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別亂給娃「貼標籤」,否則是在害他

2020-09-19 崔玉濤育學園

經常有媽媽在後臺留言:

我家寶寶見到生人,不愛打招呼;

不喜歡和小朋友玩,總是自己一個人玩;

孩子剛上幼兒園,太內向了,好擔心被人欺負;

......

總結起來,家長就一個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變得外向嗎?

答案是:最好不要!也沒有必要!

有些孩子活潑開朗,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有些孩子生來便是靦腆內向的樣子,對於他們而言,安靜的環境讓他們感到更加舒適。

內向和外向都只是孩子的特點,而不是他們的缺點。

01孩子「內向」不是病,請不要逼他們活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這個詞被賦予了很多別的含義:害羞,保守,悲觀,孤僻,社交恐懼

在很多父母的潛意識裡,內向甚至代表著不擅言談、不擅交際,不受別人歡迎、容易受欺負

更可怕的是,一旦他們這樣看待孩子了,進而就會想盡辦法「幫」孩子「改正」這些缺點!

家有內向的寶寶,最怕來自父母的這兩種傷害↓

隨便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

家長不要隨便過早的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

一般2歲~2歲半以前的孩子沒有明顯的社交需求,很多時候就是喜歡自己在家自己玩,偶爾到外面看到小夥伴,大多也不會主動加入。

孩子們各玩各的,甚至家長鼓勵引導很多次之後才開始加入大家,實際上,這是孩子的正常表現,而不是像一些家長認為的「內向」。

心理學有一種「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後,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最終成為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尤其是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禁錮到負面的角色裡。

也許家長只是隨口一說,但這些來自父母的評價,卻可能以標籤的形式,伴隨孩子一生。

就像烙在孩子身上的印記,抹不掉,忘不了。

強迫孩子變得「外向」

記錄了十多個孩子成長的紀錄片《零零後》,裡面有個叫一一的小朋友,她總是喜歡靜靜地一個人。

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身邊的笑聲,鬧聲似乎都與她無關。

一一的特立獨行很快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開始多次引導一一和別的小朋友玩。

不滿3歲的一一,卻淡定的說:「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我覺得一個人挺好的」。

後來大家著急了,園長忍不住逼問一一

「你總跟媽媽玩,媽媽也會老呀,當媽媽成老太太了,那誰跟你玩呢?」

園長步步緊逼的提問,讓一一瞬間崩潰大哭。

強迫孩子由內向變外向,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哪怕是以愛的名義逼孩子,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如果家長為了「鍛鍊」、「改造」孩子,強迫孩子「改正」,強迫孩子融入、開朗、活潑……

不僅會讓孩子難堪、尷尬;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態,不斷消耗他們內在的能量。

面對內向的孩子,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減少一點焦慮,去尊重他們的性格,給他們獨處的空間。

02內向型寶寶都是潛力股,更容易獲得成功

美國著名作家蘇珊·凱恩在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說:

內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很多被默認沒出息的「內向星人」,只是在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綻放光芒。

巴菲特是一個不會社交的人,但他卻用自己的專注,成為了影響全球金融的風雲人物。

周星馳在生活中是一個非常沉默寡言而且羞澀的人。可內向寡言並沒有妨礙了他的思考,反而幫他更好地探索了喜劇的世界,成為一個時代頂尖的喜劇大師。

內地流行音樂男歌手毛不易是個非常內向的人,剛出道上綜藝節目時,觀眾對他各種批評,總的來說就認為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談。

但他似乎不在意周圍人的評價,始終做自己,做一個安靜的宅男,成為娛樂圈的一股清流。

「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性格缺陷,他就是性格的一種,其實沒有必要硬要去強迫自己。」

圖片源於網絡

所以單就成就來說,家長完全可以放心,內向型的孩子並不像猜想的那樣,他們甚至更容易獲得成功。

03內向的孩子身上都有潛在優勢

內向的孩子,他們喜歡獨處,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更容易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內向的孩子善於內省

更容易提出問題和思考

內向的孩子雖然不喜歡社交,但他們同時也擁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愛因斯坦傳》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

當人們問愛因斯坦為何能提出那麼多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理論,他回答:「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看起來內向的他們,其實內心都是在對外界的洞察。

內向的孩子樂於傾聽

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

還有很多父母會擔心,自己內向的孩子因為不夠積極活潑,將來很難交到朋友,融入團體。

但恰恰相反,內向的孩子更受朋友的歡迎。

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因為他們更喜歡觀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同時也更具同理心,善於傾聽,能體諒對方的感受。相處起來舒服自然, 也更容易收穫好的人際關係。

04在家庭中,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更好成長

父母用坦然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性格,是引導孩子認知與發展自我優勢的關鍵前提。

如果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和陌生人打招呼,別貼標籤說「他太害羞了」或「他就是性格內向」。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不如我們先樹立一個「小目標」。

1 給孩子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

比如,上次孩子只是遠遠的看看其他小朋友玩,這次可以往前走兩步,或者這次跟小朋友玩了5分鐘,下次我們可以多玩幾分鐘,這都是進步,家長要注意適時進行鼓勵。

2 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

開始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往前走,甚至做一些示範,讓他看著你參與社交,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試著去靠近。

3 孩子做不到時要給予理解

畢竟跟那麼多人一起玩確實挺不容易的,我們大人也未必什麼時候都願意。

4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請多一些陪伴

在《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書中,講述了內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核心是:愛和時間。

父母拿出多一點時間陪伴,並且肯定他,孩子自會成長為你所樂見的模樣。

05說在最後

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最後願每個內向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育兒路上,每一個家長都是新手。

相關焦點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內向和外向都只是孩子天生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特點對待內向的孩子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慢慢引導他,只要孩子願意去嘗試就肯定他 ,如果今天孩子看到您的一個朋友,雖然沒有主動打招呼,可是他用眼睛看著對方,你就要鼓勵他:「媽媽發現你今天主動看阿姨了,你做的真好!」
  • 孩子內向是性格缺陷?家長別再亂「貼標籤」,三點優勢助力成長
    然而,這裡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孩子內向就是性格缺陷嗎?難道內向的孩子就一定不如外向娃?家長別給內向孩子「貼標籤」,「真內向」or「假內向」必須搞清楚在心理學上,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是與生俱來、不易改變的。其中,多血質和膽汁質的孩子性格偏外向,黏液質和抑鬱症的孩子性格偏內向。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想知道將來有沒有大發展,只看兩點就足夠
    那麼到底是內向一點好,還是外向一點好?內向好還是外向好別只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在小區門口,幾個媽媽聚在一起聊天,談話內容當然還是圍繞著孩子。只見一個媽媽粗暴地把自己的娃推到眾人面前:「囝囝,快叫人。」孩子本來在發呆,突然暴露在眾人目光下,本能地向後退了退。媽媽不滿地說:「這孩子天生就那麼內向,也不知道隨誰,長大可怎麼辦,還是你家孩子好,特別敢說話。」
  •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差?答案與你想的不同,父母別急著貼標籤
    而他的兒子,也是公司出了名的優秀。從小就是年級第一,在小升初的時候,還因為在物理競賽中的突出表現被提前錄取。才十幾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做到處變不驚,在眾人面前發言絲毫不畏懼。這樣一個不苟言笑,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放到人群裡,都不一定能被辨別出來,可是這孩子就是比別人聰明,思考力強。
  • 內向性格的孩子VS外向性格的孩子
    我們對於孩子的表揚很多時候都是,這個孩子性格真的活潑、開朗、陽光。於是我們家長每次都急不可耐的希望自己孩子更加活動,更加外向。其實性格真的無所謂好壞,好與壞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外向:1、活潑2、好動3、善於溝通4、對任何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內向:1、安靜2、喜歡獨立空間3、不善於表達4、容易害羞這麼一對比起來,是不是家長們更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外向性格。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都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但當內向的人一旦碰上了娃,就只能「一忍再忍,忍不了也得忍」。獨處的時間被大大侵佔,冒著透支自己的危險,也得完成「帶娃出去帶娃耍、帶娃狂歡帶娃樂」的為人父母的基本義務。說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能理解一眾內向父母的痛苦了。既然如此,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真的不適合帶娃,當不了好父母呢?當然不是!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孩子感受世界的維度和大人有很大不同,內向的爸媽會很有耐心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表達他的真實感受。但其中最重要的我想還是那兩個字——接納。回到標題那個問題——「性格內向的父母,該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已經默認「內向」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而且通過後天的「教」能決定孩子的「內向」或「外向」。有這種想法的父母,首先要接納自己的「內向」,也要接受孩子自帶「出廠配置」的事實,放棄一定要養出「外向」孩子的執念。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媽媽也經常鼓勵佳佳改掉內向的「缺點」,外向一些,多交朋友,但是佳佳沒有什麼改變。媽媽非常惆悵,擔心孩子太內向,以後發展受限,也擔心她會吃虧。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個性氣質不同,主要是在於獲得能量和釋放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的孩子喜歡熱鬧,喜歡融入環境,在人群中獲得快樂。同樣的外向的孩子需要環境去釋放自己,通過表達,活躍,積極的表現獲得關注,關注帶來成就感,進而讓孩子更加喜歡外向的交流方式,結交的朋友多而廣。
  • 別逼著孩子變外向,內向的孩子未來可能更成功
    朋友家的女兒小凡五歲了,雖然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但是因為性格內向,所以在班裡幾乎沒什麼朋友。為此朋友沒少犯愁,為了讓小凡變得外向開朗,她特意給小凡報了口才班和表演課,可半年下來,小凡還是見人就躲,很少主動去結交朋友。
  • 內向?外向?中間型
    但後來其實榮格自己也承認:除了「內向」和「外向」,還是存在第三種類別的,而且這一類別很難描述到底是內向特質多一些還是外向特質多一些。在心理類型裡,針對這第三種類別,榮格寫到:這一類別比想像的更常見。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現在的社會大家雖然都提倡接納多元化,但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還是覺得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好的,自己認為的不好的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就認為孩子是不優秀的,例如很多孩子本來是比較敏感內向的,但是家長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不合群的,在未來有可能因為不合群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 別再想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內向孩子也是寶
    親戚家的孩子,今年六歲了,按理說正是活潑愛鬧的年紀,但他偏不。別的小夥伴都湊在一起玩耍,他卻喜歡安安靜靜的在旁邊擺弄玩具;同齡人見到長輩都親切的問好,他卻任由媽媽怎麼說都不主動打招呼。這可把媽媽急壞了,為了把孩子變成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性格,經常帶孩子去熱鬧場合玩耍,還指著其他人說「你怎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愛說話呢」。折騰了一圈下來,孩子性格還是那麼內向,唯一的變化就是開始懷疑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自信。許多人對於「內向」都有很深的誤解,內向是人與生俱來不可更改的特徵,也是性格的一種,完全沒必要受到歧視。
  • 內向不是缺點,家長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內向的人不是不愛講話,而是更偏重於思考。 作者:綿糖媽媽 關於孩子內向外向的話題討論很多,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內向不好,應該讓孩子變得更加外向活潑一些。其實性格是天生決定的,孩子無法決定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哈嘍,大家好,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閱讀育兒好文哦導讀:在現在社交關係如此豐富且負責的社會中,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好的交際能力,能夠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朋友圈。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孩子內向的性格感到擔憂,害怕孩子會因為不好的性格而吃虧,就會強迫著孩子去交友變得更積極外向一些。但這種做法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盡人意,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受到傷害,難道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真的有問題嗎?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因為內向同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內向的性格同樣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從膽小內向,到禮貌大方!我學賈靜雯的方法,解決了娃內向的問題
    賈靜雯說:「咘咘不是一個外向求表現的孩子,她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不願意去做。如果逼迫她,會破壞她的好奇心和動力。」不難發現,觀察型的孩子更在意自己的內在秩序。我也學習了賈靜雯的方法,在二寶不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或者不去禮貌的稱呼別人時,沒有去逼迫,反而經常在生活中鼓勵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用二寶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走出內向的怪圈,慢慢的二寶從膽小內向變成了禮貌大方。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這也說明了,內向非但不是壞事,在某些方面來說,可能還是好事。父母一定不能以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等理由拒絕,否則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孩子之後可能會變得更加內向。2、引導孩子進行表達雖然內向的孩子有很多的好處,但是,每一個人都不是透視眼,並不能夠通過外表的肉體直達心靈,從而到達孩子的所思所想之地,所以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孩子表達出來,別人才能夠理解的更加清楚的。
  • 怕生內向≠沒出息,面對內向娃做好3件事,娃會越來越棒
    事實上,孩子內向or外向,和人緣好不好,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出息,沒什麼關聯。 大人們的這些顧慮純粹是:想多了! ㄨ不要強行讓娃打招呼 孩子不願意聊天,不願意打招呼,如果你一味的強迫他,只會讓他對社交更加反感和叛逆,增加孩子的自責和自我否定。 正確做法:言傳身教,逐漸引導 內向的孩子往往更需要學習社交技巧,寶爸媽在與外界人溝通的同時,也是寶寶學習社交的一面鏡子。
  • 70%的成功人士都內向,別再逼孩子外向了
    「外向的孩子活潑陽光,內向的孩子靦腆自卑。」大概所有人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朋友成群,而內向的孩子總被認為是膽小自卑。但是我還是失敗了:我依舊是原來的我,依舊內向。喜歡傾聽但卻不喜歡發言,還是無法習慣各種狂歡派對。我困惑了:為什麼自己優秀了,卻還是無法克服內向?
  • 「你家娃膽子好小」,當孩子被嘲諷時,家長別逼孩子應該保護他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孩子比較內向,無論在學校中還是在家裡,都不太喜歡與別人交流。帶著孩子外出,孩子也不太願意跟別人打招呼,不像其他孩子,活潑外向,善於說話。這樣的現象能不少家長感到焦慮卻又不知道怎麼解決。
  • 父母別亂給子女「貼標籤」,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撕不下來
    但是,這種家長的貼標籤行為,效果往往並不好,會讓孩子因為標籤,而變得性格沉默,背上標籤越走越遠。我們經常聽到「膽小、內向、任性等」這些語言去形容一個孩子,有些家長可能偶爾脫口而出,但如果對於經常性教育的話語來說,無疑給孩子貼上了一張難以揭掉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