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位皇帝的失敗教育,你看出了什麼?

2020-09-09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教育孩子,不該以結果和錢為導向,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特性,並親自參與進來。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父母關心的問題,然而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龍,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只知道花錢給孩子報許多興趣班、加強班等,似乎只要花的錢夠多,興趣班質量就足夠高,孩子便越加優秀。這顯然是不對的。



人非草木,不是簡單給予物質便能輸出成果,而是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和精神建設。每一個不同的孩子又有著不同的特性,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沉默害羞,還需因材施教,以身作則。可這並不容易,因為孩子與成人的世界不同,家長有時確實很難知道真正適合孩子的是什麼。


教育:不以結果為導向


著名的教育失敗案例莫過於明神宗萬曆皇帝。


作為大明朝的接班人,未來的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之名)所能接受的教育資源無疑是當時最好的,老師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天才名臣——張居正。其為官之廉潔,對君之忠心更是為明朝帶來了難得的繁榮時期,最終自己卻勞瘁而死,如此之臣,對未來皇帝的教育可謂是絲毫不敢馬虎,恨不得將畢生之才傳授。


為教育小皇帝,張居正甚至親自為此編了一本書名為《帝鑑圖說》。特意挑選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其中好事八十一件,壞事三十六件,並且每個故事都有配圖,其用心之深可見一斑,即便如今的父母也多有不如。


而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對小皇帝的教育更是十分上心和嚴厲,小皇帝有時不願讀書,李太后馬上將他召來,讓他長時間罰跪。


如此嚴厲的家長,如此盡心且有能力的老師,按理說朱翊鈞該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才對。結果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不常視朝、大事營建、揮霍無度,幾近敗光明朝氣運,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可見張居正和李太后對朱翊鈞的教育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不在於資源的缺乏,而在於兩點,其一是教育方法未尊重孩子天性,其二是父母未以身作則。


小皇帝也有天真可愛、心地善良的時候,若正確加以引導,或能成為一代明君,可張居正和李太后卻認為未來的皇帝不該有過多的個人情感,要把時間精力全部花在學習和接受先輩聖賢的教誨上,這壓抑了朱翊鈞的天性,使得在張居正去世,李太后不再監督後出現了惡性反彈。



相比張居正,李太后更應該為皇帝的失敗教育負責。作為家長,她不是沒有關心孩子,甚至親自叫皇帝起床,為皇帝取水洗臉,但在教育方面,李太后卻是直接以結果為導向把孩子的學習全部交給了老師,而不是言傳身教地做好自身,去影響孩子,結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李太后心裡想的或許是:教育這方面我不懂,張居正是名臣,就都交給他吧,我做好監督就行。


有母親做「榜樣」,萬曆皇帝登基後的想法或許就是:治理天下什麼的我不懂,下面的老先生比我厲害多了,就交給他們吧,我只負責玩和點頭就行。


有一位這樣的皇帝,在位期間明朝卻沒有滅亡,只能說萬幸。


因材施教,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的道理一時半會說不完,但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向無非是兩個,一是以身作則,二是因材施教。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1919年創辦的南開大學至今依舊是名校。他十分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常常以身作則。


有一次課上他發現學生的手指有被煙燻黃的痕跡,便猜出這個學生有吸菸的習慣,張先生便嚴肅勸誡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


學生並不否認,但他不服氣道:「那您吸菸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先生吸菸,這是學生們都知道的事情。


這番話若是放到現在的學校或家庭中,該會被不少老師家長看成是「頂嘴」、「沒大沒小」。但張伯苓先生不愧是著名教育家,對於學生的責難,他歉意地笑了笑,做了一件令這個學生震驚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呂宋菸全部拿出來當眾銷毀了!


不僅如此,張先生還把自己心愛的菸袋杆當場折斷以示戒菸的決心。張先生誠懇說道:「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菸。」


不僅僅是從結果上規勸學生,更是以自身作則,從思想上感染學生,這便是「燃志之師」張伯苓,或許我們該感謝這位老師,因為其門下高徒無數,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其中一位學生一提到其名字,無數中國人的心中依舊有會難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他便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



洛謙老師曾在課上分享過一個自己的親子教育案例。孩子剛上小學時寫字不好,但老師知道孩子的時間局中有兩個「酉金」,故而孩子的特性該是愛挑剔、追求完美。於是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引導這個特性。


洛謙老師指著孩子的字和書上的字說:「請告訴我,有什麼樣的不同?」。結果孩子就會用挑剔的本能發現這裡寫長了一點,那裡比書上寫胖了一點。老師又說:「那你既然找出問題了,請寫得和書上一樣。」就只有兩天功夫,孩子的字就寫得很漂亮了。



需要注意的是,洛謙老師之所以會去引導孩子「挑剔」的個性,那是因為孩子本身的時間局顯示孩子有這個特性。


若孩子局中不是「酉金」,而是「亥水」,那就應該引導孩子另一種特性——爆發的特性。亥是一種突然向上噴發的能力,發力方式是爆發的,不是細水長流型的。



洛謙老師認為亥水的孩子讀書,就屬於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典型,不是每天複習一點,而是集中生智的那種;亥水對緊急突發事件反映很強,討厭死板的持續進行的事情。


學校的老師經常會這樣評價亥水的孩子:「你這個孩子特別聰明,看你平時馬馬虎虎,漫不經心的樣子,考試前惡補幾天居然能考到班裡的前五名,要是你平時就努力,就更不得了了。」


但是,學過《陰陽五行》的家長就會明白,亥水的孩子是不可能每天持續穩定,高強度學習的,亥水的特點就是把力量集中到這幾天爆發,所以「臨時抱佛腳」就是亥水常見的學習方式。


洛謙老師還說,局裡有「癸水」的孩子,很多時候上課就是不喜歡舉手提問;局裡有「壬水」的孩子,不容易坐定,喜歡跑來跑去……


家長要認同孩子們的特點;面對學校的應試教育,父母更加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增加因材施教的引導,為孩子多扛掉一點壓力,而不是在孩子的傷口上去撒鹽。


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難道還怕孩子不優秀嘛?可見,既然希望孩子端正學習態度,那麼家長本身也該走到學習中來,了解學習的規律,知道孩子那獨一無二的個性與才華,才能如洛謙老師對於自己孩子那般循循善誘。


現在很多培訓班、加強班甚至不少父母的教育方法都是把知識強硬灌輸進孩子的腦中,其實知識本身真的很重要嘛?無論是奧數、鋼琴、圍棋、象棋等技能還是學習國學文化等知識,誠然孩子學會後算得上才藝豐富,但這並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於形成正確的思想,關於世界、關於人生也關於倫理道德,這才是教育賦予一個人的靈魂,倘若沒有這個靈魂,即便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加上嫻熟的技能也不過是一具傀儡罷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想?其實培養思想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思想是人主動去經歷、思考並總結才能得到的結果,倘若把所謂正確的思想灌輸入孩子的腦中,不免又走入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歧路之中。


讓孩子形成自我思想,家長與老師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發掘並尊重孩子的特性,並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此才有孩子形成自己靈魂的空間,正如張伯苓先生之於他的學生,洛謙老師之於他的孩子。

相關焦點

  • 你又對這位皇帝真正了解多少?
    我們多多少少都對這位皇帝有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李世民的一生。李世民出生在我國的山西,是唐高宗李淵的次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而且李世民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哦~並且接受了非常好的儒家教育,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習武功,精通騎射。少年時期就去從軍了,曾經還去雁門關救國隋煬帝,後來唐朝建立了,李世民的爸爸是皇帝,自己當官肯定是少不了的,他被封為尚書令,因為他的功夫好,也擔任著右武侯大將軍的重任,同時也是秦國公,後來因為自己出色的表現,得到了父皇的賞識,被爸爸封為秦王。
  • 一個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這個皇帝為什麼這樣懶?
    鑑於丈夫和公公這兩位皇帝都是著名的懶漢,他決定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他培養成為帝國最優秀的皇帝。為此她讓帝國的內閣首長等人組成了豪華的老師隊伍來教育小皇帝,又找了個太監當陪讀,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自己又全力配合,對小皇帝實行嚴格的教育。她以為憑著帝國最優秀的老師,再加上帝國最嚴格的家長,再配上帝國最好的教育條件,一定可以教出帝國最優秀的皇帝。太后結果她卻失敗了!
  • 清末三代皇帝,都沒有留下子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清末三代皇帝,都沒有留下子嗣,是有原因的。有身體方面的原因,也有時代背景的原因。我們先來說說同治帝吧! 同治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他是鹹豐皇帝的長子,生母為後來的慈禧太后。同治帝的壽命為19歲,在位時間就有13年,也就是說,同治6歲就繼承了皇位。
  • 雍正帝是用什麼來化解煩惱的,這位勤勉的皇帝原來還有這樣的愛好
    胤禛便問:「這個『秋』字你是不是寫錯了?」書生不以為然,說沒寫錯,然後拿出一本名帖,翻開讓胤禛比對。胤禛說:「你既然如此博學,為何不去博取個功名呢?幹嘛要在這賣字為生?」書生說:「我家裡窮,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只能靠賣字為生,哪敢想什麼大富大貴呢!」胤禛於是慷慨解囊,說:「我這有錢,可以資助你博取個功名,到時候別忘了我就行。」書生萬分感謝,後來還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 雍正皇帝在福建廣東大力推廣「普通話」緣何失敗?
    皇帝欽定的官話運動所遭遇的最大阻力不是一群道德敗壞的士子,而是一個更現實的原因:錢。無論是創辦還是維持一所社學,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注入。而皇帝四年前頒布上諭時,只是把推廣官話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推給地方,卻沒有為其提供配得上它浩大聲勢的專項資金,在帝國嚴格的財政制度下,是沒有多餘資金用於這種突如其來的新興地方教育機構的。
  • 記者與皇帝:你永遠不知道什麼問題會激怒皇帝
    但是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她對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的採訪。在那次採訪裡,所有的尖銳問題都像是泥牛入海,皇帝巋然不動,法拉奇束手無策。不過,這倒不是因為塞拉西格外的聰明伶俐,而是因為他格外的遲鈍。接受採訪的人經常和法拉奇格格不入,但再格格不入,雙方畢竟存在觀念上的交流碰撞,你來我往,有攻有守。可塞拉西陛下的世界卻是渾然自成一體,法拉奇根本滲透不進去,更談不上什麼攻守了。
  • 面相看出帝王之相,十三年之後,果然成為一國皇帝!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統治者,不是憑藉著這兩種普通的方法,而是靠自己的面相奇特當上皇帝,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古代人很迷信,有的人在做事情之前會找人去算卦。來預測一下這件事情的好壞,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去做。平常百姓有這樣的做法,統治者更不例外。他們不允許身邊有任何能夠侵犯自己權利的人,經常會請一些大臣來預測自己國家的走向。
  • 他做了一陣子皇帝就結束了,他失敗的原因是思想太狹隘
    一個皇帝失去民心,會有何下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有了百姓的支持,那麼這個朝廷也將不復存在。農民們可以支撐一個城鎮,也可以養活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皇帝如果不幹正事的話,首先遭殃的就是農民們,他們幹著最苦最累的活,享受著最差的生活。對於那些殘酷昏庸的君主,他們也會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生存和幸福。
  • 宋徽宗是如何當上皇帝的,除了書畫還有什麼愛好
    而當你面向這幅畫時就會發現,《雪江歸棹圖》構圖有種層次感,遠處近景的描寫都布置的很是巧妙,仿佛身臨其境。這足以見證了宋徽宗趙佶當時繪畫的超高水平,令人讚嘆不已。《溪山秋色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出自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之手。遠處的高山在雲霧的遮擋下顯得更加神秘,而遠處藏於山林中的寺廟更是凸顯了人氣,讓旁觀者產生遐想。
  • 乾隆,一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男人,一個成功而又失敗的皇帝!
    他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一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男人,一個集政治家學者十人旅行家和獵人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另類皇帝。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跟隨作家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張宏傑一起還原歷史,走進乾隆,探究他的成功與失敗。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乾隆,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老百姓最熟悉的皇帝之一,它的歷史形象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反差非常大。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就一句正式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個真實的乾隆形象。
  • 皇帝聽不懂粵語怎麼辦?清朝的普通話推廣運動及其失敗
    在此之中,雍正皇帝努力為自己營造出一種華夏正朔的感覺。具體表現就是雍正皇帝帶頭去推廣官話,表現出一副「正其音」的捍衛文化正統的樣子。不得不說,在中國傳統文化因素之中,恰恰是有將「雅言」「官話」等視為大一統與華夏的象徵的寓意在其中,在判斷是否蠻夷之時,正是依靠文化、語言上的認同感來進行判斷的。二、官話運動究竟在做什麼?
  • 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面對美國佬馬休-佩裡帶來的工業文明產品,如電報、電話等,日本人感覺驚愕與羨慕。所以,日本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如何把這些東西歸我所有。
  • 女兒說:你去死吧!讓媽媽崩潰大哭。失敗教育的責任,誰來承擔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深愛的孩子對你說:你去死吧!你會有什麼感受呢?今天網上有這樣一則視頻,一開頭就有一位中年婦女說了這麼一句讓人難懂的話,她哭著說:『她怎麼這麼狠心,叫我去死呢。』失敗教育的責任,誰來承擔這位婦女叫葉賽連,浙江人,和老公一起來到重慶,想尋找三年沒回家的大女兒。說到這裡,你應該會猜到,之前她哭著說叫她去死的那個「她」,就是她日益牽掛的大女兒。大女兒為什麼會叫她去死呢?是因為媽媽「騙」了她。
  • 古代的皇帝每天的工作是什麼,輕鬆嗎?這位皇帝做到忍無可忍
    從此,長達兩千多的時間裡,朝代更替,總共誕生了四百多位皇帝。很多人都相當皇帝,那麼當皇帝後,每天要做些什麼呢?首先,皇帝每天的工作是從上朝開始的。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換成北京時間就是凌晨03時至05時,皇帝卯時起床上朝,北京時間早上05時至07時,俗話說皇帝五更上朝。起床後呢,還要去給長輩請安,比如有太上皇,太后。
  • 論心狠手辣,宋朝這位皇后堪比武則天,皇帝見到她就害怕
    眾所周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共經歷了近400名皇帝。在這其中,只有一位女皇帝,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武則天。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在那個女性地位低下的年代,武則天能一步一步爬上權力頂峰,足以可見其能力之高強。
  • 大學生偷外賣,暴露現代教育的三大失敗
    與很多事一樣,這件事同樣形成了兩種評論聲音,一種是對這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道德鞭撻,另一種是將這種行為歸結為社會問題,對大學生的行為表示同情。前一種聲音,義正言辭,認為偷就的偷,犯法就是犯法,毋庸置疑這位名牌大學生應該受到法律制裁。持這種聲音的人認為,解決飢餓的辦法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借、去賒,有人甚至給出建議,你哪怕去餐廳洗碗,也可以吃飽飯,不至於去偷。
  • 有皇帝畫畫,也有皇帝愛詩詞,那你知道有位愛木頭活兒的皇帝嗎?
    在這樣的影響下,各種通俗類作品中多將天啟帝描述為一位文盲皇帝,木匠皇帝,這顯然是誇張描述。 不可否認,由於政治問題,明熹宗在登基前的確未受到良好教育,但這不代表他在童年未受過教育,根據《酌中志》的記載,在明熹宗兒時宮中就有太監教他讀書寫字"先帝髫齔時,教習書仿者,光廟伴讀吳進忠也
  • 史上很慘的傀儡皇帝,被大臣指責謀反,皇帝說:那我禪位給你吧
    為了知道皇帝已經是天下的主人,為什麼說謀反的話,一直只有皇帝說臣子的謀反的那一份,哪個皇帝能公開斥責臣子的謀反道理呢?這位悲慘的皇帝是東魏的孝政制元善犬。這位非常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大臣就是睪丸。當時睪丸操縱的傀儡是孝武帝,但他非常討厭這個睪丸不把他放在眼裡,而且越來越囂張,所以他和睪丸撕破臉,熬夜逃跑了。
  • 乞丐皇帝朱元璋,打破了無良教育機構的起跑線邏輯
    當年明月用白話寫成的《明朝那些事》說的是明史,卻不是史書,也不是小說,更非散文,那到底是什麼文體呢?這一點也不重要,我認為好看、易讀就是好書。作者拋棄立論的高度,他用生動的文字讓朱元璋、永樂大帝、鄭和、張居正、戚繼光、努爾哈赤……這些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你的眼前粉墨登場。
  • 他是歷史第一痴傻皇帝,卻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這位司馬炎可謂是文韜武略,從小天資聰慧,在如此優秀的先輩們的教育下,少年時便胸懷大志,最終讓三國的亂世徹底結束。一般來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貌似是很正常的現象了,但三國時期偏偏出了好幾個例外,例如辛苦經營的昭烈帝劉備,打拼數十年終於謀得一個皇位,但他的兒子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呆子。倘若沒有諸葛亮和姜維在蜀漢慘澹經營,蜀國滅亡的時間估計會提前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