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格變量像外向和內向一樣受到研究者和理論家那麼多的關注。你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呢?
假如你正面臨著幾天後的一次重要考試,你早就該準備這次考試了,但一直沒動手,所以今天晚上你要去圖書館花幾個小時看書。圖書館裡有兩種可以讀書的地方。
一種地方有很多單人桌,你可以把自己單獨隔離在安靜的書架後面,很少有人會走過這些書桌,而且這裡可以遠離那些低聲交談、複印機和其他噪音。
另一種學習的地方有長桌子、沙發和舒適的靠椅,你可以輕易的縱覽全屋,看看還有誰在這裡。到圖書館其他地方去的人會經過這裡,他們免不了跟你搭訕幾句,你會選擇哪個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一個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人。幾位研究者證實了這一現象。在喧鬧開放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外向型的人,而在獨自安靜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內向型的人。在喧鬧地方學習的學生說,他們喜歡有點聲音和有機會與人交流,另一些人則說他們喜歡選擇安靜的地方,避開這些分心物。
這些研究結果與其他學者描述的外向—內向性格完全一致。外向者比內向者對刺激更不敏感。因此,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喝更多的咖啡,而不被咖啡因困擾。內向型的學生對刺激更敏感,在喧鬧的地方,內向型的人常常會被各種事情幹擾,他們很難進入學習狀態。
而外向型的人,如果受到的刺激太少,則會覺得安靜的屋子令人厭煩,除非對學習的內容非常感興趣,否則外向型的人會經常休息,環顧四周,尋找分心物。他們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到當前任務上。
這種對刺激水平的不同偏好,在控制條件更嚴格的實驗室研究中也有所發現。例如在一項視覺學習任務中,外向型的人會更迅速的按一下按鈕更換幻燈片,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這些圖片和指示厭煩的比較快。
為什麼有些學生可以聽著錄音機、看著電視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必須尋找圖書館裡安靜的地方看書,並且還要用耳塞堵住耳朵來隔絕噪音。
太多的噪音使人很難集中注意力,即使一個外向型的人也會在某一時刻關掉他們的收音機,但對於內向型的人來說,這一時刻來的更早一些。另一方面,刺激太少也會使人終止學習活動,對一個內向的人來說,要經過幾個小時的獨處,才會達到這種程度。而對一個非常外向的人來說,忍受幾分鐘的安靜孤獨就已經是件難事了。
外向的人與內向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外向的人喜歡聚會、拜訪朋友、或者去什麼地方,她們比較活躍。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自一人做一些安靜的低刺激的工作。你認為誰更快樂?一點也不令人吃驚的是:內向的人猜測內向者更快樂而外向的人難以想像一個人怎麼會選擇內向者那種乏味的生活方式。
研究者的確發現,一般來講,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自我報告的快樂和主觀幸福感程度更高。研究者還發現一個國家的居民平均外向性分數較高,他們的平均幸福感也較高。如果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情況呢?研究者發現,至少有兩個原因。
首先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喜歡社交。他們的朋友多,並且與這些朋友往來頻繁。為什麼頻繁的社會活動會帶來快樂,有幾個原因。研究者發現,社會交往與幸福感有密切關係,與朋友來往,通常是愉快的,外向者的其他行為也是如此,如跳舞,聚會和參加橄欖球賽,人的許多基本需求如勝任感和價值感,都是在社會背景下獲得滿足的。另外朋友經常可以充當壓力的緩衝器,就是說人們在朋友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比他們獨自解決問題更好。一項研究發現,外向的人遇到問題時,比內向的人更喜歡尋求朋友的幫助。
另一個原因是外向的人對獎賞比內向的人更敏感。如果一個外向的人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他會比得到相同分數的內向者更高興。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在一項實驗研究中分別對外向和內向的人施測。情緒測驗證明當得到積極反饋時,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高興。有趣的是,當得到消極反饋時,外向的人卻沒有比內向的人表現出更失望。
說明外向的人總比內向的人快樂嗎?不一定因為外向的人不只是比內向得人愛社交,而且也更容易衝動。外向的人更容易在某一時刻突發行動,不加思考的對感受到的東西做出反應。這種衝動是會產生問題的。也就是說,最初闖入腦海裡的事並不一定是好主意。不考慮結果而做在某一刻感覺好的事情是有危險的。
任何學生,如果不寫學期論文兒去享受海邊旅行,或者在夜晚與朋友聚會,他的衝動行為就會給自己帶來問題。這樣看來外向型,就好像一把雙刃劍。外向的人可能比內向的人容易結交朋友,並有很多樂趣,但他們也可能會不加思索的行動中給自己招惹麻煩。內向的人從社會交往中的到好處少些,但他們也避免了很多判斷失誤的代價。
❤心優雅幸福就是優雅地做有意義的事情
歡迎關注、分享,微信號:xinuya
點擊「閱讀原文」測試你的性格、情商、焦慮、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