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既非道家,也不以修行自居。但真的文質彬彬,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與其交往,如沐春風。良好控制情緒的教養其實對人各個方面幫助都很大。就以此事聊聊這類現象吧。
中國人自古講究禮貌謙和。待人接物有基本禮貌,不肯汙言穢語,自大傲慢,這是個正常文明有修養的標準吧。若是越修煉越不如常人,那肯定是有問題了。杜月笙講過三類人:「有本事,沒脾氣,有本事,有脾氣,沒本事,大脾氣」
此觀點雖然有點片面,但其實現代社會也是適用的。大流氓頭深悉人性,知道這個道理,正常人資訊發達,混兩年社會應該也能領悟些吧?禮貌就是調節脾氣的日常訓練方式。最差也是方便行事的一種技能,既是實用的,又是有內涵的。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以禮制情,調和七情本來就是長壽的一種辦法。也是行事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常規要求。
為人禮儀教養多分四類。
一、專注度高的人,醉心於所事,沒力氣發脾氣,沒那個時間,不浪費那個精力,不需要那種快感來滿足情緒上的需求,所以對人對物,都是始終以禮相待的。平和寡淡,事情辦了就好了。見人長處自然知己不足,自然從內而外的有禮貌。見人短處,則驕傲自大唄,見人長處,則事易成。這道理簡單吧。
二、差一點的,有成就,有一定的專注,但是從小沒有好的訓練,長大也沒學明白。所以從有岔路分散他的成就,就成了有脾氣。需要在情緒上的集中發洩。這樣就不夠專注,所以分散精力氣力,自然相差一些。
三、最麻煩的,就是專注於別人怎麼看自己,而不在自身上找問題的。這種最愛無禮。然後一旦自尊心發作就要以脾氣宣洩,或是暴怒,或是嫉妒,或是陰鬱。總之一邊不斷在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如何把事做好,如何專注本職,私而不公,一邊向外界宣洩無意義的情緒,彰顯它的存在。這種陰私加重的惡性循環模式一旦開啟,是很麻煩的,弄得和受到威脅的動物一樣。但其實是腦補,所以反不如動物自然天性。其實,人能夠做的更好點的。
這種活在別人世界裡的人。不知反求諸己,實際上心裡從不安定,自然會有各種激越的脾氣。自然不知禮,七情放縱久了,都是劇烈的。一有所得就是眉飛色舞,一有所失,就是黯然銷魂。橡皮筋就是在極端之間快速往復崩壞的。那麼無論做什麼也很難深入進去,沒有那個精力,只能流於表面。被情緒和不良心態捆綁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構想的人情世界裡,狹隘偏激,也不會有啥大出息的。
「君子周而不比,有禮有節,以道義行事,不會苟且行事。」
四、最差的小人是比而不周,則反之也。和自己利益掛鈎,就是勾肩搭背,苟且行事,威脅到自己利益,不管好壞就會構陷陰賊之。都是這種類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學明白過,小時候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好吧。很多時候是環境問題,長大又沒有意識到這點,或者一直被誤導,只能說可惜。
再說到道教修行,道士遵從太上教導,「不敢為天下先。此為讓也。讓非禮乎?」意為謙和有禮的意思
修身會打破自身的一切固有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平衡,而逐漸建立新的平衡,這種漸變的過程中,若果恣意任情,就點錯了技能方向,長歪了,就像一顆長成歪脖的樹一樣,長不高的。所以凡是修行必重根基,根基不牢,空中樓閣,一步一坑。戒律就是修行本身,其中一大作用就是限制這些側枝幹擾專注的目標。
所以不管是全真還是正一的戒律裡面都有慈心下氣,平和待人接物的意思在裡面。
所有道士未必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遵守教義,其實就是在修煉,行而知之,時間長了自然會明白其中道理。所以,道士守禮守規矩是修行一部分。情緒和氣是一體兩面。
而規矩中都有不必和什麼樣的人搭話的規定,所謂不得所交非賢。這是為了遠離不適合自己修行的人文環境。你整天和無聊的人打交道自然也會無聊,整天混在魚肆,就聞不出味道來了。那麼道人就不會理睬一些行為的人。這照常人看來算是失禮,但實際上遵從規矩是我們盡職的一種表現。別人咋看不要緊的。所以常人看到的禮數觀念和我們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自從四九年以來,宗教和哲學學科的建制,是學術上一力分割道教和道家的理由。所以人為的把道教很多規矩都說成和道家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古人沒有哲學和宗教的概念,這些就是一直在一起的。
太上有三寶,慈儉讓?哪條是教人自大無禮了?南華先生諷喻刺世,但絕無失禮之處。無知無學看不懂原文,就下意識把魏晉那些所謂玄學家為了逃避政治現實的放蕩狂歡當做瀟灑逍遙?肆無忌憚就是道家嗎?那真是大錯特錯。
「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此話的前提,你得是鯤鵬,才有這個本事。若是麻雀之輩,光想光嘰嘰喳喳的說,吹牛,幻想自己是鯤鵬是沒用的,此事必要躬行於身才可以。你們看到了南華先生說的逍遙的現象,卻忽略了太上說的怎麼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真正道家中人,必循其本。本末之分顯而易見。那些幻想自大,自己能如何的人,無非就是想當然和膚淺粗糙。根本不曾好好自己讀過《莊子》。
先賢們若是鯤鵬,我們就是燕雀。當然有人自以為是鯤鵬也沒轍的。道教提供或者相信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使得燕雀可以進化成鯤鵬。才有真的逍遙。把這些方式記錄整理出來的系統,就是教法。所以道教並非無章可循,只不過少有人知而已。
儉故能廣。自律才是逍遙的基礎,禮貌就是克己自律。專注必然自律,自律定然容易專注。燕雀才能一心一意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那麼才會有可能化作鯤鵬,魚龍之變也。而禮儀,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我的修行克制。使得我們變得更好。有禮貌不是低一等,而是修行教養的訓練。是先為了自己。由己己人,以修身為本興行教化的必然。所以道教提倡守禮守戒律,是道士必要遵從的規矩。
太上有言:「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最後,在現代社會中,騎馬打獵恣意殺戮取樂不常見了,但馳騁於網上,田獵人心,以捆綁熱點,煽動各種情緒的行為卻依然同於此理。這樣的人要非常小心。因為你們的言論,你們情緒不是只有在影響別人而沒有反作用的。莫要到時候自己真瘋魔了,那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