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教育孩子,不該以結果和錢為導向,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特性,並親自參與進來。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關心的問題,然而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龍,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只知道花錢給孩子報許多興趣班、加強班等,似乎只要花的錢夠多,興趣班質量就足夠高,孩子便越加優秀。這顯然是不對的。
人非草木,不是簡單給予物質便能輸出成果,而是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和精神建設。每一個不同的孩子又有著不同的特性,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沉默害羞,還需因材施教,以身作則。可這並不容易,因為孩子與成人的世界不同,家長有時確實很難知道真正適合孩子的是什麼。
教育:不以結果為導向
著名的教育失敗案例莫過於明神宗萬曆皇帝。
作為大明朝的接班人,未來的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之名)所能接受的教育資源無疑是當時最好的,老師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天才名臣——張居正。其為官之廉潔,對君之忠心更是為明朝帶來了難得的繁榮時期,最終自己卻勞瘁而死,如此之臣,對未來皇帝的教育可謂是絲毫不敢馬虎,恨不得將畢生之才傳授。
為教育小皇帝,張居正甚至親自為此編了一本書名為《帝鑑圖說》。特意挑選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壞事三十六件,並且每個故事都有配圖,其用心之深可見一斑,即便如今的父母也多有不如。
而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對小皇帝的教育更是十分上心和嚴厲,小皇帝有時不願讀書,李太后馬上將他召來,讓他長時間罰跪。
如此嚴厲的家長,如此盡心且有能力的老師,按理說朱翊鈞該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才對。結果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不常視朝、大事營建、揮霍無度,幾近敗光明朝氣運,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可見張居正和李太后對朱翊鈞的教育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不在於資源的缺乏,而在於兩點,其一是教育方法未尊重孩子天性,其二是父母未以身作則。
小皇帝也有天真可愛、心地善良的時候,若正確加以引導,或能成為一代明君,可張居正和李太后卻認為未來的皇帝不該有過多的個人情感,要把時間精力全部花在學習和接受先輩聖賢的教誨上,這壓抑了朱翊鈞的天性,使得在張居正去世,李太后不再監督後出現了惡性反彈。
相比張居正,李太后更應該為皇帝的失敗教育負責。作為家長,她不是沒有關心孩子,甚至親自叫皇帝起床,為皇帝取水洗臉,但在教育方面,李太后卻是直接以結果為導向把孩子的學習全部交給了老師,而不是言傳身教地做好自身,去影響孩子,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李太后心裡想的或許是:教育這方面我不懂,張居正是名臣,就都交給他吧,我做好監督就行。
有母親做「榜樣」,萬曆皇帝登基後的想法或許就是:治理天下什麼的我不懂,下面的老先生比我厲害多了,就交給他們吧,我只負責玩和點頭就行。
有一位這樣的皇帝,在位期間明朝卻沒有滅亡,只能說萬幸。
因材施教,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的道理一時半會說不完,但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向無非是兩個,一是以身作則,二是因材施教。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1919年創辦的南開大學至今依舊是名校。他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常常以身作則。
有一次課上他發現學生的手指有被煙燻黃的痕跡,便猜出這個學生有吸菸的習慣,張先生便嚴肅勸誡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
學生並不否認,但他不服氣道:「那您吸菸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先生吸菸,這是學生們都知道的事情。
這番話若是放到現在的學校或家庭中,該會被不少老師家長看成是「頂嘴」、「沒大沒小」。但張伯苓先生不愧是著名教育家,對於學生的責難,他歉意地笑了笑,做了一件令這個學生震驚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呂宋菸全部拿出來當眾銷毀了!
不僅如此,張先生還把自己心愛的菸袋杆當場折斷以示戒菸的決心。張先生誠懇說道:「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菸。」
不僅僅是從結果上規勸學生,更是以自身作則,從思想上感染學生,這便是「燃志之師」張伯苓,或許我們該感謝這位老師,因為其門下高徒無數,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其中一位學生一提到其名字,無數中國人的心中依舊有會難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他便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
洛謙老師曾在課上分享過一個自己的親子教育案例。孩子剛上小學時寫字不好,但老師知道孩子的時間局中有兩個「酉金」,故而孩子的特性該是愛挑剔、追求完美。於是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引導這個特性。
洛謙老師指著孩子的字和書上的字說:「請告訴我,有什麼樣的不同?」。結果孩子就會用挑剔的本能發現這裡寫長了一點,那裡比書上寫胖了一點。老師又說:「那你既然找出問題了,請寫得和書上一樣。」就只有兩天功夫,孩子的字就寫得很漂亮了。
需要注意的是,洛謙老師之所以會去引導孩子「挑剔」的個性,那是因為孩子本身的時間局顯示孩子有這個特性。
若孩子局中不是「酉金」,而是「亥水」,那就應該引導孩子另一種特性——爆發的特性。亥是一種突然向上噴發的能力,發力方式是爆發的,不是細水長流型的。
洛謙老師認為亥水的孩子讀書,就屬於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典型,不是每天複習一點,而是集中生智的那種;亥水對緊急突發事件反映很強,討厭死板的持續進行的事情。
學校的老師經常會這樣評價亥水的孩子:「你這個孩子特別聰明,看你平時馬馬虎虎,漫不經心的樣子,考試前惡補幾天居然能考到班裡的前五名,要是你平時就努力,就更不得了了。」
但是,學過《陰陽五行》的家長就會明白,亥水的孩子是不可能每天持續穩定,高強度學習的,亥水的特點就是把力量集中到這幾天爆發,所以「臨時抱佛腳」就是亥水常見的學習方式。
洛謙老師還說,局裡有「癸水」的孩子,很多時候上課就是不喜歡舉手提問;局裡有「壬水」的孩子,不容易坐定,喜歡跑來跑去……
家長要認同孩子們的特點;面對學校的應試教育,父母更加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增加因材施教的引導,為孩子多扛掉一點壓力,而不是在孩子的傷口上去撒鹽。
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難道還怕孩子不優秀嘛?可見,既然希望孩子端正學習態度,那麼家長本身也該走到學習中來,了解學習的規律,知道孩子那獨一無二的個性與才華,才能如洛謙老師對於自己孩子那般循循善誘。
現在很多培訓班、加強班甚至不少父母的教育方法都是把知識強硬灌輸進孩子的腦中,其實知識本身真的很重要嘛?無論是奧數、鋼琴、圍棋、象棋等技能還是學習國學文化等知識,誠然孩子學會後算得上才藝豐富,但這並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於形成正確的思想,關於世界、關於人生也關於倫理道德,這才是教育賦予一個人的靈魂,倘若沒有這個靈魂,即便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加上嫻熟的技能也不過是一具傀儡罷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想?其實培養思想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思想是人主動去經歷、思考並總結才能得到的結果,倘若把所謂正確的思想灌輸入孩子的腦中,不免又走入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歧路之中。
讓孩子形成自我思想,家長與老師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發掘並尊重孩子的特性,並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此才有孩子形成自己靈魂的空間,正如張伯苓先生之於他的學生,洛謙老師之於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