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這份工作,我還要繼續嗎?

2021-02-12 社工觀察

文/廈門市湖裡區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 黃楠

剛開始入職的時候,我的熱情滿滿,腦子裡都是理想化的為社會做奉獻,改變社會。但是慢慢地幾次活動之後,我就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開始害怕犯錯,開始焦慮憂鬱。

現在已經是社工的第二年(也換了一家機構),我的實務經驗增加了,職業倦怠也隨之而來,我對工作的熱情迅速地消退,開始需要強迫自己去上班而不是積極地去上班。我慢慢感受到社工就是夾心人,在政府購買的服務和實際發現的居民需求不匹配時也只能為了指標硬著頭皮去做完服務。借用我前同事的一句話:「社工就像那個被媽媽給錢要求去給根本不想穿秋褲的奶奶買秋褲還要看著她穿上的小孩。」剛剛入職我聽到的時候,笑了。現在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笑出來了。

我一直在思考,整理著我糾纏難解的問題。

做社工的痛點

1.社會、家庭的不理解

家庭方面也不理解社工這個職業,覺得就是在做公益,收入低活還不少。一直想讓我去考公務員或者街道社區工作。覺得為政府打工才是旱澇保收的正經工作,講出去也好聽,相親也好找對象。雖然我堅定自己地理想,但是和父母的糾纏也消磨了很多的精力。

和別人說社工,經常需要被問說社工是做什麼的?也需要從頭解釋一番。去社區也會被社區人員詢問是來做什麼的?是不是給他們另外加工作任務的。開活動的時候,需要邀請服務對象,也需要面對服務對象把來接受服務安排在生活的其他事物之後的位置,經常沒有告知就缺席的情況。除此之外,社工在工作之中要面臨許多的誤解和不理解。

2.工作環境和服務的不穩定性、不可持續性

同事變動頻繁: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但是我總共換了三任主管,所在的項目點走了6個人,總共項目點就是6人的編織,也就是說基本上我所有的同事都輪換了一次。我需要不停地熟悉新同事和接納舊同事的離職,讓我畏懼再將同事發展成朋友。

購買方的變動:項目的購買方是民政局,但是購買期間局長換了2次。新上任的局長有她的想法,比較重視青少年。前一任局長想做的事隨著她的調任,全部作廢,項目指標也需要調整,還被現任局長質疑這個項目毫無成效想要削減人員以及不確定要不要續約。讓我有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覺。我能理解每一屆領導都想做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但是對於社工而已就是前功盡棄和從頭做起,讓人有種千辛萬苦搬運石頭到山頂只是為了推下懸崖再下山搬石頭上山的感覺。這樣因為購買方變動導致的服務不可持續性給我潑了一盆冷水。

3.社工服務和場景脫節

社工提供的公益超市、圖書館等和社區「場景」脫節,居民並不能達成需求和服務之間的聯繫。居民有需求時不會去尋找社工提供的服務。所以,很多時候社工在和自己的群體玩耍,沒有和居民玩在一起。

再者,這些文創產品、圖書服務要和公共的圖書館,商業的文創品店競爭還是顯得非常弱小。產品的豐富度和便捷性都有所不足。畢竟先天的投入就有很大的差別。線下線上的及時性也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在社工還在用人工登記的時候,圖書館已經可以自助借還書了。

4. 社工活動空間的狹隘,服務成效不明顯

第二年我換了一家機構到了社區做社工服務,受到居委會的管理,有很多專業以外的工作,雜活比如文書工作、參與比賽、文明創建、人口普查,各個口的活動協助等等,還有一些社區做不來的累活,比如精障個案,又希望很快看到成果,給了社工很大的壓力。社工不知道什麼事情該請教領導,什麼事情不應該請教。什麼事情都等領導指示,必定會拖慢整個工作進程,這是由於經常等不到社區方回應微信,面談也不願給個明確的說法。犯了錯誤卻一定都是歸咎給社工。

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能夠直觀看到的效果不明顯。很多都是長期才能看見的成效。購買方一直有要品牌項目的壓力給社工。卻把社工空間限死,活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社區不願意的就不能做。社工變得唯購買方是從,沒有辦法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自己的服務上面,還要承受購買方指責服務不見成效。

機構在駐點社工服務中變成後勤的角色,負責招聘、發工資、醫社保、開會等。在於購買方的溝通上,責任轉移給了駐點的項目主管上面。要遵從社工本心還是順從購買方成了駐點社工的壓力,只能互相之間安慰一下。更多的時候是順從下來,自己加班完成其他的協助工作和本職工作。

做社工的好處

1. 隨處可見的培訓/學習資源

社工的再繼續教育,民政局、基金會都有響應的培訓,扶持。一般來講外出培訓也是很容易就獲得機構同意的。甚至還會將培訓的時長列入社工的年度考核、項目書裡面。

2. 很能夠鍛鍊人

從事社工的人會有一種體會,社工好像是全能的一樣,從活動策劃、採購、組織、手工、連結資源、管理、攝影、剪輯、Hold住居民大媽等全部都要做到。

在短短的時間裡面就要接觸各型各色的各行各業的人,從幼童到垂垂老矣的老者,從健康到疾病者,什麼樣的家庭都會遇見。

3. 有行業發展前景

社工是一個朝陽的行業,在我上學的時候,老師有和我們說過,不過這個朝陽可能等我們老了也還是朝陽行業。國家鼓勵社工,有很多愛心人士湧入了這個行業,當然也不乏渾水摸魚的人。像是一份工作交2份材料拿2個地方的錢,不開活動編造材料獲取資金的我也是有所耳聞。幸運的是隨著評估工作的正規化,現在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了。

我們能夠相信社工能夠推動社會的改變,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社工要藉助他人的力量來達成共同的目標。前段時間看了世界廁所組織沈銳華的演講,很受觸動。他用幽默的方式讓人關注到了他們的需求。

在社工行業也有做到督導或者老師的生活的也比較體面。做社工,至少衣食無憂,但是如果一直沒有向上發展,必定會和同輩人有所差距。同一批畢業生做公務員、企事業單位、教師等等或穩定或收入高的行業。要定下來做社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願所有做社工的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我該繼續做社工嗎?仿佛走在一份人生的分叉路口,前方都是黑暗不知道該走哪一條道路比較好。

相關焦點

  • 陳秋蘭:我與「社工」的戀愛故事
    我的心裡在想:「啊,原來那麼多人都是被調過來的嗎?這個專業那麼冷門嗎?」。在這第一節課裡,老師和我們介紹了這個專業是做什麼的,告訴大家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是孿生關係,學的內容差不多,都是往社會工作者(簡稱社工)人才去培養。這時候腦袋裡又在想「社工又是幹什麼」、「在社會上工作的人不就是社會工作者嗎?」
  • 為什麼社工專業學生紛紛選擇從事非社工的工作?知乎話題精選
    2、某些城市畸形的社工聘用制度.例如深圳.老師說過,深圳的社工聘用制度是全世界獨有的. 政府給錢社工機構負責把社工聘請過來, 然後把社工派去不同的服務中心工作.這就造成一種怪圈:我在你這裡工作,但你不是我老闆,你不是發工資給我的人,發工資給我的是社工機構而不是服務中心. 這樣的話效率會極低.(試想一下如果你工作的不是發錢給你的那個你能用心做嗎).
  • YMCA社工:痛到失望氣餒又怎樣?繼續堅持,心態決定高度
    笑容甜美的她,因與高挑無緣,曾被同工笑稱為「童工」,也曾被社工形容為「小不點,大能量」主任。2016年,她帶領的黃村家綜被評為首屆「廣州市十佳家綜」,而她也在2017年的第六屆廣東省社工之星評選中榮獲「社工之星」稱號。Q:服務黃村這麼多年,你覺得自己最擅長/最喜歡哪個領域的工作?有難忘經歷嗎?
  • 如果,我是社區矯正社工
    直等到了司法局從事社區矯正工作之後,才明白,那時和我經常聯繫的人叫社區矯正社工。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這樣一位社工,承擔了很多職責,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維穩、信訪,甚至還有一些矯正社工,還兼職了網格員。這是一群待遇不是很高,事情卻是很多,責任不是一般的大的人。
  • 社工日專題|我們的節日,渭南社工有話說
    我叫馮小豔,是勁松養老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從事這份工作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今天我想對社會工作者們說:「社會工作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職業之一,社會工作對於促進社會發展、增進社會福祉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是渭南市曙光應急救援中心的胡彬,從2017年開始從事災害社會工作,已經有3年多的時間,社工是一輩子的事,而不是一時的事,等將來給自己的下一代把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當成故事來講,也讓下一代受到啟發,希望他們的精神可以得到傳承,同時,我和我的夥伴們可以堅持這份職業並且堅持到底,希望同樣從事或者想要從事社工的朋友們也會如此。
  • 聊聊我做社工的這幾年
    現在一起聊聊我關於做社工這幾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剛開始,我是憧憬的。我是在大學做志願者的時候接觸到社工,逐漸認識社工行業的。我從中了解到社工是一個幫助有需要的人,促使人的發展,促進社會公正的一個職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例如,「助人自助」「用生命影響生命」。大學剛畢業的我,想到幫助人也可以是一份工作,那何樂不為呢?
  • 社工雜談——社工工作的意義
    城市裡熙熙攘攘,每個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業,有著自己人生的備註,社會工作者是我們的標籤,服務於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對社工的最初印象。進入社工組織後,曾經想像的狀態好像並沒有顯現出來,相反有時候更多的是對工作方向的迷茫和懷疑,有時候在想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到底是自己的能力不足還是我們這個社會有著太多的問題?
  • 張亦:我的「社工式」育兒經|樂群15周年TED分享實錄!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你現在的這份工作?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在社工這個崗位堅持了十年,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可是慢慢的才發現,它已經滲透到我的骨子裡,哪怕拋開工作,生活裡也到處都可以找到「社工」的影子。另外,我也清晰地記得當初踏上社工道路的第一步是如此的艱難,讓我不會輕易放棄。
  • 聽人跟聽障人一起工作是什麼體驗?社工跨行烘焙業?
    大家最近有什麼規劃嗎?回想畢業那年我對就業跟未來真的特別迷茫,2016年哈哈時間好快突然想來跟大家聊聊我在2019年,也就是上一年工作的經歷如果能給迷茫的小夥伴一些啟發就再好不過啦,因為我也常常從別人的經驗吸取能量堅持興趣有用嗎?不需要「說話」的工作?專業與就業的關係?
  • 曾永輝:假如我是一線社工
    假如我是一線社工,我接著會問自己:我是否有能力去做好我的工作?如果我的回答是不確定的,我同樣不會去選擇從事它。現在很多的一線社工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其實是缺乏自信的,這從我們內地督導可以成行成市就能看出來:年輕、資歷尚欠、實務能力不足等等,讓我們的社工難以勝任,能力就此停滯。
  • 河北社工來了!瞅瞅社工是幹啥的
    幫助兒媳做康復訓練、照顧一家人的起居、還要掙錢養活三個孩子的重擔落到了王奶奶老兩口的身上。「那幾個月我都不敢回想,累到不說,關鍵是孫子的老師經常找我們,說孩子學習跟不上,每天作業也寫不完,不喜歡和其他小孩玩……」王奶奶家大孫女讀四年級,還有一對龍鳳胎讀一年級。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日子,王奶奶紅了眼窩。
  • 房山區:「2020年房山區社工師繼續教育培訓班」結業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知識和能力體系,推進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宏偉目標。由房山區睿誠社會工作事務所、北京社會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為期3天的「2020年房山區社工師繼續教育培訓班」圓滿結業。
  • 做社工迷茫了該怎麼辦?
    在筆者的社工生涯中,看見過各種各樣狀態的社工。有每天上班都安於本分做上級安排工作的;有積極工作一段時間就會情緒低落、封閉自己一段時間的;有三四年服務經歷但不懂得總結經驗的;有四五年服務經歷還是無法突破瓶頸嘗試管理崗位的…… 每每看到他們,筆者都會心生惋惜。
  • 心理社工嚴重匱乏!社工碩士月薪才5000,你願意來做社工嗎?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思斌教授大家好,我是心理社工師周雲騫,從今天開始,我要帶著大家進入三年學完心理學、社會學核心課程的第三階段的學習,這個階段是心理學基礎12門課程的階段,為期一年。未來的365天裡,我會帶大家學習心理學本科生的4年裡要學的重要知識,用最通俗的語言帶大家領略心理學的奧秘。
  • 學校社工打開工作局面四部曲 | 乾貨
    做了很多宣傳工作,卻仍然沒有服務對象主動找社工?好不容易學校同意開展小組了卻招募不到服務對象?家長面談寥寥幾句立即結束,後續的約談屢被推脫?……筆者認為,以上困惑均與社工進駐學校時未能很好的規劃自己的工作有關。作為一個外派進駐到學校的社工,要打開工作的局面,善用各種自我介紹的機會、管理好自己的專業形象、評估各方需求並選擇適切的介入策略。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 博士後做社工,有人說:隨便一人都能做。社工:專業歧視不要有!
    他說:「我不是社工專業的,當時想考來著,但是想著太好考了,沒挑戰性就沒考。」誰能理解我當時的心情,我只想狠狠地說一句「滾」!一、什麼是社工?說到社工,一般有2個含義。一個含義是社會工作專業。我接觸的基本上都是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社工機構派社工去服務的這種形式,一般服務期限為一年,合同到期後由出資方決定是否繼續購買。誠然,現在的社工行業因為政府扶持以及社工人數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原因,就業缺口大,就業形勢良好。
  • 讓社工實習生,值得!
    實習是那些未來社工人才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之一,而很多機構逐漸在把實習生的這個需求忽視了。我曾經也是一名實習生,那時的信息和媒體尚未如此發達,行業尚未如此規範,機會遠不如現在多,說句不帶任何貶義詞的話語,因為那時無知,所以無畏,甚至投入,享受,我想那時也有很多問題,但勝在實習的機構都很信任我們,帶著我們成長,有許多苦和累都被大家用熱情擦拭掉了。
  • 一個社工專業學生關於社工專業的思考
    作為一個社工專業的大三學生,我欣喜於自己的經歷終於能夠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再是大一時那個被人一問「社會工作是什麼?」就啞口無言的「萌新」。我將壓箱底的專業書和實習的文書「回味」了一遍,總結出一個自己妥為滿意的答案,但我其中總覺得欠缺了些什麼。直至最近疫情好轉了,閒不住的我想去找份工作(今年可能開學就大四了),在眾多的就業去向中我想通了些東西。
  • 楊嬋:我為什麼會做社工? | 社工心語
    文/深圳市坪山區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 楊嬋我為什麼會做社工?答案很簡單,大學專業調劑讓我進入社工專業,本以為畢業後要成為居委會阿姨,哀哀怨怨地度過了四年,2008年畢業碰上深圳發展社工,為了一份工作,我成為了一名社工。大學的時候,我的職業期待是成為一名穿著光鮮、打扮漂亮、收入不俗的商務白領,很多女孩子的白領夢。看看現在,好像一個都靠不上。剛做社工的時候,我給了自己三年的時間積累社會經驗,然後轉行。沒想到,3個3年就這麼過去了。
  • 社工心聲|第八篇:我的社會工作實習感受和反思
    @westsuper:三大核心課程中,個案工作尚可,但總覺得和心理諮詢很難區分。小組工作算是比較能體現社工特色的一個課程或者說工作方法,但其實很容易停留在做遊戲、搞素質拓展等這些表面層次上。至於社區工作,感覺很空,感覺是其他專業的邊緣知識在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