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減貧報告2020》12月15日在京發布。報告由中國農業大學團隊與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合作推出。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表示,中國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中國的減貧實踐是亞洲國家的典型代表,為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具有國際意義。
首先,經濟增長是減貧的基礎,但只有經濟增長具有益貧性時才能真正推動減貧,中國的減貧呈現出全部門益貧增長推動的特徵,其經驗可為許多處於經濟增長階段的國家提供參考。孫其信介紹,《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減貧報告2020》中也對中國國家主導以及全部門益貧增長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包括通過農業發展推動緩解食物性貧困,繼而通過農村工業化推動非農產業就業,再通過大規模的工業化、城市化持續推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這對經濟增長和減貧有一定程度脫節的國家提供了相關經驗。
第二,中國減貧實踐的重要特點是國家對減貧進行強有力的幹預,從而將政治承諾落到實處,對許多處於經濟社會快速轉型並面臨不平等加劇問題的國家具有借鑑意義。孫其信說,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入新階段,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發展的益貧性有所下降,減貧面臨的阻力增加。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將減貧工作升級為脫貧攻堅戰,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的手段。其中最核心的做法是通過政黨領導國家的機制集中資源和力量,突破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限制,將減貧真正落實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議程。
孫其信指出,不同的國家當然有不同的國情,但是中國經驗可以參考的意義在於,各國可以根據自身的國情在政治力量和社會中尋求廣泛的政治共識,通過政治共識的建立來克服利益集團的制約,支撐政治承諾的兌現。
第三,從技術層面看,中國識別和瞄準貧困人口的機制可以向許多希望消除極端貧困的國家分享。孫其信說,中國扶貧開發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做法是貧困瞄準對象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不斷下沉,從早期瞄準到區域、地區逐漸轉變為瞄準到社區乃至家庭和個人。在進入到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階段後,基於「兩不愁、三保障」的多維貧困指標的建檔立卡制度的形成,又很好地解決了工作層面貧困人口識別及精準幫扶的難題。
孫其信表示,對希望消除絕對貧困的國家而言,不僅需要國家的強力幹預形成有利於窮人的貧困治理體制,也需要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聚焦窮人的識別和瞄準機制。開發非收入性的和便於使用的識別和瞄準方法非常重要。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