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逛商場,路過一個兒童攀巖館,覺得有趣,就在櫥窗玻璃外看了一會。
正巧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害怕著要不要爬上去,這時,他爸爸信誓旦旦對他說:「這有什麼好怕的,勇敢點,你是男孩子,要做男子漢!」
小男孩還是使勁搖搖頭,更小聲的說:「可我還是害怕!」
「你說你一個男孩子,整天怕這怕那的,那不要玩了。」說完就給孩子脫下身上的裝備,把他帶走。
看著小男孩離去的背影,我有點心疼他,這麼小的孩子害怕不是很正常嘛?
其實,哪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會遇到害怕?
怕黑、怕狗、怕陌生人、怕鬼、怕老師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體驗。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不是問題,偏差的行為才是問題,這是幫助孩子成長和進步的關鍵。
為了幫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害怕」,我們要先弄清楚孩子一般會如何「害怕」。
害怕本身可怕的事物
很多東西對於小孩子來說都是自帶可怕性質的,比如怕黑、鞭炮聲、猙獰的面具、蠕動的蟲子、小動物、故事書裡形容的怪獸、動畫片裡看到的可怕形象等等。
其實這些害怕的情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心理現象,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禦機制。
害怕想像中的事物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
4-8歲的兒童處於主觀世界與物質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缺乏必要的知識,對事物之間的物理因果關係和邏輯因果關係一無所知,所以思維常是泛靈論的,即看什麼都是有生命或有意識的。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想像力開始大爆發,他們會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東西結合起來進行想像,形成各種各樣的事物,有可愛的,也有可怕的。
這就是孩子經常說自己看到「鬼」、害怕睡覺被「怪獸」吃掉一樣。
曾經糟糕體驗帶來的害怕
《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賈靜雯女兒咘咘害怕掃地機器人,每當它靠近時,咘咘都快速跑到沙發上,並叫著要媽媽抱。
賈靜雯說,咘咘害怕這個掃地機器人,是因為它自己動來動去,可能會創造出來一些恐懼的東西。
總而言之,孩子的害怕情緒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況而觸犯。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我們應該在孩子面對害怕時,作出ta最想要的回應:
1、千萬別說「這有什麼好怕的」
除了不要為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外,爸爸媽媽們也不要把「不要怕」、「這沒什麼」等句子掛在嘴邊。
還有一些父母試圖忽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希望他們的情緒過去,但常發現效果不好。
孩子的情緒需要父母注意他們的身體語言,如臉部表情和姿勢。
在發現孩子產生害怕的情緒後,我們可以把「不要怕」換成「我陪你」「告訴媽媽(爸爸),你在害怕什麼?」
這些更容易讓孩子放輕鬆,哪怕你當下只做了一個抱抱他的動作。
2、接納孩子的害怕情緒
害怕就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不止孩子有,我們成人也會有,就像小編就會比較害怕蜘蛛和老鼠。
因此,我們也更要去接納孩子的害怕,畢竟ta的人生經驗非常有限,難以判斷事物是否危險。
在ta們比較小的時候,基因裡的記憶會起作用,產生害怕的情緒!
害怕情緒是真實的,在家長看來很小的事,在孩子眼裡真的能讓他們感到恐懼。
例如,一個比較高的滑梯,我們鼓勵孩子去嘗試,但孩子卻說:「我不敢,我害怕!」
但媽媽卻空洞地鼓勵他:「不怕!再試試!」
孩子「不敢」背後的感受可能是:「我好怕會摔下去,我說了很害怕,媽媽還說是安全的,還要逼我去冒險!」
當孩子感到緊張害怕的時候,我們會表示理解,並且認真地摟住ta,不能用我們的認知去認為孩子不應該有害怕的情緒,或者忽視。
當他說出害怕的時候,說明他在尋求幫助,希望得到幫助。所以,我們接到求助信號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起來。
3、幫助孩子用適當的方法面對恐懼
有些時候,繪本裡的故事非常管用,我們可以藉助繪本,陪孩子玩一些小遊戲。
例如:《床底下的怪物》、《走開,綠色大怪物》、《吃掉黑暗的怪獸》、《我不怕黑了》、《一個黑黑、黑黑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