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能考上清華北大嗎?
「開什麼玩笑,當然不可能啊」
「怎麼可能,我又不是天才,是個普通人而已」
「太遙遠了,總是聽說,像傳說似的」
每每提及清華北大,身邊的人多數會說上面的話。似乎別人註定是天之驕子,而自己註定是凡人一個。
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考進清華北大呢?真的都是天才嗎?他們有沒有一些共性?一份300名被清華北大錄取的考生的調查問卷,涉及家庭、學習、生活、情緒等32個問題的回答。
調查結果顯示:一個孩子走向優秀的三個關鍵因素:學校、家庭、自己。
很多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迷戀 「名校」,實際大可不必。96%的學霸讀的都是普通幼兒園,80%念的是普通小學。
但是,初中開始,「名校」變得重要起來,在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中,60%考生初中上的是名校。
「小學考一百,初中不及格」「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始分高下,初三天上地下」……這些流傳在家長當中的順口溜,不是「鬼故事」,而很可能是事實。
之所以初中如此關鍵,是因為初中階段是孩子知識、能力、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一位高校負責人談及他多年的招生經驗時,總結道:如果初中成績不好的孩子,到了高中很難好起來。而高中名校嚴把入口頭,收入囊中的考生本來都很優秀,再加上聚了名師和其它優秀資源,這些學生穩紮穩打地學習三年,高考成績一般不會太差。
每年高考結束,媒體都會對一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進行採訪,比如有沒有上輔導班?有什麼學習方法?父母是的培養秘籍?然這些高分學霸都出奇地一致:沒上過輔導班,父母也不怎麼管自己的學習。
事後有吃瓜群眾表示不服:一定是騙人的!顯示自己是天才。做父母的也深度懷疑:天天管還這樣呢?不管會不會更慘了?
其實真相是:在考上清華、北大的考生中,54%的學生家長几乎不會幹涉孩子的學習,84%的孩子和父母經常溝通,14%的孩子感覺和父母像朋友,幾乎無話不談。
同時,高分考生從小到大,父母陪伴的時間也居多,76%的學生反應媽媽陪在身邊的時間居多,不少媽媽是全職在照顧孩子。
在受訪的學生中,父母職業不分高低,但有著驚人的共同點是:民主的家庭氛圍和寬鬆、融洽的溝通關係。
60%考生來自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月入2000-8000中等收入家庭,父母從事企業職員的居多。30%來自教師家庭。
一句話:好的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家庭氛圍薰陶出來的。
別人眼中的學霸也是人前風光,背後流汗。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98%的人11點以後才會睡,16%的學生是晚上12點到凌晨才開始睡。但96%人會保持足夠的睡眠。
當然,爭分奪秒並不代表頭懸梁、錐刺股,他們精力充沛,生活豐富又充實。80%每周會分配2小時以上時間發展興趣愛好,60%的學生每周至少分配6小時興趣愛好上。他們的興趣愛好集中在讀書、運動、看電影、聽音樂上。課外閱讀的門類以文化類、哲學類、社會學類、心理學類居多。
學校背景和家庭環境畢竟都是外力因素,最終都抵不過孩子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在大多數老師的印象裡,好學生的確很少會補課,即使開小灶兒,也都是奧數之類的培優課。如果本該在課堂上消化掉的課程內容,需課後補,那說明學習能力和方法有了問題,這不是輔導班能解決的。
當然,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態、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呢?答案又回到了前一個因素: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