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行要求禮貌謙遜是什麼意思?

2020-12-17 天璣易學

很多朋友既非道家,也不以修行自居。但真的文質彬彬,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與其交往,如沐春風。良好控制情緒的教養其實對人各個方面幫助都很大。就以此事聊聊這類現象吧。

中國人自古講究禮貌謙和。待人接物有基本禮貌,不肯汙言穢語,自大傲慢,這是個正常文明有修養的標準吧。若是越修煉越不如常人,那肯定是有問題了。杜月笙講過三類人:「有本事,沒脾氣,有本事,有脾氣,沒本事,大脾氣」

此觀點雖然有點片面,但其實現代社會也是適用的。大流氓頭深悉人性,知道這個道理,正常人資訊發達,混兩年社會應該也能領悟些吧?禮貌就是調節脾氣的日常訓練方式。最差也是方便行事的一種技能,既是實用的,又是有內涵的。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以禮制情,調和七情本來就是長壽的一種辦法。也是行事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常規要求。

為人禮儀教養多分四類。

一、專注度高的人,醉心於所事,沒力氣發脾氣,沒那個時間,不浪費那個精力,不需要那種快感來滿足情緒上的需求,所以對人對物,都是始終以禮相待的。平和寡淡,事情辦了就好了。見人長處自然知己不足,自然從內而外的有禮貌。見人短處,則驕傲自大唄,見人長處,則事易成。這道理簡單吧。

二、差一點的,有成就,有一定的專注,但是從小沒有好的訓練,長大也沒學明白。所以從有岔路分散他的成就,就成了有脾氣。需要在情緒上的集中發洩。這樣就不夠專注,所以分散精力氣力,自然相差一些。

三、最麻煩的,就是專注於別人怎麼看自己,而不在自身上找問題的。這種最愛無禮。然後一旦自尊心發作就要以脾氣宣洩,或是暴怒,或是嫉妒,或是陰鬱。總之一邊不斷在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如何把事做好,如何專注本職,私而不公,一邊向外界宣洩無意義的情緒,彰顯它的存在。這種陰私加重的惡性循環模式一旦開啟,是很麻煩的,弄得和受到威脅的動物一樣。但其實是腦補,所以反不如動物自然天性。其實,人能夠做的更好點的。

這種活在別人世界裡的人。不知反求諸己,實際上心裡從不安定,自然會有各種激越的脾氣。自然不知禮,七情放縱久了,都是劇烈的。一有所得就是眉飛色舞,一有所失,就是黯然銷魂。橡皮筋就是在極端之間快速往復崩壞的。那麼無論做什麼也很難深入進去,沒有那個精力,只能流於表面。被情緒和不良心態捆綁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構想的人情世界裡,狹隘偏激,也不會有啥大出息的。

「君子周而不比,有禮有節,以道義行事,不會苟且行事。」

四、最差的小人是比而不周,則反之也。和自己利益掛鈎,就是勾肩搭背,苟且行事,威脅到自己利益,不管好壞就會構陷陰賊之。都是這種類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學明白過,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好吧。很多時候是環境問題,長大又沒有意識到這點,或者一直被誤導,只能說可惜。

再說到道教修行,道士遵從太上教導,「不敢為天下先。此為讓也。讓非禮乎?」意為謙和有禮的意思

修身會打破自身的一切固有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平衡,而逐漸建立新的平衡,這種漸變的過程中,若果恣意任情,就點錯了技能方向,長歪了,就像一顆長成歪脖的樹一樣,長不高的。所以凡是修行必重根基,根基不牢,空中樓閣,一步一坑。戒律就是修行本身,其中一大作用就是限制這些側枝幹擾專注的目標。

所以不管是全真還是正一的戒律裡面都有慈心下氣,平和待人接物的意思在裡面。

所有道士未必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遵守教義,其實就是在修煉,行而知之,時間長了自然會明白其中道理。所以,道士守禮守規矩是修行一部分。情緒和氣是一體兩面。

而規矩中都有不必和什麼樣的人搭話的規定,所謂不得所交非賢。這是為了遠離不適合自己修行的人文環境。你整天和無聊的人打交道自然也會無聊,整天混在魚肆,就聞不出味道來了。那麼道人就不會理睬一些行為的人。這照常人看來算是失禮,但實際上遵從規矩是我們盡職的一種表現。別人咋看不要緊的。所以常人看到的禮數觀念和我們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自從四九年以來,宗教和哲學學科的建制,是學術上一力分割道教和道家的理由。所以人為的把道教很多規矩都說成和道家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古人沒有哲學和宗教的概念,這些就是一直在一起的。

太上有三寶,慈儉讓?哪條是教人自大無禮了?南華先生諷喻刺世,但絕無失禮之處。無知無學看不懂原文,就下意識把魏晉那些所謂玄學家為了逃避政治現實的放蕩狂歡當做瀟灑逍遙?肆無忌憚就是道家嗎?那真是大錯特錯。

「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此話的前提,你得是鯤鵬,才有這個本事。若是麻雀之輩,光想光嘰嘰喳喳的說,吹牛,幻想自己是鯤鵬是沒用的,此事必要躬行於身才可以。你們看到了南華先生說的逍遙的現象,卻忽略了太上說的怎麼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真正道家中人,必循其本。本末之分顯而易見。那些幻想自大,自己能如何的人,無非就是想當然和膚淺粗糙。根本不曾好好自己讀過《莊子》。

先賢們若是鯤鵬,我們就是燕雀。當然有人自以為是鯤鵬也沒轍的。道教提供或者相信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使得燕雀可以進化成鯤鵬。才有真的逍遙。把這些方式記錄整理出來的系統,就是教法。所以道教並非無章可循,只不過少有人知而已。

儉故能廣。自律才是逍遙的基礎,禮貌就是克己自律。專注必然自律,自律定然容易專注。燕雀才能一心一意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那麼才會有可能化作鯤鵬,魚龍之變也。而禮儀,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我的修行克制。使得我們變得更好。有禮貌不是低一等,而是修行教養的訓練。是先為了自己。由己己人,以修身為本興行教化的必然。所以道教提倡守禮守戒律,是道士必要遵從的規矩。

太上有言:「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最後,在現代社會中,騎馬打獵恣意殺戮取樂不常見了,但馳騁於網上,田獵人心,以捆綁熱點,煽動各種情緒的行為卻依然同於此理。這樣的人要非常小心。因為你們的言論,你們情緒不是只有在影響別人而沒有反作用的。莫要到時候自己真瘋魔了,那就悔之晚矣。

相關焦點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入道修行必看)
    道教拜師收徒,非常繁瑣和慎重。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
  • 什麼是修行?道教修行的先決條件都有哪些?學道之人應該知道
    所謂的「修」有改變、修正、修除、修理的意思,「行」就是言行,「修行」即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簡單來說就是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不做,不該想的不想。修行的先決條件包括: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修行並不是指整天誦經打坐,所謂修行,即是學道,悟道,行道,證道的一個過程。目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使身心趨於正道,最終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
  • 也說「中和」,和你聊聊道教修行中的根本奧妙
    2020年12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本屆玄門講經活動主題為「愛人利物,和合包容」,立足於以《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為主的多部道教經典,詳細且深入地闡述了新時期道教及道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修行觀。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的文化玄之又玄,道教典籍浩如煙海,作為一個以勸人向善和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的宗教,人們對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然而由於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再加上晦澀難懂的典籍,導致很多人難窺玄門的奧妙。小編會陸續為大家科普道教文化常識,歡迎大家的關注。本期為大家科普道教的「三寶」指的是哪些?
  • 道教神仙體系及仙緣根器修行概述
    學道修行,最終都是希望可以證得道果。倘若沒有仙緣,即使窮首一生,打坐苦修,依然收穫平平;但是若擁有仙緣根器,得遇高人指點,修行則一日千裡,事半功倍。很多善信都在迷茫,為什麼有仙緣,到底什麼是仙緣?道教有道教的神仙體系,在世間還有一類常說的仙家,有緣的善信會有這個仙緣,今天我們著重說一下這個仙緣,希望以後大眾對此有個正確的認識。在講仙緣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仙?在整個世間法的修行眾,到底與哪種仙有緣分?
  • 道教的白日飛升是什麼意思?仙真們為何選擇在白天飛升呢?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是在傳統的黃老道家思想基礎上,結合原始的神仙信仰發展而來。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今生的種種努力可以在來世獲得福報。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注重今生的修行,崇尚仙道貴生,修行者希望通過各種修行方式最終可以證道成仙。
  • 道教的五種神仙,到底是什麼,道教兵解又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陽按:大家都知道道教裡面對神仙的分類,大概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這裡面到底咋一回事呢,再比如道教的兵解,又是個什麼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看見的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我們要曉得,在古代,陰陽五行、《易經》八卦都要懂得;《老子》、《莊子》也要清楚,然後才可以談修行。那個時候沒有佛經,魏伯陽真人著書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所以你就曉得中國文化之偉大,書中的內容,完全用中國文化陰陽五行這些來講的。但是他修煉的方法,同後來佛法進入中國做工夫的方法一樣,不過表達不同而已。
  • 道教還有早晚功課呢?道教的早晚課到底是什麼?
    道教作為一個已經存在了千年的宗教,其中的儀式繁多,早晚課就是其中一種,早晚課這個名字聽起來特別像是在學校一樣,特別像早讀和晚自習,在明代的《道藏》中還沒有關於早晚功課的記載,到了明代的晚期才逐漸出現,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早晚課到底是什麼。1、什麼是道教的早晚課?
  • 盛世深山修行,亂世下山救人,唯有中華本土宗教道教
    當年日軍侵華,老道士的師傅帶著他的眾師兄下山抗日,老道士由於年齡小被留下看守道觀,老道士問師傅什麼時候回來,師傅說:「到了改回來的時候就回來了」。老道士又問:「要是沒有回來呢?」,師傅說:「那就不回來了」。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又被稱為黃老之學,是中華民族流傳最為久遠的宗教,而他的創始人,就是張道陵。
  • 只說別人好,從不在背後嚼舌根的星座,平和待人,謙遜禮貌
    從不背後嚼舌根代表星座:巨蟹座、白羊座巨蟹座做人的原則就是堅決不在背後嚼舌根,要麼就直接當面對別人說他的心裡話,要麼就把壞話爛在肚子裡,一個字都不要提,免得有一天被別人抓住馬腳,這就是為什麼巨蟹座會有那麼多朋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確實會為人處世,對誰都禮貌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石碑文道教被譽為「玄門」,是眾妙之門,也是玄牝之門。道教以道為信仰主旨,以崇尚效法自然,清靜無為,清心寡欲,慈儉不為先,濟人以為本的理念,來追求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諧。人可通過修道來不斷地完善自我,既能獨善其身,也能兼善他人,持續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進而修煉人生意義上的大道與善道,以「深根蒂固」的執著,追求「長生久視之道」。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
    道教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其傳承體系異常嚴謹。不過,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師父僅僅是度師,即將自己引度入玄門之人,有了師父,就意味著已走近那玄妙無比的道,接下來的事,便是認真虔誠修行。實際上,拜師入道之後,若有條件,在家中或其他場所設壇,每日供奉香花燈果是道教修行人當為之事,若無條件則無妨,但也需定期朝拜、供奉祖師、供養師父及道眾,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因為根據道教的傳統,師父一旦接收門徒,即開始為弟子承擔相應的因果
  • 道教說的「神通」是什麼意思?道家基礎詞彙,修道之人應該知道
    「神通」一詞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指的就是通過神靈來感應溝通,在道教,「神通」即一種通靈的本領,後來又被引申成一些道家道教認為道士在修煉神通時,需要靠堅定的心性以及大智慧,否則便很容易墮入魔道。道教並不推崇神通,道家看中的是「形神統一」,「天人合一」,精神要與身體同修,因此,道教認為那些專修神通之人是術士,又將偏離大道專修神通的方式稱為旁門。
  • 道教所說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什麼意思?看完長知識了
    那麼「三花聚頂」既然這麼厲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教內丹修行的一種術語。我們都知道,道教作為本土的教派,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道教的發展和融合,道教最後形成了以齋醮符籙為主要修行的正一派和以丹道修行為主的全真派。丹道修行分為內丹和外丹,外丹又叫金丹,是在人體之外以藥物燒煉製作丹藥。
  • 在歷史上道教有九種修行延壽的法門, 卻為何將房中術納入其中?
    道教獨欲長生不老,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這是《中國道教史》中的一段話,說是是道教與儒家、佛教對待人自身修養和性命的不同觀點,儒家信奉天命,佛教信奉來生,而道教則是不信天命,不信來生,只修今生大道,力求長生久視,苦苦追尋。但是隨著今天人對自身的探索,事實上,人體尚有許多為人不能完全認識的秘密,人雖然不能戰勝死亡,但是人卻完全可以延長生命。
  • 道教的文化傳承及道法術知識和修行隨筆
    總的來說,道教在世俗文化中產生影響的則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觀念、宗教倫理信條以及儀式方法。中國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倫理的影響十分嚴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問題非常嚴重,人們往往無法分辨什麼是道教的,什麼是佛教的。
  • 修真有份|防疫居家中,此時正好來一場道教「雲修行」
    在錯過了正月裡的迎聖真、拜太歲、玉皇誕、上元節、邱祖誕等等重要的道教節日後,很多人已經難以抑制躍躍欲動的心,想要趕緊從居家隔離的環境中走出來,去道觀中燒香祈福,去為即將到來的玄元降聖的大節日做一些準備工作。
  • 道教為什麼禁食牛、狗和大雁?原來這些靈性動物吃了會影響修行
    世界三大宗教在我國都有不少信徒,他們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禁忌點,那麼我國本土的道教就沒有什麼禁忌點嗎?自然是有的,但因為道教的禁食規定範圍很小,所以不怎麼惹人注意。道教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想起修行之人我們常常會想到和尚和道士,和尚不吃葷腥,道士卻是吃的。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道教的早晚課是道士修行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諷經誦咒也被認為是修行悟道之本。在早晚課經文中有那麼一句:「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天地恩」道教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道」衍化而來,《清靜經》有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所以道教對於天地的恩,也是對「道」的一種感念。道教名山青城山的天師洞道觀的三清殿外,書寫著一副對聯,上聯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謙遜禮貌,不在背後嚼舌根,只說別人的好的星座
    白羊是個待人接物溫和的人,喜歡誇獎別人,喜歡幫朋友說話,從不在背後嚼舌根,對別人指指點點,因為他自己也很討厭別人在背後說他壞話,也就是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不讓自己在背後嚼別人的舌根,也經常告訴別人,每個人都是沒有資格在不了解情況的前提下去說三道四的,可見他們人品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