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覬覦的肖戰,飯圈戾氣與社交網絡惡之花

2020-12-23 夜行書生

《用盡我的一切奔向你》肖戰3D環繞

03:57來自夜行書生

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 需要嗎? 不需要嗎? 需要嗎?如果這人是肖戰,就不需要!受輿情牽累而「江湖神隱」的肖戰,逢出必亂。亂春心,亂輿論,亂流量,亂熱搜……一己之力堪當十萬鐵甲,也算與飢餓營銷後「報復性消費」,異曲同工。

流量雖非萬能,但明星沒流量卻萬萬不能。憑肖戰至今「藏器於身,逢出必亂」的頂流體質,以狙擊商務等方式,意圖令肖戰「社會性死亡」的黑勢力,的確狙了個寂寞!落入悲劇英雄套路,卻以清白之軀逃脫滅頂之災——是傳奇,更是神話!

01草蛇灰線的禍根︱「跨圈出警」與失控的網絡社交界限

沒有粉絲就沒有肖戰的榮辱。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從始作俑到撥亂反正,解鈴還須繫鈴人。紙醉金迷的名利場,財富自由的娛樂圈,算得上金字塔尖。素人出身的肖戰,相對完美明星人設,接地氣的優秀令人生出同理心,恍惚有惺惺相惜之感。

這份親近感,讓他煥發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從而俘虜跨年齡、跨性別、跨圈層的粉絲。有人傾慕才華,有人欣賞個性,有人單純慕強,有人只為舔屏。正因粉絲身份跨度大且來源複雜,魚龍混雜已埋下禍根。這禍根就是網絡社交界限失控!

何謂社交界限?即社交中的心理界限。我的你的,可交集不可交集的,可共享不可觸碰的……心理界限區分不同心理界域,決定人的自我邊際與心理防線。警惕自己的越界意識,防範他人的越界行為,才能抵達人際交往的舒適區,不觸線不踩雷。

而網絡社交,是網絡介質支持下的數位化社交。它將現實社交圈遷移到網上,通過跨越物理與心理距離的社交軟體平臺,讓素昧平生的人得以密切聯繫。但受制於網絡虛擬化特性,以及網絡技術的無邊界,網絡社交的界限感比現實中更難保持。

眾所周知,輿情前肖戰粉絲已是飯圈焦點眾矢之的。而227輿情則直接源於粉絲踢了同人圈的館,連帶殃及小眾圈池魚。而這些,都與網絡社交有關!

飯圈主流,多為95後、00後,甚至05後,人均年齡不過20歲。大多數未成年,即使成年也多為未經社會敲打的學生黨。而在偶像崇拜中尋找慰藉的青少年,與227主陣營的網絡亞文化群體,事實上都屬於小眾圈受眾,且彼此還有一定重合度。

「網絡原住民」說法並不妥,他們的生活的確滲透網際網路基因,但身上並無「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鮮明網際網路精神烙印。而曾幾何時,國內新生網民還在混沌初開的網絡中,無私分享包括並不止於:代碼、資源、攻略、文章、八卦……

那時的網絡社交,還有那時代遺風。有「你鎖了,人家就懂了」的慎獨與自覺。而當代網癮青年,則領地意識強烈或曰自我中心主義。這特性反映在飯圈,就形成了黨同伐異的「飯圈惡臭」。而反應在227陣營,就形成了以暴易暴的「網絡戾氣」!

一切當然並非單單受制於年齡。甚至不單單受制於圈層。要知道「肖戰輿情」顯著區別於飯圈事件的特徵是「出圈」,被裹挾進事件的受眾自然也在擴容。

聲援低谷期肖戰的「三觀粉」就多為80後70後。正值壯年的社會中堅,價值主張基於心智成熟,所以能在飯圈浮躁中穩住心神。但相對飯圈年輕同擔,他們少莽撞卻又多固執。面對多元價值觀,欠缺文化包容性,導致他們也容易捲入圈層對立。

瞧,這就是社交!態度是端正的,姿態卻未必令人欣賞。資訊時代是文化反哺時代。知識折舊,能力迭代。年輕是本錢,閱歷也是資本。但身處不斷被新興科技刷新認知邊界的時代,面對應接不暇的文化場景和情感模式,誰也不比誰優勢佔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年輕人諳熟網絡流弊,卻不免受飯圈思維荼毒而狹隘。而長者能堪破世相人情,卻又容易落思維窠臼從而固執。正因如此,所以肖戰粉絲在成分發生改變,整體年齡結構偏大後,一度出現過「從極右到極左」矯枉過正現象。

說到底,行為是價值觀和心智模式驅動的。失控的網絡社交背後,是低門檻的社交便利、低成本的社交損失與低風險的違法成本。成長,是一個終身課題。

02越不越界的分寸︱「圈地自萌」的創作與社交仍有界限

我們曾就肖戰粉絲舉報《下墜》,探討過電影分級制、網絡實名制,卻從未深挖過明星同人文。同人文是原著腦補,以安撫讀者的意難平。而明星同人文則是對明星的腦補,即滿足粉絲YY。它的確與網絡社交有關,源於粉絲對明星的情感需求。

同人文學豐富原著文本內涵,提升原著影響力。明星同人文則有替代明星營業,增強粉絲黏度的固粉效用。它是在明星原型基礎上的二次創作,非但不可出版發行,因取材明星,如有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內容,無論是否商業獲利均構成侵權。

這麼看,不問前程只問耕耘,背負風險表達觀點,宣洩情緒,滿足想像——與其說是同人初衷,莫如說是文學初衷?半緣修道半緣君,算得以愛發電!

人偏愛熟悉事物,且伴隨態度極化效應。也即,隨事物重複出現,喜歡的會越來越喜歡,厭惡的會越來越厭惡。而同人文,玩轉的就是熟悉定律。也即心理學謂之的曝光效應:古今穿越,黑白縱橫,不同情境,相同人物,笑傲江湖,遊戲人間……

張嘴就來的便宜故事,替明星在空窗期營業。而讀者明知虛構,卻願意付出感動與沉淪的真情實感。這種效應作用於明星營業,那就與明星有事沒事發發微博,看看秀,出出機場路透的初衷一樣——因點擊率高而產生流量轉化,增加公眾存在感。

不同故事,篤定人物,獨立成篇,邏輯不變。任何一篇明星同人文都不是割裂的,它自帶完整文本庫,以愉悅的重複閱讀,彰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魅力!

流連明星故事,將悲喜置於其間的同人作者與讀者,似乎也理當屬於明星粉絲。但因為敢想敢做敢表達,也相對更叛逆。當他們將大眾文學羞於表達、鮮于表達的,晦澀難堪,甚至重口味禁忌情結,安排到喜愛的明星身上,又從中獲得了什麼?

自我!這個牴觸現實世界遊戲常規的圈子裡,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在明星同人文這種自產自銷、自娛自樂的"腦力遊戲"中,他們圈了小塊精神領地,用可控的方式,安全掌控並宣洩著自己的欲望。「在一床溫暖的毯子下,自我安撫。」

然而明星同人自有禁忌,不能像文學原創般信馬由韁。歷史題材尚且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何況編派現世真人?謊言重複千遍就成真理,流言只要夠泛濫就能霸屏。所謂虛構,難保不受傳播之累造就「曼德拉效應」而混淆視聽。

是的,同人文不等於低俗。不是所有同人寫作,都直奔下三路。怪只怪不止「擦槍走火」的《下墜》被拿來秀,抬咖到令人瞠目。食色性也。醬醬釀釀的生理需求,其實也正當。關起門來人人可以是秋名山車神。但出門就得拎清,是否限行限速。

文學的確無罪,如果用以自娛,無論是否誇張離譜,哪怕背德喪倫。將其公布在網際網路則不然!明星公眾形象與商業價值緊密相關。當虛構罔顧國情,超出公序良俗,加諸人物性向、性癖、女化或悖倫等設定,負面的影響傷害豈能輕飄飄抹去?

此外也得考慮大眾接受度!說好圈地自萌,卻用大眾平臺停小眾車,閱讀門檻低,影響不可控。其實,情色與色情不取決於作品本身,而取決於何時、何地、何動機、對何人及何結果,才能判定。創作自由與社交界限一樣得有度,得合時宜。

絕對的「創作自由」之所以是個偽命題,是因為,這自由,絕不能凌駕法律之上!自由的邊界,是不侵犯他人自由。敬自由的人,同時也得敬他人自由!

03合不合理的存在︱「流量紅利」與公眾人物隱私權讓渡

輿情曠日長久。冷眼看輿情,參與這場亂的各路人馬,都逃不脫戾氣泛濫!彼此牽制著,都在背離初心的路上,越走越遠。什麼初心?肖戰粉絲拒絕「粉籍原罪」,同人圈想要「圈地自萌」,小眾圈不甘「殃及池魚」,三觀路人現身「打抱不平」。

而實際上呢?肖戰粉絲落了粉籍原罪窠臼,同人圈高調舞出圈,小眾圈恐天下不亂,三觀路人屠龍幾成惡龍……還真是,事與願違啊!可見,沒有邊界,就沒有疆域。規則決定界限,界限標識空間。在生物群落裡,界限越明確,彼此越自由……

所以,為了不失初心,很多時候我們要的,不該是追根究底的咆哮,又或相互推諉的問責。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界限,同時,尊重他人的界限。

肖戰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當然也有隱私權。但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又與大眾知情權衝突,且在網絡影響下衝突日趨明顯。事實上,明星職業無法拒絕被覬覦。正是公眾對明星隱私的窺探,造就了明星職業。相應的是,明星需要讓渡部分隱私權。

同時,明星事業也離不開被覬覦。通過有意識曝光來維繫明星人設,也是營業需要。而且,肖戰曾是男團偶像。相對一般明星,偶像職業更特殊。不僅要讓渡部分隱私權,還要讓渡親密關係選擇權——因為偶像難以規避做「大眾情人」的宿命!

偶像有回應粉絲親密關係想像的義務。無論戀人粉、媽媽粉還是CP粉,都享有這種粉絲福利。它是偶像職業道德,甚至是偶像人設組成。偶像為粉絲提供想像素材,粉絲則報以購買力,因此無論何種粉絲存在即合理,是偶像工業的商業需要。

通俗講,偶像其實就是供YY的空白文本。所以粉絲內訌搞歧視鏈實在毫無必要。所有粉絲的存在,都在成就偶像。同樣打榜、氪金、產出,維繫圈子活度,為偶像守住熱度……憑啥有人在歧視鏈頂端,而有人就得待在「踢貓理論」最後一環?

就此回溯輿情本質,或許會看得更透些:導火索《下墜》是CP題材耽美同人,而肖戰憑耽改作《陳情令》流量當紅。這就是所謂「吃了耽美紅利,卻回頭卸磨殺驢」的來由。但肖戰有什麼錯?他只是付出獻舍般虔誠,成功塑造了影視形象啊。

他對劇本、對角色、對同事、對原著、甚至對影視CP,保持最大程度尊重與克制。但他無法控制業態、約束飯圈,規避職業加諸於他身上的過界覬覦!

所以,苛責、指摘、貶損他的,尤其以愛之名牽累、挾持、傷害他的所謂粉絲,摸摸良心:夠了嗎?的確,在集體中堅守自我比想像中要難。少有人能擺脫群體極化影響,容易屈服於法不責眾的淫威。但任何時候請記得,生而為人,勸你善良。

其實,無論偶像崇拜或小眾文化,都被擁躉奉為圭臬,視為聖經。某個意義上,他們都很虔誠。這世上不乏成年人的腹黑、保留與疏離。但沒有被商業滲透與政治利用的,傾注所有、毫無保留的青年人的虔誠,才是世界不斷進化與自潔的動力。

肖戰輿情掀起蝴蝶效應,涉及社會各個層面。我們期待法律的終極論斷,但更應看到輿情背後,當代青少年乃至公眾價值取向的迷惘。飯圈惡臭、網絡戾氣、文化衝突,都是時代的病理切片。諱疾忌醫還是亡羊補牢?取決於公眾對輿情的反思。

好在,再怎麼艱難,肖戰到底作別了偶像,活成了演員。「我不需要應援!」流量是雙刃劍,幸好他終於學會以退為進。成長原本就是不斷跌倒爬起,直到步履不再蹣跚。偶像才在乎粉絲,演員只需要作品。你pick不pick,他都是自己的king!

要不要堅持理想是命題,而如何堅持也同樣。肖戰不是等待庇護的崽,是頂天立地的男人,千山獨行不必相送!他之所以是他,之所以值得愛慕,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演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在遍地惡之花中,最難堅持自我時,守住了自己!

單單一個肖戰,不足以論娛樂圈,也講不透演員。但作為後浪清流,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在迎風奔跑,而你呢?去實現理想了嗎?它開花結果了嗎?

懸絲診脈說肖戰:越過輿情黑洞,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致肖戰,娛樂圈最美逆行者!破萬枷,散餘霞,眾相皆渡他肖戰輿情迎來後真相時代的反轉,《狼來了》的故事公眾終於聽厭了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真想「害了」肖戰?教師粉絲花兩節課宣傳肖戰:我們全家都喜歡他
    5月15日,據某知名博主爆料稱,廈門某中學老師花了整整兩節課的時間向全班學生演講:自己為何要拖家帶口粉肖戰?為何肖戰可以成為學生的榜樣?不僅如此,她還稱自己全家都很喜歡肖戰,稱讚肖戰的本科學歷。這件事出來後,立馬又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且不談她演講的內容有沒有問題,可作為老師,在課堂上宣傳明星的事跡,這種做法真的合適嗎?還有很多人呼籲,授業傳道的教育課堂,不應拿一個流量明星來舉例。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人民網三評飯圈,卻加速肖戰回歸,公益行勝於言讓飯圈女孩大變樣
    受到「227事件」的影響,肖戰至今仍未能與觀眾見面。由粉絲引發的鬧劇,影響之廣,時間之長,令人震驚。這樣的事件無獨有偶,日益突出的娛樂圈亂象,久禁不止。飯圈文化已經影響到,網絡環境的秩序。有關部門對網絡的監管日益嚴格,「淨網行動」受到極大重視。針對此類問題,人民網也發文,三評「飯圈」文化,探究其亂象根本。網絡生態的優化,將會加速肖戰的回歸。
  • 首例網絡「軟暴力」42人被判刑!肖戰律師正面剛黑粉:到時候別哭
    在肖戰被網暴的5個月時間裡,粉絲們感同身受看到人心底裡最深的惡!肖戰飽受5個月的「網絡暴力」,其他被波及的人何嘗不是?但肖戰所受到的傷害無法衡量!如今網絡環境也變得清朗,上網不再是噩夢。然而現在「肖戰粉絲事件」以來,CCTV12央視的社會與法頻道,曾做了一期節目:《@所有網民,你的行為可能涉嫌違法犯罪。》
  • 我們與惡的距離,僅有一步之遙
    普及法律知識,讓大家更好地學法用法是我們的職責,帶大家在休閒娛樂中感受法律的魅力是我們的義務。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部有關法律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惡,不只屬於極端的極權統治者,很多時候它還屬於每一個平庸的參與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肖戰「海外名氣」再漲?《誅仙》登權威平臺太感人,竟是2021淚點
    恭喜肖戰,又有作品登入視頻流媒體平臺Netflix播出,影片原著粉居多,國內上映時劇粉聚集,大家唯一的意見,拍的太爛,人物演技生硬。引上百家媒體聲討,輿論聲音偏向反面。首部經典IP被當作最美水平之作,不忍深度探討。
  • 肖戰工作室致歉,會積極引導粉絲,這場網鬧該結束了!
    肖戰工作室表示積極認同,會配合整治社交平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這則道歉信來得晚了,也來得剛剛好看到肖戰工作室和其本人的態度這次這麼堅決,很多路人網友都覺得算是「浪子回頭」,挽回了不少好感,大部分網友都覺得,早一點發這封信就好了,也不會出現後來那麼多網絡罵戰。
  • 飯圈亂象無休止,肖戰事件持續發酵的背後,到底誰該為此負責?
    關於肖戰的事件,從二月底持續發酵到了現在,一段時間以來,就像是有很多個定時炸彈,一個接一個的爆炸了,這些炸彈,炸出了娛樂圈和飯圈混亂的現狀,炸出了缺失了的職業道德,炸出了扭曲的價值三觀。肖戰的事,往簡單了說,是小部分人的瘋狂,往複雜了說,是飯圈大環境的混亂。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南瓜公布傳票,暗諷肖戰工作室以及肖戰粉絲,肖戰案件開庭在即
    南瓜公開傳票暗諷肖戰工作室以及肖戰粉絲,肖戰案件開庭在即「南瓜」為抵制肖戰的領頭人之一,他多次在微博上發布抵制信息,由於言辭過於激烈,有教唆引導網友惡意詆毀他人之意,多次被微博封殺帳號,現在「南瓜」已經在其他平臺發布這些言論。
  • 吳亦凡打榜、肖戰粉絲事件……飯圈文化是如何一步步畸變的?
    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形式,飯圈文化這幾年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也引起了主流文化的關注。「飯圈」是指粉絲對自己所屬的追星群體的諧音稱呼,是「粉絲圈」的簡稱。「飯圈」既然是一個「圈」必然有自己的文化規範與群體化特徵。我們熟悉的明星比如肖戰、吳亦凡甚至連郭德綱都有自己的飯圈文化。
  • 網傳一老師花兩節課宣傳肖戰,澄清來了
    近日,網傳福建一老師,花兩節課宣傳肖戰?>從圖中也只是可以看出老師是在分析227事件,而且是從三方面分析,並非宣傳肖戰」該家長還表示:「以我們這兩年跟老師的接觸,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非常負責任,所以我們就給她取了一個(別稱) 叫做「老母親」,這是我們家長給她取的,我們都覺得說,孩子在她班上會覺得是件非常幸運的事」學生也表示:「他們這樣去黑我們老師他也是很憤慨,很多同學都表示非常憤慨
  • 【經濟學人精讀】從肖戰事件看中國飯圈文化
    劇中的萬人迷肖戰已經擁有大批粉絲。去年十月,粉絲們聚集在北京機場,就為了見他一面,這直接導致航班延誤。 2.5月,一段小學生在教室裡大喊:「肖戰哥哥,你真棒!」的視頻風靡網絡,拍攝這個視頻的老師也被停職了。 3.
  • 肖戰《星光》「暗藏細節」太意外,令人感動
    年末的飯圈,一片喧譁。《星光》之夜的後續故事太多了,數不盡的意外,沉浸在生活這片理想國。驚喜,難得的歡樂,在工作室4次更博,4度營業,吟詩作腹。本想著息事寧人,一掃惡勢力陰霾。粉絲亮起的燈牌紅海,卻是本次由心而發的感動。聚是滿天星,散是別離曲。沉默了半年,她們經歷了非人的質疑與否定。習慣了默默奉獻,將善舉發揚光大。跟隨偶像腳步,隊伍壯大,核心力量也在加強。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百家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來源於網絡。直到2017年自己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時間突然變得自由和彈性了起來,且幾乎90%的時間都在網絡上工作,而那件事情隨著時間也慢慢淡忘。加上因為孩子追星,我也順帶著在網上瀏覽一些娛樂圈、飯圈的動態。有時候看到有人指名道姓在網上對某某明星做一些片面的負面評論,我也會跟著在後面評論一番,希望在我們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不要隨意的詆毀他人。
  • 肖戰事業大轉變?粉絲再做公益支援河北,數據引人淚目!
    最近河北疫情,震撼全網,每天新增人數,無不提醒我們,用一顆仁愛之心關懷危亡邊緣病患。成年男人,害怕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老人病逝,無法養老送終。相繼傳來的悲傷消息,散發著離彆氣息。20年湖北全民抗戰,21年河北危在旦夕。肖戰公益站,華北粉絲髮起愛心行動,捐款為守護石家莊人民。人數高達2萬人,數據引人淚目,高達23萬。
  • 評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對情侶「沒有處理好」分手,一方刻意將其推上網絡企圖將對方「繩之以法」。全民公開審判之下,使整個事件看起來離奇、荒誕、又充滿了黑色幽默。當被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對調,原本弱勢一方成了人人喊打的壞人,被誣陷的施暴者則在網絡暴力之下「已經社會性死亡」。人們很容易在「正義」的外衣下做出諸多偏激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