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本道教的思想典籍,讓你更加了解道教文化

2020-12-20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真誥》

為上清派重要典籍。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編撰。因其大部分內容是東晉楊羲、許謐等人的「通靈」記錄,稱是仙真告授,故名《真誥》。

《真誥》奉上清法為「上道」,認為高出舊天師道的「太清家」;尊《大洞真經》為「仙道之至經」;《真誥》雖為上清派要典,但對道教其他派別也有所涉及。 《真誥》文體雜陳,其中有大量詩歌,皆盛其詞藻,文辭華麗,風格多異於魏晉玄言詩和山水詩。書中還論及道士的書法、建靖室法。且其養生法殊多訣要,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道樞》

《道樞》是一部廣集道教修煉方術精要之類書。南宋曾慥編撰。道樞一詞,出於《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稱之道樞。」曾慥取之以名書,含有道術精要之義。

《道樞》分篇輯錄諸家之說,或採擷諸家煉養要語,附以評論,聯綴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書名,此書專論煉養,內容包括內丹、外丹、胎息、房中、攝養等,而以內丹為主。

唐宋時代,道教煉養著作大量湧現,尤其是晚唐以後內丹術漸次興盛,這就需要一部大型工具書反映已有的成果,集其精華,提其綱要。《道樞》一書,即應運產生。

《化書》

《化書》為五代道士譚峭撰。有多種版本。《化書》作者設想世界由虛化成、又復歸於虛,「化化不間,由環之無窮。」還認為,由虛化而成形,於是有了人類,由此而有生壯老死。 《化書》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兼論養生成仙之術。其順則生物成人、逆則返虛複本之論,同於內丹道。體現出道教典型的哲學、修煉觀點,故而歷來為道教徒、內丹家和道教學者所重視。

《悟真篇》

《悟真篇》是內丹術的主要著作之一。張伯端撰,全部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16首,絕句64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12首,以及歌曲32首。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之正宗。北宋後,道教之主內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張伯端四傳弟子白玉蟾於南宋嘉定年間創金丹派南宗,也奉之為祖經。 該書廣泛流布後,注家蜂起。據元工部尚書張士弘稱:「前後注釋可見30餘家。」直至明清,此風不衰,蔚然成為一家之學。傳世注本甚多。

《坐忘論》

《坐忘論》,唐道士司馬承禎撰。集中講坐忘收心、主靜去欲的道教修煉理論和方法,為司馬承禎神仙道教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7部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在這7個修道階次之後,司馬承禎又附以「樞翼」,提綱摯領地綜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

認為心歸至道須先受三戒,即:簡緣、無欲和靜心。提示修道的具體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時」,身有「七候」,否則都算不上得道。 司馬承禎以老莊思想為依據,汲取佛教止觀方法,力倡坐忘說,對道教修煉術由外丹轉向內丹,起了重要的理論推進作用,實開宋元內煉家風氣之先。其主靜說對周敦頤、程顥、朱熹等宋代理學家也頗有影響。

《玄綱論》

《玄綱論》唐開元至大曆間道士吳筠撰。吳筠有上唐玄宗的《進玄綱論表》,說明作此論的由來:「重玄深而難賾其奧,三洞秘而罕窺其門,使向風之流浩蕩而無據,遂總括樞要,稱之《玄綱》」。 《玄綱論》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論,修養論和社會政治觀。

中篇則從微觀角度具體講解修道的種種方法。下篇用問答體回答了世人的疑問,進一步申述前兩篇的思想。 吳筠為唐代道教茅山宗重要學者之一,其思想與司馬承禎較接近,《玄綱論》與司馬承禎《坐忘論》一樣,體現了唐代茅山宗的理論水平。

《中和集》

《中和集》為元初道士李道純所撰內丹理論的結集。門人蔡志頤編。李道純曾取《禮記》「喜怒哀樂之未發稱之中,發而皆中節稱之和」之義,題其所居說「中和庵」,故門人名其書說《中和集》。前有元大德十年杜道堅序,表明此書成於是年。《正統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類。

《中和集》所述的內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虛靜」。認為「玄關」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導致身靜心虛。持此行之,漸至身心混合,動靜相需,乃至心歸虛極,身入無為,動靜俱忘,精凝氣化。

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著,虛靜則是它的靈魂。稱行此功法,不需築基、煉精、鍊氣、煉神的漸修,只需從煉神還虛入手,即窮性盡命,一了百了。《中和集》則是研究這種丹法的主要資料。

《道教義樞》

《道教義樞》,唐青溪道士孟安排編集。《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是唐代道教教義的重要類書,它集此前的道教教義之大成,其中也不乏道教哲學範疇,它對道教教義的闡述正是通過解釋範疇和名詞術語進行的。 《道教義樞》在涉及道教哲學之處,較多地引用道教重玄派思想,顯示了與重玄派的密切關係。其所講述的道教教義明顯受到佛教義理與術語的影響,對佛教的方法論也有所吸收,反映了當時道教積極汲取佛教理論精華以充實提高自身教義的特點。

《老子義疏》

為唐道士成玄英撰。成玄英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註解《老子》,上承魏晉玄學之餘緒,汲取佛教中觀哲學,結合道教傳統的養生思想,援《莊》釋《老》,重在闡明其重玄之道。他認為「玄」是深遠之義,也是不滯之名,深遠的玄,理歸於無滯,既不滯有,也不滯無,故稱為玄。

從而非但不執有無,也不執著於「非有非無」,這就是遣之又遣,故稱玄之又玄。這就是說,玄雖然否定了有無,但還不能執著這個玄,還必須繼續否定,才能彰明重玄之理。如果說玄是非有非無,那麼重玄就是非「非有非無」,經過這樣雙遣雙非的雙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成玄英以重玄之道為宗旨解老,在當時道教老學中獨樹一幟,最具思辨性和理論價值,對唐以後道教老學產生了極大影響。 他所著重討論的哲學範疇如心性、理等,對宋代理學家不無啟發作用。成玄英的《老子義疏》不僅在道教老學中,甚至在整個道教思想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焦點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對《太平經》這部道教大書的斷代是道教史研究中最為關鍵的成果,為道教史和道教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據。這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質的力作,是開創現代道教學的標誌性成果,自問世以來始終得到學人們的充分肯定,初版即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受到廣泛的重視和好評。
  •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南懷瑾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講到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前後,便包括諸子百家所有的學術思想,由戰國末期到秦、漢之間,作為代表而足以影響上下社會各階層的
  • 蔣振華:道教思想與文學意趣
    ;道教文學思想 內容摘要: 關鍵詞:道教思想;文學意趣;道教文學理論;道教文學思想 作者簡介:   >元明清道教文學思想主要是指金元明清時期由中國本土道教所催生的道教文學理論觀念和文學意趣。
  • 道教思想|長生久視的仙道觀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文化背景,孕育了道教的仙學。《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產生了中國道教史上振聾發聵的宣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至唐宋時期道教內丹派的形成,進一步弘揚了這種思想。鍾離權指出,人能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體天地之道,為萬物之最靈最貴者。但人的本性卻陰陽相雜,故可以為鬼,亦可以為仙。不事修煉,恣情縱意,病死而為鬼。知之修煉,超凡入聖,脫質而為仙。
  • 道教的符籙文化
    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許多關於畫符避災、符水治病的故事和傳說。東漢末張角用符水治病傳太平道,「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除此之外,天師後裔還用所謂「木葉」、「鐵券」等來治病防 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用一種木質符籙給人治病並治癒。書符作籙雖然主要是道教法式、齋醮科儀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崇拜性,但其起源、功能、方法和過程都蘊含著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學的文化地位!
    壹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在中國文化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常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之一,更有人以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首先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哲學所關心的問題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弘揚道教文化,是當務之急的必要行動與手段。但道教分為南北兩派,全真道與正一道。正一注重符籙齋醮科儀,此是演教之手段。比如祈福消災,超度拔苦,濟人利物,斬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動之必要程序。但只能限於在道觀裡面發展。難以普及與弘揚。
  • 曹植詩歌與道教思想的關係
    自從漢末時期黃巾起義失敗之後,統治者限制民間道教的活動,使道教由民間化上升為上層化,反而促進了道教的成熟,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神仙道派。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曹植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解了很多關於道教的仙術知識和精神內涵,並擁有一個相對清醒的態度。
  • 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博大包容,主張清靜無為,反對爭鬥。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經》為修仙境界的主要經典。他們一般以煉丹畫符、服食神藥等為手段,以引氣養生、修煉成仙為目標。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國本土思想為指導,又是在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宗教,在中國發揮著特殊作用。
  • 道教文化 | 別再說沒有宗教信仰,你的屬相和道教關係密切
    我國本土宗教——道教,也受到多神崇拜的原始氏族宗教和神話傳說的影響。有「川西第一道觀」美稱的青羊宮就把十二生肖的形象完美融合於整個道觀的造型設計之中。青羊宮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八卦亭中,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生肖牛能成為道教先師的坐騎,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道教經書應該這樣閱讀才有收穫
    要想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首先要去學習道教的經典書籍。很多人會說直接閱讀《道藏》,這是道教知識的集合。確實《道藏》包羅萬象,是道教集大成之作,但是大可不必,畢竟現代人節奏快,工作忙碌,哪有時間閱讀這些浩瀚的典籍。因此,選擇好一些的讀本,就成為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
  • 道教節日裡的「九皇會」紀念的是道教哪九位神仙?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一個龐大的星宿諸神分支。道教的神仙眾多,因此每年都會舉行很多慶賀神仙聖誕的法會,在農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道觀都會舉行齋醮活動慶賀聖壽,稱之為「九皇會」,「九皇」指的是先天尊神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北鬥七星的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高功法師們在這九天裡禮拜北鬥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
  • 道教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
    在長期的宗教特定模式下,形成了以道尊德貴為思想主體,以神仙信仰為核心信仰,以上善與玄德為人格追求,以自化化人、人己共度為價值目標,以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為處世原則等義理思想體系,不僅對古老中華民族之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對當今乃至未來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亦有著重要價值。
  • 有趣的道教:道教的六個冷知識,你知道幾個呢?
    張道陵在古代傳統的神仙信仰基礎上,結合了道家的黃老思想學說,創立了五鬥米道,即道教的前身。隨著道教的創立,在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中又產生了諸多的派別,其中王重陽在老莊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將丹派與道派合二為一,開創了道教的一種全新的派別——全真道。目前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系。
  • 乾貨圖解:道教神仙有九品,分三等,分別是九聖、九真、九仙
    文/曉夢閣主國教道教歷經千年,其神仙體系眾多,後人不斷添加和修改,在不同的道教典籍裡記載的也不盡相同。關於道教神仙的編撰,閣主推薦的典籍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歷代神仙通鑑》、《雲笈七籤》這幾部比較經典的道家典籍。
  • 走近道教:原來生活中的這些用語都是來源於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自已獨特的個性獨特的魅力,並且承載了道家思想。從古至今,道教文化一直被世人所傳承,傳統道教思想對於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一些用語很多都是出自於道教的,像天人合一,清靜無為,和光同塵等。下面小編就來簡單介紹幾個。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這時候的社會呼籲新的理論形態,陸賈、劉安等道家學者以老子思想為旨歸,並且整合儒、法、農、陰陽、墨等諸家理論,道家遂以新的姿態,在漢初社會轉型中擔當著思想指導的重任,時有張良、蕭何、曹參等,高舉黃老道學旗幟,倡導自然無為、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並且得到皇帝的採納而能夠推行,於是有了「文景之治」的美好社會局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綱,並未能阻止道家思想文化的流行。
  • 雲南道教醫學文化簡述 | 任紅華
    這一類著作以田敬國主編之《雲南醫藥衛生簡史》[④]、邱紀鳳主編之《雲南醫林人物》[⑤]、雲南省衛生廳所編之《雲南衛生通志》[⑥]、郭武《道教與雲南文化——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⑦]以及蕭霽虹、董允《雲南道教史》[⑧]為代表。這一些著作所介紹的雲南道教醫學資料多轉述自古代文獻(以地方志居多),雖非專門論述,但卻為人們了解雲南道教醫學提供了方便。
  • 道教法術很嚇人,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
    導語:眾所周知,由孔子創立的儒教以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給中華人民帶來了深遠持久的影響。儒教與佛教、道教一起稱為三教,其中道教以老子為創立者,之後繁衍出了許多道教法術,其中大家都熟知的就有茅山道士,有人說道教法術很嚇人。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盤點教你非常實用的道教法術,感興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