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與中華文化、歷史、民俗等方面都聯繫密切,早在東漢末年,祖天師創立制度性道教,民間就開始大規模盛行,此後歷經唐、宋、明等多個尊奉道教的盛世王朝,更是影響深遠。
隨著歷史變革,道教也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眾多嶄新內涵,而其中道教的楹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民間。
楹聯,在口語中又叫對聯,常採用朗朗上口的對仗句式書寫,讓人讀後回味無窮,很多修為高深的道士在普度大眾時,也常引用對聯作為勸誡之語,教人發心向善。
小道士這裡就搜集了幾副道教的對聯,和大家一起來解析其中奧妙,感受人生大智慧。
先談名利
上聯:利鎖名韁,籠絡許多好漢
下聯:晨鐘暮鼓,驚醒無限痴人
此聯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十一子蜀獻王朱椿在湖南關山中武當道觀所題。
縱觀古今,熙熙攘攘皆為名利,多少英雄好漢為名為利而四處奔波,不得安閒,對聯中的「利鎖名韁」一詞說得十分形象,名利就好像鎖頭和韁繩般,能羈絆人的一生,誰又能逃脫掉呢?
下聯的「晨鐘暮鼓」暗藏珠璣,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鐘鼓之音敲響還沉迷在名利中的人們,得以悟透人生至理。
縱觀整首楹聯,告訴我們要不為名利所累,才能活得自在瀟灑。只要能做到「心無旁騖」自然就會「高瞻遠矚」,心靈也能得到升華。
馬雲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曾經說:今天我做網際網路企業,不是為了掙錢,而是從商業的角度完善社會,這樣才有樂趣。
可我們都知道,不為名利的他最終收穫了極多的名利。
對名利淡薄些,做好自己的事,也許驚喜就在不遠處。
(一山不容二馬
)
再說命運
上聯: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
下聯: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此聯為參加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近代教育家黃齊生所集,謝促謀書於青城山建福宮。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對「命運」尤為關注,很多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時,都會以命裡無時莫強求作為安慰之語,甚至還有些人認為道教文化中無為不爭等,便是要求我們什麼都不做。
實際上,道教是一個對現實世界異常積極的宗教,它不過分希求死後世界如何如何,但寄希望於今生的腳踏實地。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相信生命的主動權操縱在自己手中,甚至人可以憑藉主觀努力,逆轉生命衰老之路,復歸本源,實現生命形態的轉化而逃離生死之度數,簡言之:成仙。
這幅對聯中,上聯開篇就說事在人為,告訴我們命運要自己主動嘗試去掌控,所謂「強者找方法,弱者找藉口」,只有在全身心投入仍然不見成效後才有權力說出這句「萬般都是命」,否則,不經努力便信命任命,就是弱者的自我安慰。
下聯同樣是絕對,道祖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在生活中,以水的心態做人做事便會營造出良好心態,利萬物幫助他人,以不爭之心面對糾紛,自然是「退後一步自然寬」。
如果,像這幅對聯中所寫,每個人都付出一點善念和美好:於個人來說,會一生福祿自來,好運常在;於社會而言,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最後,對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瑰寶,被賦予道教內涵後,更是處處閃爍著慈愛和智慧的光芒,它就像是我們人生路上前行的指明燈,當我們讀懂之後,人生就會豁然開朗,自然福祿雙至,好運常來!
最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