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鯨財經
三年期滿,曾煥沙的「肱股之臣」張良選擇了離開。
11月22日晚間,弘陽地產發布公告稱,因欲分配更多時間於個人事務上,張良辭任弘陽集團執行總裁及所兼各職,僅保留首席顧問的虛職。
在弘陽地產走出江蘇,衝刺千億的路上,張良搭建和調整了公司的人力、組織架構,並為曾煥沙吸引了大量明星職業經理人的加盟。然而,隨著地產大環境的轉變,弘陽地產的2020年戰略及千億目標均未能如期實現。分析人士稱,張良的出走,或將拉開弘陽新一輪變革的序幕。
曾煥沙失「張良」
在商言人是弘陽地產創始人曾煥沙的座右銘。
因此,在弘陽地產2017年決定衝刺規模、登陸資本市場的時刻,「挖人」便成為公司走出去的第一步。
作為地產行業人力資源的泰鬥級人物的張良,便是這一時期進入弘陽的。
資料顯示,進入地產行業之前,張良曾有過多年醫療行業從業經歷。2012年,張良加入旭輝(HK.00884)正式切入地產賽道。他通過建立人才標準,完善制度體系的內部變革,用5年的時間將旭輝的業績翻了10倍。
對於業績增長有迫切需求的曾煥沙而言,他當然期待張良能夠複製在旭輝的成功經驗。在曾的支持下,張良在公司的組織能力、發展戰略、管理和治理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優化,為推動公司的規範化治理做了大量工作。
照張的設想,他要把弘陽最終變成一個自驅動的組織或者主體,與業內少數用阿米巴運營模式的碧桂園(HK.02007)、中梁(HK.02772)等形成差異化,最終實現彎道超車。
與潤物細無聲的內部變革相比,張良在任期內大張旗鼓的招聘動作則更吸引輿論關注的目光。
2018年3月,弘陽曾高調舉行了一場9位高管集體入職的儀式,新的管理層人才涉及營銷、財務、商業運營、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2019年10月,袁春獲委任為弘陽集團的聯席總裁,負責協助公司行政總裁有關集團營運及營銷管理的工作。2020年初,萬達高管沈嘉穎加盟弘陽集團出任總裁,重點分管商業。
組織架構的重塑以及批量職業經理人的到來,為弘陽地產規模躍升提供了保障,而這份功勞簿上當然也少不了張良的名字。
2017年底,弘陽覆蓋了江蘇9個城市以及南京市場所輻射的安徽4市。而截至2020年9月,弘陽已進入全國60多座大中城市,累計開發面積2000餘萬平方米。2020年前10月,弘陽地產實現了銷售額645億元,是2017年的兩倍多。
不過,隨著弘陽與張良三年之約到期,更多的行情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三年時光的得與失
過去的三年,是弘陽地產業績快速發展的三年,也是行業劇烈變化的三年。當白銀時代逐漸降臨,通過高槓桿高周轉等單純衝刺規模的房企正成為「少數派」,行業正進入利潤為王的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大規模的招兵買馬和頗為豪華的高管天團無疑是與之相悖的。
藍鯨房產注意到,在弘陽地產集團內部,若加上張良,共有包括何捷、蔣達強、袁春在內的四位總裁。在同規模房企中,弘陽這一「總裁團」的規格可謂罕見。分析人士稱,曾煥沙重視人才,對職業經理人委以要職,但弘陽老臣與新加盟高管,以及新加盟高管彼此之間的管理界限讓公司內部往往產生迷惑,也在業內引發了一些爭議。
並且,明星職業經理人動輒幾百上千萬的薪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某機構曾發布2019年上市房企高管薪酬十強名單中,恆大(HK.03333)、碧桂園(HK.02007)、富力(HK.02777)、龍湖(HK.00960)高管平均年薪超3000萬元。
2017年至2019年,弘陽地產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21億元、14.12億元、14.68億元;同期,弘陽地產行政開支分別為:3.05億元、6.86億元、10.9億元,呈翻倍式增長。
而更為重要的是,即便有眾多高管加盟,但由於市場環境的改變,弘陽地產曾計劃在2020年實現千億的目標還是爽約了。
2017年至2019年,弘陽地產合約銷售額分別為256.9億元、473.4億元、651.5億元。由於缺口過大,弘陽不得不調低期望,將2020年銷售目標定為750億元。
有業內分析指出,張良的離職或預示著弘陽新一輪的架構調整的開始,以更好的適應當今的市場環境。近日有消息稱,與張良一同入職的,原負責投資業務的弘陽集團總裁蔣達強,亦將調整分工,主要負責商業集團業務。
而作為掌舵人,曾煥沙於年初表示,公司要完成從「快速增長」到「持續、穩健、有質量的快速增長」的升級,推動以客戶為中心、以經營和利潤為導向的機制落地。
正所謂「事人匹配,因事擇人」。以張良去職為契機,曾煥沙是選擇「蕭規曹隨」還是「破舊立新」?或許不久後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