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內向、靦腆的真實原因,別逼著孩子「外向」!

2020-12-16 三個麻麻

孩子3歲之前,偶爾表現出更喜歡單獨玩,可以一個人玩很久的時候, 我並不能認定孩子是屬於內向性格,因為此時,真正意義上的社交還沒有開始。

直到3歲以後,一些現象開始逐漸暴露出來,我才終於肯定孩子確確實實是隨了我的內向性格

具體表現為:

在幼兒園裡,從不會主動去和其他小朋友爭搶;明明已經知道答案,卻要確認一下別人的眼神才肯下定結論;有時候更喜歡看著別人玩;遇到想玩的項目,總是要觀察很久才會加入遊戲;……一般來說,內向的孩子,更謹慎與篤定,他們不會輕易去冒險,他們總是會經過深思熟慮、需要花很長時間等確定好了以後才會做出反應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做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內向吧。

內向由先天氣質決定、受後天環境影響

經常會有人自我調侃:我很內向,我害怕之類的。

但是其實「內向」是由先天的氣質類型、基因決定的。雖然它也會與後天的環境相關,但是先天的氣質類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人們習慣性地把內心與膽小、話少、害羞等詞相關聯起來,其實是不準確的。

首先,膽小不等於內向,內向的孩子也不一定膽小。

膽小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情況,比如,有些人怕蟲子,有些人怕狗狗。

而且,從另一層面上來說,「恐懼」是孩子認知發展過程中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幾乎所有孩子在3歲以後都會出現膽小、怕生的情況。對未知現象感到恐懼,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非代表孩子內向,絕大多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善。

同樣,話少、害羞也不等於內向。這是一種具體的情緒表現,跟環境、心情或者所處的心理階段都有關係。我們不能因為話少或者害羞膽小,就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

相反,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具備同理心,理解孩子出現膽小、怕生、害羞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階段。

內向孩子的哪些特點容易影響了社交能力?

內向的孩子,更注重內心感受。他們經常不願意說、或者只用很少的詞去表達內心感受,但是他們的心思其實非常敏感:比如會常常思考,我這樣說會不會傷害到別人?會不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呢?

內向的孩子,更自我。具體表現為,一旦我認定的事,你休想改變我:我覺得不對,我不想做這件事,那麼你再說也沒用;

他們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跟別人相處,他們只有充分考慮清楚了、確認安全了才能擁有社交的能量。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構建社交力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影響社交幾個因素

1、家庭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孩子是屬於什麼先天氣質,孩子如何進行社交,很大程度上跟爸爸媽媽的社交方式有關。

如果爸爸媽媽很喜歡交朋友,那麼,即便是內向氣質的孩子,也能在耳濡目染中獲得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

2、學校環境。孩子從家庭中走出去來,開始上幼兒園就是走向社會化的重要一步。

通過集體生活,孩子慢慢學會了各種規則,完成了由「以我為中心」到「適應社會規則」的重大轉變,這也是進行社交,成為合格社會人的重要前提。

3、社會環境。小到一個小區、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孩子通過看、聽、思考周圍人的社交方式,學會了社交的基本方法。

所以,圍繞這3個社交要素,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商、平衡社交能力

平等的看待孩子的性格,拒絕標籤效應。

作為一個典型的「內向」性格的孩子,我小時候總能聽到老師這樣說,「你要是再開朗一點,再大膽一點就好了。」

也常常聽到父母這麼說:「你看誰誰家的孩子,嘴巴多甜,見人就喊!你看你多沒出息。」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外向的孩子總能讓人印象深刻,受人喜歡。

而內向不願意表達、不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孩子,則顯得有些孤僻與不討喜。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你越是說我、罵我,我越是覺得緊張、覺得自己不可以,甚至有時候直接自暴自棄了。

內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打擊,因為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我蓄能。

做孩子的堅強後盾,給孩子安全感和安全感。

從心理需求層面來說,無論孩子多大,甚至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都需要有依戀和安全感,只有安全感、依戀感足夠強大,孩子才能放心地去探索、去建立社交。

因為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就算我闖禍了,我的背後都會有人為我「撐腰」。

相反,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或者家庭關係不和諧,爸爸媽媽隨時處於吵架之中的孩子,他們常常生活在恐懼之中,處於不穩定因素之下,也就無暇顧及交朋友了。

幫助孩子學會處理社交衝突的方法

「有江湖的地方必有恩怨」,孩子的小小社會也同樣如此。

那麼,當孩子在社交過程中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在社交過程中,有三大原則非常關鍵,即不能傷害自己、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環境

倘若違背了原則,作為成人,我們就應該及時制止衝突;

而在不違背這三大原則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解決矛盾衝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建立起了正確的社交方法。

比如孩子很喜歡別人手裡的玩具,而別人不想跟他分享,他應該怎麼去要呢?

在兩個孩子溝通交涉的過程中,他們就明白了,喜歡的東西直接去搶沒有用,但是可以用交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強化孩子的社交技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能直接把孩子推出去,逼迫孩子去「外向」

因為相對外向的孩子的自來熟的性格,內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父母的幫助,幫助自己打好社交的基礎。

首先,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小範圍開始與性格相近的孩子先在一起玩,一般來說,性格相近的孩子更容易玩到一塊去。

等到孩子嘗到一些甜頭之後,再慢慢幫助孩子擴大社交範圍。

而一下子把孩子推出去,孩子反而會更不知所措,甚至會產生深深的自卑感。

其次,因為內向的孩子更容易表示出猶豫不決,在縮小範圍的前提下,家長還可以幫助做孩子有限的選擇,以選擇代替提問。比如,可以問他,你想和丹丹玩還是和明明玩呢?而不是直接問他,你想和誰玩呢?

最後,家長可以教孩子表達感受,比如,我有點緊張、我有點害怕、我有點難過等,當孩子學會表達感受了,就更容易讓孩子打開心門了。

寫在最後

內向和外向一樣,只是一種個性而已,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內向的孩子,他們只是在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中不那麼積極主動,不那麼輕鬆自如而已,而並不是代表他們不會社交,沒有自己的思想;

相反,在很多場合,內向的孩子反而表現得更加沉穩、更善於思考、更能一鳴驚人。

內向的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引導,需要我們更加關注他們的心理感受

希望我們善待內向的孩子,不要急著推開他,更不要把它妖魔化!

相關焦點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研究顯示:並非這樣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很多家長也會覺得孩子內向可能會有社交障礙,未來不知道怎麼辦,大家的內心其實更喜歡外向活潑的孩子。 因此很多與身俱來的內向的孩子,就會被家長拉著孩子去進行性格培養,或者是逼著自己的孩子到各種場合去進行社交,讓很多的內向的孩子都會覺得很尷尬或者是非常的反感,本來孩子只是內向,
  • 別逼著孩子變外向,內向的孩子未來可能更成功
    朋友每次說起小凡,都是一臉的無奈,這孩子性格這麼內向,長大了可怎麼辦啊?看到朋友如此執著於給女兒小凡「改造性格」,我忍不住多問了一句,難倒咱們周圍的成功人士都是外向型的嗎?內向的人就沒有發展空間嗎?其實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寶媽,強制不愛說話、不愛交際的娃問候自己的親友,似乎孩子多說了一句「叔叔好」,這個娃將來就能成為天才一樣。實際上孩子未來成就的高低跟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關係不大,古往今來的能人既有外向健談善於交友的,也有謹慎小心、不善言辭的。決定孩子成就大小的不是性格,而是是否選對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 70%的成功人士都內向,別再逼孩子外向了
    「外向的孩子活潑陽光,內向的孩子靦腆自卑。」大概所有人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朋友成群,而內向的孩子總被認為是膽小自卑。不知從何時開始,內向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但是實際上,內向和外向一樣,只是性格的表現形式,並無好壞之分。
  • 孩子內向,要逼著他合群嗎?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
    小艾這個急脾氣,每次看到女兒這樣就忍不住開始說教「愣著幹什麼,快點叫人啊」「快去和小朋友們玩啊」「表現得大方一點,別膽小」。經常逼著女兒讓她合群,可是時間久了,似乎一點效果沒有,女兒還越來越內向了。父母別逼孩子合群,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在生命剛開始時,孩子並沒有性格這一說法,是靠後天養成的,是個人在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人的社會屬性。而且一個人性格的可塑性非常大,生長環境中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不容小覷。
  • 孩子性格「內向」不是壞事,家長不必逼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的性格,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開朗外放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能更好交到朋友,如果自己家孩子是內向的性格很多家長就會愁眉苦臉,想著怎麼樣能把孩子變成善於交際的外向的人。難道所有孩子都要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有部追蹤拍攝了長達十多年的紀錄片告訴我們的答案不是這樣的。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內向的人,父母之路的確可能更艱辛為什麼說,內向的人會比外向的人在父母之路上更辛苦?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精力補充方式不一樣。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一書裡這樣闡述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不同人的興趣和關注指向不同,指向內部的叫內向,指向外部的叫外向。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但佔比不同。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回家跟孩子爸聊起這件事,反被埋怨道:「你自己不愛說話也就罷了,但為了孩子,怎麼也得多少跟老師套套近乎,了解了解孩子的情況,平日裡老師才好多照顧一下咱孩子啊?!」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但佔比不同。內向佔優勢的,為內向型;外向佔優勢的,為外向型。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但內向的孩子更專注,做事情也會比較認真專注,專注也是內向的孩子的優勢。2、內向的孩子懂得自省外向的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很少自省,只要將這件事情處理好了,他們也不會再去想這件事情,也會因此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別亂給娃「貼標籤」,否則是在害他
    有些孩子活潑開朗,對一切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有些孩子生來便是靦腆內向的樣子內向和外向都只是孩子的特點,而不是他們的缺點。家有內向的寶寶,最怕來自父母的這兩種傷害↓隨便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家長不要隨便過早的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
  • 家有內向的孩子,別再勸他改了!這可能是件好事
    當我們說不去強行改變孩子的天性時,我們不是要教導家長對內向的孩子不喜歡社交這一事實聽之任之。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真的需要社交技巧方面的幫助,一定要在課後教他(就如同上課後班一樣),或者給他一些建議。同時,別忘了鼓勵他。家長還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興趣所在,並幫助他們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學校裡沒有,就去興趣班裡找一找)。
  • 別再想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內向孩子也是寶
    親戚家的孩子,今年六歲了,按理說正是活潑愛鬧的年紀,但他偏不。別的小夥伴都湊在一起玩耍,他卻喜歡安安靜靜的在旁邊擺弄玩具;同齡人見到長輩都親切的問好,他卻任由媽媽怎麼說都不主動打招呼。這可把媽媽急壞了,為了把孩子變成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性格,經常帶孩子去熱鬧場合玩耍,還指著其他人說「你怎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愛說話呢」。折騰了一圈下來,孩子性格還是那麼內向,唯一的變化就是開始懷疑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自信。許多人對於「內向」都有很深的誤解,內向是人與生俱來不可更改的特徵,也是性格的一種,完全沒必要受到歧視。
  • 親子成長|內向V.S.外向,不同個性的孩子該如何相處?
    活潑大方是外向,害羞膽怯是內向,身為父母的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內向或是外向其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曾有研究指出:兩歲的孩子的表現若是靦腆害羞與內向,那麼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本質則依然是如此,改變的僅僅只是外在的行事作風。有些父母們認為,外向的孩子較受歡迎也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會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外向,卻疏忽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地好奇心;而有些孩子生來便是靦腆內向的樣子但家長通常喜歡孩子能夠主動與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因為不敢或者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常被誤以為不懂禮貌,而受到長輩的責怪,要是家長了解到害羞內向是孩子的天生氣質,而不是故意的,就能多一份諒解的心。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孩子內向的性格感到擔憂,害怕孩子會因為不好的性格而吃虧,就會強迫著孩子去交友變得更積極外向一些。但這種做法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盡人意,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受到傷害,難道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真的有問題嗎?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因為內向同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內向的性格同樣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為啥非要孩子變得外向?央視一部追蹤12年的紀錄片展示:不需要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性格外向的人朋友多,能左右逢源。所以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性格開朗活潑、外向一些,這樣以後的生活才不會那麼艱難。一旦遇到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性格內向靦腆時,就會特別焦慮著急,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外向一些。可是,孩子必須得個個外向嗎?有的孩子實在改變不了,就真的無法融入社會了嗎?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每次在幼兒園總能看見亮亮一個人獨自玩耍,曾經我也問過小寶:是不是因為亮亮的性格比較孤僻或者脾氣比較壞,才導致了這種現象?但是小寶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小寶說,亮亮這個人挺好的,平時大家出現什麼事情他都會去幫一把,但是他總是喜歡獨自一個人玩耍,這可能也是他的性格原因。
  • 幼兒園裡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哪種更受歡迎?退休園長給出了答案
    那些外向的孩子會更受歡迎嗎?那個性格靦腆的小男孩兒,上了節目之後更受關注,有一次費曼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曬出內心的小秘密,直接爆出:我有社交恐懼症,這是我和貓星人的秘密。在各種口才班、語言班盛行之後,很多父母都追求孩子外向才是好性格,如果孩子內向就很焦慮,怕孩子融不到集體當中。
  • 逼孩子外向,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毀掉一個孩子,你可能是對他不信任,否定,或者逼他外向。前兩者,很多父母覺得確實是不太正確的做法,但往往很多父母覺得第三種情況並不屬於將孩子變化的情況。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只有外向,才可能從社會生活以及學校學會很多東西。
  • 心理學家:孩子內向、不合群並非缺點,家長別擔心,別強求娃改變
    文/小熊育兒日記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非常外向的孩子,他們總是可以給人一種陽光、積極的感覺。而和這些外向的孩子相比,內向的孩子則是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心理學家:孩子內向、不合群並非缺點,家長別擔心,別強求孩子改變在家長看來,外向的性格才是最好的性格。於是他們就會為了讓孩子改變,去逼迫孩子合群,逼迫孩子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