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社區團購 誰的團長誰的團?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時代在線

作者:郭梓昊

張良一路把「仗」打到了福建寧德的壽寧縣。他是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的BD(商務拓展),在這場激烈廝殺已近乎於肉搏的社區團購大戰中,張良的任務始終只有一個:發展更多的團長。

這一天,壽寧急遽降溫至3℃。張良沒有出門,和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窩在臨時租下的小屋裡,聊天取暖。他們的上一個戰場是廈門,完全沒料到冬天還會冷成這樣。白天還好,即便沒有棉服,還能追著太陽曬曬;晚上尤其難熬,四層薄被摞起來蓋都不頂事,被窩怎麼睡都不暖。

張良想念四季溫暖的海南島。在成為社區團購BD前,他是島上賣魚乾的中年小販,守著妻兒,發不了橫財但衣食無憂。年初疫情暴發,海產品銷售無門。為謀生,張良當起了社區團購的團長,每天傍晚收集各家住戶的買菜需求,清晨出車到批髮菜市場採購。

不做不知道,省去經銷、運輸等中間環節,生鮮產品的利潤差往往能到15%―30%之多。但時間一長,運輸配送、找老闆砍價讓張良感到疲憊,他轉行成了BD。

39歲的張良沒想過,有一天還能走出海南島。生活的節奏一下子被打破,未來擁有無限可能。他也無暇考慮,現在的自己究竟是追風的人,還是被風推著,不由自主地一往無前。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則有望達到千億級別。一時間,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局、圈地擴張:從團長到BD再到供應鏈、物流,補貼燒錢之勢兇猛。據公開融資信息統計,今年,國內社區團購平臺的整體融資規模已突破百億元。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

「拿下這座小縣城!」

12月5日下午,頂著寒風,30位當地人湧向壽寧縣聚得樂酒店8樓大廳。他們的年齡在30―50歲之間,主要身份就兩種:附近便利店、快遞點的老闆,小區賦閒在家帶娃的寶媽。

這群人衣著樸素,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宴會大廳裡,主辦方因此要求人群集中到前面「取取暖」。臺上,主持人正在講解什麼是社區團購,擲地有聲,情緒高昂:「所謂的社區團購,是指在真實社區設立團長,居民們通過APP或微信群下單,第二天團長送貨上門,或由消費者自提。貨物以生鮮為主,價格比市面上便宜不少。」

一個半小時授課完畢,30位互不相識的人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團長。即便在這一個半小時裡,大部分人都在低頭玩手機,一位農婦甚至自顧自打起電話來。

張良不在乎。一個月前,他和BD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離開廈門,來到幾百公裡外的壽寧縣,目的只有一個:「拿下這座小縣城!」

壽寧縣位於閩浙兩省交界處,四面環山、相對偏僻。2018年9月,該縣曾獲得商務部「年度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稱號,成為社區團購入局生根的沃土。

2020年年底,社區團購復甦成了最熱門的資本話題。這個賽道上,不僅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分別投資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還出現了諸如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多家行業巨頭的身影。

如今,壽寧縣社區團購戰火正酣。

30位團長聽課時,張良正在大廳門外緊鑼密鼓地安排後天的行程,半小時裡接了4個便利店老闆的電話,都是要求參團的。不到一個月,張良所在的3087團,就在壽寧縣當地發展了整整160個團長,但還遠遠不夠。「按照我們每500人發展1個團長的規劃,壽寧縣最少也要發展300個團長。」張良抽了口煙,自認餘下的140個團長指標,大概是完不成了。

為了儘快完成拉新任務,張良和同事們在當地租下一個小套房,月租1400元。白天騎著小電驢挨家挨戶拜訪,晚上就打電話指導團長操作。如今,他已經可以模仿幾句當地方言,自嘲生活得「像個本地人」了。

像張良這樣的BD團隊,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共有14個,BD人數多達上萬。這些人常年離家,遊走於全國各地,為的就是攻城略地、搶佔先機。「就像打遊擊,打完一槍換個地方。」

「每個資本巨頭都想吃下這塊大蛋糕,搶人、搶地盤,怎麼快速出圈怎麼來!」據張良介紹,如今,長沙、武漢等二三線城市戰局已定。各大巨頭轉而將社區團購的戰火燒向佔地更廣、用戶基數更大的縣城和鄉村。

今年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隨後提出「千城計劃」,宣布年底前實現社區團購的全國覆蓋;「多多買菜」祭出10億元補貼,以低價策略打穿消費者心理防線,兩個月之內,開城數量達60個;滴滴入局更早,4月就已殺入團購戰場。CEO程維更放話:投入不設上限。

張良所在的大型社區團購平臺成立於2017年,曾是這一賽道上最大的獨角獸,手握騰訊、今日資本等大公司融資,估值一度達40億美元,如今卻因巨頭入局,自感危機四伏。最直觀的連鎖反應就是,BD的團長拉新數量遠超以往。

光是張良所在的福建片區,僅11月30日至12月6日一周裡,就有1800多個人通過線下面籤培訓和考試,成為新團長。「以前一天談成一兩個團長,現在一天最多能做8個拉新。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適應。」張良介紹。

誰的團長誰的團?

得團長者得天下。

親歷戰事,張良已能對團購大戰分析得頭頭是道。在他看來,決定這場戰爭走向的關鍵要素有三個:團長、物流及產品價格。其中,團長堪稱核心因素中的核心:團長能夠快速地導入當地人脈關係,又能精準對接平臺商品,為其帶來大量相對廉價的流量。換句話說,團長越多,團購市場越大。

在武漢、長沙、南京等主戰場,一天會有數十家團購平臺詢問入團意向。「一家團長最多會接納3―5家平臺,多了幹不了,貨物太多沒地方放啊!」張良說。如何快速搶下核心團長,成為BD們最頭疼的事。

搶奪團長,知名度高的網際網路公司擁有先天優勢。美團直接將「本地生活」中的商家線上發展為團長,來勢迅猛;滴滴利用對司機的貨運調度把控,在物流上領先一著;社區團購的低價策略,本就迎合了拼多多平臺的用戶屬性。

BD們拼了老命地搶團長,團長們倒樂得同時兼顧數家平臺。

李元忻,眼下是滴滴橙心優選、美團優選以及「多多買菜」三家團購平臺的團長。當初生完孩子,李元忻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帶娃。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丈夫經營的餐飲店破產,今年5月,為了一家生計,李元忻將團長這一副業轉為正職。

霸住三個平臺,李元忻擁有兩個固定客戶微信群共800人。每天,只要醒著,她時刻不離手機。「拉群、推連結、收貨、發貨、售後,」是每個團長的日常規定式動作。除此之外,如何形成一定的客戶黏性,靠的是團長自己的社交能力。

為了給自己的團購群宣傳,李元忻有時候還會動用老公這個「五星級大廚」,用平臺上買來的生鮮做些小菜,她將製作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群裡,甚至請上同小區的幾個「幸運觀眾」一起共享美食。

同時兼任三家平臺的團長,李元忻對此並不避諱。「平臺現在競爭正激烈,都在放低門檻急招團長,他們默許我們擁有多家平臺的情況。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只不過是為了多賺些,都是你情我願的事兒。」

但隨著貨物數量增多,李元忻也有忙不過來的時候。有一次,李元忻把兩家的生鮮包裹弄丟了,對方在群裡鬧事罵得狠,她只好忍著,好說歹說發了個200塊的紅包,答應第二天把貨補上,這才擺平。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一向講究精打細算,」李元忻分析。只要價錢更優惠,老輩們不惜花人脈、花時間。正是這種消費心理,間接引發了網際網路巨頭的燒錢補貼大戰。

作為金字塔底層的團長,李元忻對動輒數億的補貼沒啥感覺,但豬肉便宜了幾塊、土豆便宜了幾毛,倒是她每天實實在在接觸的具體數字。

這兩個月來,李元忻明顯感覺平臺的補貼力度不斷增大。「2斤多的土雞15塊」「一袋鹽1分錢」「秒殺爆款價」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她的團購群中。小區裡的大爺大媽們興奮得紛紛抄起手機,加入「薅羊毛大軍」。

這邊,「多多買菜」剛上價0.99元的青菜,大家一哄而上;那邊,隔壁滴滴直接0元贈送蔬菜,趕緊買了囤著!大爺大媽守在手機前坐等倒計時的樣子,像極了「雙十一」的年輕剁手黨們。

即便不直接接觸消費者,張良也能感受到戰場廝殺的殘酷。「平臺瘋狂燒錢後,最終能活下兩三個,就已經很不錯了。」張良估摸著,自己所在平臺以後也只能跟著大勢走:「我們之前幾乎沒有秒殺專場的,最近突然變多了,多到一天三四場的地步。」

「社區團購說到底還是一門人情生意,」張良觀察過,社區團購做得好的,往往不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長沙等二線城市及更為下沉的鄉、鎮、村。在那裡,鄰裡之間的互動更多,客戶願意購買,無非是出於信任。

張良覺得,社區團購在巨頭入局後,明顯有些變味。「這些巨頭想壟斷、想燒錢吸引用戶慣。」在張良看來,社區團購最理想的場景,是平臺只充當物流供應和下單渠道,「讓樓下賣肉的阿叔、賣菜的婆婆也能有自己的粉絲群。」

入局太深,張良已從一個中年小販,變成了一個理想主義者。

賺風口上的熱錢

身在局中,李元忻雖無近慮,但有遠憂。

李元忻擔心,總有一天,自己會被平臺架空。「萬一有一天,平臺對團長的每日訂單提出要求、改變遊戲規則,早晚會有一批不達標的團長被踢出局。」李元忻很清醒,「那時候,我的顧客早已被平臺的低價打穿心智,成了平臺的內部流量。作為團長,我將一無所得。」

李元忻估算,自己所在的花園小區,至少有13個團長。存在競爭關係的那些便利店,隔街對望,相互分割客戶流量。而對平臺來說,團長的忠誠度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手操持多個平臺的團長到底是屬於誰的?依靠低價打下的用戶黏性又有多少?

12月2日,「社區團購發起燒錢大戰」的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燒錢補貼、壟斷流量,最後漲價割韭菜。」網友們質疑,這種慣用的老套路究竟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知乎熱榜上,關於「社區團購搶走菜販子生意」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行業陷入新一輪內卷焦慮之中……

李元忻未雨綢繆。她開始下意識地利用平臺知名度,將一些客戶轉為自己的私域流量,又在與供應商的接觸中拿下數條優質供應鏈,轉行高端產品的團購服務。

但更多人仍然沉浸其中,期望賺一波熱錢再撤。「大多數人都只是想在風口上賺一筆。」美團優選BD劉志平估摸著,再過三個月,就能大致看到社區團購行業的局勢,那時候再決定自己的去留。

今年8月,31歲的貴州人劉志平經某團長介紹,成了美團優選的BD。此前,他換過無數工作:開過淘寶店、幹過騎手、當過滴滴司機……可謂次次都撞上了網際網路風口,但次次都鎩羽而歸。

這一次,劉志平想在戰場裡多留一會兒。眼下,美團優選BD還是個肥差:一個拉新,能有60—100塊收入。「我讓當地團長幫忙拉新,讓個利,把我拉新收入的20%分給他們。」通過人際關係的裂變,11月,劉志平通過拉新,賺了近2萬塊。

除了BD,團長們的收入也極為可觀。據劉志平介紹,在美團,月訂單數量穩定在幾萬的團長,月收入能輕鬆達到8000―10000元。張良提供的數據更是令人咋舌,他所在的後臺信息顯示,12月5日,有團長的單日提成金額,高達82866.8元。

風口上,社區團購仍在造就無數財富神話,誰捨得提前下場?

最近,張良把妻子和不滿周歲的女兒接到了離壽寧縣更近的溫州,方便照顧:「平臺原來計劃覆蓋16個省。慢慢搞需要兩年,現在不行了,公司說明年年初就要完成全覆蓋。」

截至目前,張良共發展了300來個團長,收入穩定在每月一兩萬。「等這場團購仗打完,就可以呆在家裡享清福咯!」張良有位同事,兩年前開始做BD,玩轉了平臺的遊戲規則,如今年入百萬,「坐在家裡,啥事不幹就能收錢」。

再過一個月,張良將離開壽寧縣,等待他的,將是一個競爭更慘烈的戰場:杭州。寒意漸濃,張良的發財夢,飄到了西子湖畔。

相關焦點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瘋狂的「團長製造機」
    這個賽道上,不僅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分別投資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還出現了諸如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多家行業巨頭的身影。如今,壽寧縣的社區團購戰火正酣。30位團長聽課時,張良正在大廳門外緊鑼密鼓地安排後天的行程,半小時裡接了4個便利店老闆的電話,都是要求參團的。
  • 社區團購是噱頭還是風口?聽聽團長怎麼說!
    從去年開始,全國各地的小區中冒出了一個個拼團群,網上更是充斥著社區團購月流水百萬的分析文章,成百上千的創業者投身其中,似乎有一個好模式就能躺著賺錢了。那麼社區團購是噱頭還是風口?團長二:單幹後賠了錢同樣開夫妻店的丁建中,卻是自己找到的社區團購平臺——丁最早從微信群裡得知所在城市出現了社區團購,十分適合小區店主兼職,在網上看了相關文章後,很快就決定要做這個。
  • 揭秘社區團購的「團長」們:誰來做怎麼做 收入如何?
    來源:新京報揭秘社區團購的「團長」們:誰來做怎麼做 收入如何?記者 孫文軒冬季的武漢,早上7點天剛剛放亮,武昌某小區內一家服裝修改工作室裡,剛睜開睡眼的馬大姐先在微信群裡問候了一番群友,接著把一些產品的團購連結發到群裡,以供群友挑選下單。做完這些,她才開始起床、做家務,以及等著社區團購平臺的送貨車陸續到來。
  • 社區團購能否成為商家營銷的新「風口」
    而電商巨頭也紛紛加入這一賽道,蘇寧1月上線社區拼團服務,並在全國招募10萬個團長;京東鋪設了「友家鋪子」;IDG等投資了「松鼠拼拼」;拼多多則投資了「蟲媽鄰裡團」……社區團購似乎正在成為新零售的下一個風口。
  • 揭秘社區團購的「團長」們:誰來做,怎麼做,收入如何?
    同在武昌區的李新(化名)經營一家散裝白酒酒坊,早上8點前後,他開門營業,一邊守著酒坊,一邊對接社區團購業務。社區團購的舞臺上活躍著很多馬大姐和李新這樣的個體戶,兼職做團長讓他們有了一份可以增加收入的副業。除此之外,社區團購還催生了很多全職團長。濟南歷城區的張琳(化名)女士做全職團長已經三年多了。她每天上午收貨理貨,下午按時給小區的鄰居們分貨。
  • 生鮮電商的下半場:社區團購,壁壘已成風口不在
    如今的社區團購,依舊是巨頭們的棋局,只是把戰火從線上燒到了線下,從門店燒到了家門口。數據來自艾媒諮詢: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保持29.2%的穩定增長,達到16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升至2638.4億元,同比增長62.9%。
  • 社區團購浪潮裡的「團長」們:誰在做、怎麼做、未來會如何?
    同在武昌區的李新(化名)經營一家散裝白酒酒坊,早上8點前後,他開門營業,一邊守著酒坊,一邊對接社區團購業務。社區團購的舞臺上活躍著很多馬大姐和李新這樣的個體戶,兼職做團長讓他們有了一份可以增加收入的副業。除此之外,社區團購還催生了很多全職團長。濟南歷城區的張琳(化名)女士做全職團長已經三年多了。她每天上午收貨理貨,下午按時給小區的鄰居們分貨。
  • 一樁「風口謀殺案」:社區團購1000天生死始末
    但資本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風口。甫一上線,鮮樂拼就被資本看好,完成了千萬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華蓋資本、夥伴基金。站在風口,趙子侃打算通過社區拼團的導入,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以生鮮、家庭生活用品為主的社區綜合服務平臺。資本不僅需要規模,也需要考慮社區團購本身是否是一個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 社區團購蹺蹺板:「團長」是關鍵,巨頭來收割
    2003年的非典疫情,給了電商機會,這次的新冠疫情,刺激了社區團購的增長。特別是在社區因為疫情封閉管理期間,社區微信群拼團買菜的模式,讓很多人加入到社區團購的隊伍中來。這讓社區團購,從創業風口一舉進化為新的消費趨勢。建網格倉、招配送、拉團長、搞補貼,原本下沉市場的暗戰逐漸走上前臺。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美團優選究竟是什麼?
    雷軍名言: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有小寶貝說,我也想當會飛的「豬」,但是我不知道風在哪裡? 滴滴與優步的瘋狂補貼,讓我幾乎免費打了很久的車;美團與餓了嗎的瘋狂補貼,讓我幾乎免費吃了很久的外賣,作為消費者我享受著,同時又有很大一批「羊毛黨」賺的盆滿缽滿!
  • 巨頭爭奪社區團購藍海 網際網路新的風口到來?
    趙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微信群中的團長每天都會推送各種商品連結,比如生鮮、水果、零食等,而群內成員基本都是同小區裡的,大家會分享商品口味,自己有時候會根據大家的推薦跟著下單。事實上,這樣一種以社區為單位的團購模式已經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二三線城市風靡。網際網路巨頭也瞄準了社區團購這一新的風口,紛紛下重金布局。
  • 一片死寂的社區團購為何一夜爆火?誰在布局?
    盛世嘉園的情況只是全國社區團購的一個小小縮影,在全國範圍內,團長已經成為社區團購行業最稀缺的資源之一,也成為各大平臺最想牢牢把控住的人。  誰在布局社區團購?  巨頭紛紛帶資進場,跑馬圈地  社區團購如火如荼之下,巨頭們也紛紛跑步入場。
  • 社區團購浪潮裡的「團長」們
    做完這些,她才開始起床、做家務,以及等著社區團購平臺的送貨車陸續到來。同在武昌區的李新(化名)經營一家散裝白酒酒坊,早上8點前後,他開門營業,一邊守著酒坊,一邊對接社區團購業務。 社區團購的舞臺上活躍著很多馬大姐和李新這樣的個體戶,兼職做團長讓他們有了一份可以增加收入的副業。除此之外,社區團購還催生了很多全職團長。
  • 社區團購團長:我不當炮灰
    在武漢市洪山區關西小區,一個小區就有10幾個團長以及代收點。燕子是武漢市洪山區關西小區的一名社區團購團長,本來在小區安安生生開小超市做了10幾年買賣,2020年因為疫情,讓燕子又有了一個新身份——社區團購團長。現在燕子身兼5家社區團購的團長,分別是橙心優選、十薈團、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盒馬優選。
  • 被社區團購壓垮的團長:九成團長搶一成佣金,大多數人淪為陪跑
    作者|賈維斯編輯|徐偉「這是2020年經歷了疫情、倒閉、爆雷潮後的第一個風口,也會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風口。」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發表了對幾家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後武漢之戰的點評。關於這場風口之戰,或許將成為中國商業史上最艱難漫長的一戰。如果你想了解得足夠多,那麼你需要離得足夠近。這一次,豹變和全國多地的社區團購團長,聊了聊他們作為團長期間發生的故事,以及搏殺之後,這些一線士兵們親歷的見聞,感受和困惑。
  • 社區團購誰在支持誰又在抵制?
    「社區團購,以社區為中心,居民在線上下單參與團購,再由團長進行商品管理和分發。」在2019年幾乎歇了菜的「社區團購」,因為2020年的一場疫情,培養了百姓網上買菜的習慣,變得炙手可熱,引得資本們爭相下注。熟悉的味道,不一樣的配方。價格戰,1元錢6個獼猴桃,你買不買?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作者:趙小米 未來消費獨家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個行業是真的風口,還是資本催生的偽命題,取決於一線從業者是否確實獲利。 社區團購這場當前最火熱的零售創新業態,團長毫無疑問是整條鏈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面向終端消費者最關鍵的要素。各大巨頭交鋒的第一戰場,也正是對團長的爭奪。
  • 社區團購「斷供」進行時,團長求生1元也送貨上門
    這條賽道依然不斷有巨頭湧入,10月,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11月,阿里投資十薈團,12月11日,京東表示將向興盛優選投資7億美元。然而,一盆冷水突然澆下來。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布的評論指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多家供應商隨即宣布禁止經銷商未經授權或低於零售價向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社區團購會被抵制嗎」成了平臺、團長、依賴社區團購居民最大的隱憂。
  • 一座樓上10個「團長」!濟南社區團購大火,上百家平臺爭搶
    這是這一周以來,作為社區團長的趙趙開的第一單團購單,實際上上周末也應該有社區團購要開團,但她索性放棄了,沒開團,「周末的團購是大平臺的團購,現在賺錢太少了,都不願意開了。」趙趙表示。  三五天一開團到每天都開團  很多人習慣蔬菜、水果都在這買  算起來,趙趙是濟南比較早從事社區團長業務的,五年前,她在小區裡看到有社區團購平臺招募團長,時間比較自由的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啟社區團購。
  • 社區團長月收入可達「5位數」!社區團購,到底藏著哪些大商機?
    最近,社區的消費者們又被盯上了,疫情之下線上買菜,使得社區團購這一類的社區生鮮電商再次成為了主戰場。今年5月,滴滴宣布在成都上線「橙心優選」,短短三個月後,美團也有動作,在武漢接手了美團買菜,轉型為「美團優選」並切入了社區團購賽道。可以說,如今的社區團購混戰變得更加的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