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誥》
為上清派重要典籍。南朝齊梁間道士陶弘景編撰。因其大部分內容是東晉楊羲、許謐等人的「通靈」記錄,稱是仙真告授,故名《真誥》。
《真誥》奉上清法為「上道」,認為高出舊天師道的「太清家」;尊《大洞真經》為「仙道之至經」;《真誥》雖為上清派要典,但對道教其他派別也有所涉及。 《真誥》文體雜陳,其中有大量詩歌,皆盛其詞藻,文辭華麗,風格多異於魏晉玄言詩和山水詩。書中還論及道士的書法、建靖室法。且其養生法殊多訣要,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道樞》
《道樞》是一部廣集道教修煉方術精要之類書。南宋曾慥編撰。道樞一詞,出於《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稱之道樞。」曾慥取之以名書,含有道術精要之義。
《道樞》分篇輯錄諸家之說,或採擷諸家煉養要語,附以評論,聯綴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書名,此書專論煉養,內容包括內丹、外丹、胎息、房中、攝養等,而以內丹為主。
唐宋時代,道教煉養著作大量湧現,尤其是晚唐以後內丹術漸次興盛,這就需要一部大型工具書反映已有的成果,集其精華,提其綱要。《道樞》一書,即應運產生。
《化書》
《化書》為五代道士譚峭撰。有多種版本。《化書》作者設想世界由虛化成、又復歸於虛,「化化不間,由環之無窮。」還認為,由虛化而成形,於是有了人類,由此而有生壯老死。 《化書》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兼論養生成仙之術。其順則生物成人、逆則返虛複本之論,同於內丹道。體現出道教典型的哲學、修煉觀點,故而歷來為道教徒、內丹家和道教學者所重視。
《悟真篇》
《悟真篇》是內丹術的主要著作之一。張伯端撰,全部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16首,絕句64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12首,以及歌曲32首。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之正宗。北宋後,道教之主內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張伯端四傳弟子白玉蟾於南宋嘉定年間創金丹派南宗,也奉之為祖經。 該書廣泛流布後,注家蜂起。據元工部尚書張士弘稱:「前後注釋可見30餘家。」直至明清,此風不衰,蔚然成為一家之學。傳世注本甚多。
《坐忘論》
《坐忘論》,唐道士司馬承禎撰。集中講坐忘收心、主靜去欲的道教修煉理論和方法,為司馬承禎神仙道教理論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7部分,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在這7個修道階次之後,司馬承禎又附以「樞翼」,提綱摯領地綜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
認為心歸至道須先受三戒,即:簡緣、無欲和靜心。提示修道的具體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時」,身有「七候」,否則都算不上得道。 司馬承禎以老莊思想為依據,汲取佛教止觀方法,力倡坐忘說,對道教修煉術由外丹轉向內丹,起了重要的理論推進作用,實開宋元內煉家風氣之先。其主靜說對周敦頤、程顥、朱熹等宋代理學家也頗有影響。
《玄綱論》
《玄綱論》唐開元至大曆間道士吳筠撰。吳筠有上唐玄宗的《進玄綱論表》,說明作此論的由來:「重玄深而難賾其奧,三洞秘而罕窺其門,使向風之流浩蕩而無據,遂總括樞要,稱之《玄綱》」。 《玄綱論》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論,修養論和社會政治觀。
中篇則從微觀角度具體講解修道的種種方法。下篇用問答體回答了世人的疑問,進一步申述前兩篇的思想。 吳筠為唐代道教茅山宗重要學者之一,其思想與司馬承禎較接近,《玄綱論》與司馬承禎《坐忘論》一樣,體現了唐代茅山宗的理論水平。
《中和集》
《中和集》為元初道士李道純所撰內丹理論的結集。門人蔡志頤編。李道純曾取《禮記》「喜怒哀樂之未發稱之中,發而皆中節稱之和」之義,題其所居說「中和庵」,故門人名其書說《中和集》。前有元大德十年杜道堅序,表明此書成於是年。《正統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類。
《中和集》所述的內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虛靜」。認為「玄關」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導致身靜心虛。持此行之,漸至身心混合,動靜相需,乃至心歸虛極,身入無為,動靜俱忘,精凝氣化。
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著,虛靜則是它的靈魂。稱行此功法,不需築基、煉精、鍊氣、煉神的漸修,只需從煉神還虛入手,即窮性盡命,一了百了。《中和集》則是研究這種丹法的主要資料。
《道教義樞》
《道教義樞》,唐青溪道士孟安排編集。《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是唐代道教教義的重要類書,它集此前的道教教義之大成,其中也不乏道教哲學範疇,它對道教教義的闡述正是通過解釋範疇和名詞術語進行的。 《道教義樞》在涉及道教哲學之處,較多地引用道教重玄派思想,顯示了與重玄派的密切關係。其所講述的道教教義明顯受到佛教義理與術語的影響,對佛教的方法論也有所吸收,反映了當時道教積極汲取佛教理論精華以充實提高自身教義的特點。
《老子義疏》
為唐道士成玄英撰。成玄英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註解《老子》,上承魏晉玄學之餘緒,汲取佛教中觀哲學,結合道教傳統的養生思想,援《莊》釋《老》,重在闡明其重玄之道。他認為「玄」是深遠之義,也是不滯之名,深遠的玄,理歸於無滯,既不滯有,也不滯無,故稱為玄。
從而非但不執有無,也不執著於「非有非無」,這就是遣之又遣,故稱玄之又玄。這就是說,玄雖然否定了有無,但還不能執著這個玄,還必須繼續否定,才能彰明重玄之理。如果說玄是非有非無,那麼重玄就是非「非有非無」,經過這樣雙遣雙非的雙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成玄英以重玄之道為宗旨解老,在當時道教老學中獨樹一幟,最具思辨性和理論價值,對唐以後道教老學產生了極大影響。 他所著重討論的哲學範疇如心性、理等,對宋代理學家不無啟發作用。成玄英的《老子義疏》不僅在道教老學中,甚至在整個道教思想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