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記錄:臺北,22歲,大陸交換生,這裡並不像網絡上那樣的邪惡

2020-12-08 騰訊網

疫情後各位親友聚到了一起,而在眾多親戚中有一個人特別引起大家的矚目,這就是在去年在臺灣大學做交換生的表弟。由於我們對臺灣這個地方比較感興趣,加上近日兩岸關係不是很好,大家對臺灣更具特殊的神秘感,於是和表弟交談就成為了各位非常感興趣的事情。

到底臺灣是不是如同網絡和報導中一樣,表弟也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了大家:這裡的人並不都那樣邪惡。

表弟在臺灣大學做交換生半年的時間,雖說半年時間不算長,但他也走過了臺灣不少地方,也和臺灣學生和普通民眾有深層的交流,雖對臺灣的看法不能面面俱到,但半年的體會也算是比較深刻,可以清晰的描述一個真實的臺灣。

臺灣面積3.6萬平方千米,排名全國各省的28位,人口有2300萬人,臺灣有其獨特社會制度,而臺灣人口構成非常複雜,包括原住民,古時大陸移民,民國撤退老兵等等,由於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家庭出身的也有著不同的想法。

但是表弟說,事實上無論你來來自於臺北,臺南,高雄,大多數臺灣普通老百姓對大陸人並沒太多惡意和偏見,這個和網絡上那些言論區別很大。反而他感覺臺灣人大多數都是很有禮貌和友善的,而且對於大陸人比較熱情。在臺灣他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融洽,對於陌生人戒備心也不大,這點是好於大陸這邊的。他說經常在臺灣問路,就算目的地很遠,有時候當地人都會親自帶過去,甚至開車載過去,搞的表弟都非常不好意思。

臺灣民眾對於大陸其實也是很感興趣,但由於大半臺灣人沒來過大陸,對大陸的看法大多都停留在媒體和身邊人道聽途說中,由於新聞中報導大陸人全世界大買特買,於是所以多數臺灣人都覺得有很多大陸人都很有錢,然後認為大陸的一線城市基礎建設做的非常好,網際網路經濟非常發達。也有不好的印象,大多數人覺得大陸這邊貧富差距嚴重,除開一線大城市發達,其他城市都非常落後,然後就是汙染嚴重。

由於臺灣的媒體對大陸的報導較少,而且大多都是負面新聞。在此宣傳下大多臺灣人對大陸沒有特別的興趣甚至有些害怕,於是臺灣人都願意多次去日本遊玩,而不願意來一次大陸。

表弟總結了一些關於臺灣社會的體會,讓大家能真實的認識一個真正的臺灣:

1. 飲食習慣

由於歷史原因,臺灣臨近福建,加上民國有很多老兵都遷移去了臺灣,在臺灣也能吃到全國各省不同的小吃。但由於臺灣口味本土化的改良,口味偏清淡,食物忠於原味,同一個菜品,味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但是還是非常不錯的。

臺灣各地都是有夜市,夜市其實就是小吃的聚集地,各種各樣的小吃,只要你想得到,他都做得到,而且都很有特色,衛生乾淨還非常好吃。算是臺灣引以為豪的一種文化現象,因此去夜市吃飯也成為了每個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

表弟認為臺灣最具特色應該就是牛肉麵和滷肉飯,雖然大陸這邊也有,但是味道真的不一樣,建議大家可以去試試;

2.住宿情況

表弟讀書的時候跑過很多地方,也住過不少酒店,在臺灣不能稱「酒店」,因為「酒店」這個詞在臺灣是風月場所的代名詞。住宿的地方一般稱飯店。臺灣的飯店都比較小,就算小,服務也非常到位。臺灣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就是民宿,也就是住家的人把自己的房子做成的旅館,價格不高,老闆都很熱情,讓住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臺灣還有一種叫做汽車旅館的地方,本地人都喜歡去,可以直接開車進去,一樓停車,二樓住宿,進出方便,也非常隱蔽,可以滿足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

3.交通狀況

臺灣的火車也叫臺鐵,提到臺鐵又不能不提到吃的,臺灣的臺鐵便當又是一個特色,每個車站的便當都有自己的特色,也因此去吃臺鐵便當也成為了乘坐檯灣火車的必須。

臺灣也有高鐵,從臺北到高雄,這條高鐵是用的日本技術,速度和大陸這邊差不多,但是表弟感覺比我們這邊會更晃蕩。最大的缺點就是貴,相同的路程在大陸這邊僅需一般的車費。由於臺灣的特殊民情,車廂裡比較安靜,感覺還是很舒適的。

臺灣中間有一個臺灣山脈,也將臺灣分成了東邊和西邊,靠臺灣西邊平坦的位置有高速公路,而東這些地方只有老公路。臺灣宣稱是為了環保,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東邊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太高,而且容易出現塌方,也因此靠近東邊的臺灣地區發展較為落後。

最後就是橫衝直撞的摩託車,臺灣也稱作機車,數量巨多讓人感嘆。

4.旅遊景點

如果你想看名山大川恐怕臺灣不會給你驚喜,甚至會讓你失望。臺灣的景點特點就是精緻,而且每個旅遊景點都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日月潭的靜,阿里山的秀,墾丁的放鬆,故宮的珍寶。這些東西需要用心來體會的,他建議去臺灣除了走一下大風景,泡溫泉和看臺北故宮國寶也是必須的。

5. 關於其他

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臺灣人來說,對大陸是有天然感情的,他們普遍受過傳統的中國教育,一聽你來自大陸的,別提有多熱情,都會拉著你問東問西。而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受到的教育已經開始去中國化了,由於扭曲的教育導致他們認為我們和臺灣不是一個國家。即便他們來過大陸,覺得大陸發達,大陸好,但也覺得我們不是一家人,嘴巴裡總說你們中國,你們中國的,聽起來非常不舒服。

在臺灣的電視臺上很少看到國際新聞,要不就是社會上的雞毛蒜皮,要不就是顏色嘉賓大吵大鬧,要不就是稀奇古怪的節目上嘉賓大放厥詞。對大陸的報導大多都是負面的,扭曲的,也因此導致年輕人覺得大陸是一個邪惡的存在。導致臺灣年輕人沒有國際觀,也沒有根的歸屬,只會享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確幸」。

在臺灣不友善的言論大多都來自於網絡,其實大陸這邊也一樣,實際上普通老百姓都是很善良的。雖然茶葉蛋和榨菜大陸人吃不起的梗玩了好久,但在現實中幾乎沒有臺灣人會這樣認為。要知道這種簡單的博出位的言論才會讓一些名嘴出名,大家不能上了當。

PEEKER評論:兩岸多數老百姓只想過好普通的柴米油鹽的生活,未來兩岸怎麼發展自己也無法左右。但有一點大家都認可,就是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除了極個別極端個體。對於統一,大家都覺得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只不過通過何種形式,而當下大家更關心日子過得怎麼樣!

還是希望兩岸年輕人多多交流,給對方多一點空間,多了解一下對方,這樣才能少些誤解,多點理解,這樣兩岸的關係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

聲明:此文內容均為作者採訪相關當事人並經過文學處理寫出,真實性不能保證100%,請各位讀者仔細甄別。如有錯誤或冒犯之處請指出,作者會在第一時間修改。

本文原創圖片文字版權屬於品客PEEKER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通訊:聽大陸「交換生」講述在臺遊學生活
    中新社臺北1月22日電 題:通訊:聽大陸「交換生」講述在臺遊學生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大陸交換生」鄭玉冰,22日和遊學了半年的臺灣海洋大學(簡稱「海大」)告別,從桃園機場啟程回大陸了。
  • 臺灣學子:在大陸感受真實
    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學子赴大陸求學深造已經漸成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上萬名臺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進一步了解、感受真實的大陸,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紐帶。
  • 大陸交換生寶島印象:臺灣人活得更加瀟灑自在
    師大周邊有一家店面很簡單卻頗有名氣的早餐店,老闆是一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夫婦。一次偶然的閒聊中,我驚訝的發現,這對夫婦已經走過了世界上很多個美麗的角落,很多地方並不知名,卻留下了他們歡樂而美好的回憶。交談中,我得知他們每四個月就會計劃一次大概半個月的旅行,最近一次準備去蘇梅島轉轉。我笑著問老闆娘:「總是出去玩要花費很多的吧,不存些錢嗎?」
  • 兩岸聚焦:赴臺交換生為學習 更為了解(圖)
    「赴臺交換生」已不再是個新鮮群體。據臺灣「教育部」統計,僅2012年赴臺短期交換的學生就逾1.5萬人,而同年臺灣指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大陸高考)報考人數僅8.4萬人。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化,赴臺交換生這個群體從「稀為貴」、「先行者」的媒體焦點逐漸歸於平常,真正屬於「交換生」的價值顯得更加真實。
  • 一位大陸交換生的臺灣記憶
    這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任劉老師在之後告訴我,臺灣買不到大陸製藥,他偶然出差到北京,手腕關節疼痛時曾用過此藥,藥效很好。到了臺灣,我才發現臺灣藥局多售德國、美國的進口藥,價格不菲。臺灣氣候溼熱,一年四季都要開冷氣,空調多為東京製造,陳舊不說也未有單獨的通風功能,這引發了我的過敏性鼻炎,眼睛也流淚不止。跑去藥局買藥,那藥局即使在白天看來,也顯得陰鬱侷促,像極了日本電影中的藥局模樣。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大學第一年,我像是個留守的人,駐紮在臺灣一所小小的大學,每個學期迎接剛到臺灣的交換生,一學期後,揮揮手,送走他們。這樣的循環,讓我習慣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時,抬頭望向天空,想著每一個從我生命經過的大陸學生(陸生),如今他們在對岸是否過得安好,在繁忙的大城市裡會不會懷念在臺灣的悠閒生活?
  • 大陸交換生的寶島印象:處處充滿溫暖和驚喜
    對逢甲夜市永遠記憶猶新的並不是多樣的小吃和長長的隊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麼熱鬧的地方地面上竟然沒有一點兒垃圾。這讓我們一行人很是感嘆,也讓我們更急切地希望了這裡的人和這裡的文化。   第一節課上的是古代小說賞析,一個研究室,老師和幾個同學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和我們從前的上課方式有些不同,同學各抒己見,老師再幫助大家整理思路。
  • 大陸赴臺交換生:再見臺灣,即使我萬般不舍
    信息 大陸赴臺交換生:再見臺灣,即使我萬般不舍 201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8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出大陸赴臺交換生周雪林的文章
  • 臺灣在大陸交換生:廈大最美的風景是人
    據微信公號「 CICCSR兩岸協同創新中心」7月5日消息,陳翊瑄(原名陳臆先),臺灣臺北人,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2014年,到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做交換生一年,從此深深地愛上了廈大,她不但被廈大美麗的景色所傾倒,更深深感謝廈大老師同學對她的幫助與支持,因此立下了一個願望
  • 大陸遊客無人機撞上臺北101大樓 如恐怖襲擊
    臺灣航拍攝影日益盛行,臺北101大樓更成為航拍愛好者的目標。22日,網絡上瘋傳一段影片,一架無人機迎面撞上臺北101,仿佛恐怖攻擊。到底是誰闖下這等禍事?臺灣警方調查後稱,原來是投宿附近五星級飯店的大陸籍住客所為。
  • 大陸交換生眼中的臺灣高校:很人文 很隨意
    9月,部分臺灣私立高校招錄的首批大陸生即將赴臺求學,975名同學中,219名來自廣東,其中廣州本地生74名。  「有一個周末,一位老師動員了自己很多朋友,開著車來學校裡把我們班的人帶到了一片海芋田,那是海芋花開的季節,一整片的白色海芋花,非常漂亮。我們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老師也跟我們一起,就好像是朋友一樣不分長幼。
  • 陸生都要沒有了,交換生還會有嗎?
    雖然比學位生的在臺時間短,但相較於研討會、研習營、交流團等形式,交換生的交流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體驗更深刻。各校遴選出的優秀學生,作為社會生活中的活躍群體,是兩岸文化交流中數量龐大的實踐者。大多臺灣校方也會為交換生臺灣學生作「學伴」,幫助交換生快速融入環境,兩岸青年的話匣子也漸漸打開。入校後的課堂交流、社團活動以及學生間自發組織的聚會,更給予充分機會去交流彼此的真實圖景。
  • 交換生|看見臺灣
    校園裡的建築也是半新不舊的類型,有優雅的感覺,也並不生硬,因為總會看到松鼠、校犬、鴨鵝、蜥蜴、飛禽等有趣的事物。校園裡非常的乾淨,路面上除了些許落葉並沒有其他的垃圾,整個學校的衛生都是學生自己在打理。走在路上看不見垃圾甚至是垃圾桶,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處理掉,並且要分類,等定點來了垃圾車再扔掉。
  • 赴臺大陸交換生:和臺灣說再見 其實並不容易
    中新網1月10日電 臺灣《旺報》10日刊出一名大陸在臺交換生的文章稱,來臺的半年,已經發現,臺灣同學常常掛在嘴邊的小確幸,是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裡的,慢節奏的生活能讓人感受到好多想不到的快樂和平靜。轉眼就到要離去的時候,才發現,想和臺灣說再見,其實並不容易。
  • 大陸交換生:臺灣高校人文隨意,老師同學很熱情。
    9月,部分臺灣私立高校招錄的首批大陸生即將赴臺求學,975名同學中,219名來自廣東,其中廣州本地生74名。大學生活會像偶像劇裡演的那樣嗎?臺灣的同學好相處嗎?一系列的問題纏繞心頭。  自2005年以來,大陸已有上千名大學生以交換生的方式赴臺求學。他們一般在臺灣待一個學期左右,他們的經歷,或許能給這群即將赴臺求學的學生最為直接的回答。
  • 臺灣交換生談大陸宿舍生活 被開放式澡堂震撼
    臺灣交換生談大陸宿舍生活 被開放式澡堂震撼 2015-06-14 15:49: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溫雅瓊   中新網6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報導,到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的臺灣女孩王馨瑩
  • 交換生日記海峽兩岸的牽掛
    一一「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兒時吟起這首詩,一股惆悵之意油然而生。一一「祖國神聖的領土——臺灣省」,中學地理課本的標題,讓我認識到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書中介紹了美麗富饒的寶島,更加深了我對臺灣的嚮往。一一上學期,看到學校發出的關於選派赴臺合作院校交換生的通知,我斟酌片刻便決心申報。
  • 臺北女孩看大陸:多看點好的,自己也會進步
    「大陸朋友:臺灣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我:你才井底之蛙。臺灣朋友:大陸人是不是思想封閉啊?我:你才思想封閉。」從臺灣輔仁大學畢業,2012年到北京大學念研究生,臺北女孩郭雪筠就經常與人進行著這樣的對話。    「問題不靠譜卻很像,真是兩岸同心。」
  • 臺北書街沒落,大陸簡體書逆市風行 書商:印簡體書像印鈔票
    臺北書街沒落,大陸簡體書逆市風行 書商:印簡體書像印鈔票 2019年10月15日 08:22:00來源:臺海網 作為在圖書出版界摸爬滾打40多年的「老鳥」、「重南書街靈魂人物」,沈榮裕近些年積極轉型,將書店化「繁」為「簡」,大量引進大陸簡體字圖書,終於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不僅成功躲過書店的倒閉潮,甚至逆勢擴張,把書店開到臺中去。
  • 大陸交換生親歷花蓮6.7級地震:我嚇得發抖
    (原標題:大陸交換生親歷花蓮6.7級地震:愣了幾秒趕緊鑽到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