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錯位的共識」到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40年

2021-01-08 人民論壇網

【摘要】中美建交四十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風向由支持與中國的接觸政策,轉變為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甚至是遏制性的政策,當政的川普政府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和挑戰美國的修正主義國家,發動貿易戰並且將其升級為了一場與中國的全面衝突。本文認為,美國對華政策風向的轉變緣起於雙方錯位共識的崩塌,即中國欲在與美國的合作中實現現代化與美國願意幫助中國現代化使其走向西方化的兩種共存意願的崩塌。儘管錯位共識崩塌、美中競爭加劇,但兩國也並非必然的敵人。在深遠的意義上,兩國是夥伴同時也是競爭者,接觸政策仍然是健康競爭的基礎。美國和中國必須找到彼此利益的平衡點,避免不符合雙方利益的暴力對抗,尋找管理競爭和繼續相互接觸的途徑。

【關鍵詞】中美關係 錯位共識 接觸政策 貿易戰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3.002

中美建交四十年來,大多數美國工商界與外交決策界的精英都支持與中國接觸的政策,而反對該政策的陣營主要由邊緣化的軍事安全界鷹派和工會領袖組成。然而,越來越多的政治領導人和中國問題觀察家坦言美國的接觸政策製造出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使得如今的接觸政策退居守勢。許多批評接觸政策的人士呼籲採取更加強硬甚至是遏制性的政策。由於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利用美國開放經濟的同時實行保護主義的壁壘政策,庇護國內市場,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的候選人,無論政治派別,都一致將中國視為敵手。把攻擊中國作為其競選招牌的唐納·川普,其勝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中國的批評。當政的川普政府不再將中國視為與美國價值觀和利益趨同的轉型中國家,而是將中國宣布為戰略競爭對手和挑戰美國的修正主義國家,發動貿易戰並且將其升級為了一場與中國的全面衝突。

這些事態的發展引發了關於過去四十年接觸政策是否失敗、美中關係是否陷入了潛在暴力對抗之中等問題。本文認為,美國對華政策風向的轉變緣起於雙方錯位共識(mismatched grand bargain)的崩塌,即中國欲在與美國的合作中實現現代化與美國願意幫助中國現代化使其走向西方化的兩種共存意願的崩塌。由於中國違背了美國的期望,兩國已分道而行。面對現實的中國而不是美國所希望的中國,美國現在致力於維護自己的經濟安全利益而非推進其改變中國的理念,關注如何平衡中國的崛起而非協助中國現代化。儘管美國過去曾鼓勵與中國建立幾乎不受限制的多方面關係以促進合作,但如今美國強調對等,以阻止中國利用其開放社會和開放經濟、以犧牲美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然而,深刻的相互依賴繼續支撐著兩國的關係。雖然許多美國人看到了接觸政策的缺點,但他們找不到更好的替代選擇。雖然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已經極其強硬,但美國政府仍然無法放棄接觸;因為接觸政策不僅讓中國崛起了,更在兩國間建立了空前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並維持了亞洲的和平。如今兩國都在經歷著巨大變化,它們最終的發展方向將決定目前美中紛爭的進程和結果。

錯位的共識

美中關係主要是由各自的地緣戰略和經濟利益驅動的。美國的接觸政策源於戰略上與中國合作以獲得對蘇聯的地緣政治優勢的利益需求,因為蘇聯是兩國的共同威脅。就此而言,接觸政策的產生不是基於兩國共同支持什麼,而是基於兩國共同反對什麼。但接觸政策同時也是為了改造中國,以便兩國能建立共同的利益與價值觀。正如理察·尼克森在1967年寫道:「中國若不改變,世界就不會安寧……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沒有什麼地方能讓勤奮智慧的十億中國人生活在憤怒的孤立之中。」[1]

因此,接觸政策植根於當時流行的現代化理論,即通過協助中國實現現代化,培養出中產階級,帶來政治自由化,甚至於民主化,導致兩國之間日益趨同。當北京從美國領導的自由主義世界秩序中受益,就會意識到成為一個利益相關方參與合作才是最符合中國利益的,或者至少不以西方民主國家為敵。接觸政策開放了美國市場,並將美國的投資、技術和技能慷慨地帶到了中國。為了讓中國更加歡迎,華盛頓甚至暫時擱置了其對中國貿易政策和人權問題的批評,以實現改造中國的宏偉願景。

然而,中國接受美國的接觸政策,不是因為贊同美國的價值觀,而是因為接觸政策能幫其建立追索已久的富國強兵的目標。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的恐慌和困境,政治上的不安和經濟上的混亂讓毛澤東之後的中國領導人急於向發達國家打開大門,而這些國家幾乎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民主國家。中國利用美國的投資、技術和市場來推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不是因為美國將西方價值強加於中國,而是因為中國自身渴望改變。擺脫孤立、從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使大多數國民享受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富足的生活。

所以,接觸政策是以一個錯位的共識為前提的:當美國試圖以自由化的路徑塑造中國現代化時,中國則借與美國人的合作來復興大國地位。「中國對財富和權力的追逐就如美國的傳教士衝動一樣,深深紮根在基因之中。」[2]

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給錯位的共識打上了一個問號。1993年,新上任的柯林頓政府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將中國在美國市場準入的最惠國待遇與其改善人權的記錄掛鈎。邁克·奧森伯格(Mike Oksenberg)因此批評錯位的共識,認為「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影響力有限……美國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中國的努力總是以失敗告終」[3]。

但錯位共識仍然維持下來了,部分原因是中國實行了鄧小平主張的韜光養晦政策,保持了低調的姿態。由於兩國力量對比懸殊,中國意識到對抗華盛頓可能會使自己付出高昂代價。儘管如此,中國仍然努力吸引了很多歐洲、日本和中國臺灣的企業到中國做生意。美國工商界因此抱怨被排擠在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之外,遂成為接觸政策的支持捍衛者。他們加入了擁護接觸政策的聯盟,認為美國應該保持耐心,等待中國發展,因為歷史的洪流終將不可避免地推動中國走向自由市場和民主。利用自由主義價值觀是說服美國柯林頓政府扭轉美國對華制裁政策的關鍵。[4]用自由市場壓力必然產生民主政治的論點證明接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合理性,柯林頓總統曾經的名言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意味著進口我們更多的產品,更意味著中國引進民主國家最珍視的價值之一——經濟自由。」[5]

錯位共識的崩塌

儘管接觸政策在1999年轟炸大使館事件和2001年空中撞機事件等周期性危機之後仍然延續了下來,但由於中國和美國國內的挑戰力量,錯位共識已經崩塌。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個轉折點。因為中國擺脫危機影響並迅速反彈,中國領導人開始公開指責西方國家「不合理的宏觀政策」和他們「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6]與此同時,北京積極推廣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模式,與市場導向的資本主義競爭。在川普政府背離自由主義模式後,習近平主席提出「四個自信」,即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稱中國的體制為「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7]

北京的自信來自於過去30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其成為一個崛起的強國。清華大學的胡鞍鋼以2014年中國的國力在包括經濟實力、技術、整體競爭力和能力等各方面都超過美國的論斷而聞名。[8]在推廣中國成功的宣傳活動中,2018年3月由央視製作的90分鐘紀錄片《輝煌中國》,宣傳中國在世界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和軍事中的輝煌成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收益最高的紀錄片。在此前一年,《戰狼2》,一部講述一名中國特種部隊特工從西方僱傭兵手中拯救一個受戰火蹂躪的非洲國家的故事,是創下中國史上票房最高紀錄的電影;《紅海行動》,一部關於中國海軍在一虛擬阿拉伯國家從恐怖分子手中營救人質的電影,也贏得了極佳的口碑。

從經濟上看,中國政府強化了國有企業的地位並引導了關鍵行業中的高科技發展。上海的李世墨認為,「中國利用了西方對全球經濟秩序可能性的錯覺,以對優惠條件的有效談判加入了世貿組織……然而,中國不會且或許永遠不會接受一個普世的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它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是有別於資本主義的」。[9]曾經是接觸政策強有力支持者的美國商業界,如今抱怨中國竊取了他們的商業機密使美國公司在華投資條件惡化,執行對外國公司的歧視性規定,繼續實施早該降減的高關稅政策,以及攔截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很多美國評論者批評中美經濟競爭規則對美國不公平。美國經濟被挖空,技術被公開或隱秘地被迫轉移到了中國。[10]

在國際上,習近平主席通過發起中國領導的全球及地區性倡議,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挑戰了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儘管隨著國力的強大,中國開始呈現崛起大國的行為並不完全是個意外,但一些美國人卻擔憂中國要通過重建「中華王朝」(Middle Kingdom),來追逐大國夢。中國政府不再生活在憤怒的孤立中,而成為「一條國家重商主義的巨龍,利用其廣闊的市場力量來恐嚇和馴服資本主義競爭對手,扭曲和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並將美國驅向亞太地區的邊緣」[11]。

因此,接觸政策遭受了質疑。一位將其稱之為「世紀之賭」的學者認為,華盛頓和其他自由主義之都誤判了北京維持甚至擴張其威權主義做法和重商主義政策的決心。如今中國穩當地坐在了全球化世界的中心,卻拒絕美國模式,以犧牲他國來追逐自己的利益。富裕而強大的中國離美國越來越遠,這讓很多美國專家感到挫敗。就如兩位美國前任官員所抱怨的:「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地區平衡策略都沒能夠阻止北京挑戰美國及其領導的世界秩序,自由主義世界秩序也沒能像預想的那樣強有力地吸引或束縛住中國。」[12]

研究美國問題的中國專家王緝思承認,中國歷來在塑造雙邊關係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再一次以其力量和行為導致雙邊關係發生變化。美國人對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擴張感到震驚,比如『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中國家角色的強化、共產黨領導權及意識形態的鞏固。」[13]

然而,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的轉變也加速了錯位共識的崩塌。冷戰結束之後,美國人歡呼自由民主的勝利,但其狂妄也同時糟蹋了這場勝利。為了維持「單極」的輝煌時刻,美國大傾國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徒勞無益的戰爭,常成為海外的不穩定因素。貪功冒進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虧空和債務,威脅了美國履行國內外職責的能力,並使公眾對美國的建制派感到心灰意冷。由於黨派僵局阻礙了有效的政府行動,美國人在許多政策議題上深陷分歧,對「功能失調的民主」產生了信任危機。自越南戰爭以來,美國從未出現如此兩極分化的局面。

分裂的美國的國內政治與其國際義務相衝突,誕生了一位以「美國優先」的總統,其實行孤立主義政策以減少美國的海外承諾,退出全球領導的地位。美國對中國改變已經失去信心了,所以現在轉向了利字當頭、交易性的政策方向。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曾經宣稱自由主義才是歷史的正確選擇,而要求中國朝此方向靠攏;但是美國在「9·11」事件之後,便不再是民主與普世價值的典範。20世紀90年代初對自由民主充滿自信的弗朗西斯·福山寫道:「不同政治和經濟模式的相對聲望在21世紀的頭十年內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美國的民主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一股令人嚮往的浪潮,美國也因此佔據了制高點;但10年後美國所暴露的缺陷使所有的景仰都讓位給了一個更為微妙和批判性的看法。[14]王緝思指出,美國常常要求中國遵守「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但華盛頓現在已經拋棄或暫停了過去提倡的這樣一些相同規則。「中國的外交決策者越來越難辨別出美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規則,想要外國遵守什麼樣的規則,想要維持什麼樣的世界秩序,而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華盛頓的立場又在哪裡。」[15]

現實主義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在冷戰結束後追求的自由主義霸權註定是要失敗的。美國依據自己的形象重塑世界,包括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自由民主、構建開放的國際經濟和國際機構的政策,本應是為了保護人權、促進和平和創造一個民主安全的世界;然而,美國卻最終成了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國家,參與破壞和平的戰爭,損害人權,還威脅了自由主義價值觀——因為國內的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幾乎總能打敗自由主義。因此,華盛頓不得不採取一個基於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更為克制的外交政策。[16]

但有一些美國人卻諉過於他國,包括中國。川普總統將美國幾乎所有的弊病都怪罪到了外國人身上。拿中國來當替罪羔羊,可以幫助政客避免面對補償全球化輸家的難題。這個轉變在川普對中國展現的敵意之前就已經發生了,並助長了反華的經濟民族主義。一位資深的中國問題研究者因此告誡,為了應對自顧強大和專制的中國對美國利益的侵蝕,美國政治中的民粹主義熱潮要求將本國利益放置在更優先的地位,而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因此發生了五十年來最為消極的轉變。[17]

中美紛爭的加劇

當期盼中國成為下一個資本主義大老虎的樂觀輸給了視中國為強大專制主義對手的悲觀時,接觸政策受到了強大的挑戰,支持該政策的聲音也因此而沉默了。就連尼克森和布希留下的共和黨與中國的友誼遺產也在消損。接觸政策被批評為「自由主義神話」「美國外交史上的戰略失算」「美國對中國的危險幻想」和基於外交理想主義和天真假設的傻瓜遊戲。[18]陰謀論將中國對美國的開放描繪為狡詐的中國領導人依據權謀的古老文化所設計的一場騙局,以欺騙無知的西方人,尤其是頭腦簡單的美國人。陰謀論認為,北京設法欺騙天真的美國人幫助中國發展經濟和提高其科學能力,從而埋下了破壞美國自身的種子。[19]美國在誠懇合作與競爭中搖擺了數十年,如今決心將中國視為掠奪性的對手。

激烈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2016年總統競選期間,唐納·川普指責中國「強姦了」美國經濟,用不公平的貨幣政策與壓低出口價格來促進違規的中國經濟增長。他宣稱將採取更強勢的政策,包括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加徵45%的關稅。川普的言論在美國引發了很大的共鳴。正如前任商務部部長普利茨克向中國同事解釋的,多年來美國人被告知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而不應該將發達國家的標準強加到中國身上。但中國的成功嚴重削弱了這一邏輯論點,靠廉價的製造業起家的中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的技術中心。面對說辭與現實之間深刻且日益嚴重的脫節,美國人認為中國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他們的犧牲之上的。中國沒有遵守遊戲規則,不斷地違背自己許下的國際承諾,利用不公平競爭使其有利於中國公司。「無論有沒有川普,美中關係都在迅速地走向一個十字路口。」[20]

曾經是川普首席戰略師的史蒂芬·班農處在這場聖戰的最前線。班農將美國工人階層和中產階級的損失歸咎於中國的出口,向中國發起了一場經濟戰。儘管班農是一個共和黨的鷹派,但很多分屬不同政治派別的人都同意「班農是對的:中國在經濟上打擊了美國,但美國政府和企業卻多年來無動於衷」[21]。甚至一些傑出的全球主義者,奧爾布萊特、託馬斯·弗裡德曼、法裡德·扎卡利亞,都因中國對美國缺乏公平對等而表現出深刻的擔憂。他們批評中國成了一個出口大國,但卻收緊外國商品的市場準入限制。

以支持接觸政策立場著稱的戴維·蘭普頓抱怨中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獲得了貿易盈餘,借入世抓住了外國開放經濟的機會,卻沒有為美國及他國提供對等的國內準入。結果,「對等」和「公平」問題成了美中關係中最突出的前沿問題。美國國際集團的前任執行長莫裡斯·格林伯格(Morris Greenberg)曾是中國入世的大力支持者,但是他也認為「中國若不願意對等,便不能期望繼續在外國市場中獲得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潘文(John Pomfret)發現「美國國內在醞釀一場對中國的強烈抵制,且其遠超川普」。不再受兩黨曾經的向中國示好的共識牽制,「讓中國感到不安是他們目前所願」。[22]

這個大環境的轉變為川普總統向中國發起減少巨額貿易逆差的貿易戰作了鋪墊。2018年3月22日,美國宣布對價值500億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7月6日貿易戰全面展開,價值340億的中國商品被加徵25%的關稅,與此同時第一輪針對500億商品的關稅也開始生效。在中國報復了等值的美國商品之後,7月10日,川普政府宣布額外對2000億的中國產品加收10%的關稅。8月1日,川普政府進一步施加壓力,將原先提議的10%的關稅率提高至25%。當美國對價值160億的中國商品加收10%的關稅於8月24日生效時,中國回擊了等值的美國商品。以牙還牙式的貿易戰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貿易戰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赤字並使美國的工作崗位回流。據估計,「除非中國更改其產業政策,給予美國公司對等的市場準入,否則關稅將促使美國公司撤離中國和製造業回流美國,或從其他不會長期威脅到美國安全的國家進口」[23]。更重要的是,貿易戰是為了防止中國以犧牲美國為代價來提升其高科技產能。2017年12月,川普政府發布的國家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指控每年都有價值上千億的美國科技被非法地傳送到中國。川普政府將技術能力與國家安全聯繫起來,增加了中國對美科技投資的限制,並擴大了「戰略貿易」的物品清單,要求企業按照規定篩選買家和下遊終端用戶,追蹤整條價值鏈的動向。

共和黨參議員約翰·康寧(John Cornyn)和民主黨參議員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共同提起了一項為國家安全而嚴格縮緊對中資和其他外商投資篩選過程的法案。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已經阻止了中美企業之間越來越多的收購、合併和許可協議。不久以前,這些強硬的政策還會引起美國公司集團高層的騷動,擔心報復將導致他們被中國市場拒之門外。但是美國工商界的很多企業已經沉默而且贊成轉變戰略。2018年8月,皮尤研究中心(Pew)在貿易戰激烈進行時發布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一系列的關切中經濟問題非常顯著。在2:1的比例中,有更多的美國人擔憂中國的經濟威脅多於擔憂其軍事力量。[24]

地緣政治也在競爭中佔據顯著位置。約翰·米爾斯海默的結構現實主義曾告誡,美中之間的力量對決是不可避免的。儘管幾年前人們認為這個理論過於簡單化,但類似的新理論,如修昔底德陷阱、權力轉移論、新冷戰等,卻在今天日漸風行。格雷厄姆·艾利森援引修昔底德的「雅典的崛起及其在斯巴達引發的恐懼使得戰爭無可避免」,寫道:「如果修昔底德在觀察的話,他會說中國和美國正在按劇本夢遊般走向一場或許成為歷史上最宏大的衝突中。」[25]科裡·斯蓋克(Kori Schake)根據權力轉移理論,斷言中國將推進其認同的價值而破壞美國領導的秩序,而中美兩國間明顯不同的文化可能會造成暴力性權力轉移。「一旦美國選擇不去質疑中國的崛起,一場冷戰就能得到避免;因為美國會輸。美國將不訴諸暴力而放棄競爭,放棄盟友,並學會在一個受制於中國的世界裡生存。」[26]

一位學者認為美中對峙導致了新的兩極世界的出現。在這個新的兩極世界裡,中國與處於19世紀的德國鋼鐵世紀水平裡的蘇聯經濟不同,是一個極具活力的經濟體,參與全球競爭,有能力競爭並且贏得對於蘇聯來說不可想像的勝利。[27]一位學者將中美兩國之間的大國鬥爭和意識形態競爭描述成二次冷戰。在一次冷戰中,蘇聯是一個軍事對手而非商業對手,而日本則是商業對手而非軍事對手。與一次冷戰不同的是,二次冷戰中的中國既是一個軍事對手又是一個商業對手。因而,美國需要放棄其70年以來所採取的分離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政策,轉為採取傳統意義上的大國行動——協調軍事、外交和貿易三種手段的全面大國戰略。[28]另一個學者建議美國「放棄過時的雙邊辦法,在亞洲採取多邊的方式建立以價值為基礎的共同防禦同盟」,因為「就如蘇聯在1991年以前對歐洲國家是威脅一樣,中國在今天也是亞洲國家的共同威脅」。[29]該建議與約翰·米爾斯海默的呼籲如出一轍。米爾斯海默長期以來主張美國應遏制崛起的中國,包括用美國強大的軍事能力圍堵中國,創立類似於北約的同盟對抗中國,在經濟上孤立中國,並讓中國為所做的違背美國利益的事情付出代價。

在一定程度上,川普政府的國家國防戰略反映了一種思路,它指出國家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成了今天美國國家安全的最重要關切。印—太被確定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域,是「自由與壓迫的世界秩序之間展開地緣政治競爭的地方」。美國呼籲建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明確表達對中國展示鐵腕力量將美國推出該地區的做法表示擔憂。雖然國防部部長詹姆士·馬蒂斯(James Mattis)抱怨「還沒有任何敵人能像預算控制法案中國防開支的削減那樣更能打擊美國軍隊的敏捷度」[30],但美國國會通過了迄今為止數額最大的7170億美元的2019年國家國防授權法案。川普總統在籤署國防法案時表示,這項國防議案措施是為了對抗俄羅斯、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行為。議案限制了中國在美國大學建立中文項目的出資,限制中國參與聯合軍演,呼籲增強美國與印度和中國臺灣的關係,並縮緊對中國對美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核。曾經出現在歐巴馬政府2015年國家國防戰略中的美國歡迎「中國穩定、和平與繁榮的崛起」的表達,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川普政府與中國相處的交易型實踐

在維繫兩國關係的基本戰略要求和接觸政策極限之間,川普總統進退維谷,他在第一年任期中的作為令人難以捉摸,搖擺於「強硬和綏靖這兩種極端中,一個具有危險的升級性,另一個則是極端的幼稚;一個政策太強硬以至於面臨戰爭危險,另一個政策太溫和而幾乎等同於縱容」[31]。川普比以往的總統更加不穩定,傳達的意思自相矛盾,在製造混亂中企圖爭取更有利的成果。在第二年的任期裡,川普政府選定了一種好鬥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向中國施壓。

川普政府從不忌諱宣布對華政策的轉變。白宮亞太事務資深主管馬特·波廷格(Matt Pottinger)在華盛頓特區中國駐美大使館的一次發言中說:「川普政府已經更新了對華政策,將競爭的概念放在了最前列。」[32]在一個重要的演講致辭中,副總統彭斯宣布美國將在所有方面對中國予以強有力的反擊。彭斯指責前任政府對中國的行為熟視無睹,甚至慫恿教唆,表示現任政府將會堅定發聲,站起來,鬥爭,並獲得勝利。彭斯的評論被認為是「新冷戰的宣言」。[33]但川普總統個人對中國的態度從根本上說是交易型的,一直沒有找到一個能替代接觸政策的全面戰略方案。

當2016年的競選結束之後,候任的川普總統接聽了中國臺灣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這是中國臺灣領導人與現任或即將就任的美國總統之間近40年以來的首次接觸,是對美國所承認的「一個中國」政策立場的挑戰。儘管該敵意的行為可能會很容易地發展為強硬的政策對抗,但川普總統卻在2017年2月份突然扭轉了態度,在通話中告訴習近平主席他會尊重「一個中國」的政策。時任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在3月首次正式訪問北京時,一字不差地重申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原則並同意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和重要關切。該措辭被認為暗示美國接受中國反對其幹預臺灣和人權等問題的立場。美國研究中國的專家對美國公開接受了中國的提議感到意外,認為蒂勒森可能是陷入了中國政府宣傳和外交陷阱中。

在4月6日美國佛羅裡達州舉行的川普—習近平峰會後,兩國的緩和加速了。川普對亞洲歷史的認識不足以應對最敏感的問題,他全盤接受了習近平主席所說的西藏、中國臺灣和朝鮮問題的觀點,並且表示他們之間有很好的默契,認為中國在解決朝鮮問題上極其重要。兩國隨後宣布了中美經濟合作的「百日計劃」,貿易協定涵蓋了農業、金融服務、投資、能源等領域。川普總統不再將「一個中國」原則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拒絕了蔡英文「不排除再次與美國溝通」的提議,暗示了他在與中國臺灣交談之前會先與習近平主席商討。[34]

從簡單化的反華立場扭轉至同樣簡單化的親華立場,川普總統在經歷了一個強烈批評中國到接受中國的大轉彎後,又拐了一個彎——2017年5月24日,他派了「杜威號」飛彈驅逐艦進入了中國南海上的一個人工島礁美濟礁的12海裡範圍內。6月28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投票批准美國海軍艦艇例行停靠臺灣。次日,財政部宣布間接制裁承保朝鮮政權的中國實體;同日,美國批准了價值1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7月2日,斯特西姆號驅逐艦在中國重新規劃的西沙群島中建島周圍巡航。川普政府出於對中國以投資獲取軍用和商用前沿技術的憂慮,在9月拒絕了一個中國支持的投資者收購萊迪思(Lattice)半導體公司。該公司專門生產用於通信、計算和軍工用品的可編程晶片。

然而,川普總統於11月8~9日到北京進行國事訪問,再次發出了混亂的信號。出發前川普總統抱怨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和巨大的對華貿易逆差,但在習近平主席給予其「國事訪問+」的接待規格和籤署價值超過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進口協議後,又將責任推卸到了前任美國政府而非中國身上。川普的言行很快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批評。《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發現,川普對中國表現出了一種從未出現在出訪美國總統身上的遵從姿態,標誌了一種「角色的顛倒:比起中國需要美國,美國現在好像更需要中國的幫助」[35]。

回到美國,川普又換了姿態。川普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了美國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立場,因為該立場可以讓華盛頓便於維持它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政策。2018年1月,川普政府發布了關於中國履行WTO承諾情況的報告,表明「美國錯誤地支持了中國加入WTO,當初談的條件未能有效確保中國接受一個開放、以市場為導向的貿易體制」。中國依然是一個國家主導的經濟體,並利用了WTO成員國的資格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者。[36]

這種嚴厲的批評為川普政府在第二年實行的好鬥策略奠定了基礎。但是川普總統並沒有因此改變交易式的行事風格。2018年3月發起的貿易戰,他以為可以輕易勝出。習近平主席在4月10日的博鰲論壇上許下一系列承諾,包括打開中國的銀行業和汽車行業、增加進口、降低外資在製造業的持股限制和擴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川普總統將上述「美言」視為讓步,並聲稱「我們將共同取得大進展!」

儘管川普總統將以往的對華談判貶低為對美國收穫甚微的無意義交談,但他還是與中國展開了談判。5月4日,美國政府向中國派遣了由財政部部長姆努欽帶領的高級代表團,要求北京削減200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並更改包括強制技術轉移在內的產業政策。但代表團空手而歸。5月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後續談判達成了一項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就避免貿易戰達成了共識。5月21日,川普總統宣揚談判的成功,在推特寫道,隔閡將「第一次得到消除」,中國將「購買我們美國偉大農民能生產的幾乎所有農產品」。然而幾天過後,他又改變主意拒絕了協議。儘管川普總統加劇了貿易戰,但在與習近平主席通話後,他又親自反轉了對中國電信巨頭中興通訊的罰款,該公司涉嫌違反美國政府的貿易禁令,非法輸送產品給伊朗和朝鮮。

與此同時,川普總統發起了全方位的出擊,甚至與自己的盟友爭執不休,而沒有向美國的夥伴和盟友伸出結盟的橄欖枝以聯合向中國施壓。在2017年7月1日的一則採訪中,川普攻擊歐盟「跟中國一樣壞,只是比較小……最重要的是,我們還在北約花了一大筆錢去保護他們」。他將歐盟當成美國「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大的敵人」,隨後又補充「俄羅斯在某些方面是敵人,而中國是經濟上的敵人」。北約前任秘書長抱怨道:「川普似乎準備破壞美國長期以來對其盟友的基本戰略認知。」[37]因此,「美國快速並毫無猶豫地離棄了其全球聯盟體系的領導地位。美國長期的盟友感到困惑不已,在『美國第一』轉變為『美國唯一』的新世界秩序中無所適從」[38]。美國在國際社會中變得越發孤立,川普總統在2017年12月發出威脅,任何國家若支持一項譴責他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聯合國決議,美國都將中斷對該國的援助。無視川普的威脅,聯合國決議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了該決議。

這些混亂的信號和不穩定的行為是大戰略缺失的跡象。待遇沒比中國好到哪裡去的美國盟友和其他貿易夥伴紛紛丟下美國繼續商談合作協議。代表超過四分之一全球經濟的歐盟和日本籤署了一個全面的「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本是為了鞏固不安的中國鄰國間的聯繫和集中談判力量為美國提供打開中國市場的經濟槓桿而提出的,在川普總統宣布美國退出之後,11個國家重新籤訂了一個新的協議。這是一個顯示各國如何在沒有美國領導下繼續前行的強有力信號。

因為美國侮慢輕蔑其盟友,這些盟友國家轉而試圖與中國開展更多的商業合作。德國和日本都增加了他們的對華投資。曾經是北約在中東地區對付俄羅斯的屏障——土耳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與中國共同合作。儘管北京和歐盟在諸如技術轉移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上意見不一,但2018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歐盟峰會發表了一項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堅決承諾抵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雖然中日關係經歷了動蕩起伏,但如今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促進了兩個亞洲老對手的接近。2018年10月,值時隔7年日本領導人首次正式訪華之際,習近平主席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說兩國關係如今「重回正軌」,兩國「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和關切」。[39]

堅持接觸政策

自1979年關係正常化以來,美中關係經歷了風風雨雨,上下起伏。在20世紀80年代,哈裡·哈丁稱美中關係為「脆弱的關係」;90年代,戴維·蘭普頓則將其描繪為「同床異夢」。進入21世紀,美中關係在頻繁的危機與動蕩中越發不穩。儘管動蕩不穩的循環造成過較嚴重的對峙僵局,但美中關係還是渡過了許多起伏。兩國雖不是天然的夥伴,卻也並非必然的敵人。在深遠的意義上,兩國的關係是夥伴同時也是競爭者。美國和中國儘管對這樣的關係感到難以適應,但也都擔不起與對方脫鉤的後果。如《二次冷戰》的作者所表明的,雖然歷史上大國間由衷熱忱的和平極為罕見,但冷和平或緩和卻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作為接下來幾十年裡的兩大強國,美國與中國將無他選,只能想辦法『和平共處』。」[40]

儘管美中競爭加劇了,但接觸政策仍然是健康競爭的基礎。不管接觸政策遭受了如何廣泛的批評,很多美國人仍在堅持接觸政策。戴維·蘭普頓說得好:「美國發揮自己的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力量建立了造福全球經濟增長和避免大國戰爭的機構、聯盟和管理機制。這樣做的同時,它也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大國的崛起,當中最矚目的是中國,這是它現在必須要應對的。如果美國要維護好自己的利益,華盛頓就必須贏得北京的合作而非試圖逼其服從。」[41]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川普總統的母校——院長傑弗瑞·嘉瑞特表示「中國與美國確實不同。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保證中美之間的差異分歧是力量的來源、經濟增長的來源、商業機會的來源,而不是衝突的來源。創造這種歷史的最好方式是通過更多的接觸、更多的理解、更多企業與企業間的紐帶、更多的文化理解;因此對處於21世紀最重要的關係中的我們來說,更多的接觸才是正確的道路」。[42]繼續堅持接觸政策的人是有理由的。

首先,雖然接觸政策有時很難實行,但它比孤立中國的企圖更符合美國利益。史文(Michael Swaine)認為,直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中國還是一個很大程度上封閉、有敵意的國家,希望向他國傳播其毛澤東主義、史達林主義的模式。「儘管最近有所挫折,但今天的中國比起接觸政策之前依舊有極大的改觀,更加開放、全球化和寬容了。」[43]最重要的是,接觸政策產生了一種深刻的相互依賴,使兩國共生共榮。努力工作的中國根據比較優勢在美國市場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商品,使收入受限的美國消費者能夠在痛苦的滯漲年代維持生計。自那以後,中國製造的商品便使美國消費者受益無窮。美國從中國巨大的儲蓄儲備中獲益,彌補了本國儲蓄短缺加劇和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的危害。作為過去十年裡全球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速也是美國繁榮的原因之一。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來發揮其出口和在供應價值鏈上的比較優勢,而美國的利益則在維持和加深現有在中國市場的生產鏈和經營業務。

儘管存在貿易逆差的問題,但中國自2015年來取代加拿大成了美國頭號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2007~2016年,美國對華商品出口增長了86%,而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僅增長了21%。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增長了12%,而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卻縮減了0.6%。[44]川普總統強調了工作崗位的流失,卻無視與華貿易所創造的工作崗位。中國貿易的增長支撐了2009~2015年美國最大的就業增長。[45]美國的對華貿易赤字確實可觀,但是很大一部分美國的對華進口是來自於其他地方,包括美國的轉口貿易。如果基於增值來計算貿易赤字,結果將減少接近40%。另外,美國有巨額的對華服務貿易逆差:2015年500億美元,2016年380億美元。[46]在2016~2017學年度,有超過35萬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佔外國學生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遊客也成為對美國旅遊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2016年中國遊客在美消費達到了332億美元,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高很多。[47]

與中國打貿易戰不僅傷害中國經濟,還因對美國公司供應鏈的擾亂而對美國經濟有很大的傷害。當中興通訊因違反美國制裁而導致其在美營業牌照暫時被吊銷和無法獲取美國技術時,一系列連帶傷害也廣泛傳遞到了高通、谷歌、刺槐通信公司和眾多小供應商等美國夥伴中。一項世界銀行的研究表示,在美國與中國間加增25%的貿易關稅可以降低高達3%的全球出口量和高達1.7%的全球收入;而中國和美國可能各自下跌3.5%和1.6%。[48]儘管兩國可以宣告勝利,但貿易戰在此過程中卻可能會消耗大筆的財富,最終使雙方得不償失。

當川普政府在2018年3月22日宣布對中國發起500億美元的關稅制裁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猛跌了724點即2個百分點,傳達出強烈的信息。隨後,習近平主席在4月10日致辭,對貿易領域表現出安撫的基調,暫時平息了貿易戰的緊張,道瓊指數推高了1.6%。雖然川普政府滿懷信心地認為美國在貿易戰中佔上風,但關稅抬高了美國各種進口商品的成本,帶來了通脹壓力和利率提升,進一步加重了美國貿易逆差和強勢美元。美國政府在2018年3月宣布貿易戰後,美國的對華貿易赤字繼續攀升,8月份高達3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5%,並創下了最高的月度對華赤字記錄。[49]

儘管中國經濟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高於美國對中國的,但中國半封閉式的經濟和一黨制比美國的民主選舉制更有能力抵禦貿易戰的後果。美國政客必須關心選民的反對意見。隨著美國生產者遭受到貿易戰帶來的痛苦,越來越多的立法者對抬高關稅的影響持謹慎態度。美國參議院以88比11的投票通過了一項象徵性的決議,試圖在2018年7月11日,即政府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實施新一輪10%關稅的翌日,遏制川普總統的關稅令。川普總統在8月宣布了2000億美元的關稅後,參與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聽證會的355名廠商中有95%的人表示反對這些關稅。2018年9月13日,全國零售聯盟、美國石油協會、玩具協會、由全國最大的農業商品集團支持的團體「農場主支持自由貿易」,以及80多個其他組織,聯手組建了「支持自由貿易美國人聯盟」。聯盟致信立法者,抱怨「無論大小公司都因為提高關稅和接二連三的報復行為而受到傷害。這一類的故事舉不勝舉」[50]。

成百上千的美國公司遊說政府將他們的產品劃出川普的關稅清單外。因為遊說活動的影響,貿易代表辦公室後來豁免了年度進口價值74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南卡州參議員林賽·格雷姆(Lindsey Graham)是最為支持川普總統打擊中國的人之一,但在幕後,他代表了7家從中國進口的南卡加州化學和紡織品公司展開交涉以避免貿易戰的傷害。其中四家的進口材料從川普關稅清單上撤銷了。[51]

由於兩國的可持續性增長都有賴於對方,美國對華民意數據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反映出一種謹慎的態度。2018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在過去40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保持穩定。只有31%的民眾將中國的經濟力量,39%的人將中國的軍事力量視為對美國的嚴重威脅。這將中國的威脅遠遠置於了其他國家,比如朝鮮(78%)和俄羅斯(47%),對美國的威脅之後。對中國在世界各地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進行回應,42%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應該在亞洲承擔更大的責任。相比之下,只有24%的人認為美國應該承擔更多責任;28%的人認為美國應該少承擔責任;以及47%的人支持美國繼續維持如今承擔的責任。[52]

儘管許多美國廠商對中國的經營環境不滿,但在支持川普保護主義和接受曠日持久的貿易戰的後果上,他們的態度並不明確。上海美國商會在2018年4月10日至5月10日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儘管公司對各種監管和經營挑戰頗有怨言,但只有8.5%的受訪者支持使用關稅,而69%的受訪者反對使用關稅,41.5%的人贊成將對等投資作為在中國獲得更大市場準入的工具。[53]在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時,中國美國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於2018年8月29日至9月5日聯合對其會員企業進行了調查。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和中國最初發起的500億美元關稅都對其公司產生了負面影響;而預計受第二輪美國關稅2000億美元負面影響的公司比例會躍升至74.3%。聯合關稅的實際影響反映在了盈利損失(50.8%)、生產成本上升(47.1%)和產品需求減少(41.8%)上。[54]

其次,接觸政策不僅結束了兩國間23年的外交疏離,還為越南戰爭後的亞洲和平繁榮奠定了基礎。該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尋求從中美兩國獲得最大限度的好處、降低得罪任何一方的風險、維持自身獨立的戰略,都希望美國不要在亞洲和中國脫鉤。當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相互依存度增加時,他們擔心川普政府抽身而去,對多邊機構不屑一顧。

2016年東亞區域內的貿易份額上升至57.3%,而與美國的貿易下降。[55]歐盟、日本和美國在2015年共佔東亞國家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近50%下降到29%。中國作為該地區的主要生產基地,是與日增長的區域內貿易的中心。現在,每個亞洲國家都與中國增進貿易往來。亞洲領導人清楚,由於他們的經濟依賴北京,所以他們不能冒犯它。

中國利用這些潛在的變化,加強了其力量和形象。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被拉向中國的軌道。由於這種地緣政治轉變正在積聚動力,一些國家傾向於向中國接近,低調處理領土爭端的分歧,以及為了彌補美國的脫離而加入北京的倡議。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參與了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雖然美國的軍事能力仍然在亞洲佔主導地位,但中國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甚至拉近了和美國的長期盟友的關係。

例如,菲律賓總統羅德裡戈·杜特爾特為尋求中國投資而擱置了對北京要求中國南海領土權的法律挑戰。中菲關係升溫的一個跡象是,杜特爾特在2017年5月視察了一艘停靠在菲律賓的中國海軍艦艇,這是中國多年來首次對菲律賓進行此類訪問。在馬尼拉主持2017年東協首腦會議時,杜特爾特在較早的首腦聲明草稿中刪除了對有爭議水道島嶼軍事化的提法,以及「緊張局勢」和「活動升級」的說法。杜特爾特通過在兩個大國間(中國和美國)巧妙地迴旋,獲得了實惠。中國人向杜特爾特提供了有利的投資待遇,而美國人減少了杜特爾特對聯盟的義務。

在這種情況下,正如傑弗瑞·貝德爾(Jeffery Bader)所指出的,如果美國沿著「與中國脫鉤的道路繼續走下去,追求無節制的競爭,將不會出現與蘇聯冷戰的重演,當時有許多西方和民主國家決心加入美國的陣營孤立蘇聯」,而現在它們在經濟上與中國深深地相互依賴,「即使那些警惕中國的國家,比如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也不會拿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去冒險,不會加入一場這次由西方重新豎起『竹幕』的爭鬥中。我們將孤身戰鬥,只能靠自己」。[56]

最後,儘管中國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加劇了摩擦,但接觸政策讓中國成為與美國及其鄰國關係中的利益相關方,從而幫助其避免了潛在災難性的美中對抗。與美國維持關係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中國還遠未具備像美國一樣承擔起全球領導的角色的能力。全球領導力的代價是高昂的;它意味著一國需要挺身為他國的福祉作出貢獻且派士兵到遠離家鄉的地方戰鬥甚至死亡。北京尋求全球治理的改革,但尚未針對全球問題發起嚴肅的回應,比如對難民危機或敘利亞內戰的回應。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美國的衰落。雖然美國在亞洲維持主導地位變得困難,但對中國來說,要在短期內將美國趕出亞洲也同樣困難,甚至更加困難。中國對美國的支配地位感到不安;儘管如此,它還是從美國所領導的秩序對該地區的穩定繁榮中獲益匪淺。北京已經為其疏遠美國的對抗政策付出了代價。中國將從與美國和周邊國家的友好而非敵對關係中受益。

中美對決可能會給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政治穩定帶來極大風險。經過多年的GDP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經歷了從依賴低成本製造和出口產品到高科技創新和消費驅動的艱難過渡。因此,北京明確表示,它不希望打一場對中國經濟損害遠多於對美國的貿易戰。對中國出口來說,沒有其他市場能替代足夠大且利潤豐厚的美國市場。另外,中國嚴格的進口控制不僅傷害了美國產品的出口,也傷害了中國消費者。中國的普通百姓支持降低進口關稅,因為這意味著普通消費者能購買到更便宜的外國商品和服務。[57]

歷史上,外部的敵對壓力有助於動員中國民族主義反對作出任何可被視為向外國投降的讓步。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中國媒體將經濟摩擦描述為美國陰謀論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個遏制中國的大戰略。中國的懷疑和訴求並非毫無根據。在歷史上的屈辱和今天強大資源的基礎上,中國追求「中國夢」具備強有力的民意基礎。

川普政府認為它很容易就能在貿易戰中勝出。一些西方媒體也預測,北京從一開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關稅報復會失敗。川普總統從他的「美國第一」出發,不給中國領導留餘地,習近平主席只能站穩立場,將美國的壓力化為他的政治優勢。中國的產業政策和其他行事做法還在繼續加速進行。儘管關於「中國製造2025」緊鑼密鼓般的新聞報導減少了,但重點已轉移到結果而非公共關係的勝利上。產業政策曾一度幫助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升級產業並帶來財富和繁榮。美國政府也支持過全國的鐵路系統,比如馬歇爾計劃、網絡發展、胡佛水壩和空間計劃。雖然政府在自由的企業制度中擔任適當的角色有別於中國全面支持國有企業的產業政策,但中國不會僅僅因美國的壓力而放棄其產業政策。

部分原因出於美國壓力,毛澤東「自力更生」的口號在此被人們想起。中興通訊的制裁喚醒了中國政府,鼓勵中國企業將高科技和關鍵工業品、系統投入本土化,減少對美國的技術依賴。2018年1月,美國禁止阿里巴巴的轉帳機構收購美國的速匯金(MoneyGram)匯款公司,理由是防止數百萬美國公民的私人數據在中國公司手中受到侵害。阿里巴巴使用基於區塊鏈的技術,創造了在許多方面不同而更具創新性的產品。過去,華盛頓未能逼迫北京在大部分的爭端中退讓。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強大,逼迫中國讓步只會變得更難。把中國趕到角落將會促使中國變得更加強硬,除了反擊之外別無選擇,儘管兩國都沒有做好陷入一場雙方均無勝算的暴力對抗中的準備。

結論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美國無法將中國人變成「美國佬」(Yankee Doodles),他們不再尋求推動中國人與美國人達成一致。[58]然而,這不意味著美國可以放棄接觸中國的努力。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堅持美國價值觀的呼聲是合理的。儘管外部影響對中國的變革是有限的,但並非無關緊要。生活在一個多元政治體系世界中,美國可以與中國展開積極的競爭,以展示誰的價值觀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

當美國開始實行接觸政策時,兩國之間的分歧要比今天大得多,而儘管有這些分歧,美國還是與中國接觸了。美國必須保持其競爭力和對其優勢及價值觀的信心,重建自己作為一個有效、包容和開放的國家的聲譽,支撐其民主和資本主義的制度,並投資於傳統的聯盟。1972年,隨尼克森總統訪華的小查爾斯·弗裡曼認為,「讓美國或中國再次取得偉大成功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試圖阻礙對方的進步或將其摧毀。雙方都要關注國內的戰線,貫徹其所宣揚的價值觀,提高其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因素,並在擔心別人的問題之前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59]。黎安友(Andrew Nathan)附和說,成功的中國政策的第一步就在於國內。「我們必須恢復我們的力量並重新致力於我們的價值觀——這個改變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看起來比改變已經失敗的中國的任務更加艱難。」[60]威廉·H·奧弗霍爾特批評川普總統放棄美國自己成功的發展模式,其結果與目的適得其反,認為「應該通過做美國最擅長的事情來確保美國的繁榮:在國內創新並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61]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說得對,「中國和美國仍然是坐在一艘大船上同命運、共患難的。為了保全兩國的利益,他們共同的挑戰是在不確定而未知的水域中駕馭好這艘船」[62]。雖然並不存在兩個深入交織的經濟體和軍事大國之間展開經濟和地緣戰略和平競爭成功的先例,但美國和中國必須找到彼此利益的平衡點,避免不符合雙方利益的暴力對抗。這種層面的接觸要求遠見和靈活性。由於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國際機制秩序的存在、有限的意識形態對抗以及核二次打擊能力,兩國的領導人別無選擇,只能尋找管理競爭和繼續相互接觸的途徑。

注釋

[1]Richard Nixon,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1967, 46(1), pp. 113-125.

[2]Zachary Fredman, "Fredman on Wheeler, 'The Role of American NGO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Invited Influence'", the H-Diplo(macy), June, 2015,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28443/reviews/73557/fredman-wheeler-role-american-ngos-chinas-modernization-invited,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3]Mike Oksenberg, "The China Problem", Foreign Affairs, Summer 1991,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1991-06-01/china-problem,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4]Chi-Hung Wei, "Engaging a State that Resists Sanctions Pressure: US Policy toward China, 1992−1994" , Millennium, 2015, 43(2), pp. 429-449.

[5]"President Clinton Remarks at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rch 8, 2000,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87714,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6]"Chinese premier's speech at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2009", Xinhua, January 28, 2009,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9-01/29/content_10731877.htm,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7]"Xi Jinping's Report at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nhua, October 18, 2017,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special/2017-11/03/c_136725942.htm,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8]胡鞍鋼、鄭雲峰、高宇宇:《對中美綜合國力的評估》,《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第26~39頁。

[9]Eric X. Li,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Coming World Disorder", The World Post, February 4, 2014, http://feedly.com/k/1e3JeDm.

[10]David M. Lampton, "A Tipping Point in U.S.-China Relations is Upon Us", 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 May 11, 2015, http://www.uscnpm.org/blog/2015/05/11/a-tipping-point-in-u-s-china-relations-is-upon-us-part-i/#_ftnref5.

[11]David Rennie, "How the West got China wrong, Decades of optimism about China's rise have been discarded", Economist, March 1, 2018,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efing/21737558-clear-thinking-and-united-front-are-needed-they-may-not-be-forthcoming-decades,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12]Kurt M. Campbell and Ely Ratner, "The China Reckoning, How Beijing Defied American Expectations", Foreign Affairs, p. 61.

[13]Wang Jisi, "America and China: Destined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National Interest, July 30, 2018,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merica-and-china-destined-conflict-or-cooperation-we-asked-14-worlds-most-renowned-experts,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14]Francis Fukuyama, "US democracy has little to teach China",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17, 2011, https://www.ft.com/content/cb6af6e8-2272-11e0-b6a2-00144feab49a.

[15]Wang Jisi, "Did America Get China Wrong: The View from China",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18,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8-06-14/did-america-get-china-wrong.

[16]John Mearsheimer, The Great Delusion, Liberal Dreams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New Heaven, N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7]Robert Sutter, "America and China: Destined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National Interest, July 30, 2018,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merica-and-china-destined-conflict-or-cooperation-we-asked-14-worlds-most-renowned-experts.

[18]Christopher Ford, "The Death of the 'Liberal Myth' in U.S. China Policy", New Paradigms Forum, November 20, 2014, http://www.newparadigmsforum.com/NPFtestsite/?p=1896; James Mann, "America's Dangerous'China Fantasy'",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7, 2016, http://www.nytimes.com/2016/10/28/opinion/americas-dangerous-china-fantasy.html?_r=0.

[19]Michael Pillsbury,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 Henry Holt and Co., 2015.

[20]Penny Pritzker, "The great disconnect between China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nd China the great power", Channel NewsAsia, August 17, 2018,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commentary/trade-war-donald-trump-resentment-behind-tariffs-10620880,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21]Heather Long, "Think what you want about Steve Bannon, but he's got a good point on China",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7, 201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7/08/17/think-what-you-want-about-steve-bannon-but-hes-got-a-good-point-on-china/?tid=sm_fb&utm_term=.42f4e873b0db, accessed September 12, 2018.

[22]David M Lampton, "Balancing US–China interests in the Trump–Xi era", East Asia Forum, December 10, 2017,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7/12/10/balancing-us-china-interests-in-the-trump-xi-era/; Morris Greenberg, "Some Friendly Advice for China's Leaders",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21, 2018, https://www.wsj.com/articles/some-friendly-advice-for-chinas-leaders-1534890276; John Pomfret, "Some frank advice for President Xi",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8, 201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democracy-post/wp/2017/11/08/some-frank-advice-for-president-xi/.

[23]Drew Thompson, "US-China Trade War Is a Win-Win for Washingt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tember 20, 2018, https://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united-states/article/2164833/us-china-trade-war-win-win-washington-least, accessed October 14, 2018.

[24]Richare Wike and Kate Devlin,"As Trade Tensions Rise, Fewer Americans See China Favorably", Global Attitudes and Trends, August 28, 2018, http://www.pewglobal.org/2018/08/28/as-trade-tensions-rise-fewer-americans-see-china-favorably/.

[25]Graham Allison, "How Trump Could Stumble from a Trade War to a Real War", National Interest, April 20, 2018,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how-trump-could-stumble-trade-war-real-war-china-25481?page=show.

[26]Kori Schake, "How International Hegemony Changes Hands", Cato Unbound, March 5, 2018, https://www.cato-unbound.org/2018/03/05/kori-schake/how-international-hegemony-changes-hands.

[27]Øystein Tunsjø, The Return of Bipolarity in World Politic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ostructural Re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28]Michael Lind, "Cold War II", National Review, May 10, 2018,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magazine/2018/05/28/us-china-relations-cold-war-ii/.

[29]Miles Maochun Yu, "It's Time To Change America's Alliance Approach In Asia", Military History in the News, Hoover Institution, December 5, 2017, https://www.hoover.org/research/its-time-change-americas-alliance-approach-asia.

[30]Terri Moon Cronk, "Defense Secretary Mattis urges Congress to provide predictable funding for military", DoD News, Defense Media Activity, February 7, 2018, https://www.army.mil/article/200218/defense_secretary_mattis_urges_congress_to_provide_predictable_funding_for_military.

[31]Rush Doshi, "Trump's China Policy: A Tale of Two Extremes", April 3, 2017,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trump-must-choose-between-hard-line-china-strategy-soft-20002?page=2.

[32]Jeremy Goldkorn, "Trump official Matt Pottinger quotes Confucius, in Chinese, to make point about language and truth", supchina, October 1, 2018, https://supchina.com/2018/10/01/matt-pottinger-quotes-confucius-in-chinese/.

[33]Jane Perlez, "Pence's China Speech Seen as Portent of 'New Cold War'", New York Times, October 5,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10/05/world/asia/pence-china-speech-cold-war.html.

[34]Jeff Mason;Stephen J. Adler and Steve Holland, "Exclusive: Trump spurns Taiwan president's suggestion of another phone call", Reuters, April 28, 2017,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ump-taiwan-exclusive-idUSKBN17U05I?utm_source=Sailthru&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EBB%204.28.2017&utm_term=Editorial%20-%20Early%20Bird%20Brief.

[35]Mark Landler; Julie Hirschfeld Davis and Jane Perlez, "In China, Trump Places His Bets on Flattering Xi Jinping",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9, 2017, https://www.nytimes.com/2017/11/09/world/asia/trump-xi-jinping-north-korea.html.

[36]The United Trade Representative, 2017 Report to Congress on China's WTO Compliance, January, 2018, https://ustr.gov/sites/default/files/files/Press/Reports/China%202017%20WTO%20Report.pdf.

[37]Javier Solana, "The Western Crack-Up", Project Syndicate, June 21, 2018,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versus-us-alliances-by-javier-solana-2018-06.

[38]Joergen Oerstroem Moeller, "The End of the Atlantic Alliance",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y 28, 2018,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the-end-the-atlantic-alliance-25993?page=2.

[39]"Xi meets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urging effort to cherish positive momentum in ties", Xinhua, October 26, 2018,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018-10/26/c_137561102.htm, accessed November 2, 2018.

[40]Michael Lind, "Cold War II", National Review, May 10, 2018,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magazine/2018/05/28/us-china-relations-cold-war-ii/.

[41]David M Lampton, "Balancing US–China interests in the Trump–Xi era", East Asia Forum, December 10, 2017,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7/12/10/balancing-us-china-interests-in-the-trump-xi-era/.

[42]Qian Shanming, "Senior Chinese diplomat calls on US to abandon 'power politics'", China Plus, April 15, 2018, http://chinaplus.cri.cn/news/china/9/20180415/11808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43]Michael D. Swaine, "The U.S. Can't Afford to Demonize China", Foreign Policy, June 29, 2018, https://foreignpolicy.com/2018/06/29/the-u-s-cant-afford-to-demonize-china/.

[44]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State Exports Report, April, 2018, https://www.uschina.org/sites/default/files/final_uscbc_state_report_2018.pdf.

[45]Chris Rasmussen & Susan Xu, "Jobs Supported by Export Destination 2015",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ovember 8, 2016, http://www.trade.gov/mas/ian/build/groups/public/@tg_ian/documents/webcontent/tg_ian_005508.pdf, accessed December 2016.

[46]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China Trade Facts", November, 2017, https://ustr.gov/countries-regions/china-mongolia-taiwan/peoples-republic-china.

[47]US Travel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Inbound Travel & Country Profiles", October 3, 2018, https://www.ustravel.org/research/international-inbound-travel-market-profiles.

[48]Caroline Freund; Michael Ferrantino; Maryla Maliszewska and Michele Ruta, "Impacts on Global Trade and Income of Current Trade Disputes", The World Bank Report, July 28, 2019, 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685941532023153019/Impacts-on-Global-Trade-and-Income-of-Current-Trade-Disputes.

[49]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ctober 2018 Trade Bulletin", https://www.uscc.gov/trade-bulletin/october-2018-trade-bulletin, accessed October 14, 2018.

[50]Rachel Layne, "Major U.S. trade groups link up in anti-tariff coalition", CBS News, September 13, 2018, https://www.cbsnews.com/news/major-u-s-trade-groups-link-up-in-anti-tariff-coalition/,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18.

[51]Jim Tankersley, "Lindsey Graham welcomed Trump's China tariffs, then helped companies avoid them", CNBC, October 5, 2018, https://www.cnbc.com/2018/10/05/lindsey-graham-welcome-trumps-china-tariffs-then-help-companies-avoid.html.

[52]Craig Kafura, "Washington Has Turned on China. Have Americans?", PacNet#53, July 31, 2018, https://mailchi.mp/pacforum/pacnet-1167385?e=19e05c85a8.

[53]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2019 Chinese Business Report", July 12, 2018, https://www.amcham-shanghai.org/sites/default/files/2018-07/China_Business_Report_2018.pdf.

[54]AmCham China, "Impact of USand Chinese Tariffs on American Companies in China", September 14, 2018, https://www.amcham-shanghai.org/sites/default/files/2018-09/2018%20U.S.-China%20tariff%20report.pdf.

[55]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trong Asian Intrareg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mprove Economic Resilience", October 25, 2017, https://www.adb.org/news/strong-asian-intraregional-trade-and-investment-improve-economic-resilience.

[56]Jeffery Bader, "US-China Relations: Is it Time to End Engagemen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olicy Brief, September, 2018,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8/09/FP_20180925_us_china_relations.pdf.

[57]Xie Tao, "America and China: Destined for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National Interest, July 30, 2018,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america-and-china-destined-conflict-or-cooperation-we-asked-14-worlds-most-renowned-experts.

[58]"I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due for a'Reckoning'?", A China File Conversation, February 15, 2018, http://www.chinafile.com/conversation/american-policy-toward-china-due-reckoning.

[59]Chas W. Freeman, J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Game of Superpowers,Remarks to the National War College Student Body", February 8, 2017, http://chasfreeman.net/the-united-states-and-china-game-of-superpowers/.

[60]http://www.chinafile.com/conversation/american-policy-toward-china-due-reckoning.

[61]Jeffrey Sachs, "Trump is robbing America of what makes it great", Washington Post, July 25, 2018,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heworldpost/wp/2018/07/25/us-china-2/?utm_term=.8b0e087c4d2b.

[62]"Remarks by Ambassador Cui Tiankai at the 8th US-China Civil Dialogue", July 26, 2018, 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mgxs/zxxx/t1580425.htm.

責 編/刁 娜

From the "Mismatched Grand Bargain" to the Emerging US-China Rivalry:

Four Decades of the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Zhao Suisheng

Abstract: In the four decades since China and the US established a diplomatic tie, the US policy toward China has shifted away from supporting engagement with China toward a tougher policy and even containment. The current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declared China a strategic competitor and revisionist power posing challenges and thus launched a trade war with China and escalated it to a full-frontal conflict. This policy shift has come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mismatched grand bargain in which China's desire to work with the US for its modernization coexisted alongside the US desire to mold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Western image. Although the mismatched grand bargain has collapsed and the US-China competition intensified, the two countries are not inevitable enemies. In a broader sense, they are partners as well as competitors, and engagement is still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competition. The US and China must maintain a balance of interest, avoid violent confrontation that serves neither party's interests, and find ways of managing their competition and continue engagement with each other.

Keywords: China-US relationship, mismatched grand bargain, engagement, trade war

趙穗生,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正職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美國委員會董事會董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中國政治、中國周邊關係、中美關係、區域合作。主要著作有《The Rise of China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orging Partnership in the Age of Strategic Mistrust》《China-US Relations Transformed: Perspectives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s》等。

相關焦點

  • 美國丹佛大學教授:中美規避戰略誤判之道
    趙穗生指出,今年美國政界、學界總結對華政策效果時,對接觸政策的指責日益增加,一些人甚至認為對華接觸政策為美國製造了一個競爭對手,並未達到美國的戰略目的。對此,趙穗生首先系統回顧了美國對華接觸政策40多年的演變史,並指出,中美當初達成合作共識,事實上是一種「錯位共識」。
  • 錯位競爭。
    錯位是讓自己「揚長避短」,要避開競爭對手的優勢,用自己之長擊破他人之短而確定相對的優勢的一種策略。如果你用的恰當,不僅僅可以做到「順勢而為」,而且還能「逆轉趨勢」,為項目贏得較高的效益,而個人增設競爭的高壁壘。
  • 吳心伯:美對華政策未來四年何去何從
    隨著明年1月20日美國權力交接日益臨近,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分析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走向,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其執政重點為何,二是他會受到來自國內外的哪些制約,三是其對華政策的各種選擇。
  • 趙明昊:警惕美國對華政策的「俄羅斯化」
    近期,美國對中國的施壓持續增強,雖然川普政府仍試圖將之視為「戰略競爭」,但其中的「對抗」意味不斷凸顯。一方面,川普政府開始頻頻揮舞對華制裁大棒。其主要標誌是,2017年12月川普政府發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美國正面對「大國競爭」的新時代,並將中國明確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者」。中國在報告中被提及30餘次,很大程度上,這是一份以應對「中國威脅」為導向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 美國兩黨及內閣成員對華思想全景圖——美國是如何走向對華強硬的?
    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中美關係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合作共贏(1979-2000)、競爭合作(2000-2008)、戰略遏制(2008-今),兩黨對華態度從對華友好的共識到分歧,再到形成遏制中國的共識。整體上共和黨更為務實,重實際利益輕意識形態,民主黨重意識形態強調中國的人權問題,共和黨對華負面評價佔比高於民主黨。兩黨對華態度整體上取決於中美關係、世界政經格局變化。
  •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與其坐而待變...
    主編點評 | 黃靖:拜登政府會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嗎?如不出戲劇性地重大變故,拜登將於2021年1月20 號宣誓就美國總統。那麼,拜登政府會調整對華政策嗎?視中國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是美國兩黨的戰略共識,不會因白宮易主而改變。因此,中美「戰略競爭」仍將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準點。根據拜登的競選綱領及其團隊成員的涉華言論,可以判斷拜登政府將在四個方面繼續對華施壓。
  • 陳徵:拜登對華政策的六個不變和兩個變化
    歐巴馬時期雖然沒有公開宣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但已開始討論美國外交的重大失誤是忽視了中國的崛起。隨後由助理國務卿坎貝爾操盤,推出「重返亞太」(後改名為「亞太再平衡」)戰略。川普執政後期,美國不但公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共和黨極右翼還希望推動與中國「脫鉤」,並將兩國關係引入「冷戰」狀態。以拜登為首的民主黨「建制派」對中國的定位與前兩任一脈相承。
  • 「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現距投票日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如何判斷目前選舉形勢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世界知識》推出封面話題「2020年美國大選:階段性預估」,以下是第三篇《大選結果不會扭轉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2020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圓桌訪談 》。本文節選我院美國研究所專家董春嶺、張昭曦的觀點。
  • 中美良性競爭為何比較難
    戰略競爭的主軸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技競爭歸根到底也是圍著經濟這個主軸轉。在經濟層面,川普政府對華戰略的突出特點是「脫鉤」。比如,迫使美國在華企業出走,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打壓在美國經營的中國企業等。效果不怎麼好,但拜登政府肯定會繼續。贏得競爭無外乎兩種方式。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這要從拜登的世界觀說起,深圳衛視&直新聞就梳理了拜登從政47年職業生涯中有關對華政策的取態,選取其中一些關鍵節點,研判拜登宣誓就職後對華政策的走向,包括關稅問題、5G問題等,梳理越仔細就越會發現,臺海問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部分。基於理性和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中,美國政府對臺當局「已讀不回」才是常態。
  • 川普的對華政策是一場慘敗,損害了美國經濟,幫助了中國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題為《川普的對華政策是一場慘敗而非勝利》的文章,作者為馬克斯·布特。全文摘編如下:如果聽聽川普總統拉拉隊的看法,那麼他開啟了「一代人時間裡美國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轉變」。
  • 40年40人|何漢理:中美政治制度之爭也能成為良性競爭
    【編者按】北京時間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時,中美雙方同時發布《中美建交公報》,宣布兩國於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40年彈指一揮間。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跨越大洋兩岸,對話40位重量級人物。
  • ...要做華為最強的競爭對手;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
    1丨任正非:榮耀和華為「離婚」後不要藕斷絲連,要做華為最強的競爭對手 據財新,11月26日,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鼓勵新榮耀擁抱全球化,做華為最強的競爭對手。任正非表示,榮耀和華為「離婚」後就不要藕斷絲連,新榮耀應該將華為視作對手。「不能像小青年一樣,婚姻戀愛,一會熱一會冷,纏纏綿綿,劃不清界線。也不要心疼華為,去想你們的未來吧!」任正非說。
  • 雙語:美國對華政策的語言學分析
    過去10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用詞有幾次引人注目的演變,從國際政治和語言學的角度都頗值得玩味。   全面接觸   (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20世紀90年代初期是美中關係的冰期。到了1990年代中期,美國的盟國紛紛「解凍」,華盛頓也意識到孤立和隔絕中國是行不通的。但是怎樣為自己打圓場呢?
  • 倪峰:警惕美國特色「舉國體制」的形成
    2017年,隨著黨的「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美國戰略界對過去美國對華政策的前提假設發生了動搖。自尼克森訪華以來,美國歷屆美國政府都奉行以所謂「接觸」為主調的對華政策,該政策除了地緣戰略之外的一個重要前提假設就是: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政治自由化也會隨之實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為這一政策培養了一個比日本、德國更為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的發展道路與美國的希望背道而馳。
  • 王帆:美國對華戰略的策略調整
    隨著中美力量的變化,美國許多戰略界的人士認為,中美在冷戰中針對共同對手(蘇聯)的合作結束後,中美間已經出現了一種自然的替代關係,成為了天然的對手,這是冷戰後長期以來形成的美國對華戰略對手論的重要依據。未來中美關係的穩定與否取決於中美在新領域的戰略合作價值是否高於傳統領域的戰略衝突。
  • 拜登談對華政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對中國關稅
    華輿訊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選總統拜登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談及對華政策時表示,他不會立即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提高的關稅。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在過去幾年裡在貿易和技術上持續衝突,威脅到全球經濟的發展。2020年1月,雙方籤署了一項「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雙方的關稅戰就此暫停。這暫時消除了進一步提高關稅的威脅,但保留了早前對中國大約一半出口產品25%的關稅。協議還要求北京在2020年和2021年期間購買約2000億美元的額外的美國商品和服務。
  • 美國丹佛大學趙穗生教授做客凱原法學院談中美關係
    6月11日,由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終身職正教授趙穗生主講的題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40多年的回顧與展望」的講座在廖凱原法學樓203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和凱原法學院法社會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講座由講席教授季衛東主持。
  • 美國將失業問題歸咎中國 欲在清潔能源與華競爭
    來源:瀟湘晨報  據《法制晚報》報導 歐巴馬發布新任期首份國情諮文中,將失業問題歸咎中國,提出在清潔能源上與華競爭。  「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美國成為一塊磁鐵,能夠吸引更多新的工作崗位和製造業機會。」歐巴馬稱。
  • 關於美國對華政策走向 聽聽曾陪同拜登出訪中國的他怎麼說——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文/劉品然)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分別對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予以評價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