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麗麗的媽媽就是一個性格極其外向的媽媽,走到哪裡都能激情四射,特別自來熟。但她的女兒麗麗卻是性格內向。每次朋友聚會時,其他孩子都在那裡一起玩耍,嘰嘰喳喳的鬧個不停,而麗麗每次都是安靜的坐在那看書,或者是獨自玩弄自己的玩具。
麗麗媽看著孩子這種性格,不由得焦慮,著急了起來。因此每到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去朋友家拜訪,為了孩子快速變得像自己一樣外向,所以總是逼著孩子當眾表演,唱歌,演講。
但這種舉動是麗麗從未做過的,因此每當遇到這種情況,要麼就是不開口,要麼就是直接躲起來,麗麗媽覺得當眾沒有面子,所以總是數落孩子。這一來二去,孩子不僅沒有變得外向,反而更加內向,甚至有點自卑。以前遇到熟人都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但現在一遇到熟人,都是避之而後快......
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帖子,都是在問孩子內向怎麼辦?如何讓孩子變得外向?仿佛內向人格的孩子是不好的,父母想儘快的改變他們的人格。
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外向」,什麼是「內向」。這兩者人格又有沒有好壞之分?
這兩個概念最早是由1913年的瑞士心理學家提出的,那個時候他將人分為「內傾向」和「外傾向」的性格。後來他又在1921年發表了《心理類型學》一書,書中進一步完善了這兩種性格的表現及特點。
書中指出:外傾向的人更重視社交,愛社交,活躍,以適應環境;內傾向的人更注重主觀世界、他們善於內省、性格孤僻、寡言、比較難適應環境。
並指出:外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而內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更傾向於自己。
而其實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完全的內傾向和外傾向的人,每個人都是兩種性格並存的。而且內傾向與外傾向並不影響孩子的個人事業發展。
因此並不是所有內向的孩子都性格孤僻,沒出息。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思維敏捷,心思細密,他們做事更注重細節,並且知道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從而更快的達到目的地。
並根據組織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者比外向的領導者領導的團隊工作更有效率,因為他們更願意去聽取和接納別人的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這兩種性格的人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人格不同,因此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罷了。
那為什么爸媽還是更嚮往孩子變得外向呢?那是因為內向的孩子心思敏感,因此父母更難培養,稍有不慎就造成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1. 接受孩子內向的性格
很多父母不肯接受自己內向性格的孩子,就像上面的麗麗媽,自己性格外向,因此想要孩子也性格外向,總是迫切的想要改變孩子。最後也只能是適得其反,孩子不僅內向,而且自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從一個人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2歲表現內向的嬰兒,即使在長大後在面對一些外在的刺激依然會表現的更為拘謹。
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內向是一個人穩定的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是很難被改變的。因此父母在面對內向性格的孩子,不要試圖強行改變,應該學會先接受內向的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
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說:我不願改變固有的人格,去做時髦的寵兒。
2. 不強迫孩子當眾表達
孩子性格內向,本身就不善於表達,再加上性格靦腆,在面對眾人的時候可能不敢表達,而看著別人的孩子能夠誇誇其談,這不由得讓你心生羨慕。所以迫切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孩子。
而在幾次嘗試後發現,孩子不僅不能夠誇誇其談,甚至有時話都不敢說。父母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的內嚮導致孩子情商低。
其實不然,因為美國科學家經過對少年英才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性格的英才是外向性格英才的3倍;比如愛因斯坦、卓別林、巴菲特等。並且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當眾表現時,父母不可強行逼孩子,應該慢慢來,比如先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在家裡面多說多練,再慢慢的鼓勵孩子聚眾表達。
3. 給予孩子陪伴及切實的指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溝通時,不可強制要求孩子融入別人,也不只是對孩子進行鼓勵,而是要教會孩子一些實際的交往技巧,然後再引導孩子。
並且能夠多加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只有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孩子才能更加大膽的與他人交流。
總之,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要讓孩子知道,與人溝通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最後讓孩子能夠自如的與人溝通交流。
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成為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內向,請不要在強迫他一定要變得外向了。請尊重孩子自己的人格,給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相信最後哪怕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一樣能夠發光發亮。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