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老師在教育這片沃土上已耕耘了整整17年。17年來,她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善於學習,積極進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課堂教學風格。「課堂靈動如水,為師清麗似荷」是陳敏對自己為師境界的追求。因為在她的內心深處擁有這樣的信念:教師,頗似靜立於喧器人海中的朵朵清蓮,櫛風沐雨,矢志不渝,傳道授業,誨人不倦。
一、積極學習,追求卓越
陳敏的課堂印象,《湖南教育》雜誌編輯、《語言文字報》、《語文主題學習周刊》主編何宗煥先生這樣寫道:「跟隨陳敏走進她的語文課堂,一種簡潔明快的色調,在她的思、說、讀、寫,口誦、指顧間逐漸形成。講什麼,怎麼講,學生怎麼參與,陳敏的課堂結構,就像陽光映照下的懸崖峻岭投射到田野上的明暗相間的色塊,有稜有角,清晰分明。她的課堂語言尤其乾淨利落,說得清,問得準,指向明,口齒伶俐,從不重複,如流水洗過一般,沒有任何多餘的、拖泥帶水的東西。刪繁就簡三秋樹。」
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她深深體會到,在當今科研興教,呼喚反思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的新形勢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必須是「廣博專精」的教師,必須是不竭之泉,時時奔湧出清新的、閃爍著斑斕色彩的溪流。於是她不斷加強業務修養。她常向其他老師學習教學經驗,借鑑優秀的教學方法。認真參加各級各類教研培訓活動,積極與培訓的專家和同行的教師討論研究,以期在探討中獲得更多的新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二、善於思考,業務精湛
陳敏一直任教語文學科。她認為:語文是豐富的,豐富的色彩,飽滿的線條,構成燦爛多姿的語文世界。語文教師需要敏感充盈的內心世界,引領學生共同領略、分享爛漫充實的語文生活。有意思的是,陳敏原是學美術的,但她一直教語文。她的美術基礎給了她的語文課堂完全不一樣的輔助,她賦予課文和課堂更多的形象和色彩。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
「一位即將遠行的朋友送給我一隻雪白的大鳥,只見它伸長了脖頸左顧右盼,走起路來大搖大擺!它就是~~」陳敏一邊讀課文,一邊在黑板上畫了起來,隨手勾勒,寥寥幾筆,一隻活靈活現的大白鵝出現在黑板上,學生看圖應聲讀題「白鵝」。這一堂語文閱讀教學課,一開場就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猶如一段優美音樂的序曲,緩緩流入心田,期待,嚮往,多麼美妙的感覺。
最初,陳敏想的是用畫畫的方式給學生直觀的形象,她畫峽谷、畫山脈、畫草原、畫沙漠,她也畫「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畫多了,她就有了思考,點、線、面、色,濃、淡、虛、實,工筆、寫意,布局、留白,這不都是美術元素嗎?語文課堂可以從中得到借鑑。教學目標是點,學生活動是線,課堂生成是面,課堂氛圍是色。教學方法有濃淡虛實,工筆寫意,教學設計有布局留白。課堂教學與美術元素融合,課堂也將生出意境,繪出美感。
「課堂教學其實是我們教師一次又一次的創作,或不同的學生,或不同的學情,或不同的教學內容,或不同的教學環境,或不期而至的課堂生成,我們都要如同作畫一般,用這些課堂元素去構思,去創作,畫出最美最亮的課堂色彩和線條,完成最好的課堂創作。」
對課堂,對教學,陳敏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她的觀點新穎生動。
陳敏的教學,重視順學而導,重視課堂生成。她當然有預設,每堂課都有「劇本」,但若學生不按「劇本」走,她也不會按部就班繼續堅持走下去,她會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演,及時調整思路。講《白鵝》,有學生對白鵝的「大模大樣」和「偷窺」不理解,她和學生一起進行角色表演,看白鵝是如何「大模大樣」又如何「偷窺」的。講《紀昌學射》,課文中有個句子:「那隻小蝨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討論交流時有同學說這是比喻句,有同學說是誇張。此時她並沒有急於去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他們自由爭論。有爭論是好事,在爭論中得出的結論更可靠,她一直是這樣教學生的。課堂可以有無預設的生成,但學生卻不喜歡預設的結論和觀點。無預設的生成不只考驗教師的知識積累,更考驗教師的智慧。
她善於運用遷移和延伸的教學策略。以往的語文課堂,千篇一律的模式,特別重視對課文的分析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活動。在上老舍《北京的春節》一課,她嵌入了對比閱讀《除夕》,加上了拓展閱讀《年的味道和聲音》。學生還是以前的學生,陳敏還是以前的陳敏,但課堂已不是以前的課堂了,事實上,陳敏和她的學生都不是以前的了,課堂的改變讓他們有了不一樣的精神面貌。多讀多思多遷移,讓學習活動變得更豐富,學習內容變得更溫潤,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靈動,學習目標的達成也更加高效了。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陳敏深深的知道這一點。所以,她沒有懈怠,仍然在追求如蓮般高貴生命的路途中腳步堅定、豪情滿懷、勤奮耕耘,追求著她「課堂靈動如水,為師清麗似荷」的為師境界,堅守在教學一線,心素如簡,香遠益清!
來源:德宏教育體育
原標題:清麗似荷,香遠益清——芒市第一小學陳敏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施露
審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