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最美詩句,當屬第2句「巴山夜雨漲秋池」

2020-12-13 老張侃詩詞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李商隱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在整首古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詩人對於時空轉換的把握。一會兒寫妻子寄來書信,一會兒寫詩人此時此景的情感和所看到的景色,一會兒又暢想未來,寫兩人相聚之時共剪西窗燭的浪漫。那種時空的轉換,讓人目不暇接。

這是古詩其實非常富有圖畫美,尤其是這首古詩當中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看上去非常的簡短,只有七個字,但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七個字,卻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而且也展現出了詩人通過這幅圖畫、對這首古詩所表達情感的把握能力。

首先來看巴山。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天的陝西和四川的邊境之地。當然在這裡指的是泛指詩人當時所就值得巴蜀之地。李商這一生非常坎坷。有歷史的原因,也有也有他自己選擇的原因,鬱郁不得志的情感在他的詩歌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巴蜀地區在唐代的時候屬於比較偏遠的地區。在這裡工作,和在京城相比往往意味著政治上的失意,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把這裡看成冷落的地方。在李商隱之前,劉禹錫曾經寫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就有著名的「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當年劉禹錫被貶這裡20多年,對這裡的「悽涼地」這三個字印象深刻。

而在酈道元《水經注》當中的三峽甚至也寫過,「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這是秋天的圖景,其中悽涼是有多麼的動人心魄。

夜雨」,交代了詩歌寫作的時間。夜晚是什麼樣的呢?「漲秋池」秋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本身這裡都是荒涼之地,而在這個夜晚還有如此的秋雨,真的是劉禹錫筆下的「巴山楚水悽涼地」呀!

在古典詩詞當中,雨水的意象通常代表著人的情感。在這裡秋水漲秋池,又何嘗不意味著李商隱對妻子的思念也如同這秋水一樣,漲滿了整個心胸?

也唯有如此,這樣的秋水才是更令人感到惆悵。秋風秋雨愁煞人,如此荒涼冷落的高山,如此慘澹的秋水,再懷著對妻子的朝思暮想,所以才能引出後面那句溫柔而美麗的期待: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相關焦點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所寄何人,雖有爭議,但真情永存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的創作者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李商隱,他的愛情詩與無題詩非常出名,廣為傳誦,因為寫得十分優美,觸動人心。《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但目前為止,世人對這首詩所寄何人存在著爭議,立場有兩派。一派認為《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寫給長安親友的,還有一派認為這首詩是他寫給他妻子的。我持第二種看法,我也認為是寫給他妻子的。
  • 學詩計劃|《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今天要學習的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看詩人是怎麼把無限深情藏於平鋪直敘的詩句之中,一起來體會這歸期未卜的離愁別緒。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你曾經問我什麼時候能回來,我不知道,這是回憶離別前的一場對話。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當下見到的景象。巴山,地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本就是容易觸發羈旅情緒的場所。夜、秋,都是容易觸發悲傷的時間,況逢下雨,更難為懷。「漲秋池」,想像連夜的大雨,明日將池水暴漲。
  • 未來講堂|李商隱《夜雨寄北》 誦讀:肖玉
    今天,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主持人肖玉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夜雨寄北》。點擊收看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唐) 誦讀|肖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此詩現傳各版本題為《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故稱「寄北」。據南宋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此詩題目為《夜雨寄內》,即是寄給妻子的。持此觀點者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秋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則於該年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數月才得悉妻子死訊。
  • 李商隱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鑑賞:本詩又名《夜雨寄內》,是一首抒情詩。「內」即內人,指詩人的妻子。今所存各本皆題為《夜雨寄北》,「北」指在北方的人,既可指妻子,又可指友人。就其內容判斷,以「寄內」之意理解還是相對貼切些,因為入梓州幕府與妻子逝世兩件事都發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很可能是王氏逝世在前,詩人寫詩在後。因為交通閉塞,消息不通,以致如此。而且即便詩人已知妻子不在人世,作此詩緬懷,也在情理之中。前兩句通過問答與環境描寫,抒發了詩人心底的孤獨苦悶之情及對妻子的深切思念。
  • 李商隱《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我愛記詩歌|李商隱《夜雨寄北》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起欣賞李商隱這封寫給妻子的家書。 一、說文解字 在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第一步是理解《夜雨寄北》全文的意思。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綿綿秋雨之中,詩人李商隱在以詩代信盡顯身處巴山的自我對妻子的殷切思念與急於相見的迫切心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其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 李商隱《夜雨寄北》兩處「一無所知」的哀傷
    奈何天認為,《夜雨寄北》是稀缺的回覆格式詩詞,在唐詩浩瀚的星空裡,能夠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首詩的情緒飽滿,作者李商隱的深意溢於言表,讀來意味無窮。一、職場失意、親人離散,是作者創作《夜雨寄北》的歷史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一首覆信。說是回信也好,或者是詩詞也好,李商隱創作時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看不到歸期,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見面。
  • 今年「巴山夜雨」已開始「漲秋池」
    1100多年前的一個秋雨夜,詩人李商隱客居異鄉,孤獨寂寞中寫下「巴山夜雨漲秋池」。這不僅留給後人一種表達孤獨的詩意手法,更一語道破兩大應季多發的天氣規律。你是否發現了「詩中天機」呢?  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從8月25日開始,華西地區已經開啟了多雨模式。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 巴山夜雨漲秋池 豈止於情愛
    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秋。李商隱赴川,入節度使柳仲郢幕府。留宿巴山,已是深秋時節。兩年前的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度使盧弘正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盧弘正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對李商隱也非常欣賞。眼看仕途即將通達,半生沉浮終有歸處。然而不幸的是,僅僅一年多後,盧弘正就於大中五年春天病故。此時的李商隱不得不再一次為前途而奔波。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我停了停,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他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不像在開玩笑,很是疑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是這首嗎?」,他熟練背完後問我。「是的」,我答道。「這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家書,怎麼會和殘酷絕望扯上關係?」,他更是疑惑。
  •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七年級上第六單元課外誦讀古詩——《夜雨寄北》,作者是晚唐的李商隱。李商隱,晚唐著名的大詩人,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正式資料就說這些吧,說點野史吧。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敲黑板,開始講知識點嘍!
  • 唐詩閒讀:「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下面我們就來讀李商隱的一首名作《夜雨寄北》,全詩如下:(詩意圖)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題《夜雨寄北》,有個爭論,因為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裡,寫作《夜雨寄內》,意思就是說這首詩是寫給「內人」(妻子)的,但現在傳下來的各種版本都寫作《夜雨寄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是妻子,當然也可以是朋友。所謂的寄北,就是寫詩寄給北方的人。這個時候詩人在巴蜀(現在的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在巴蜀以北,所以說「寄北」。
  • 寫詩最忌重字,為何李商隱的這首詩,用了2次巴山夜雨,何用意?
    看似很容易就可以量產的詩句,不僅詞意要能夠達到讓大家理解情懷,不能夠太庸俗。還有很多詩詞中的規則需要遵守。比如詩詞中十分忌諱重複的字詞,當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作了同字詩,但是在數量上都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被認可。而李商隱的這首巴山夜雨,全詩有二十八個字,發重複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不說重複的次數不夠,兩次出現的位置也不一致。著名詩人李商隱難道不懂得作詩的規則嗎?
  • 早讀15:高考背誦:《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無題》
    《夜雨寄北》(李商隱)①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助記] 首句回答妻子來信的詢問。第二句轉寫綿綿夜雨的景色。②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助記] 三、四兩句則是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生於晚唐。他自述「我系本王孫」。他是晉涼武昭王李蒿的苗裔,唐高祖李淵是李蒿的第七代孫。而上溯五代(包括他的父祖)雖然其中也有不乏才氣學問者,但都職位不高,沒有一個闊人,且大多早夭。他曾有三個姐姐,也都早逝。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千年後被罵抄襲上熱搜,網友:讀過歷史嗎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時,寫給遠在長安的友人(或是妻子)的一封覆信,也是一首抒情七言絕句。現今我們也會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這首詩,此外李商隱的《常娥》、《無題》、《錦瑟》等詩皆被選入進過各個年級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