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惟不二是靜機,物我無別形神歸。願言寤寐不是非,入世出世貴知希。
這四句話出自《葫頭集》,據傳是唐朝一個叫殷誠的道士雲遊訪師得到老先生指點,得知在北方的終南山有兩位道教真人在那修行。殷道長謝過老人就北上來到終南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尋訪終於見到道教全真道門的兩位祖師鍾離權和呂洞賓。
殷道長拜求兩位道教祖師指點修行,呂祖感於他的志成而作《葫頭集》贈予他。而後,鍾離權又對他說到:「道不輕言示人,書中所說的詩句以天象為興,以山川作比喻,以人的性情作賦,以物之興衰為感,詩文中講的道在無相之中,你需要細細參悟,才可有所得。」
本文的這四句是《葫頭集》第一段,名叫「去塵銘」是教人修心的一個法門。書中沒有註解,我根據個人所理解的意思以白話文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交流。
「心惟不二是靜機」:想要心惟不二就要明德,想要明德就要先修身,修身就要先正心,正心就要先意誠,意誠就得先有正確的認識,只有我們沒有私慾的心,這樣的心才算是公正,才能是正確的認識,以此修身才能心惟不二,才不會有雜念,故為靜之機。
「物我無別形神貴」:物我無別,萬物同出於道,我們以道觀萬物,物沒有差別。道可作萬物沒有個體的意識,因為道以身為萬物。《道德經》說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如我沒有身還能有何患?這裡的有身指的是我執。以身為天下,以身為萬物,以身為天地,以身為道,如果悟了便是身外有身,同道一樣沒身不殆。
第一句說了「心惟不二是靜機」,以心惟不二的方法達到清靜,才能如《清靜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形神皆歸就是此理。
「願言寤寐不是非」:這句很好理解,《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它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們不要妄言。
「入世出世貴知希」:希字面上是少的意思,但是在這句我們不能這樣理解,如果這樣去註解就偏離了核心。人有內三寶精氣神分別藏在腎、丹田、心,它對應的外三寶是眼、耳、口。守外三寶能養內三寶,眼不要妄看養神於心,耳不要妄聽養精於腎,口不要妄言養氣於丹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論隱居修行還是在俗世生活都要不生「妄」。
本文的註解參考書籍《道德經》、《清靜經》;一家之言,難免有錯,一起交流吧。
歡迎關注,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