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果斯基是蘇聯心理學家,維列魯學派創始人。維果斯基的一生非常短暫,他只活了38歲。但是維果斯基在心理學上的貢獻卻特別大,所以後來人們都說維果斯基是「心理學上的莫扎特」。
維果斯基的代表理論是文化歷史理論。什麼是文化歷史理論呢?維果斯基認為研究人的心理就要研究個體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維果斯基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思考:
1.人和動物有什麼不同?即人類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2.人和人有什麼相同?即人和人的種族發展存在不同。
3.人和人有什麼不同?
對於第一個問題「人和動物有什麼不同?」維果斯基回答人作為獨特物種的歷史提出了人心理發展的兩種機能: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低級心理機能是人和動物共有的,高級心理技能是以心理工具為中介,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制約的,是只有人類才有的,這也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動物只有低級心理機能,如對於聲音,色彩的感知。而人是能通過語言,思維等工具進行社會活動,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會使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和馬克思不同的是維果斯基更加更加關注人的文化工具(技術工具和心理工具)中的心理工具即語言、符號等。
對於第二個問題「人和人有什麼相同?」維果斯基提出了種族發展史就是說人和人共同經過了種族發展過程。維果斯基的文化發展理論的一般發生規律是指任何高級的心理機能首先存在於社會層面,隨後才作為心理過程出現於個體之內。也就是說人想要發展個體心理首先面對的社會互動的心理層面,人一出生是處在社會背景之下受社會影響的而後才能作為個體發展。個體首先要社會化才能實現個體化,所以在研究個體發展時要把個體放在其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群體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如將鋤頭、土豆、刀子、西紅柿分類時很多人會將土豆和西紅柿分為一類,鋤頭和刀子分在一類,之所以這麼分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所處的社會環境基本相同,所以都習慣於將按工具和食品這樣的分類方式進行。這就是人和人相同的地方。
對於第三個問題「人和人有什麼不同?」維果斯基從個體發生學角度進行解釋提出了著名的內化學說。內化就是個體將社會環境中的吸收的知識轉化到心理結構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心理發展源於在社會交互作用中對文化工具(語言、標誌、符號)的使用,源於將這種交互作用內化和進行心理轉化的過程」這句話來進一步理解維果斯基所說的內化。就個體發生學這個問題維果斯基重點論述了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於是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主要解決教學和學生內化程度的問題。
「最近發展區」也是我們考試中經常考察的一部分。最近發展區即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一種是在成人指導下即將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也是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在成人指導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能解決的問題的能力之間的差距。我們的教學應該在這兩種發展水平時間,如果低於兒童現有水平那麼對於兒童來說太簡單難於激起學習興趣,如果高於學生即將達到的水平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太複雜也難以激起學習興趣。所以教學應該走在兒童現有水平的前面,教學不斷創造著學生的發展。尤其學生在不斷發展所以最近發展區也是動態變化的,教學的作用一方面決定著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和速度;另一方面也「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的理論對教學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活動。教師指導成分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地位,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向學生轉移。
2.交互式教學。教學是交互作用的動力系統。最近發展區是動態的區域,教師需要不斷地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反饋。
3.對合作學習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要儘量組織、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接受能力較弱的同伴的指導是促進兒童在最近發展區內發展的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4.在情境認知理論及其教學模式中有一定的作用。任何學習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的或者有實際意義的背景下。
我們總結一下維果斯基的理論核心是以下三個:人作為獨特物種的歷史、種族發展史、個體發生學。個體發生學中提出了最近發展區需重點掌握。最後就是維果斯基的理論影響。在考試中我們關注關鍵詞即可,如考試中出現「高級心理機能」、「文化歷史發展觀」、「內化學說」、「最近發展區」等詞時我們能選出維果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