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則是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學習關於數的認識,加減乘除的計算,圖形變化和長度單位的計算方法,公式及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以後的數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但就這些簡單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很枯燥,長時間的枯燥會導致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聽講不認真,學習成績下降,而興趣則是最好的陪伴,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趣味數學,指引孩子們積極的去探索數學存在的奧妙,在動手動腦中主動探索,使學生多方位在興趣與數學中相結合,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也正適合我們當前新課程改革內容,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趣味性 趣味數學 數學學科
一、數學學科的趣味性
在人們的記憶中,數學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對於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來說,要想打破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隔閡,就要嘗試從觀察、探索身邊的數學入手,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認識和探索數學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充斥的各樣的數學素材,我們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景,構建數學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數學的奧秘,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教育的前提。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才會進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奧秘,所以,興趣在數學的教育中就顯得非常重要。小學數學學科的教育必須從學生悉知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和遊戲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趣味性在小學數學中的意義
趣味數學一般來說是指把趣味數學引入不同的數學教學課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趣味數學創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們積極的去探索數學的奧秘,現代教育從重知識邁向重素養,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知識本位已經根深蒂固,有時候我在課下觀察發現,孩子們在校園中玩的不亦樂乎,平時課上叫起來回答不上來問題的學生和小夥伴們在一起有說有笑,好像只有課下才能看見孩子們天真的一面,我時常思索,如果課上孩子們回答問題也這麼活躍,那課堂氣氛該多好啊!但應試教育填滿了校園生活的縫隙,知識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知識無限延伸,過度增長,孩子們像一臺臺電腦一樣,複製存儲,沒有思辨能力。這種學習無疑是讓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受阻,如果課堂中加入趣味性的數學活動,它能為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還能因材施教,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
趣味數學實踐與研究: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為達到一定目的,教師們根據具體教學目標,結合特定教學內容及學生年齡特點等因素,創造性地使用和開發教材,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學到有用的數學,獲得數學學科素養,融遊戲於教學過程之中。
三、趣味性在小學數學中的體現
數學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廣泛的應用性,在數學中融入趣味活動,可以給數學的應用、實踐提供有利的條件。因此,在數學活動方案的選取中,我們竭力使數學問題變得趣味化。趣味數學課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表現情況可以分為很多種,既可以有遊戲激趣又有動腦思考,有競賽模式又有討論模式,可以有個人活動又有群體活動,有動手操作又有動口練習等等。在這種多方式的趣味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喜歡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引導學生趣味學習,激發出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又能開拓視野,開發智力,在活動中掌握理解數學知識,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1.趣味導入,使學生集中學習注意力。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師上課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如果能讓學生剛上課就能開心愉悅的融入知識的海洋中,那這節課就會上得很成功。通常學生們會對自己不懂的,而且有意思的問題很好奇,這時候我要抓住學生們的好奇心,例如,在我教學二年級「帶餘數的除法」鋪墊課時候,我總是能搶先把餘數算出來,而孩子就很好奇,為什麼老師能很快就能知道餘數結果呢?你會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歪著頭皺著眉頭若有所思的樣子,這時候孩子們就很想探討一下其中的奧秘,迫不及待想知道方法,於是我就引導學生說,那接下來這節課只要你認真聽,你也能像老師一樣很快就能算出商和餘數來。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教師輕鬆地引出了新的課程,而學生也能很快就投入到對新知識的渴求中,這樣兩全其美的導入方式特別適合低年級的小朋友們學習知識,因此趣味導入是引導孩子進行主動學習的良好方式。
2.教案趣味化,使學生享受學習。
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出現都是前人費盡畢生的精力實踐研究出來的,它代表著一代人的智慧與結晶。教師在上課時候應貫穿一下數學概念的歷史背景,延伸一下數學歷史,讓學生沿著數學學科發展的足跡去認識數學真正的內涵。通過趣味的教學設計,以數學學科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把抽象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這樣學生可以找到線索,容易把知識記得牢固,出現的問題也就很容易解決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親切的態度來設置問題情境,雖然是數學學科,但對話、概念等文字內容還是較多,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教材中,淘氣、笑笑、智慧老人與機靈狗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朋友,而這幾個人物之間的對話都是課本關鍵內容,因此每當遇見這些對話,我都會用抑揚頓挫的音調進行模仿,孩子們聽見我說的話就好像身臨其境一樣,很認真地跟我讀起對話內容,開開心心地把重點內容記在腦子裡,充分激發出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3.評價方式趣味化,使學生充分鍛鍊說能力。
學生學習的興趣源自自身的信心,很多學生上課不是不會回答問題,而是不敢回答問題,我發現叫學生回答問題時候有些舉手的學生不如沒有舉手的學生回答的要好、要全面。而當我詢問不舉手的學生為什麼不舉手回答問題呢,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敢舉手,害怕說錯。出現這樣的狀況,我想出一個可以解決的辦法,就是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後,教師不做評價,而是反問學生,你們覺得他說的好嗎?誰能評價一下呀?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放下思想包袱,立刻出現了評價的興致,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覺得他說的挺好的。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覺的他說的不全面。那緊接著我就會問他,那你能說得比他全面一點嗎?於是經過幾個學生的改錯,補充,一句完美的結論就呈現出來了,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通這兩個環節,既鍛鍊了學生說的能力,也能在交流研究過程中掌握知識,最後教師在進行評價性總結,激發更多學生參與評價活動。
4.課後服務趣味化,使學生享受攀登樂趣。
自從我市開展課後服務以來,我就嚴格按照要求做好該項服務,課後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開展體育、藝術、科學普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我採用了帶學生玩「數學遊戲」,結合課程內容,我儘可能的開發出有助於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能學到知識的遊戲,在我教學二年級數學乘法口訣時我發現,孩子們對乘法口訣的學習熱情度不夠高,而乘法口訣是學習乘法的鋪墊,非常重要,於是針對乘法口訣我設計了一個爭分奪秒小遊戲,老師負責計時,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每周選出一名小冠軍,但針對孩子們的個別差異性,這樣不公平,不是每位學生都能背的特別快,所以我還設計了第二套方案,一周後進行第二次比賽看看學生能否打破自己的記錄,結合這種遊戲式乘法口訣背誦,在課後服務時間帶領孩子們一起來比賽,可以說效果非常明顯,每位學生都能記得滾瓜爛熟。
在教學中,我們應始終以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再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多多挖掘課本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靈活巧妙的把趣味性教學方法帶入課堂中,讓學生從枯燥的知識,繁瑣的計算,複雜的推理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知道原來數學學習還有另外一面,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接受變成現在的主動學習,而趣味性數學教學也是一個慢慢嘗試的過程,教師需要循序漸進,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由淺入深的讓學生知道數學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