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研究顯示:並非這樣

2020-10-17 派大星胖爸比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麗麗的媽媽就是一個性格極其外向的媽媽,走到哪裡都能激情四射,特別自來熟。但她的女兒麗麗卻是性格內向。每次朋友聚會時,其他孩子都在那裡一起玩耍,嘰嘰喳喳的鬧個不停,而麗麗每次都是安靜的坐在那看書,或者是獨自玩弄自己的玩具。

麗麗媽看著孩子這種性格,不由得焦慮,著急了起來。因此每到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去朋友家拜訪,為了孩子快速變得像自己一樣外向,所以總是逼著孩子當眾表演,唱歌,演講。

但這種舉動是麗麗從未做過的,因此每當遇到這種情況,要麼就是不開口,要麼就是直接躲起來,麗麗媽覺得當眾沒有面子,所以總是數落孩子。這一來二去,孩子不僅沒有變得外向,反而更加內向,甚至有點自卑。以前遇到熟人都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但現在一遇到熟人,都是避之而後快......

而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帖子,都是在問孩子內向怎麼辦?如何讓孩子變得外向?仿佛內向人格的孩子是不好的,父母想儘快的改變他們的人格。

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外向」,什麼是「內向」。這兩者人格又有沒有好壞之分?

l 「內向」和「外向」

這兩個概念最早是由1913年的瑞士心理學家提出的,那個時候他將人分為「內傾向」和「外傾向」的性格。後來他又在1921年發表了《心理類型學》一書,書中進一步完善了這兩種性格的表現及特點。

書中指出:外傾向的人更重視社交,愛社交,活躍,以適應環境;內傾向的人更注重主觀世界、他們善於內省、性格孤僻、寡言、比較難適應環境

並指出:外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而內傾向的人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更傾向於自己。

而其實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完全的內傾向和外傾向的人每個人都是兩種性格並存的。而且內傾向與外傾向並不影響孩子的個人事業發展。

因此並不是所有內向的孩子都性格孤僻,沒出息。正相反,內向的孩子思維敏捷,心思細密,他們做事更注重細節,並且知道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從而更快的達到目的地。

並根據組織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內向的領導者比外向的領導者領導的團隊工作更有效率,因為他們更願意去聽取和接納別人的意見。

由此可以看出,這兩種性格的人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人格不同,因此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罷了。

那為什么爸媽還是更嚮往孩子變得外向呢?那是因為內向的孩子心思敏感,因此父母更難培養,稍有不慎就造成了孩子自卑的性格。

l 那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呢?

1. 接受孩子內向的性格

很多父母不肯接受自己內向性格的孩子,就像上面的麗麗媽,自己性格外向,因此想要孩子也性格外向,總是迫切的想要改變孩子。最後也只能是適得其反,孩子不僅內向,而且自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從一個人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體現,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的。2歲表現內向的嬰兒,即使在長大後在面對一些外在的刺激依然會表現的更為拘謹。

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內向是一個人穩定的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是很難被改變的。因此父母在面對內向性格的孩子,不要試圖強行改變,應該學會先接受內向的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

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說:我不願改變固有的人格,去做時髦的寵兒。

2. 不強迫孩子當眾表達

孩子性格內向,本身就不善於表達,再加上性格靦腆,在面對眾人的時候可能不敢表達,而看著別人的孩子能夠誇誇其談,這不由得讓你心生羨慕。所以迫切的想要改變自己的孩子。

而在幾次嘗試後發現,孩子不僅不能夠誇誇其談,甚至有時話都不敢說。父母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的內嚮導致孩子情商低。

其實不然,因為美國科學家經過對少年英才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內向性格的英才是外向性格英才的3倍;比如愛因斯坦、卓別林、巴菲特等。並且IQ越高的人,內向型的傾向就越強烈。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當眾表現時,父母不可強行逼孩子,應該慢慢來,比如先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在家裡面多說多練,再慢慢的鼓勵孩子聚眾表達。

3. 給予孩子陪伴及切實的指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溝通時,不可強制要求孩子融入別人,也不只是對孩子進行鼓勵,而是要教會孩子一些實際的交往技巧,然後再引導孩子。

並且能夠多加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只有當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孩子才能更加大膽的與他人交流。

總之,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要讓孩子知道,與人溝通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最後讓孩子能夠自如的與人溝通交流。

l 總結

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成為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內向,請不要在強迫他一定要變得外向了。請尊重孩子自己的人格,給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相信最後哪怕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一樣能夠發光發亮。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別逼著孩子變外向,內向的孩子未來可能更成功
    朋友每次說起小凡,都是一臉的無奈,這孩子性格這麼內向,長大了可怎麼辦啊?看到朋友如此執著於給女兒小凡「改造性格」,我忍不住多問了一句,難倒咱們周圍的成功人士都是外向型的嗎?內向的人就沒有發展空間嗎?其實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寶媽,強制不愛說話、不愛交際的娃問候自己的親友,似乎孩子多說了一句「叔叔好」,這個娃將來就能成為天才一樣。實際上孩子未來成就的高低跟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關係不大,古往今來的能人既有外向健談善於交友的,也有謹慎小心、不善言辭的。決定孩子成就大小的不是性格,而是是否選對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 孩子性格「內向」不是壞事,家長不必逼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的性格,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開朗外放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能更好交到朋友,如果自己家孩子是內向的性格很多家長就會愁眉苦臉,想著怎麼樣能把孩子變成善於交際的外向的人。難道所有孩子都要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有部追蹤拍攝了長達十多年的紀錄片告訴我們的答案不是這樣的。
  • 內向的孩子沒有錯,強迫孩子外向的爸媽才有病
    不然你看為什麼上學的時候那個活潑的孩子總是人緣更好;工作的時候會說話自來熟的人也更容易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喜歡。很多父母對自己內向的孩子恨鐵不成鋼,想著法子讓孩子變「外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是當幾個孩子聚一起時,別人家的孩子見人落落大方能說會道。
  • 孩子內向?這樣培養孩子效果會更好
    凡凡是個內向的小男孩,而妹夫一直覺得這樣不好,想讓他更大膽點,所以常常利用各種場合刻意鍛鍊他。01、如何判定內向的孩子內向和外向,都是是描述人性格的一種維度。人群中,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孩子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中性的偏內向或者偏外向一點。
  • 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變外向,不同性格的孩子未來不同
    前言:現在的人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夠博學多才且知書達理,並且性格還要好,很多人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往往都會讓孩子性格外向一些,覺得只有性格外向的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而且性格外向的孩子為人處事更好,很多人也將性格外向當成高情商的一種表現,可事實上,高情商並不等於性格外向,內向的孩子一樣也可以。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文/每天育兒的媽媽說起孩子的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都不希望孩子變得內向。看著孩子內向的性格,家長也會感到憂愁,覺得孩子內向,長大以後進了社會將會吃虧,而且也難有大發展。孩子性格內向不可怕,可怕是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
  • 70%的成功人士都內向,別再逼孩子外向了
    「外向的孩子活潑陽光,內向的孩子靦腆自卑。」大概所有人都聽過類似的話。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外向的孩子善於交際,朋友成群,而內向的孩子總被認為是膽小自卑。研究發現,內向型的英才是外向型英才的3倍;而IQ越高的人,內向型傾向就越明顯。比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奧黛麗赫本、J.K.羅琳……都是典型的內向型性格,他們都獲得了成功。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但是亮亮的父母卻不這樣認為,亮亮的父母不止一次的和我說過想要改變亮亮的性格,讓他變得開朗起來,甚至大大咧咧都不嫌棄,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性格,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家長們似乎都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內向並非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有點內向的傾向,就會讓孩子開朗一點。但是卻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內向的性格。
  • 性格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種受歡迎?專家:跟性格無關
    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的性格就已經固定了,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而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內向的孩子往往在人群中都是被忽視的那個。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而已,內向的孩子平時也比較安靜,而且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很多家長因此想讓孩子變得外向一些,希望孩子能夠自來熟一些,所以會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性格。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孩子內向的性格感到擔憂,害怕孩子會因為不好的性格而吃虧,就會強迫著孩子去交友變得更積極外向一些。但這種做法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盡人意,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受到傷害,難道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真的有問題嗎?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因為內向同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內向的性格同樣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現在的社會大家雖然都提倡接納多元化,但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還是覺得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好的,自己認為的不好的或者自己不喜歡的就認為孩子是不優秀的,例如很多孩子本來是比較敏感內向的,但是家長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不合群的,在未來有可能因為不合群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 內向性格的孩子VS外向性格的孩子
    外向:1、活潑2、好動3、善於溝通4、對任何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內向:1、安靜2、喜歡獨立空間3、不善於表達4、容易害羞這麼一對比起來,是不是家長們更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外向性格。先說說外向吧外向性格的孩子最大的優點可能就是更加容易融入到團隊,如果換一種說法就是適應能力比較強;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外向的孩子,就能明白,這樣的孩子她的專注力會很差,因為對任何事物都比較感興趣,那麼必然孩子很容易被外面的新事物所吸引,對於很多事情更多只是搞清楚表面的東西就草草了事。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但家長通常喜歡孩子能夠主動與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因為不敢或者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常被誤以為不懂禮貌,而受到長輩的責怪,要是家長了解到害羞內向是孩子的天生氣質,而不是故意的,就能多一份諒解的心。,也不要試圖讓一個外向的孩子變得內斂。
  • 孩子性格內向吃大虧?我到底該不該逼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而且大部分老師都相信,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甚至是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說白了,現在社會默認了內向是缺點,外向是優勢,所以無論是學生時代老師的評語,還是社會上的招聘需求,都在強化內向的劣勢。
  • 親子成長|內向V.S.外向,不同個性的孩子該如何相處?
    活潑大方是外向,害羞膽怯是內向,身為父母的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內向或是外向其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曾有研究指出:兩歲的孩子的表現若是靦腆害羞與內向,那麼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本質則依然是如此,改變的僅僅只是外在的行事作風。有些父母們認為,外向的孩子較受歡迎也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會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外向,卻疏忽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媽媽也經常鼓勵佳佳改掉內向的「缺點」,外向一些,多交朋友,但是佳佳沒有什麼改變。媽媽非常惆悵,擔心孩子太內向,以後發展受限,也擔心她會吃虧。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個性氣質不同,主要是在於獲得能量和釋放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的孩子喜歡熱鬧,喜歡融入環境,在人群中獲得快樂。同樣的外向的孩子需要環境去釋放自己,通過表達,活躍,積極的表現獲得關注,關注帶來成就感,進而讓孩子更加喜歡外向的交流方式,結交的朋友多而廣。
  • 孩子內向不懂社交從小被欺負,長大更吃虧,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外向
    孩子內向,不喜歡說話,怎麼辦?關於孩子內向這個話題有無數的家長向我諮詢孩子的性格問題,媽媽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外向的孩子熱情、活潑,語言表達能力強,總是更受周圍人的偏袒,被更多目光澆灌,得到更多的青睞與垂愛。相反內向的孩子就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
  • 內向是一種性格優勢,父母若懂得尊重和發展,孩子未來可期
    現實中,開朗外向的孩子通常比內向的孩子更受歡迎,無論是對於同齡人還是親戚長輩來說。很多家長會為自家孩子的內向而擔憂,甚至是發脾氣,認為內向就等於沒出息。其實,孩子有沒有出息,跟外向內向並沒有太大關係。而且,內向反而是一種性格優勢,父母若懂得尊重和發展孩子的這個特點,可以說,孩子未來可期。
  • 別再想讓「內向」孩子變「外向」了,內向孩子也是寶
    親戚家的孩子,今年六歲了,按理說正是活潑愛鬧的年紀,但他偏不。別的小夥伴都湊在一起玩耍,他卻喜歡安安靜靜的在旁邊擺弄玩具;同齡人見到長輩都親切的問好,他卻任由媽媽怎麼說都不主動打招呼。這可把媽媽急壞了,為了把孩子變成活潑開朗「討人喜歡」的性格,經常帶孩子去熱鬧場合玩耍,還指著其他人說「你怎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愛說話呢」。折騰了一圈下來,孩子性格還是那麼內向,唯一的變化就是開始懷疑自己,做事畏畏縮縮不自信。許多人對於「內向」都有很深的誤解,內向是人與生俱來不可更改的特徵,也是性格的一種,完全沒必要受到歧視。
  • 這才是內向、靦腆的真實原因,別逼著孩子「外向」!
    首先,膽小不等於內向,內向的孩子也不一定膽小。膽小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情況,比如,有些人怕蟲子,有些人怕狗狗。而且,從另一層面上來說,「恐懼」是孩子認知發展過程中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幾乎所有孩子在3歲以後都會出現膽小、怕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