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和「外向」,這兩個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這兩個詞自提出以來就應用頗廣,也是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的基石,可以說是久負盛名。
但後來其實榮格自己也承認:除了「內向」和「外向」,還是存在第三種類別的,而且這一類別很難描述到底是內向特質多一些還是外向特質多一些。在心理類型裡,針對這第三種類別,榮格寫到:這一類別比想像的更常見。換句話說,榮格自己也相信,內向和外向才是少數。
後來的研究也支持這種觀點,提出了「中間型」人格的存在-即平衡了內向和外向的特質、有細微差別的性格。一位名叫Adam Grant的心理學家說:人口中有約一半或三分之二的人是中間性格者,相比較而言,中間性格者還更具成功性和影響力。由於兼具「內向」和「外向」的特質,他/她們的情緒更加穩定,不易受外界影響且處事更為靈活。
不過,對於性格所屬性,我們不應該也沒必要給自己貼標籤。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個體在適應或改變環境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雖然它具備一定的穩定性,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好多人都這樣,兒時大概性格外向、好動;好友眾多,打打鬧鬧喜歡聚堆兒玩樂;但後來卻變成了「宅男」「宅女」,成了「只想靜靜」的「獨角獸」。這其中,環境的巨大改變造成了人的變化,性格自然而然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還有,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並按照貼的標籤去檢驗。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大學時做了人格測驗,然後得出結論說自己就是「內向的人」。從那以後,就越來越向「內向」看齊。本來18歲的他在我們中間也還算個嗨場活躍人物了,後來在他25歲時,我竟然都覺得他已經有些無法在公眾場合講話了。拋去環境的影響,他對自己這種「貼標籤」式的引導才是他性格變化的主導力量。
其實,這些有關於自我怎樣怎樣的認知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人類是複雜的結合體。也不一定非要殫精竭慮地表現出內向或者外向或者「怎樣將兩者有效地融合」。接受自己,而不是彆扭地一定要改變,這才是關鍵的。
無論內向還是外向,我們都需要,我們也都是。
end.
2021春節「大放價」持續進行中
【優惠一】
春節期間(8號~26號)限時優惠價3680元,三人以上團報價3580元。
報班即送「大康活動直通卡」,全年52場沙龍,12場心智匯,免費參與,一對一定向通知,享受VIP般的服務體驗。
【優惠二】
春節期間(8號~26號)原價980元的8節超值《心理成長課》
初級諮詢師班(3980元) + 8節超值成長課(980元) = 3980元!!!
註:
如要參加【優惠二】,請撥打諮詢電話:
029-85264680
*優惠活動不可疊加使用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原創/空空
編輯/佚名
文字部分內容原創,如發現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