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距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道教的文化玄之又玄,道教典籍浩如煙海,作為一個以勸人向善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宗教,人們對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由於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再加上晦澀難懂的典籍,導致很多人難窺玄門的奧妙。小編會陸續為大家科普道教文化常識,歡迎大家的關注。本期為大家科普道教的「三寶」指的是哪些?
修道者首先要經過「皈依」儀式才算正式邁入玄門,而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則需要「傳度」或「冠巾」。在皈依儀式中教戒師會宣說「三皈五戒」,要求皈依弟子「宗奉禮敬,永不退轉」。這裡的三皈指的是皈依道、經、師三寶。《道教義樞》有雲∶「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信道一定要皈依三寶,學道一定要受持五戒,這是成為一名道教弟子的最根本的儀規。
其中,「道」是道教的核心信仰,《道德經》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育萬物,是宇宙的本源,修道者要時刻奉行大道的自然法則。「經」是指引修道者修行的經書。道教典籍浩如煙海,《道藏》將經書匯集到一起,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太上經者,太言極大,備包眾理;上是勝出,超踰眾教,經即訓法、訓常,言由言徑。」「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道教歷來注重師承,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洞眾戒文》曰:「道經不師授,則行之不神」,由此可見「師」的重要性。
道、經、師三寶對應著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明三清天尊: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代表了大道的本源。元始天尊稟自然之炁,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先。靈寶天尊乃是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而道德天尊則是「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同時,對於道教修行者來說,「三寶」還表示為修行時最重要的三個要素「精、氣、神」。道教典籍《高上玉皇心印妙經》開篇就提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是內丹修行時的「上好的丹藥」。「精」是構成生命的基礎,是最根本的機能,《養性延命錄》說:「道以精為寶,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生身則求度在仙位,生人則功成而身退。」「氣」是構成人體活動的基礎元素,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神」是人體活動的主宰,也是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的性格,它關乎著生命的存亡。「精、氣、神」作為修行的三寶,缺一不可。
最後,道祖老子的《道德經》也給我們這樣的開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裡的「三寶」指的是慈愛、節儉和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道祖將此三寶作為世人處事的一種準則:對待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慈愛之心,要有寬容仁厚的品質;對待物質生活時,要有一顆勤儉節約的初心,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為人處世時要有虛靜、謙讓的態度。
福生無量天尊,了解更多道教文化知識,歡迎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