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頻道日前起底了心理諮詢行業的亂象,其中不少問題可謂觸目驚心。比如,有消費者花很多錢諮詢心理問題,但不僅沒有正面回報,還加劇了心理問題:「諮詢300塊錢50分鐘,經過大概六、七次的諮詢後,她的痛苦程度有增無減」。還有一些心理諮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當諮詢者不滿意時,諮詢師就以「已經錄音」相威脅,甚至「在一些高端心理諮詢服務過程中,心理諮詢師還佔用諮詢時長向來訪者兜售培訓課程。」
諸多亂象都指向一個關鍵問題:心理諮詢行業魚龍混雜,準入機制與監管機制不到位。心理諮詢與生理醫學診斷一樣,都必須嚴格遵循科學規則,有一套嚴格的上崗標準與定期考核制度。但是,心理諮詢尤其是私人心理諮詢領域,在國內發展歷史不長,準入與監管制度也不夠全面。如今,人社部已經取消了心理諮詢職業認證,一些根本不具備心理諮詢能力的人混入專業隊伍,敗壞了心理諮詢師的名聲,也讓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
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首先要有完善的人格與健康的性格,尤其要情商過硬,同理心十足。如果自己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怎麼可能幫助別人脫離困擾?但在現實中,不少人成為「心理諮詢師」,並沒有經過標準的性格測試,只是「熱愛」這個行業,或者覺得這是個暴利行業,有利可圖。
其二,心理諮詢師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才能上崗,經過後期繼續培訓才能提升技能。但目前國內心理諮詢界缺乏一個有效的培訓與監管機制,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一些人為了提高名頭,便參加各種名目的「心理輔導專業培訓」,或者給自己貼上「師從XX專家」的標籤,但這些「成績」有多少含金量,並沒有一個量化標準,至於不了解行情的諮詢者,更容易被忽悠。比如,央視報導提到,有諮詢師拿著所謂的「ACI美國認證協會註冊國際諮詢師」證書來證明自己的「專業」,但這個ACI(美國認證協會)實際上不具有任何行業資質,是一個通過賣證牟取暴利的民間機構。
心理諮詢是與人的心靈對話,表面的「聊天」只是形式,從本質上,它是一個非常專業和嚴謹的領域。前來諮詢的患者,大多都有自己無法克服的心理問題,甚至抱著「治病救命」的態度,不惜花費重金,也希望醫生能妙手回春。因此,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是神聖的,也是責任重大的。越來越多的人對心理諮詢有興趣,本來是好事,但必須建立起完善的準入機制與監管機制,掃清行業內的亂象,才能真正保護諮詢者的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