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中和」,和你聊聊道教修行中的根本奧妙

2021-01-08 道音網

2020年12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本屆玄門講經活動主題為「愛人利物,和合包容」,立足於以《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為主的多部道教經典,詳細且深入地闡述了新時期道教及道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修行觀。其實,不論是在何朝何代,「中和」思想一直都是道教修行所要遵守和保持的核心要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先祖聖賢們曾對「中和」一詞做出過不同的解釋,而歸其大要,可以做出兩個方面的解讀:一個是「中」,一個是「和」。

註: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開幕式

何謂「中」?這其實不難理解。言「中」,必然先有了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方向的概念,所以在前後之間、左右之內的地方,我們稱之為「中」,意為中心。與中心相對應而言,便是四極八方。因此,中與極是相對應的概念。站在中的位置上,向任何一個方位看,其實都是離開了中而奔向於極的過程。做個簡單的比喻,我們在一張白紙上標註一個黑點,以此為中點,從它向外衍伸出無數條各個方向的直線(我們中學的數學課本中稱為「射線」,即從一點射向任意方向的線),這條線可以向著這個方向無限延長。但這條線越長,反而離開最初的點越遠。

如果把這個中點比作是我們修道的初心,在修行的路上,當我們學的越多、懂得越多,我們的見識也越來越長的時候,是否還能記得住自己是從一個簡單的點(初心)出發的呢?當我們離初心越來越遠的時候,甚至這條「射線」已經超越了紙張的容納範圍的時候,當我們把自己的修行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連「修行」本身也已經成為我們的負累的時候,你是否還記得當時出發時候的心境呢?此時的你,是不是當初發願要成為的模樣呢?

註:「智慧」的增長,卻讓人們像是一條向外衍伸的射線一樣,距離中點越來越遠。

筆者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給出「不是」的答案。(儘管這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結果,可現實往往很扎心。)因為隨著「智慧」的增長,卻讓人們像是一條向外衍伸的射線一樣,距離中點越來越遠。我們都在為了名和利奔忙著,本來希求的是可以安享人生的好時光,卻最終把所有的好時光都用在了熙熙攘攘上。那此時,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的答案,道祖早已就告訴給我們了,曰「物極必反」「復歸於樸」,是在告訴我們要往回走的道理。如果處於極點上,那麼向任何一個方向走,其實都是遠離極點而回到中的過程。再做個比喻,當我們站在南北兩個極點上的時候,不論你向著哪個方向邁步,其實都是在遠離這個「極」,並且逐漸趨近於「中」。修行也是這樣。儘管祖師告訴給我們千千萬萬條修行的法門,我們也保持著一念向道的心而整裝出發,但在前行的路上,人們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吸引,從而會忘記前行的路。但沒關係,待到興盡的時候,如果還能記得斂心息欲;在歷經了人間的喜悲與愛恨後,還能記得修行的事,那麼不妨重新開始。兜兜轉轉,哪怕經歷了千萬條的岔路後,也只是需要一念升起,修行便近在眼前。

人生,講求的是向前進;修行,則是一場往回返的功夫。

註:修行,是要做往回「返」的功夫。

所以,在修行中有一句話,叫「凡心死,道心生」。這裡說的心生和心死,並非是要人們只念修道而不顧塵俗,其實應該是有更進一層的意思,是在教化人們首先要懂得什麼是道心、什麼是凡心。在道教的觀念中認為,天地萬物皆秉有相同的道性,並非是穿上道裝到深山老林中去修煉才叫修行,如果能在紅塵度世這也是莫大的功德。所以在這裡,道心是指做人做事要合於天地大道的心,凡心是為人處事只想謀求私利和滿足個人慾望的心。而究竟是仙、是凡還是魔,往往在於心上的一個轉念瞬間。作為修道的主體,我們究竟是站在中點向極點降本流末,還是已經從極點醒悟而要向著中點複本還元?重要的不是我們現在的位置,而是我們是否能夠明白要奔向的方向。以我為中時,則處處皆是極,我亦成為了極。以萬物為中時,我不過是萬物之一,則物物皆合道,如此,又哪裡來的中和極的區分呢?正如南華真人所說「齊一」,萬物為一,物我為一,放下自己修行的高姿態,方才真正見得人間與眾生的道;眾生為鑑,映照的是我們自己。

由此也就衍生出了「中」之後的概念,即是「和」。所謂「中」,可解釋為不左不右、不前不後的境界,是不偏離的意思。那麼,不偏離,就是萬物相合,事物與事物之間沒有不同,人與人之間沒有區別。當然,道教講的沒有不同和區別,是從眾生所蘊含的道性本體上討論的。我們雖然有著千萬相,這也只不過是身中之道的一種表現方式罷了。若能夠通過外在的相而悟了本來的道,這才是直達了修行的要義。不舍道體,同時又包含萬相,萬相雖不同,卻又與道合真。「中和」二字闡述的修行的要義便明白了。

儘管道教中講述的修行法門有很多,但若是細細品來,雖然眾人說法不同,或曰清靜、或者虛無、或曰抱一、或曰守真、或曰中和,實則也只是「相」上的不同。若是能夠和萬家之語,而中於大道唯一,大抵上也可以找到道教修行的根本奧妙了。

本文作者 | 高璟

相關焦點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的文化玄之又玄,道教典籍浩如煙海,作為一個以勸人向善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宗教,人們對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由於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再加上晦澀難懂的典籍,導致很多人難窺玄門的奧妙。小編會陸續為大家科普道教文化常識,歡迎大家的關注。本期為大家科普道教的「三寶」指的是哪些?
  • 道教修行要求禮貌謙遜是什麼意思?
    都是這種類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學明白過,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好吧。很多時候是環境問題,長大又沒有意識到這點,或者一直被誤導,只能說可惜。再說到道教修行,道士遵從太上教導,「不敢為天下先。此為讓也。讓非禮乎?」
  • 道教《北鬥經》是修行人的性相根本和大定便門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作者為尚德Shand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以下簡稱《北鬥經》),從經題不難發現,是一部難得的講授修煉玄靈道法的延生經訣,內涉焚符、持咒、供養、稱號等道教經法的基本內容。供奉北鬥而行玄靈經訣,道成後可升鬥中九天。鬥姥元君,因修煉玄靈妙道,勤奉元始天尊而常發至願,怡養神真,修煉精魄,衝然攝炁,炁入玄玄,運合靈風,後果證玄靈妙道。
  • 修行人靠嘴修行?修與行是相輔相成,行是根本,修是方法!
    我這裡所說的靠嘴修行,說的是宣揚些正能量的言辭、感悟、語錄,但未見身體力行者,所以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其實很多人分享的東西,未必出自自身感悟,因此,即使再深奧的道理也顯得不合時宜,就像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遭遇了感情挫折而大嘆天下無真愛,又或者一個二十出頭的人感嘆人生悲涼一樣,雖然可愛,但也可笑。
  • 道教的文化傳承及道法術知識和修行隨筆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 看你骨骼驚奇,萬中無一的學道奇才?道教修行這樣說!
    那種看一眼就說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學道奇才,並交付與你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再十塊錢結緣一本失傳已久的曠世絕學,這樣的事兒你信嗎?筆者以道門中人的身分,用直白的語言講述了修行的基本條件及隨師修行的方法,文章通俗易懂,初學者不可錯過。
  • 道教神仙體系及仙緣根器修行概述
    道教有道教的神仙體系,在世間還有一類常說的仙家,有緣的善信會有這個仙緣,今天我們著重說一下這個仙緣,希望以後大眾對此有個正確的認識。在講仙緣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仙?在整個世間法的修行眾,到底與哪種仙有緣分?
  • 盛世深山修行,亂世下山救人,唯有中華本土宗教道教
    曾看到過一個新聞,在一座很破舊的道觀中,有一個年紀很大的老道士,記者問:「為什麼這麼大的道觀就你一人呢?」,老道士說:「師傅帶著師兄們去抗日了,就沒有再回來,這裡只有我一人了」。張道陵在創建道教之初,提出的想法就是「不爭」,修行之人除了保持清新寧靜的心態之外,還要有不被外物所擾亂的心境。真正的道士追求的是長生,白日飛升,得道成仙。所以在盛世之時他們會藏在深山之中修行,修煉屬於自己的道。
  • 修行入門,鍊氣修真初步法門!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煉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誇誕之說。
  • 道教為什麼禁食牛、狗和大雁?原來這些靈性動物吃了會影響修行
    世界三大宗教在我國都有不少信徒,他們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禁忌點,那麼我國本土的道教就沒有什麼禁忌點嗎?自然是有的,但因為道教的禁食規定範圍很小,所以不怎麼惹人注意。道教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想起修行之人我們常常會想到和尚和道士,和尚不吃葷腥,道士卻是吃的。
  • 丘祖說,修道有三乘法,你的修行屬於第幾乘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禮懺誦經,奉太上之科法,禮天尊之寶號,信心肯禱於聖前,虔誠戒齋於廟中,清淨身心,闡揚大道,一念純真,常存正法!祖師諄諄告誡我們,修中乘法者,當虔誠齋戒於廟內,禮經拜懺。而修自身之道,尤賴先聖之典。故祖師有雲,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道教的早晚課是道士修行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諷經誦咒也被認為是修行悟道之本。在早晚課經文中有那麼一句:「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句中的十洲三島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恩三有」的四恩,指的是道教以世人當報的四重之恩,一天地恩、二君王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三有,道教謂眾生中,凡有情、有識、有緣者,稱為三有,修道者皆親之。簡單的說四恩就是民間熟悉的天地君親師。從古至今,民間一般會將「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於中堂進行祭祀。這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 什麼是修行?道教修行的先決條件都有哪些?學道之人應該知道
    所謂的「修」有改變、修正、修除、修理的意思,「行」就是言行,「修行」即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簡單來說就是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不做,不該想的不想。修行的先決條件包括: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修行並不是指整天誦經打坐,所謂修行,即是學道,悟道,行道,證道的一個過程。目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心趨於正道,最終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修真有份|防疫居家中,此時正好來一場道教「雲修行」
    是的,你沒有看錯,即便是在居家的小環境中,也是可以認真修行的。由此,小編需要再和大家聊一聊修行的意義和方法。即便是防疫居家中,我們也可以完成一場「雲修行」。首先應明白的關鍵問題是:修行修什麼?道教中講性命雙修,修行要過的第一關,便是我們的心。
  • 《上清經秘訣》:道教上清派修行典籍之指南
    這篇序文雖保留下來,但原書應有的經訣卻被後來的《道藏》編者刪去了。《上清經秘訣》最後一段引述的《登真隱訣》佚文,可以證明《太上老君內觀經》的問世年代。《上清經秘訣》的時代和作者既已明確,其中最後一段引述的《登真隱訣》佚文,則應引起我們注意。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入道修行必看)
    道教拜師收徒,非常繁瑣和慎重。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從常理以及宗教感情上來講,看到有越多的人對修行事感興趣,這本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 為什麼都在說「天命難違」的時候,道教卻說「人定勝天」?
    在這樣的環境下,道教站出來說「人可以趨吉避兇」。在我們道教有很多諸如「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勸誡,希望大家遠離危險!類似的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講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意思是遠離大家都害怕的事,就是簡單的避兇。此外,道教術法之奇門遁甲、周易義理都可以教人如何趨吉避兇,非常靈驗。這就是道教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第一個底氣:趨吉避兇!
  • 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從宗先人之教化的角度看,道家和道教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且二者之間還存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傳承。這種傳承,可以簡單概述為三個方面:1、以天師道為典型代表的道教對老莊道家學說做了直接的、系統性的繼承,並且還進行了宗教化發展。天師道在初創時,尊老子為教主,尊《道德經》為無上經典。這表明,道家哲學是道教宗教思想和修煉理論的根本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