖地在家裡,不要到處亂跑。於是,貓爸爸和貓媽媽就出門了。小貓們想,我們已經長大了,也該幫爸爸媽媽幹點活了,他們就幹起活來。小黃貓把家裡的5間房子整理得整整齊齊,小黑貓把家裡的6個碗洗得乾乾淨淨,小白貓把家裡的7盆花澆水,小灰貓8個窗擦得光亮的,貓爸爸和貓媽媽回來了,都誇他們都是好孩子。同學們不但能說出故事裡幾基數、序數,而且有的說,一共有6隻貓,老師問:你是怎麼想的?他說:貓爸爸和貓媽媽2隻加上4隻小貓就有6隻貓。你看我們的學生不但會數數,而且對加法應用題有感悟了。第三個環節是瞎子摸棋,小組4人進行活動,每個組有一個杯子,裡面有10個棋子,由第一個人隨便摸幾個棋子在手心,讓組內的同學猜有幾個,然後放開一起數,看誰猜得對,猜得對的或猜得最接近的數就算贏,在本子上畫上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小組4人輪流摸,這樣,同學們學得多輕鬆、多活躍啊!最後一個環節是聽電話號碼擺數,師與生、生與生互報互換互擺電話號碼,既是在學習,又是人與人感情的溝通,使我們的數學真正和生活相貼近,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
66、投"骰子"學數學
為了上好20以內的加減法這節課練習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規律,同時又要讓學生能活潑參與學習過程,還不能讓學生覺得學習這些內容很簡單、枯燥,如何設計好這一節課是個關鍵。這一節課表面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但是,要真正明白其中的數理,並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其實並不簡單。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了"扔骰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聯繫生活與實踐來學數學,獲得了良好的成效。具體設計如下:
一、投骰子,激發興趣,吸引參與。 上課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平常在玩跳棋時,靠投骰子,計算幾個點,走幾步決定輸贏。大家會投骰子,並計算誰投的點數大嗎?"學生因為有了平時的經驗,都高興地說會。我接著說:"這一節課,咱們就來接骰子,比一比看誰算得快。下面給大家一分鐘時間,上下桌的兩個同學為一組,試著奶一扔,比一比,看誰投的點數相加起來得數大。現在請大家拿出第一對骰子可以開始扔了。" (教師事先給每個組發1對骰子,其中一個骰子每個側面的數字依次為1-6;另一個骰子每個側面的數字依次為4-9。) 我一宣布比賽開始,教室裡就熱鬧開了:"你5+3=8點"、"我2+4=6點"。授骰子的聲音,計算的聲音,爭論的聲音充滿了整個教室。
二、拔骰子,溫故舊知,發現新知。 一分鐘結束後,我檢查了各組比賽的情況,並讓學生將投骰子的情況列成算式,看看可以分成幾類?為什麼這樣分? 結果列式如下: 通過對以上列表的觀察,學生發現這些算式中,折線左上方的複式是1O以內的加法,右下方的是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這兩種算式的也不一樣。
三、投股子。計點數,尋找規律。 觀察算式列表規律以後,我繼續引導學生:"你們能藉助用骰子計算出10以上的加法算式嗎?算一算,看看準算得快?想一想有什麼好辦法能算得快? 課堂上又熱鬧起來了。有掰手指計算的,有按骰於點數繼續往上數累外得出結果的,有口算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計算,大多數學生都得出了計算結果。
四、投骰子,說——算——編,拓展思維。 說學生得出計算結果後,我接著讓學生說是怎麼計算的?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方法後,我首先都給予肯定。然後再引導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種方法計算更快。 結果,學生發現:累加法,數字大了,要一個一個地數很慢;"湊十法"運用起來更快。如:"8+7"可以把7分成5和2,再將2和8湊成10,加上剩下的5,就等於15。 思維過程如圖所示:(圖略) 算學生先根據上述思維方法,嘗試著算一算其他列式,看看是否能比其他計算方法來得快。然後分組投骰子,練習用以上思維方法計算得數;一個同學一邊投,一邊計算,另一個同學評價他是否計算有錯。 編在完成了以上思維訓練的基礎上,我又接著讓學生藉助骰子,一邊投,一邊編練習題。 如:小明投的點數是14,你第一次投的是8,還要投個什麼數才能與小明的點數相等?投什麼數可以贏小明? 列式:8+()=14 8+()>14 學生分組,根據自己投的骰子點數一個說列式,一個算列式,課堂上又是一陣熱鬧。
這一節課,學生在投骰子的活動中,學習興趣濃厚,參與面廣,不但學會了用"湊十法"計算20以內的加法的數理,而且思維活躍,在思維的拓展性與創造性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整個教學過程,拔骰子只是一個引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契機或方式。練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p去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繫,學生的主體活動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思維認訓練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67、妙用學具——把遊戲的愉悅帶給孩子
在這一個學期,我們的數學學具還真的不少。棉籤棒、數字卡、口算卡、計數器、彩珠、色子、自製七巧板„„在感受數時,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棉籤棒,練習數數,1個1個數;2個2個數;5個5個數„„學習進位加法時,滿10個捆一捆;還準備了小小計數器,孩子們「我說你撥」或「我撥你說」,玩的很有興致。我還拿出以前的老教具,彩色的小珠子,讓孩子們數數,色彩鮮豔,孩子們也很喜歡;還有數字卡片、口算卡片,人手一套;還有一個我最擔心的色子,怕不好用,開始一直沒敢發,一怕孩子亂丟,保管不善,二怕課堂上噼裡啪啦太吵。我就在發之前想了一個「妙招」:口算做的好,或是上課時發言積極,或是小組合作愉快的,或是會正確評價別人的,反正找個理由,就把色子作為獎品發給他們一個,同桌合作玩。我記得我是周一的上午發的,要求是:老師還有一個色子作為獎品,但是有個要求,這個色子不能弄丟,玩的時候,儘量不要發出聲音,想辦法不要掉到地上,否則,沒收「獎品」,一直堅持到周五,你的色子很聽你的話,老師就再獎勵一個色子。嗨呀,孩子們還真的很好哄,兩個班的孩子拿著自己的「獎品」——色子玩得很開心,並且沒有一個弄丟,我真的很佩服他們哦。周五,我就要兌現諾言了,作為獎勵又發了一個色子,獎勵他們可以帶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數學課好玩,數學課個個提前做好準備,「課前三分鐘」,孩子做主角,老師做觀眾,我也找到了數學的快樂!在愉快的情境下,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會更高。然而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的,生本,就是適應了孩子好玩的天性,提倡在玩中學,在遊戲中學。在生本的課堂中,真正把學習的喜悅帶給了孩子。看似在玩,實際孩子在玩時的收穫何止是書本上僅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