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書應該這樣閱讀才有收穫

2020-12-18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要想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首先要去學習道教的經典書籍。很多人會說直接閱讀《道藏》,這是道教知識的集合。確實《道藏》包羅萬象,是道教集大成之作,但是大可不必,畢竟現代人節奏快,工作忙碌,哪有時間閱讀這些浩瀚的典籍。因此,選擇好一些的讀本,就成為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

建議大家開始的時候,不能貪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與時間,選擇幾本入門的道書來讀。由於「易學」與道家之學在整個道教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個人建議先讀一點「易學」與先秦道家經籍的著作。例如《易經》以及《道德經》、《南華真經》、《衝虛真經》等註疏本。在順序上,應以《道德經》為先,《南華真經》與《衝虛真經》繼之,《周易》為後。這些書都是古文,且生澀難懂,而《周易》之所以放在後面,主要這本書比先秦道家著作更加難讀,如果一開始就讀《周易》恐怕會使你望而卻步,所以調整一下順序,有助於建立信心。

道教的書籍很多思想來源於道家等,如《說苑》引老子的話:「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黃帝陰符經》有兩句與老子意同的話:「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再如先秦道家的「虛靜」概念,在《陰符經》與《老子》中,也有共同的地方。《陰符經》:「至靜則廉」「自然之道靜」。道家的老子也談論「虛靜」,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可見,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學習道家經典也有利於理解道教思想。

接下來,再讀漢代以來的道經,照樣是先選擇幾種可以入門的著作,如《太平經》,然後是《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這些著作也是不好讀的,不過也有許多注釋本可以參考。以前人的註疏為拐杖,慢慢進入,理解了詞彙語義,然後就可以入門。

接下來就可以閱讀道教的符咒、法術、科儀等著述。閱讀的時候會碰到許多難懂的術語,比如「藥物」、「火候」、「五行顛倒」等等,最好身邊有一部道教辭典,可以隨時查閱,弄通術語的基本意義,掃除閱讀的障礙,興趣便會在閱讀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

在道教之中,有大量的著述是不知道作者或作者是託名的,這就比較難辦。關於這一點,有一部書可以使用。那就是《道藏提要》,該書除了概括介紹各道經的內容外,還對許多道經作者進行稽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道經有興趣的先認真地讀一讀,因為它交代了本書的緣起與脈絡,至於其《例言》以及最後的幾個附錄也應該先了解一下,這樣查找起來就能夠得心應手。

道教思想來源廣泛,前人謂之「雜而多端」,這充分體現在《道藏》之中。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許多道經往往沒有署名,或者託名黃帝等中國古史人物,這給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還沒有弄清真實作者和年代的時候應該謹慎引用。另外,還應該指出的是,基於宗教信仰的立場,道經往往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神明的口吻來敘說教理教義,我們一方面要尊重教門的規矩,不可傷害正常的信仰;

另一方面也應該做出分析,從具體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之中解讀道經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理解道經的思想內容。 與一般的文化典籍不同的是,道經喜歡使用隱喻或者隱語來表達,有時候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我們只是直解,反而會將意思搞錯,所以應該將之置於中國文化的具體環境之中,透過符號的解碼,以追溯文意。

總而言之,道經閱讀是個大工程,必須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且對他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最終讀進去;很多人說要入道,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畢竟道士收徒講究緣分,不是憑著一腔熱血和一份喜歡就行。有時候幾本隱晦難懂的道經就可以把我們搞暈。當然也不必因此而「望經卻步」。若是有毅力有恆心,讀完這些經典之後,你會發現,它們可以解決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像《易經》的蠱卦其實討論是腐敗問題,家人卦說得父母子女如何相處,坤卦說得是女性的偉大與奉獻,乾卦更多討論人生各個階段。從整體來看,這些卦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歷程,從乾坤分天地,到出生,生長,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包括結婚、教育、養老等問題都有涉及。若是讀懂,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就輕鬆許多。

再如道家討論採補日月,其實就是曬太陽吸月光。現在我們還在用。不過他們的採補是有時間的限制,比如採太陽的精華,每月只有陰曆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就差一點,勉強可以用,過了五天就不能用。萬一碰到初一到初五都下雨,這個月就修不成了。至於採月的精華,只有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十七、十八已經不能用了。像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閱讀這些不管最後入不入道,你都會學到很多知識。

相關焦點

  • 扶乩與道教經書
    在數千種道教經文典籍中,傳說是神仙真人口授的篇目比比皆是。這些經卷果真是神靈下傳嗎?不,實際上它們都是道教法師們假託神的名義而造作的。
  • 志心誠意讀道經,道教徒的基本素養
    由此可見,對於道教徒來說,道教的經典是極其重要的,應該重視道經的研讀,這是加強內煉基礎,提高信仰素質的前提。正如經書所要求的,對於不經常使用的經書也應該認真學習,以旁通經常使用經書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加強道教信仰,加深道教教理教義的領會,並貫通於自我的修道實踐中。
  •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講了什麼?
    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社群內容營銷諮詢【 白磚家】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教經典之經書——《道德真經》◎《無上秘要》《無上秘要》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類書。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據載,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釋、道三教優劣。力主道教居儒、釋之上,因群臣、沙門反對而未果。
  • 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人總有好奇之心,好奇未知東西,正因為有了好奇心,所以人們有了求知慾,喜歡追根究底了解未知的真相。特別是玄之又玄的命運,他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總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有了這方面的需求就誕生了周易大師、六壬大師等等。在道教全真門派的修行中則不提倡未卜先知,全真道長認為有些東西提前知道了對修行沒有好處,它反而會給修行增添魔障。
  • 道教文化: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重要的名族信仰之一,而道教的創始者也一直成為道教最尊崇的尊神。他們一直被稱為道教三清,三清是哲學中「三一」的象徵。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渡神的大神。那麼,道教的三清分別是指哪位大神呢?下面的道教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 道教禮儀
    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覆誦念多遍的。       經文的選擇。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
  • 道教的起源
    只要有興趣翻開中國歷史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不一樣的體會。中國的宗教,是由本土的宗教和外來宗教構成的,本土宗教是建立在傳統思想文化基礎上的,是以傳統文化為本源的宗教。中國的宗教產生較早,它形成於五千年前,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宗教。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可能是許多人不了解中國的歷史,沒有閱讀和研究中國歷史的緣故。沒有閱讀過中國歷史,何談中國歷史呢?
  • 【道教知識】——道經體系:三洞四輔十二類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種對道經的分類方法,道藏就是用這種方法編目的。三洞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誦習這些經書可以達到通於神明的境界。三洞的概念大約在東晉初期開始形成。到陸修靜編撰《三洞經書目錄》使用三洞的分類法,並且自稱三洞弟子,這一概念基本定型。
  • 道教的誦經禮儀
    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覆誦念多遍的。       經文的選擇。道教一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注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
  • 道教文化中的四位女神仙,她們才是真正的女神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道士的修行目的就是得道成仙,因此,道教文化中有一個龐大的神仙體系,比如地位最高的三清道祖,其次的四御真人等等,有的是由人身修煉成仙,有的是古靈精怪修煉成仙,比如鼠仙和蛇仙,那麼,你知道道教文化中有哪些著名的女神仙呢?
  • 應該怎樣上香才是正確的
    一.道教上香的來源道教供奉神明,皆需上香,如道經《祝香咒》記載:「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轡臨軒,今臣關告,徑達九天」。經書亦言:「寶香焚在金爐內,香菸繚繞達上蒼」,說明「香」是人與神之間作為溝通的媒介,通過燒香讓我們把心中祈願的信息傳達給天界神明,為此,道經言:「三柱真香通信去 ,三界神明降幅來」。
  • 道教小故事: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
    有個竹麓道士拜訪她,把《黃庭經》傳授給她,對她說:「《黃庭經》是扶桑大帝君宮中的經書,誦讀一萬遍的人,能夠成為神仙。經書上說:『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已卻老年永延。』。住在山上獨自修煉,只要讀上一遍,就如同與十個人為伴,沒有恐怖和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呢?此經能把身中的眾神召集起來,從而澄清端正了神氣。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道教有三祖,即始祖、道祖、教祖,道教把黃帝奉為始祖,最早的神話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這也是道教思想正式形成的標誌;道教的道祖是老子,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教祖即為張道陵天師,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也被認為是道教的正式創立。
  • 為何有些佛經會含有道教詞彙?是先人偽造的嗎?
    為何有的佛經含有道教詞彙,要從佛教的一些歷史說起。佛教本身是需要1剃度,2禁慾,3離俗(無父母,無君王)的。在佛教傳入我國以前,儒家思想是主流,1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3孝順父母。東漢時期,西晉時期僧人們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在翻譯佛經了,但是翻譯佛經是有問題的,首先當時的僧人都是有什麼經書,翻譯什麼經書,大腦中記得幾章幾品就翻譯幾章幾品,其次大家知道語言不通,有些東西很難翻譯出神髓,唐詩宋詞翻英文能直譯,但意境這些東西很難表達得像中文這麼美,翻譯佛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僧人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他們就在漢語裡面尋找和佛教的理論,觀念
  • 神仙傳丨道教三清中誰地位最高,姜子牙的師傅位列第一!
    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據記載,靈寶天尊是元始天尊的精氣所化,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其母洪氏身中於母親身中先瓊胎玉府。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難以調和甚至愈演愈烈,直到後來出現「一氣化三清」之說,但又對誰「一氣化三清」產生了不同的說法。
  • 道教初學者必看書目,你讀過幾本?
    本文推薦一些書,希望對道教不太了解但想進一步了解的朋友自己先找來讀一讀,可能會對學習有幫助。 初學者如果能好好讀這冊語錄,並能夠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中,百分之九十的道教經書都不用看了。 2、《修道真言》 白玉蟾祖師的心法直言。簡明扼要,都在一個心字。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 蕭霽虹,呂師|大理巍山神霄西河派科儀經書的整理與研究
    大理巍山發現的這批道教科儀經書是一個民間道壇所收集傳承,是筆者從北京書商手中整批收購,共計78冊108種道教科儀經書,經過相關學者、道長一同對文本反覆考證鑑定可知多為明代、清朝和民國時期巍山神霄西河派道士傳承收藏的傳抄本、刻本,其中《十回度人大齋晚朝啟謝簾科》、《先天演教傳度科儀》、《齋醮領職集將科》三部手抄古籍為明朝之道教秘本,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本為民國二年(1912)抄本《靈寶壇前正科
  • 《上清經秘訣》:道教上清派修行典籍之指南
    天寶七年(748)受上清經,遙禮茅山道士李含光為師。次年,玄宗親謁京師太清宮,冊老君尊號曰「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追加「大聖皇帝」之字,此即上文所謂「五聖」也。按唐玄宗為道教經書作序,在《道藏》中不止一處。如《一切道經妙門由起》、《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等書前,均有唐明皇御製的序文;又《混元聖記》中載有天寶七年玄宗令天下諸道抄寫《一切道經》的詔書。
  • 論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
    《鏡花緣》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頗有特色的長篇章回小說,李汝珍號松石道人,在小說中作者屢次自稱「老子的後裔」,據稱此書還是得道仙猿傳授給他的,可見《鏡花緣》與道教頗有淵源。本文擬從小說的主題傾向、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等幾個方面試析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並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響不但在《鏡花緣》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這一影響在明清的其它小說中也同樣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