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外向?中間型

2021-02-26 大康心學院

   「內向」和「外向」,這兩個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這兩個詞自提出以來就應用頗廣,也是MBTI(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的基石,可以說是久負盛名。

   但後來其實榮格自己也承認:除了「內向」和「外向」,還是存在第三種類別的,而且這一類別很難描述到底是內向特質多一些還是外向特質多一些。在心理類型裡,針對這第三種類別,榮格寫到:這一類別比想像的更常見。換句話說,榮格自己也相信,內向和外向才是少數。

    後來的研究也支持這種觀點,提出了「中間型」人格的存在-即平衡了內向和外向的特質、有細微差別的性格。一位名叫Adam Grant的心理學家說:人口中有約一半或三分之二的人是中間性格者,相比較而言,中間性格者還更具成功性和影響力。由於兼具「內向」和「外向」的特質,他/她們的情緒更加穩定,不易受外界影響且處事更為靈活。

    不過,對於性格所屬性,我們不應該也沒必要給自己貼標籤。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是個體在適應或改變環境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雖然它具備一定的穩定性,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好多人都這樣,兒時大概性格外向、好動;好友眾多,打打鬧鬧喜歡聚堆兒玩樂;但後來卻變成了「宅男」「宅女」,成了「只想靜靜」的「獨角獸」。這其中,環境的巨大改變造成了人的變化,性格自然而然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還有,不要給自己貼標籤,並按照貼的標籤去檢驗。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大學時做了人格測驗,然後得出結論說自己就是「內向的人」。從那以後,就越來越向「內向」看齊。本來18歲的他在我們中間也還算個嗨場活躍人物了,後來在他25歲時,我竟然都覺得他已經有些無法在公眾場合講話了。拋去環境的影響,他對自己這種「貼標籤」式的引導才是他性格變化的主導力量。 

    其實,這些有關於自我怎樣怎樣的認知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人類是複雜的結合體。也不一定非要殫精竭慮地表現出內向或者外向或者「怎樣將兩者有效地融合」。接受自己,而不是彆扭地一定要改變,這才是關鍵的。

    無論內向還是外向,我們都需要,我們也都是。

end.

2021春節「大放價」持續進行中

【優惠一】

春節期間(8號~26號)限時優惠價3680元,三人以上團報價3580元。

報班即送「大康活動直通卡」,全年52場沙龍,12場心智匯,免費參與,一對一定向通知,享受VIP般的服務體驗。

【優惠二】

春節期間(8號~26號)原價980元的8節超值《心理成長課》

初級諮詢師班(3980元) + 8節超值成長課(980元) = 3980元!!!

註:

如要參加【優惠二】,請撥打諮詢電話:

029-85264680

*優惠活動不可疊加使用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原創/空空

編輯/佚名

文字部分內容原創,如發現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標籤的毒害:內向與外向的粗暴二分
    事實上,那些在網上給自己貼標籤自稱內向人群的人往往並不具備內向型人格。不僅如此,他們筆下抨擊的那些吵鬧、討厭的外向人群也並不符合外向型人格特徵。這是因為上述兩種人都極其稀少。因此,那些位於最高處的點——即中間那個大的「鼓包」——幾乎也是人數最多的分值區域。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一普遍人群的分布區域處於內向、外向這兩極的正中間,而曲線的兩端也都向著中間的高峰傾斜。換句話說,越接近兩極的中間點,也就越接近最普遍的人群。
  • 性格內向 VS 性格外向
    「內向」這個詞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缺點。「外向」的人似乎更受人歡迎。然而內向和外向並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更像是一條顏色從淺到深漸變的色帶,色帶的一端代表內向,一端代表外向。我們每個人都位於這條色帶的一個點上,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內向的一端,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外向的一端。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內向和一定程度的外向,區別只在於哪個多哪個少而已。
  • 人為什麼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內向就是不好的?
    外向總是慣於表現他們的外向人格,而外向人格發揮作用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說,不斷的做。內向型的人,總是慣於表現他們的內向人格,而內向人格發揮作用的方式,就是不停反思,就是不做。 當然,內向型的人也許要與外部世界接觸,也需要說話,做事。所以他們也需要使用他們的外向人格,只不過他們對於這一人格的使用往往是吃力的,彆扭的,不自信的,所以他們也不太喜歡去使用。
  •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另一種學習的地方有長桌子、沙發和舒適的靠椅,你可以輕易的縱覽全屋,看看還有誰在這裡。到圖書館其他地方去的人會經過這裡,他們免不了跟你搭訕幾句,你會選擇哪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一個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人。幾位研究者證實了這一現象。在喧鬧開放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外向型的人,而在獨自安靜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內向型的人。
  • 自我「解剖」系列之INFJ 的I型特質分析——內向外向自畫像(上)
    」 ——尼採十六型人格中最容易分辨的應該是第一維度的「I」內傾型和「E」外傾型了吧。老一輩常說的「三歲看到老」,「性格天生的」就有其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孩提時期(三四歲)就已表現出的傾向於內向或外向性格。
  •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向
    內向和外向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不知道多少次了,那麼你認為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呢還是一個外向的人呢?想想以下情形你會怎麼做,自然就可以知道你屬於內向還是外向。想像你和一大群朋友出去吃晚餐,你會是引導話題的人嗎?去KTV裡面唱歌的時候你會勇敢的唱幾首嗎?
  • 社交場合內向和外向的區別
    大家好,我是浮生,消除內向偏見,一切皆有奇蹟。前幾天,有個聽友問我如何區別內向和外向,今天說下我的看法,我前面講過內向和外向的生理區別是,體內D4DR基因一個較長,一個較短,而較短的是內向者。這就是社交場合內向和外向的區別,簡單舉例對比,內向和外向的區別。
  • 外向就一定更好,內向就一定更差嗎?
    【導讀】如今的社會文化似乎是「外向人」的天堂,社會為他們標上了各種閃亮的標籤: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感情外露、待人熱情、誠懇隨和、不拘小節、適應力強……然而外向就一定更好,內向就一定更差嗎?本微課程將幫助你了解以下問題:1、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本質區別是什麼?2、內向者不善於溝通嗎?3、內向者的創造力有優勢嗎?4、內向者難以成為卓越的領導嗎?5、外向者要如何揚長避短?【一】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 70%的成功人士都內向,別再逼孩子外向了
    「外向的孩子活潑陽光,內向的孩子靦腆自卑。」大概所有人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朋友成群,而內向的孩子總被認為是膽小自卑。現實中,我是一個內向型人。不知從何時開始,內向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但是實際上,內向和外向一樣,只是性格的表現形式,並無好壞之分。
  •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獎勵
    首先從現實角度講,大家普遍認為內向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活得更艱難,更辛苦——對於這種感受,作為一個資深內向者,我舉雙手雙腳贊成,真是替我說出了心裡話。正因為如此艱難,所以內向的人急迫的想找到一條改變的路——應該如何把內向的個性徹底剷除,站到外向者的隊伍裡去?
  • 內向?外向?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性格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外向的人偏向於能說會道,善於交際;內向的人就不善表達,羞於展現自己。人們常說,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真的是這樣嗎?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受什麼因素影響?在生理層面,內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系統的差異。多巴胺能給人短暫而強烈的愉悅感,讓人更熱情衝動,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則更為溫和持久,讓人體驗到放鬆和滿足。多巴胺是大腦釋放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會促使人去尋找外部的獎勵、刺激。而乙醯膽鹼系統的激活則會讓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緒體驗。
  • 內向心理活動與外向心理活動
    現代心理分析一般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現象,現代心理分析研究的是心理活動本質內向心理活動與外向心理活動前面我們講了額部(包括百會心理活動)心理活動與枕部心理活動,外向性格人的心理活動多是額部與百會心理活動,內向性格人的心理活動多以枕部心理活動為主。
  • 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特徵不同,內向並沒什麼不好
    長久以來,人的性格大致劃分為兩種:外向和內向。很多人以為內向是種貶義詞,象徵著孤陋寡言,以為內向就是沉悶無趣的標籤。而外向就代表著風趣幽默,不管任何時間、地點都能與人交好。其實,內向只是一種和外向不同的性格特徵。而且很多在外人看來外向的人,其實內心存在著很多內向的特徵,內向並不是負面的。
  • 內向和外向的兩種人
    這就是內向者和外向者的主要區別:一方面,內向的人,他們喜歡獨自度過空閒時間,有時在與他人交流時感到情緒枯竭。另一方面,也有外向的人,他們喜歡和其他人在一起,在社交場合也很活躍,但在獨處的時候可能並不滿足。
  • 比「性格內向」更可怕的是「權力外向」
    黃紅畢業於中國人大保險專業,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考試、面試和體檢,面試和總成績排在青海保監局專業監管崗位第一,後被告知性格內向取消錄用。另2名考生也被拒錄,原因為協調能力弱和年齡太小。對此,青海保監局負責人稱招錄符合要求,經得起監督。
  • 內向與外向就差一個面具
    其中有一個顫巍巍地說,我性格內向,不過我會改的。老師反問一句,為什麼要改呢?內向和外向只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就像有人天生喜歡異性,有人喜歡同性。我們不能夠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這些不同的氣質。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喜歡同性的人會比喜歡異性的人接受更多的考驗。而內向的人相比於外向的人,也同樣會遭遇更多的委屈。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很多家長也會覺得孩子內向可能會有社交障礙,未來不知道怎麼辦,大家的內心其實更喜歡外向活潑的孩子。 其實內向真的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內向其實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大家還是需要多多的分析一下。
  • 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通過社交來積累人脈,無法滔滔不絕地向別人推銷某種商品、某個觀點;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呼朋喚友來找樂子,覺得自己不夠自信、陽光、活潑,你大概會得出結論,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把內向當做貶義詞,似乎只要是內向的人,或多或少都得做出點改變,努力變得外向,來適應社會。內向的人真的就有問題嗎?
  • 心理學:性格內向和外向,那個更好呢,答案很意外
    其實對於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本身就很難界定,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存在很多並存情況,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平常就是比較內斂的人,看上去沉默寡言、默默無聞,但是自己熟悉人群和環境中卻玩的很開;有的人用一句俗話說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但是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卻是侃侃而談,魅力無限。
  • 內向的女生和外向的女生,哪種更好追?答案在這裡
    今天就有網友留言問我說,到底是內向的女孩好追,還是外向的女孩好追呢?所以綜合來說,如果你決定要去追求一個內向的女孩,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一般內向的女孩都是慢熱型的。還有就是需要你去引導她,讓他說出來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對你的看法。這樣追的時候就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