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的文科狀元非常鬱悶。
江蘇淮陰中學的白湘菱,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了430分的高分,是全省文科的最高分,但無緣清華、北大,甚至次一點的華東五校也沒有希望。
對於熟悉江蘇高考的人來說,這個結果一點都不奇怪。
江蘇高考一大怪
如果在網上搜索一下,大家會發現幾乎每年都有新聞說,江蘇某個市的狀元上不了清華、北大,甚至大部分的985大學。
比如,2019年,就有文章說江蘇學霸420分上不了清華、北大。2019年,清華和北大在江蘇的錄取線分別是411和409。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讓我從頭說起。
江蘇的高考改革
現在江蘇執行的高考方案是2008年定下來的,到現在有13年時間了。從方案第一年出來,到現在,大家一直意見很大。當然,之前意見也很大。江蘇從1999年開始高考改革,每年一小變,幾年一大變,把江蘇考生折騰得夠嗆。不過這是之前的事,就不說了,說說目前的高考方案。
有心人會發現,江蘇高考的總分跟其他省不一樣。其他省大部分都是750分,就江蘇省的滿分是480分。江蘇高考只考3門,語文和數學都是160分,外語有120分。對於文科生,語文有40分的附加題;對於理科生,數學有40分的附加題。
另外,還必須要考兩門選修課。文科生必選歷史,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中再選擇一門;理科生必選物理,在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四門中再選擇一門。這兩門課不計成績,計A+、A、B+、B、C、D等級。A+表示成績是省內排前5%,A表示省內排前10%……
大學在錄取時,看兩項,一項是語數外的具體分數,還有選修科目的等級。清北對選修科目經常要求是A+A,華五一般要求是AA,尤其是必選科目,一般985都要求是A。
江蘇高考陷阱
江蘇考生往往就折在這兩門選修課上。
2008年,新高考第一年,不少高分考生都栽了。我查到2008年的一篇報導,裡面提到了很多倒黴的學霸,其中當年的南京市文科狀元,王晗,總分是422分,兩門選修課,歷史A+,政治B+。他沒法上清華、北大,連南大也差點上不了,通過了特殊途徑才上成。
過去了13年,江蘇學霸們為什麼還是繞不過這個坑?
原因是太困難了,江蘇高考被人稱為」地獄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每門課都變得非常重要,不能有短板。語數外,必須每門都好,因為一共才3門,分值才480分,一分一操場,哪門不好,其他科目也補不上這個丟分。
選修等級的更是,實打實,兩門是省內排名前10%或者前5%才行。這兩門課成為關鍵中的關鍵,如果選修課不小心考個C,那連二本都可能有困難。
這逼著學霸們必須要均衡發展,不能有一門不行。這違反人才培養規律和目標。我們社會要的不是全才,而是有特長的專才。在這種模式下,瘸腿天才全面淪陷。
江蘇高考中的謊言
當年的高考方案制定者宣稱了幾點:第一,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終身,而是更講究過程。江蘇高考確實要考幾回,有個小高考,還有最後的高考,每次的成績都非常關鍵。
剛才沒有講小高考,小高考在高二考,一共4門,必須要C以上,才能參加高考。如果一門考到了A,高考總分加1分,如果有4個A,再加一分,4A加5分。
這跟我們常規理解的不是一考定終身是兩回事。我的理解,一門課考兩次或者3次,取一個最高分,叫做」不再是一考定終身「。
第二點,有關部門宣稱,選課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一門選修課名義上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來選。
事實呢?
學校都是根據自己的師資情況,簡單粗暴地幫學生定好了選修課程。如果一所學校的物理和化學強,那學校就定選修科目是物理、化學,如果地理強,就是物理、地理。不僅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反而不同學校不同的選課,造成了不公平。
每次寫到關於江蘇高考的事時,我心中總有一些鬱悶。這麼一個糟糕的高考方案竟然實行了13年。
總算,2021年起,江蘇換成了3+1+2方案了。總算,再見了,江蘇2008方案。
希望,永不再見。