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廈門市湖裡區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 黃楠
剛開始入職的時候,我的熱情滿滿,腦子裡都是理想化的為社會做奉獻,改變社會。但是慢慢地幾次活動之後,我就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開始害怕犯錯,開始焦慮憂鬱。
現在已經是社工的第二年(也換了一家機構),我的實務經驗增加了,職業倦怠也隨之而來,我對工作的熱情迅速地消退,開始需要強迫自己去上班而不是積極地去上班。我慢慢感受到社工就是夾心人,在政府購買的服務和實際發現的居民需求不匹配時也只能為了指標硬著頭皮去做完服務。借用我前同事的一句話:「社工就像那個被媽媽給錢要求去給根本不想穿秋褲的奶奶買秋褲還要看著她穿上的小孩。」剛剛入職我聽到的時候,笑了。現在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笑出來了。
我一直在思考,整理著我糾纏難解的問題。
做社工的痛點
1.社會、家庭的不理解
家庭方面也不理解社工這個職業,覺得就是在做公益,收入低活還不少。一直想讓我去考公務員或者街道社區工作。覺得為政府打工才是旱澇保收的正經工作,講出去也好聽,相親也好找對象。雖然我堅定自己地理想,但是和父母的糾纏也消磨了很多的精力。
和別人說社工,經常需要被問說社工是做什麼的?也需要從頭解釋一番。去社區也會被社區人員詢問是來做什麼的?是不是給他們另外加工作任務的。開活動的時候,需要邀請服務對象,也需要面對服務對象把來接受服務安排在生活的其他事物之後的位置,經常沒有告知就缺席的情況。除此之外,社工在工作之中要面臨許多的誤解和不理解。
2.工作環境和服務的不穩定性、不可持續性
同事變動頻繁: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但是我總共換了三任主管,所在的項目點走了6個人,總共項目點就是6人的編織,也就是說基本上我所有的同事都輪換了一次。我需要不停地熟悉新同事和接納舊同事的離職,讓我畏懼再將同事發展成朋友。
購買方的變動:項目的購買方是民政局,但是購買期間局長換了2次。新上任的局長有她的想法,比較重視青少年。前一任局長想做的事隨著她的調任,全部作廢,項目指標也需要調整,還被現任局長質疑這個項目毫無成效想要削減人員以及不確定要不要續約。讓我有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覺。我能理解每一屆領導都想做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但是對於社工而已就是前功盡棄和從頭做起,讓人有種千辛萬苦搬運石頭到山頂只是為了推下懸崖再下山搬石頭上山的感覺。這樣因為購買方變動導致的服務不可持續性給我潑了一盆冷水。
3.社工服務和場景脫節
社工提供的公益超市、圖書館等和社區「場景」脫節,居民並不能達成需求和服務之間的聯繫。居民有需求時不會去尋找社工提供的服務。所以,很多時候社工在和自己的群體玩耍,沒有和居民玩在一起。
再者,這些文創產品、圖書服務要和公共的圖書館,商業的文創品店競爭還是顯得非常弱小。產品的豐富度和便捷性都有所不足。畢竟先天的投入就有很大的差別。線下線上的及時性也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在社工還在用人工登記的時候,圖書館已經可以自助借還書了。
4. 社工活動空間的狹隘,服務成效不明顯
第二年我換了一家機構到了社區做社工服務,受到居委會的管理,有很多專業以外的工作,雜活比如文書工作、參與比賽、文明創建、人口普查,各個口的活動協助等等,還有一些社區做不來的累活,比如精障個案,又希望很快看到成果,給了社工很大的壓力。社工不知道什麼事情該請教領導,什麼事情不應該請教。什麼事情都等領導指示,必定會拖慢整個工作進程,這是由於經常等不到社區方回應微信,面談也不願給個明確的說法。犯了錯誤卻一定都是歸咎給社工。
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能夠直觀看到的效果不明顯。很多都是長期才能看見的成效。購買方一直有要品牌項目的壓力給社工。卻把社工空間限死,活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社區不願意的就不能做。社工變得唯購買方是從,沒有辦法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自己的服務上面,還要承受購買方指責服務不見成效。
機構在駐點社工服務中變成後勤的角色,負責招聘、發工資、醫社保、開會等。在於購買方的溝通上,責任轉移給了駐點的項目主管上面。要遵從社工本心還是順從購買方成了駐點社工的壓力,只能互相之間安慰一下。更多的時候是順從下來,自己加班完成其他的協助工作和本職工作。
做社工的好處
1. 隨處可見的培訓/學習資源
社工的再繼續教育,民政局、基金會都有響應的培訓,扶持。一般來講外出培訓也是很容易就獲得機構同意的。甚至還會將培訓的時長列入社工的年度考核、項目書裡面。
2. 很能夠鍛鍊人
從事社工的人會有一種體會,社工好像是全能的一樣,從活動策劃、採購、組織、手工、連結資源、管理、攝影、剪輯、Hold住居民大媽等全部都要做到。
在短短的時間裡面就要接觸各型各色的各行各業的人,從幼童到垂垂老矣的老者,從健康到疾病者,什麼樣的家庭都會遇見。
3. 有行業發展前景
社工是一個朝陽的行業,在我上學的時候,老師有和我們說過,不過這個朝陽可能等我們老了也還是朝陽行業。國家鼓勵社工,有很多愛心人士湧入了這個行業,當然也不乏渾水摸魚的人。像是一份工作交2份材料拿2個地方的錢,不開活動編造材料獲取資金的我也是有所耳聞。幸運的是隨著評估工作的正規化,現在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了。
我們能夠相信社工能夠推動社會的改變,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社工要藉助他人的力量來達成共同的目標。前段時間看了世界廁所組織沈銳華的演講,很受觸動。他用幽默的方式讓人關注到了他們的需求。
在社工行業也有做到督導或者老師的生活的也比較體面。做社工,至少衣食無憂,但是如果一直沒有向上發展,必定會和同輩人有所差距。同一批畢業生做公務員、企事業單位、教師等等或穩定或收入高的行業。要定下來做社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願所有做社工的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我該繼續做社工嗎?仿佛走在一份人生的分叉路口,前方都是黑暗不知道該走哪一條道路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