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孩子跟媽媽的第一次別離,就是孩子上幼兒園,孩子世界裡不止有爸媽和親人,開始擁有自己的小夥伴。
孩子上幼兒園的場景幾乎是老母親在外面哭,孩子在裡面哭,老母親的哭泣主要是擔心孩子入園不適應,尤其是如果家裡小寶寶是那種話不多、偏內向的孩子。
這不,前同事田姐就遇到了這個問題,田姐生寶寶跟大伯哥家的二胎對到一起了,乾脆婆婆哪個都不管了,於是,田姐就自己帶娃。
可能也是田姐性格的原因吧,她兒子話一向很少,尤其是在生人面前幾乎不說話。今年9月份入園,田姐把兒子送到幼兒園,連著哭了幾天。
那天看到她發朋友圈,於是我想找她聊一下,後來才了解到原來田姐主要是擔心兒子不適應,甚至都想到了兒子在幼兒園口渴,但是膽小不敢向老師要水的場景。還想到了,孩子吃不飽又不敢說話的場景。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那麼孩子偏內向,在幼兒園真會不受待見嗎?那些外向的孩子會更受歡迎嗎?
我想起在幼兒園當園長的姨姥,她在幼兒園工作了一輩子,她說:根本不存在內向的不受歡迎這個說法,相反,那些內向的孩子更容易一鳴驚人。
姨姥回憶起之前一個小男孩兒,也是性格偏內向,話比較少,有一次課間,大家都在玩兒,他在座位上寫寫畫畫,姨姥好奇他在做什麼,於是走過去,發現男孩兒在畫畫,而且畫得非常好。
要知道姨姥教學的那個年代,又在農村,孩子哪裡有什麼特長班、興趣班呀,在幼兒園不過是做遊戲、學學123,可這個男孩兒畫了一個孫悟空,而且畫得非常好,自此以後男孩兒就成了班裡的大名人,好幾個孩子纏著他讓他教畫畫。
我也想起我曾經帶過一屆學生,我們班有個小姑娘叫思濃,膚色偏黑,而且有一邊臉上有淺黑色胎記,有點像小孩子背上的蒙古斑。
思濃是個很內向的孩子,話很少,也是後來轉過來的學生,可是我從來沒沒有因為這些而冷落她,反而是擔心她融不到集體中,總會把她叫到身邊說話,還會給她分派一些活,讓同學們看到:老師喜歡這個小姑娘。
其實大部分老師都是善良、正直的,不會因為孩子話少、不會討好老師就會冷漠對待的。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裡面的費曼嗎?那個性格靦腆的小男孩兒,上了節目之後更受關注,有一次費曼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曬出內心的小秘密,直接爆出:我有社交恐懼症,這是我和貓星人的秘密。
在各種口才班、語言班盛行之後,很多父母都追求孩子外向才是好性格,如果孩子內向就很焦慮,怕孩子融不到集體當中。
其實這些擔心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內向也不是什麼缺點,如果家長過分在意孩子性格內向,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讓孩子認為內向是不好的性格,是缺點。
面對偏內向、話少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呢?
其實家長是擔心孩子受欺負,但家長一定不要強調這件事,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說:我家孩子膽小,我家孩子內向,我家孩子話很少。這樣的話,說得越多,孩子就越認為自己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母親總說孩子有問題,帶孩子看心理醫生,因為她覺得孩子性格有缺陷,後來專業心理醫生給出答案:其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母親太焦慮。
所以,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當你總是認為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孩子自己也是這樣認為。
我小時候也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見了人話就很少,膽子很小,特別愛緊張,後來念高中,我們老師讓我們每次課前都做演講,按著學號來,一開始也很緊張,後來演講的次數多了就不緊張了,上大學時還進了學生會宣傳部。
所以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可以教孩子開口說話,不要責罵孩子沒出息,越是責罵,孩子越不敢開口,孩子一開始都會模仿媽媽的行為,如果媽媽落落大方,話比較多,孩子往往敢於說話。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決定,並且支持孩子,當孩子自己做出來的決定並且取得了成功,家長一定要及時鼓勵孩子。
日常相處中也要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而不是總是打擊孩子。很多時候孩子膽小內向也是因為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的,比如父母總是打擊孩子,或者孩子犯錯後總是被打罵,這樣的孩子當然會膽小。
陳喬恩自爆童年經歷,很害怕媽媽,因為一點小事媽媽都會打一頓,罵一頓,這導致陳喬恩高中畢業就獨自闖蕩,在外面沒有錢住宿的時候,寧願借同學的錢也不會向媽媽求助。
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的作用很關鍵,如果你是溫和鼓勵的媽媽,就會養出自信的孩子,相反,如果你是打擊、挑剔的媽媽,就會養出自卑的孩子。
不管孩子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這些從來都不是老師喜不喜歡孩子的原因,家長也不必多分強調。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你家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