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本屆玄門講經活動主題為「愛人利物,和合包容」,立足於以《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為主的多部道教經典,詳細且深入地闡述了新時期道教及道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修行觀。其實,不論是在何朝何代,「中和」思想一直都是道教修行所要遵守和保持的核心要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的先祖聖賢們曾對「中和」一詞做出過不同的解釋,而歸其大要,可以做出兩個方面的解讀:一個是「中」,一個是「和」。
註: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開幕式
何謂「中」?這其實不難理解。言「中」,必然先有了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方向的概念,所以在前後之間、左右之內的地方,我們稱之為「中」,意為中心。與中心相對應而言,便是四極八方。因此,中與極是相對應的概念。站在中的位置上,向任何一個方位看,其實都是離開了中而奔向於極的過程。做個簡單的比喻,我們在一張白紙上標註一個黑點,以此為中點,從它向外衍伸出無數條各個方向的直線(我們中學的數學課本中稱為「射線」,即從一點射向任意方向的線),這條線可以向著這個方向無限延長。但這條線越長,反而離開最初的點越遠。
如果把這個中點比作是我們修道的初心,在修行的路上,當我們學的越多、懂得越多,我們的見識也越來越長的時候,是否還能記得住自己是從一個簡單的點(初心)出發的呢?當我們離初心越來越遠的時候,甚至這條「射線」已經超越了紙張的容納範圍的時候,當我們把自己的修行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連「修行」本身也已經成為我們的負累的時候,你是否還記得當時出發時候的心境呢?此時的你,是不是當初發願要成為的模樣呢?
註:「智慧」的增長,卻讓人們像是一條向外衍伸的射線一樣,距離中點越來越遠。
筆者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給出「不是」的答案。(儘管這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結果,可現實往往很扎心。)因為隨著「智慧」的增長,卻讓人們像是一條向外衍伸的射線一樣,距離中點越來越遠。我們都在為了名和利奔忙著,本來希求的是可以安享人生的好時光,卻最終把所有的好時光都用在了熙熙攘攘上。那此時,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的答案,道祖早已就告訴給我們了,曰「物極必反」「復歸於樸」,是在告訴我們要往回走的道理。如果處於極點上,那麼向任何一個方向走,其實都是遠離極點而回到中的過程。再做個比喻,當我們站在南北兩個極點上的時候,不論你向著哪個方向邁步,其實都是在遠離這個「極」,並且逐漸趨近於「中」。修行也是這樣。儘管祖師告訴給我們千千萬萬條修行的法門,我們也保持著一念向道的心而整裝出發,但在前行的路上,人們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吸引,從而會忘記前行的路。但沒關係,待到興盡的時候,如果還能記得斂心息欲;在歷經了人間的喜悲與愛恨後,還能記得修行的事,那麼不妨重新開始。兜兜轉轉,哪怕經歷了千萬條的岔路後,也只是需要一念升起,修行便近在眼前。
人生,講求的是向前進;修行,則是一場往回返的功夫。
註:修行,是要做往回「返」的功夫。
所以,在修行中有一句話,叫「凡心死,道心生」。這裡說的心生和心死,並非是要人們只念修道而不顧塵俗,其實應該是有更進一層的意思,是在教化人們首先要懂得什麼是道心、什麼是凡心。在道教的觀念中認為,天地萬物皆秉有相同的道性,並非是穿上道裝到深山老林中去修煉才叫修行,如果能在紅塵度世這也是莫大的功德。所以在這裡,道心是指做人做事要合於天地大道的心,凡心是為人處事只想謀求私利和滿足個人慾望的心。而究竟是仙、是凡還是魔,往往在於心上的一個轉念瞬間。作為修道的主體,我們究竟是站在中點向極點降本流末,還是已經從極點醒悟而要向著中點複本還元?重要的不是我們現在的位置,而是我們是否能夠明白要奔向的方向。以我為中時,則處處皆是極,我亦成為了極。以萬物為中時,我不過是萬物之一,則物物皆合道,如此,又哪裡來的中和極的區分呢?正如南華真人所說「齊一」,萬物為一,物我為一,放下自己修行的高姿態,方才真正見得人間與眾生的道;眾生為鑑,映照的是我們自己。
由此也就衍生出了「中」之後的概念,即是「和」。所謂「中」,可解釋為不左不右、不前不後的境界,是不偏離的意思。那麼,不偏離,就是萬物相合,事物與事物之間沒有不同,人與人之間沒有區別。當然,道教講的沒有不同和區別,是從眾生所蘊含的道性本體上討論的。我們雖然有著千萬相,這也只不過是身中之道的一種表現方式罷了。若能夠通過外在的相而悟了本來的道,這才是直達了修行的要義。不舍道體,同時又包含萬相,萬相雖不同,卻又與道合真。「中和」二字闡述的修行的要義便明白了。
儘管道教中講述的修行法門有很多,但若是細細品來,雖然眾人說法不同,或曰清靜、或者虛無、或曰抱一、或曰守真、或曰中和,實則也只是「相」上的不同。若是能夠和萬家之語,而中於大道唯一,大抵上也可以找到道教修行的根本奧妙了。
本文作者 | 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