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金剛經》中,不止一次提到宣講此經,以及受持此經中四句偈的好處和功德。
說這功德比全世界的微塵都多,比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虛空都廣闊。那麼,這四句偈到底指的是哪四句?
我讀的第一部佛經就是《金剛經》。那時也曾想過這個問題,還自己斟酌全文,看這裡哪四句最配的上讓佛陀不斷地提及。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以上每一句話,全都言辭簡練,含意深刻,韻味悠長,實在難以區分高下。到底佛陀說的是哪四句,真確定不了。
甚至有人把四句偈和修行的四個層次,以及地水風火,生老病死等等這些內容聯繫起來。更讓人覺得牽強附會。
其實,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回歸到什麼是「偈言」這個問題上來。
現在人們的認識,基本停留在這樣一個層次。「即偈言」就是佛教僧人的唱詞,又名「偈頌」。
這有點我們漢語裡詩歌、詩詞的意思了。但在韻律上,它沒有我們漢語詩詞那麼嚴格的講究。如果說是順口溜或者諺語吧,偈言又遠比這些要莊重。
另外偈言並不是佛教僧人專有的,而是古印度地區流行的一種行文和表達方式。也就是說當時那個地區的人,不論信奉什麼,都會用到偈言的。
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古印度地區的詩歌,那也沒什麼不恰當。
印度地區有許多經典著作,通篇都是詩歌的形式。從裡面截取幾句很有意義的歌詞,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偈言。
更多的時候。偈言是在文章篇幅的首尾以及中間出現,用來作一些特殊的表示。通常可以用來表示強調、總結、升華等。
還有當時當地人們在祭祀、祈禱時,也習慣用到唱誦這種表達方式。以顯示不同於平常的態度和心情。
而「偈言」這種語言形式,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恰好四句話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雖然沒有強調必須是四句,但通常確實是四句。
比如婆羅門教的《奧義書》裡,就是以偈言開篇。「始生有大梵,是乃諸天首,創造此宇宙,護持此群有。彼為其長子,名曰阿他婆,說此大梵明,眾明之基礎。」可以看到,每四句就是一小節,能完整表達一個意思。
其實我們漢語裡的詩歌也有這種傾向。因為這裡面有一種起、承、轉、接的節奏和韻律。可見美學是共同的。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裡所說的「四句偈」並不是指特定的四句偈言或四句話,而只是說偈言本身而已。
另外我們讀《金剛經》也不要拘泥於這個偈言是不是四句,甚至這句話是不是偈言這種詩詞形式都不要在意。
因為佛經裡習慣用偈言做總結或提示,因此這裡的「偈」我們理解成重要的結論或者話語是最為恰當的。
這樣理解起來,經文就更流暢了,也就更符合邏輯了。現在,我們來理解一下文章一開始引用的那段話。
「而且,須菩提!如果有人能隨時隨地為人解說此《金剛經》,哪怕只是宣講其中一句或幾句話,一個或幾個重要結論。此時此人此處地方,都是應該被天神、阿修羅等一切眾生來環繞禮拜供養,就像供養佛的塔廟一樣虔誠。更何況有人能夠完全受持此經,完全按照經中的要求來修行。那麼你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世上最稀有最珍貴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