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吉美博物館:茹小凡的創作回歸之路

2020-12-22 人民網

人民網巴黎(3月12日電) 巴黎當地時間3月10日,旅法中國藝術家茹小凡在法國國立亞洲藝術吉美博物館半月穹頂廳舉行了個展開幕式,此次個展以吉美博物館「空白的紙」系列為背景,藝術家為法國觀眾帶來了72座景德鎮工藝製作的青瓷花相羅漢雕像,並以曼陀羅扇形裝置呈現,令在場的觀眾驚嘆不已。

茹小凡1954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82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後赴法學習並於1986年畢業於巴黎美術學院,此後工作並生活於巴黎。當代消費社會與靜物成為茹小凡思考藝術語言的切入點,別具形態的花卉成為茹小凡創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例如他的《百花》系列繪畫作品。此次的雕像裝置作品名為《長路頌歌》,72尊羅漢的頭部均以花簇表現,也與藝術家此前的創作脈絡遙相呼應。

根據茹小凡介紹,此件作品歷時兩年完成,花相羅漢的雕像全部在景德鎮製作,以青瓷技藝為主,每尊雕像都經歷了反覆的調整,以便將青瓷的優雅與細膩展現的淋漓盡致。72尊羅漢雕像分別至於來自宋代瓷窯的陶土盛器中,這些器具是藝術家10年前在景德鎮市場中無意發現並保留的。羅漢雕像的頭部呈花簇狀,以精巧細膩的啞光薄瓷質地呈現。茹小凡表示,他在早前參觀吉美博物館時,就想起自己曾創作過一尊立於盤上、頭部呈花簇狀的菩薩,因此決定依照這件作品的思路,將理念引申為曼陀羅形式的羅漢雕像群。

在採訪中,茹小凡也向記者表示,此件作品經歷兩年時間打磨,耗費大量心血,從精心挑選瓷窯工作室,到不斷改良作品,中間也經歷過失敗,可謂重現了明清時期皇家製作瓷器時對品相的嚴格要求。茹小凡長期在法國生活,熟識法國文化,但在這件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作品中,藝術家卻是在追溯內心始終存在的提問。中國傳統文化是茹小凡如今的思考方向,他提到:「這也是對自己的提問,並且是在用這樣的創作方式找到自己未來走下去的路,慢慢將它走完。」藝術家感嘆,以往的創作仿佛是「到處走」,如今則「開始像金字塔一般,走回到切身生活最關注的問題根本中去」。茹小凡吉美博物館個展將於6月8日結束。

相關焦點

  • 丈量巴黎 | 在吉美博物館賞珍寶,聆聽亞洲的故事!
    守考古之寂寞,悠遊古代東西交流史。以躬耕於巴黎各圖書館、在各大學術期刊發表嚴肅學術文章為樂趣。在法國,研究絲路,條件新:新材料、新視角、新方法。願與文化愛好者四海朋友們共同分享。法國「東方學」歷史悠久,巴黎著名博物館皆有東方部。西東交流,絕非僅從近代明清傳教士起。在巴黎揭示中世紀遺忘的東西交流。用西方考古文物,實證絲路。如他鄉遇故知,恍如隔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Borderline」成為東南亞首個將被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當代藝術...
    越南河內2019年8月19日 /美通社/ -- 越南藝術裝置「Borderline」(邊界線)成為將被著名的巴黎吉美博物館(Guimet Museum)收藏的首個東南亞藝術作品。自2019年4月以來,設計師陳努安姬(Yen Khe)和高檔漆器品牌Hanoia的獨家合作,就成為了吉美收藏系列的一部分,而後者是亞洲以外範圍最廣泛的亞洲藝術收藏。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吉美博物館一直都在擴大其收藏,以便為參觀者提供關於亞洲藝術史和文明的全面視角。該博物館在55,000平方米的展區,展示超過50,000件展品。
  • 吳冠中等人創春拍紀錄 與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何幹
    原標題:吳冠中等人創春拍紀錄 與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何幹 從藝術風格和發展道路上來看,這3位藝術家並無很大共性,不過有心人可以發現,他們均和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有著很深的因緣,他們都是從這家博物館走向輝煌。   西方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收藏大致有兩種模式:英國和美國一般在大博物館設立分部展示亞洲藏品,而歐洲大陸更傾向將亞洲藝術獨立出來,設立專門的亞洲藝術博物館。
  • 中國|散落世界各地的青銅器,在數字博物館重聚
    許多文物曾被捲入歷史的漩渦,流落異國他鄉,從此不得回歸故裡。這種被盜走的遺產通常是不會歸還的,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些文物流落海外數年,乃至數百年,其來源國的民眾如何才能看到這些文化瑰寶呢?
  •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易凱:構建一條理想的觀展路線
    2013年,易凱前往巴黎吉美博物館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賽努奇博物館擔任中國館藏負責人近10年之久。作為策展人,他先後策劃了「館藏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藝術家在巴黎」、「海派書畫」、「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等大型展覽,在巴黎和歐洲普及推廣中國古今藝術。
  • 各國博物館 共迎中國年
    博物館連續多年與中方合作舉辦各類春節文化活動,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博物館形象也得到提升。法國吉美博物館——多彩活動慶新春「粘上龍鬚,再畫上眼睛……」大年三十,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簡稱吉美博物館)裡,一名工作人員正在給孩子們示範如何做龍頭模型。描畫、剪紙、摺疊、粘貼,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紅色龍頭就做好了。
  • 《德化瓷塑/中國白:傳統與現代》將亮相巴黎1618畫廊
    德化瓷塑/中國白:傳統與現代展覽時間:2019.12.13 - 2020.01.12展覽機構:法國巴黎1618畫廊展覽地址:16 Rue Richer 75009, Paris參展人員:陳明良,陳世偉,陳藝輝
  • 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迎來白明個展
    原標題: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迎來白明個展  精美的瓷器,意深的繪畫。7月10日,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迎來了中國藝術家白明個展。數十件繪畫和陶瓷作品為法國民眾展現了白明結合中國文化傳統與當代藝術的獨特風格。   本次展覽是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重點文化活動之一,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   白明曾是原福建軍區某部放映員,現任清華大學陶藝系系主任。他多年來致力於在油畫、陶瓷、水墨以及綜合材料等不同的藝術領域跨界探索,他的作品在抽象表現主義的形式特徵之外,將東方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貫通其中。
  • 法國巴黎:還有小眾精美的博物館供你欣賞
    法國 - 巴黎 - 卡那瓦雷博物館 :坐落在Marais區,也稱巴黎歷史博物館,是專為巴黎的歷史而設的,外國遊客比較少涉足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展示著從巴黎起源到大革命期間的各種收藏品,人物像、遺物、紀念品、斷頭臺模型、巴士底獄的一角、路易十三的收藏室、普魯斯特的臥室等等。
  • CINDY CHAO年度蝴蝶展現精湛工藝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傳世典藏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創立於1864年,為巴黎歷史第二悠久的博物館,僅次於羅浮宮且與之一體共構,並與羅浮宮、奧賽美術館共同形成了巴黎首屈一指的博物館群。它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裝飾藝術藏品(超過50萬件),陳列了從13世紀起,各藝術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最大的特色是按照不同藝術時代,復原了50多個場景用於裝飾陳列展廳。
  • 中國藝術家白明作品展亮相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中國藝術家白明作品展亮相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2014-07-16 16:30:50(圖片來源:歐洲時報 姜婉茹 攝)   中新網7月16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導,7月10日,「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開幕。
  • 巴黎必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漲見識系列
    巴黎必看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漲見識系列蓬皮杜中心蓬皮杜中心是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它包含超過5萬件藝術品,全部來自19世紀和20世紀。1912年,法蘭西學會接管了這座城堡,將其變成了一座奇妙的博物館,其中包含6000件藝術品以及一些出色的家具和建築。亞洲藝術博物館如果您對亞洲藝術品感興趣,亞洲藝術博物館是一個必去的地方。這是一個始於19世紀的收藏,當時各種探險家將奇妙的發現帶到了巴黎。
  • 解封第一個周末,這些巴黎博物館開門了
    你是否也想念逛博物館的日子?這周是法國解封的第一周,人們可以不帶出行證明在家附近100公裡的範圍內活動,許多的商店重新營業,往日的生活似乎一步一步回歸了。博物館作為人們重要的文化消費場所也在完善自己的衛生措施,期待著迎接參觀者。
  • 在巴黎,聖羅蘭博物館為生活帶來創意財富
    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在他的工作室新的聖羅蘭博物館(MuséeSaint Laurent)為法國時尚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提供了全新的見解。在2002年他的最後一場演出之前,這座房子一直是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創作業務的核心;客戶將參觀高級定製家具,伊夫(Yves)在房子中間一個美麗而明亮的工作室工作。
  • 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走進巴黎人類博物館
    >人民網巴黎10月30日電(記者何蒨)10月25日至27日,「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主要活動之一、《創承智造——中國·南京非遺創新展》在巴黎人類博物館保羅·裡維特大廳正式揭幕,作為對第八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成果的重要延續。
  • 美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將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
    美院陶瓷藝術系主任白明繪畫與陶瓷作品展將在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   清華新聞網5月13日電 (記者 李含)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和法國國慶日,應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邀請,中國著名藝術家、清華美院陶瓷藝術系系主任白明,將於7月10日至8月4日攜其水墨繪畫和陶瓷作品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於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 「南京周」走進巴黎人類博物館
    本報巴黎10月25日電(特派記者馮興)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重要活動之一,《創承智造——中國·南京非遺創新展》25日在巴黎人類博物館揭幕。據介紹,該展也是對第八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成果的重要延續,是繼第八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期間舉辦的首屆博物館館長論壇之後,南京本地博物館「走出去」對外交流的一次嘗試。通過與巴黎當地知名博物館代表進行面對面地對話與交流,傳承博物館的歷史文脈,讓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對人們的當代文化生活產生影響。
  •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 600餘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7日訊(記者 成琪)伯遠帖、五牛圖、王處直墓浮雕石刻、龍門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飾片、皿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這些曾經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今天齊聚國家博物館,向我們講述其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
  • 北大古典班組團訪學巴黎
    9月23日,訪學團飛抵巴黎後,便與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展開學術交流。該校汲喆教授向訪學團介紹了法國高等教育制度和科研體制,引導北大學生與該校中文系、巴黎七大學生進行學生交流。哲學系梁時率先發言,用英語向法國師生講述他對中國哲學的理解;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楊思睿隨後講述她在古典語文學項目的學習收穫,以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相通之處展現她對原典閱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